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注定将在世界政治发展史上抹下浓重的一笔。据统计,全球共有七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将在本年度同时上演选举大戏,今年将成为不折不扣的国际大选年。在进行选举的国家和地区中,权力保有与权力更迭的较量更加激烈,国内政治与对外政策的互动更为频繁,尤其是传统大国与新兴国家的选举在形成同频共振的态势后,对全球政治格局产生的影响也将更加深远。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尤其是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中国话题”被卷入一些国家选举的程度也越来越深,甚至直接或间接地成为一些国家政党选举政策的重要维度。这势必使得中国的国际舆论环境会随着全球,尤其是大国选举政治的影响而产生波动,需要我们更加审慎地加以应对。
选举政治中的涉华舆论既有老腔调又有新特点
从话语内容来看,价值观问题、经济政策和安全政策这三类话题依然是相关国家竞选政党双方讨论中国的最核心议题。在价值观问题上,一些政党依然高举意识形态色彩的旗帜,通过污蔑和贬损中国的所谓人权、民主状况来标榜和强化自身的“价值观优越感”,以此凝聚民众的“价值信仰”。例如,法国新当选总统社会党人奥朗德在选举演讲中多次对中国的“人权问题”指手画脚,并表示在当选后不反对会见达赖,等等。
在经济政策上,强调中国对本国经济的重要性将是大多数参选政党的共识,然而在对待中国的态度上将出现强调合作与突出竞争的分野。例如,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持续渲染“美中贸易逆差”与“人民币升值”等问题的“中国经济危害论”,甚至多次扬言如果当选,将寻求国际仲裁中国不公平的贸易行为。而法国总统候选人萨科齐和奥朗德则鲜明抛出“与中国合作”和“远离中国”两种截然不同的言论。
在安全政策上,一些参选政党依然会通过渲染“中国威胁论”来展示自身在安全事务上的强硬立场,以此塑造善于应对挑战和勇于捍卫自身安全的积极形象。
从话语性质上看,塑造中国的负面形象,以中国为负性参照系来衬托自身政策的正确性、正当性仍将是为数不少的参选政党还会使用的政治伎俩。在一些国家的政党竞争中,中国议题甚至不是正向与负向的辩论,而是负向程度的辩论。例如,在美国历来的总统选举中,共和、民主两党都会不约而同地把展示对华强硬作为招徕选票的手段。
媒体对大选的深度参与以及与选举力量的互动将是中国舆论环境波动的又一重要特点。媒体向来是选举政治的宠儿。一方面,政党和政客需要借助媒体来塑造积极形象,传递政治理念,扩大政治影响力,赢取选民理解和认同;另一方面,选举通常是媒体争夺受众关注的重要媒介事件,媒体都乐于积极参与和深度介入。由于中国一直是国际舆论场的紧俏货,一些全球性大媒体善于对选举政治中的中国话题进行延伸解读和膨化渲染,故意强调中国议题在选举政治中的冲突性,以此来提高媒体本身的关注度和影响力。
“中国因素”成为他国竞选议题的动因复杂
首先,从大的国际气候看,当前正是国际金融危机复苏的关键时期,不论是传统大国还是新兴国家都把发展本国经济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议题。参选政党也都把更好、更快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有效改善民生,特别是改观本国的失业率作为执政政策的重要内容,以赢取民众信赖和支持。而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高歌猛进的中国,几乎是所有国家都必须重视的巨大“经济机遇场”。目前,中国是疲软的欧洲经济最具渴望的救助力量,中美第四轮战略经济对话也成功举行。但我们也依然可以洞察到一些国家的政客内部一直湍涌着与中国优化经济合作和与中国敌视竞争两股力量,而这两股力量的较量也势必会体现到选举的话语体系之中。
其次,通过渲染中国负面形象,展示参选政党的强硬姿态,迎合选民口味,依然是突出中国议题最传统的动因。在选举政治中,政党的功利性色彩较为浓重,他们信奉的是“选票才是硬道理,当选才是真水平”。一方面,一些政客深谙“情绪是选举政治最好的催情剂”的道理,他们往往通过树立一个政治靶子来彰显爱国和强硬,以调动选民敌意情绪的方式来凝聚认同。另一方面,由于在西方话语体系中,中国长期处于被妖魔化的境地,中国的负面形象依然拥有市场,这使得一些候选人往往会收起个人对中国的真实认知,而为了选票去迎合一些民众对中国的扭曲认知。
此外,中国自身的日益强大和在国际社会中扮演角色的重要性也是“中国因素”成为别国选举议题的重要因素。在选举政治中,除了国内政策,对外关系是竞选政党吸引选票的重要范畴,而当前,中国全球影响力不断跃升,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为各方所倚重,对华关系是绝大多数国家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一些竞选政党在对华政策和言论上有趋向亲密和趋向敌意两个相反的维度,一些政客也试图通过在涉华问题上炮制哗众取宠的言论以服务政治私利,但客观地讲,由于中国在国际关系中地位和作用的凸显,涉华议题成为一些国家选举政治中对外关系辩论的焦点是可以理解的。
中国应善于“任势”优化国际舆论环境
“眼中形势,胸中策。”我们首先需要对大选年中涌现出的涉华舆论的“形势”有一个更加清醒和更加理性的认识。其一,选举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行为,在这个特殊政治时期里所涌现出的涉华言论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服务选票的“井喷式”舆论。从历史经验来看,这些选举言论很少成为当事国长期的舆论走向,一些选举中的涉华政策也不意味着会成为当事国最终的实际对华政策。例如美国前总统里根在竞选连任期间,大肆抛售诋毁中国的言论,甚至表示要与台湾恢复“邦交”,这些言论一度使中美两国关系陷入冰点,但在其当选后却积极推动并促成了两国重要协定《八一七公报》,使两国进入难得的蜜月期。
其二,我们要客观分析在全球选举政治中涌现出的涉华言论对中国整个国际舆论环境的影响强度。一方面,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强大和在国际社会正向影响力的日益提升是中国国际形象的主流力量,尽管在特殊的选举政治时期,在一些国家政党的操纵下,中国舆论环境会产生相应的波动,但这对中国舆论环境的基本盘并不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政党选举活动是当事国的重大事件,当事国民众都会投以较高的关注度,参选的政治人物作为意见领袖具有极强的政治传播能力,再加上各路媒体的深度介入,都使得一些负面的涉华言论会集中膨胀。尽管选举过后会显风平浪静,但一些对中国的负性印象仍然会在当事国民众中有所沉淀,并随着下一轮选举的开始被“记忆唤醒”,形成对中国负面认知的恶性循环。
面对全球大选年里舆论环境的波动和起伏,中国应当有怎样的“胸中策”呢?
