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w540736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数年的我来说,经常感觉语文这门学科越来越难教,越来越让人感觉乏味。其实,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最好的阵地,语文应该是学生主动性的最强课程。那么,如何把语文教学中原本的面目在课堂上表现出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不再枯燥乏味,便成为众多语文教学工作者考虑的重中之重。为此,我总结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一个人对一件事感兴趣,他就会努力把这件事做好。学习也是一样,如果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就会学得更快、更好。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主动性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人们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所以,主动性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主动性,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比如:我们在课堂上偶尔采用一下幽默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尤其是在课程开始的时候来个小小的幽默,可以一下子就把大家的兴趣调动起来,让大家本来以为无聊的内容有了新的亮点,这样接下来的课也就好讲多了。幽默本身应该是一种自然的流露,如果太做作,反而会让听的人感觉哗众取宠。幽默也需要有一种尺度,让幽默适时适度,这也是一门艺术。
  二、给学生更多发挥的空间,不要让学生在某种特定的模式下成为学习的傀儡
  随着当前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教师和家长对孩子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因此使得许多学生备感压力。为贯彻新课标的精神,作为教师应做到:不要总是强迫学生,给学生更多自己的空间;不要过多地“管”学生,让他们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有些老师总是对自己的学生提出这样的希望:你们要主动地学习。但他还是经常给学生留很多作业,测试学生的学习情况,“监视”学生的课余生活等等。其实,这样不但不会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主动,反而会使他们更加反感,因为对学生过分的要求和看管本身就会使学习变得被动,而被动和主动这两个互相矛盾的状态是不会共存的,当被动存在时主动就很难存在。有很多老师所做的事,就好比在奴隶社会里,奴隶主举着鞭子对奴隶们说:“你们要主动去干活!”确实有些可笑了。
  三、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主角
  教师可组织活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活动的形式很多,诵、辩、唱、演均可。这样将本来枯燥的课程用生动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都亲身参与其中。比如我们在学习《白毛女》一文的时候,可以指定一名能力较强的同学做导演,再由“导演”给每个人分配角色,以组为单位钻研课文,编好剧情,配上台词。“导演”威风凛凛,“演员”兴奋不已,每个人的积极性都空前高涨。学生在登台表演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评议,这样在表演的过程中,不但演出的学生兴趣高昂,其他的学生也会被这种气氛包围,兴趣骤增。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也会在表演的过程中自然地流露出来,同时也更能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语言能力,以及培养他们今后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相互协作能力。再比如,课堂上有争议的问题,可以采用辩论的形式进行教学。如教《七根火柴》时,在卢进勇与无名战士谁是主人公这个问题上学生容易发生争议,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辩论,钻研教材,寻找论据,教师适时点拨即可。最后,问题辩清了,教学目标也达到了。另外,我们在学习诗歌、散文时可以采用小型的朗诵比赛的形式,看谁表现得更声情并茂,让他们在学习文章的同时,感受学习的乐趣,让他们置身其中,将自己充分融入到情景中去,这样感情也会自然流露出来,所要表达的思想也就不生硬、呆板。
  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有了疑问,便有了钻研下去的动力。有些学生只是上课听老师讲课,下课认真去做老师留给的作业,当然这样的学生我们也不能说不是好学生,也不能说他们不够用心学习。只是他们缺少钻研的劲头,对某些问题只是表面的认知,而没有深入的理解领会。而我们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这方面的能力是需要我们教学人员逐步地引导。
  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提出疑问,然后带着问题去学习自然就有前进的动力了。俗话说得好,学问学问一学二问。在我国古代,人们很早就注意到质疑对学习和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古人云:“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孔子鼓励学生“每事问”。学者黄宗羲指出:“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马克思则提出:“要怀疑一切。”巴尔扎克认为:“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无异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伟大发现应归功于为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回答他为什么可以做出创造时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的追究问题罢了。”他甚至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就是学习问问题,学怎样问问题。毋庸置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仅是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的问题,而且还是教学原则与教育观念的问题。
  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也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给予学生适时的肯定也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方面。一个经常被批评习惯了的学生,心里就会慢慢地形成一种想法:我不行,我学不好,无论我怎么做也得不到老师的肯定。其实这种思想在学习中是非常要不得的。作为教学人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尤其是对刚刚步入正式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讲,让他们对学习不失去信心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学习的态度、情绪、心境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计算方法被老师肯定后,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反复钻研、探讨,可见教师正确的评价也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哪怕是对那些学习并不好的学生,我们也应该找出他们的闪光点给予肯定,以表扬和鼓励为主,从而逐渐地把他们引导到学习的轨道上来。
  以上只是我个人从教数年来的一点经验和想法,有不足的地方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与指正。
其他文献
N-myc癌基因扩增是一种儿童实体瘤,成神经细胞瘤的最主要预后因素之一.后期患者的血清中铁蛋白(一种铁储存的蛋白质)非正常增生.N-myc扩增的成神经细胞瘤细胞能合成锌金属酶,
多年来,写实具象一直占据着中国美术教育与绘画艺术的主流。作品风格、观念和形式的陈旧与单一令人触目惊心,误使人们以为油画只是一种表现形式。油画家们只是在特定模式的写实
师爱有着丰富的内涵,它不仅指教师对学生的爱,还包括教师对国家、对社会、对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的爱。师爱能综合体现出一名教师的品质、情操、气质、学识和技能。崇高的师爱是教师必须具备的高尚品质,是教好学生的感情基础和前提,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精神动力,是教师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力量源泉。    一、用真挚的师爱影响学生的情感    “爱心”是教师必备的人格内容,是教育永恒的主题。2004年4月全国优秀教师
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今年的确是个热门人物。2004年9月3日.北京人民大会堂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杨先生以“《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为题提出
随着CRH系列高速动车组的开行,列车运行速度和运载量不断提高,我国铁路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动车组运行的地域范围、线路状况、气候条件呈多样化趋势。动车组给人们带来安全、
几项资料表明,镁缺乏因饮食不良和/或其代谢中的误差引起,可能是一种多变的心血管风险因素和动脉粥样硬化间尚未发现的关联.实验显示,低血浆镁水平因增加了LDL浓度及其氧化改
针对新媒体时代传统报业所面临的困局与挑战,分析传统报业在内容原创、广告经营等方面的优势,指出新媒体时代传统报业的“突围路径”:发挥纸媒内容供应商的核心优势,融合新媒体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