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跑步猝死、运动骨折、体育不及格……自从体育列入中、高考必考项目,孩子的体育成绩成为了父母新的“着急”项目,火了新兴的体育补习班。但补习不如常修习,发动全家人一起锻炼,关键时刻的体育考试自然轻松拿下。
体育不好,是“遗传”!
父母们开始嫉妒别人家“体育成绩好”的孩子了,立定跳远、仰卧起坐、800米/1000米轻松通过,“为什么我家孩子就不行?”
“女儿期末考试总分299.5,班里最高分,但没评上‘三好学生’,因为体育成绩是良。平时孩子由老人照顾,的确爱静,喜欢画画,但她也有运动啊,跳绳、拍球这些,为什么体育还只是良?”
周静的女儿性格习惯随爷爷奶奶,好静,运动机会少,也没兴趣蹦蹦跳跳。相比之下,女儿上初三的唐涛更急。“孩子体育每次都不及格,老师勉强给了60分,这次中考体育逼得我们想通关系走后门,结果没成,孩子还得去补考,回到家里哭哭啼啼的。”和周静的情况不同,唐涛有大把的时间陪孩子,非常关注孩子的成绩,可仅限于文化课。
很多家长将问题归结于孩子课业负担太重导致体质差,但在体育老师看来,父母也是“罪魁祸首”。
心软。重智育轻体育的偏见,不是一两天能扭转的。父母更愿意孩子在辛苦学习后多睡会儿懒觉,也不愿意一大早叫孩子起床锻炼。或是在孩子央求“学习了太久,要看电视、玩电脑放松一下”时,一不忍心,便默许了孩子“宅”的行为。
补过头。当父母拿着孩子体育不及格的成绩单时,脑海中乍现的无非两样:营养没跟上和体质较差。随即开始狂补,哪种食物有营养哪种先呈上,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当营养补齐,体重上升,体育成绩反倒回落。生命在于运动,体质问题、天生柔弱问题,都能在后天适当的运动中改善。
坏榜样。孩子就是父母性格、生活习惯的翻版。一个什么样的家庭能培养出体弱、肥胖、体育不佳的孩子呢?答案是:同样对体育运动不理不睬的家长。
体育好的娃,聪明!
如果父母知道體育运动能益智,一定会把“宅”孩子赶出家。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安杰拉·博尔丁研究发现,10~11岁的在校儿童中,每周参加3~4次体育锻炼的人,平均考试成绩都会高出其他不锻炼的人。这种现象在男孩子中更为明显。她认为有氧锻炼可以为大脑送去更多氧气,从而提高大脑功能。
目前,各国教育工作者都在致力于研究如何让孩子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
俄罗斯用新型体育项目提神。俄罗斯的教育工作者正努力把孩子们花费在电脑、电视、游戏机上的时间夺回来,让他们动起来。他们的中小学体育课时间由每周两小时增加到每天1小时。体育课的传统项目让位轮滑、滑雪、溜冰、滚轴、舞蹈等新兴体育项目,更加强调趣味性和持续性。
而在法国更强调学习态度。体育是一门主课,高考体育成绩以高中最后一个学年的平时成绩为主要依据,包括体育课的成绩、竞赛的成绩和上体育课的出勤率等。学校特别强调上体育课的良好态度,即使在运动竞赛中冒尖但平时锻炼不积极的学生,体育课的成绩也有可能不及格。
新西兰体育课分体育必修课与体育选修课。必修课大多由老师统一安排进行游戏、活动等,培养协作能力和信任度。另外,“选修体育课”并不是一节“课”,而是像参加俱乐部一样,每位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体育活动,还需要交相应的费用,并且与其他参加的同学组成一个团队,一同练习,一同比赛。学校中“选修体育课”种类十分丰富,从球类运动、田径到水中运动,甚至射击,总共四十多种,应有尽有。
激发孩子运动力,靠父亲!
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对中、日、美三国初中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问卷调查表明,我国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初中生比例为8%,远低于日本的65%和美国的63%。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在家“宅”着,有时间也不运动,他们更愿意看电视、上网或者玩游戏。是这些“玩具”的吸引力太大?不,是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
“真正能激发孩子积极运动的是父亲。”北京科学健身专家赵之心认为,0~6岁是儿童运动需要家长引领的阶段,和爸爸一起游戏,儿童会放开来玩,更有活力。在国外,儿童阶段多是父亲带着孩子出去跑跑玩玩,而中国存在父教缺失问题,很多父亲不管孩子,自己平时也不注重体育锻炼,更少有时间陪伴或督促孩子运动,多数孩子是和妈妈玩。两者培育出来的孩子,运动力有很大差异。
培养锻炼习惯应该从6岁开始。此时,儿童的大脑发育已基本成熟,能够清楚地辨别方向并体会团队合作精神。儿童运动要杂不要专,要抱着游戏的心态,多玩一些花样,如滑雪、滑冰、踢足球、跳绳、跑步等,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体育项目。
而强度方面,让孩子运动到产生少许劳累但可接受的程度。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30分钟。运动频率每周5~7次。这种行为重复21天就会养成初步的锻炼习惯,坚持90天就成为一个稳定的锻炼习惯。
应试,有应试的方法!
体育运动训练是一个系统科学的过程,体育成绩的提高需要点滴地积累,尤其是体适能的训练,不仅需要科学指导,更要不懈地坚持,此时,需要父母当好家庭体育教练,帮助孩子掌握运动技巧。
但很多父母平时忽略太久,希望通过临时打急抓以应对孩子的体育中高考。有没有“临时抱佛脚”的捷径呢?
学会运用腰腹肌:力量类的实心球项目。实心球,最忌讳单纯依靠双手的力量,一定要用上腰腹肌的力量,这样才能有很好的助推力。投掷时,背弓一定要拉开,幅度一定要大,家长可以帮助孩子调整好角度。
稳住后半程:跳跃类的跳绳项目。很多人觉得跳绳简单,其实这个测试项目也要求身体的综合素质,对协调性与力量的要求都不低。想要考试发挥出色,可以平时多注意心肺功能的锻炼,比如父母和孩子一起练跑步、登山等。一般说来,前30秒的发挥不错,后30秒,失误很多,每一次停顿都会明显影响到成绩。所以,一定要力求整个1分钟发挥稳定,
坚持最重要:耐力类的长跑项目。其实长跑并不可怕,如果训练得当,并保证充足的训练时间,长跑反而容易提高成绩。如果选择了长跑,在考前一两个月就需要开始有针对性地训练了。父母可以督促孩子,隔天进行一次训练,每次训练量达到1500米左右。跑时注意摆臂大一点,身体微微向前倾,跑的频率不要过快,否则体力消耗也会很快。
体育不好,是“遗传”!
父母们开始嫉妒别人家“体育成绩好”的孩子了,立定跳远、仰卧起坐、800米/1000米轻松通过,“为什么我家孩子就不行?”
“女儿期末考试总分299.5,班里最高分,但没评上‘三好学生’,因为体育成绩是良。平时孩子由老人照顾,的确爱静,喜欢画画,但她也有运动啊,跳绳、拍球这些,为什么体育还只是良?”
周静的女儿性格习惯随爷爷奶奶,好静,运动机会少,也没兴趣蹦蹦跳跳。相比之下,女儿上初三的唐涛更急。“孩子体育每次都不及格,老师勉强给了60分,这次中考体育逼得我们想通关系走后门,结果没成,孩子还得去补考,回到家里哭哭啼啼的。”和周静的情况不同,唐涛有大把的时间陪孩子,非常关注孩子的成绩,可仅限于文化课。
很多家长将问题归结于孩子课业负担太重导致体质差,但在体育老师看来,父母也是“罪魁祸首”。
心软。重智育轻体育的偏见,不是一两天能扭转的。父母更愿意孩子在辛苦学习后多睡会儿懒觉,也不愿意一大早叫孩子起床锻炼。或是在孩子央求“学习了太久,要看电视、玩电脑放松一下”时,一不忍心,便默许了孩子“宅”的行为。
补过头。当父母拿着孩子体育不及格的成绩单时,脑海中乍现的无非两样:营养没跟上和体质较差。随即开始狂补,哪种食物有营养哪种先呈上,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当营养补齐,体重上升,体育成绩反倒回落。生命在于运动,体质问题、天生柔弱问题,都能在后天适当的运动中改善。
坏榜样。孩子就是父母性格、生活习惯的翻版。一个什么样的家庭能培养出体弱、肥胖、体育不佳的孩子呢?答案是:同样对体育运动不理不睬的家长。
体育好的娃,聪明!
如果父母知道體育运动能益智,一定会把“宅”孩子赶出家。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安杰拉·博尔丁研究发现,10~11岁的在校儿童中,每周参加3~4次体育锻炼的人,平均考试成绩都会高出其他不锻炼的人。这种现象在男孩子中更为明显。她认为有氧锻炼可以为大脑送去更多氧气,从而提高大脑功能。
目前,各国教育工作者都在致力于研究如何让孩子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
俄罗斯用新型体育项目提神。俄罗斯的教育工作者正努力把孩子们花费在电脑、电视、游戏机上的时间夺回来,让他们动起来。他们的中小学体育课时间由每周两小时增加到每天1小时。体育课的传统项目让位轮滑、滑雪、溜冰、滚轴、舞蹈等新兴体育项目,更加强调趣味性和持续性。
而在法国更强调学习态度。体育是一门主课,高考体育成绩以高中最后一个学年的平时成绩为主要依据,包括体育课的成绩、竞赛的成绩和上体育课的出勤率等。学校特别强调上体育课的良好态度,即使在运动竞赛中冒尖但平时锻炼不积极的学生,体育课的成绩也有可能不及格。
新西兰体育课分体育必修课与体育选修课。必修课大多由老师统一安排进行游戏、活动等,培养协作能力和信任度。另外,“选修体育课”并不是一节“课”,而是像参加俱乐部一样,每位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体育活动,还需要交相应的费用,并且与其他参加的同学组成一个团队,一同练习,一同比赛。学校中“选修体育课”种类十分丰富,从球类运动、田径到水中运动,甚至射击,总共四十多种,应有尽有。
激发孩子运动力,靠父亲!
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对中、日、美三国初中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问卷调查表明,我国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初中生比例为8%,远低于日本的65%和美国的63%。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在家“宅”着,有时间也不运动,他们更愿意看电视、上网或者玩游戏。是这些“玩具”的吸引力太大?不,是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
“真正能激发孩子积极运动的是父亲。”北京科学健身专家赵之心认为,0~6岁是儿童运动需要家长引领的阶段,和爸爸一起游戏,儿童会放开来玩,更有活力。在国外,儿童阶段多是父亲带着孩子出去跑跑玩玩,而中国存在父教缺失问题,很多父亲不管孩子,自己平时也不注重体育锻炼,更少有时间陪伴或督促孩子运动,多数孩子是和妈妈玩。两者培育出来的孩子,运动力有很大差异。
培养锻炼习惯应该从6岁开始。此时,儿童的大脑发育已基本成熟,能够清楚地辨别方向并体会团队合作精神。儿童运动要杂不要专,要抱着游戏的心态,多玩一些花样,如滑雪、滑冰、踢足球、跳绳、跑步等,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体育项目。
而强度方面,让孩子运动到产生少许劳累但可接受的程度。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30分钟。运动频率每周5~7次。这种行为重复21天就会养成初步的锻炼习惯,坚持90天就成为一个稳定的锻炼习惯。
应试,有应试的方法!
体育运动训练是一个系统科学的过程,体育成绩的提高需要点滴地积累,尤其是体适能的训练,不仅需要科学指导,更要不懈地坚持,此时,需要父母当好家庭体育教练,帮助孩子掌握运动技巧。
但很多父母平时忽略太久,希望通过临时打急抓以应对孩子的体育中高考。有没有“临时抱佛脚”的捷径呢?
学会运用腰腹肌:力量类的实心球项目。实心球,最忌讳单纯依靠双手的力量,一定要用上腰腹肌的力量,这样才能有很好的助推力。投掷时,背弓一定要拉开,幅度一定要大,家长可以帮助孩子调整好角度。
稳住后半程:跳跃类的跳绳项目。很多人觉得跳绳简单,其实这个测试项目也要求身体的综合素质,对协调性与力量的要求都不低。想要考试发挥出色,可以平时多注意心肺功能的锻炼,比如父母和孩子一起练跑步、登山等。一般说来,前30秒的发挥不错,后30秒,失误很多,每一次停顿都会明显影响到成绩。所以,一定要力求整个1分钟发挥稳定,
坚持最重要:耐力类的长跑项目。其实长跑并不可怕,如果训练得当,并保证充足的训练时间,长跑反而容易提高成绩。如果选择了长跑,在考前一两个月就需要开始有针对性地训练了。父母可以督促孩子,隔天进行一次训练,每次训练量达到1500米左右。跑时注意摆臂大一点,身体微微向前倾,跑的频率不要过快,否则体力消耗也会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