一方面,对于那些政党政客明显用以吸引眼球和选票的炒作性议题,我们要有冷眼旁观的气魄,不能动辄陷入应因式的应对局面,避免不利议题的膨化。尤其是在当事国对中国的议题出现截然相反的极化态度时,我们更要避免过多的舆论介入,而是要给当事国正反双方留足辩论空间,我们要对自身的形象充满信心,相信通过客观理性的辩论和争鸣,真理会倾向于我们一方。例如,针对美国共和党候选人罗姆尼的排华言论,曾任驻华大使的共和党人洪博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虽然支持罗姆尼作为共和党的候选人,但对罗姆尼的中国观十分不满,“讨论中美外交、贸易关系时,不该哗众取宠,更不该煽动敌对情绪。虽然在美国经济不景气的前提下,推销‘中国威胁’比谈论‘中国机会’更能笼络人心,但如此误导选民是完全错误的。”由当事国意见领袖辩论争鸣得出的有利于我方的结论要比我方的直接介入影响力大得多。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继续坚持形象塑造的“深耕”战略。从一些国家的政客通过炒作中国负性议题来迎合民众的现象可以使我们看到,中国的负性形象在一些国家的公众中还有相当的市场,选举政治中所产生的涉华负面舆论只是这种深层原因的一种表象化。我们依然需要综合对外传播、公共外交、人文交流等多维手段,持续地向世界说明中国,更好地把一个真实的中国推介给国际公众,这是消弭选举政治中涉华负性舆论卷土重来的治本之策。
(作者来自解放军某研究中心)
责编:贺潇潇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尤其是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中国话题”被卷入一些国家选举的程度也越来越深,甚至直接或间接地成为一些国家政党选举政策的重要维度。这势必使得中国的国际舆论环境会随着全球,尤其是大国选举政治的影响而产生波动,需要我们更加审慎地加以应对。
选举政治中的涉华舆论既有老腔调又有新特点
从话语内容来看,价值观问题、经济政策和安全政策这三类话题依然是相关国家竞选政党双方讨论中国的最核心议题。在价值观问题上,一些政党依然高举意识形态色彩的旗帜,通过污蔑和贬损中国的所谓人权、民主状况来标榜和强化自身的“价值观优越感”,以此凝聚民众的“价值信仰”。例如,法国新当选总统社会党人奥朗德在选举演讲中多次对中国的“人权问题”指手画脚,并表示在当选后不反对会见达赖,等等。
在经济政策上,强调中国对本国经济的重要性将是大多数参选政党的共识,然而在对待中国的态度上将出现强调合作与突出竞争的分野。例如,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持续渲染“美中贸易逆差”与“人民币升值”等问题的“中国经济危害论”,甚至多次扬言如果当选,将寻求国际仲裁中国不公平的贸易行为。而法国总统候选人萨科齐和奥朗德则鲜明抛出“与中国合作”和“远离中国”两种截然不同的言论。
在安全政策上,一些参选政党依然会通过渲染“中国威胁论”来展示自身在安全事务上的强硬立场,以此塑造善于应对挑战和勇于捍卫自身安全的积极形象。
从话语性质上看,塑造中国的负面形象,以中国为负性参照系来衬托自身政策的正确性、正当性仍将是为数不少的参选政党还会使用的政治伎俩。在一些国家的政党竞争中,中国议题甚至不是正向与负向的辩论,而是负向程度的辩论。例如,在美国历来的总统选举中,共和、民主两党都会不约而同地把展示对华强硬作为招徕选票的手段。
媒体对大选的深度参与以及与选举力量的互动将是中国舆论环境波动的又一重要特点。媒体向来是选举政治的宠儿。一方面,政党和政客需要借助媒体来塑造积极形象,传递政治理念,扩大政治影响力,赢取选民理解和认同;另一方面,选举通常是媒体争夺受众关注的重要媒介事件,媒体都乐于积极参与和深度介入。由于中国一直是国际舆论场的紧俏货,一些全球性大媒体善于对选举政治中的中国话题进行延伸解读和膨化渲染,故意强调中国议题在选举政治中的冲突性,以此来提高媒体本身的关注度和影响力。
“中国因素”成为他国竞选议题的动因复杂
首先,从大的国际气候看,当前正是国际金融危机复苏的关键时期,不论是传统大国还是新兴国家都把发展本国经济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议题。参选政党也都把更好、更快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有效改善民生,特别是改观本国的失业率作为执政政策的重要内容,以赢取民众信赖和支持。而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高歌猛进的中国,几乎是所有国家都必须重视的巨大“经济机遇场”。目前,中国是疲软的欧洲经济最具渴望的救助力量,中美第四轮战略经济对话也成功举行。但我们也依然可以洞察到一些国家的政客内部一直湍涌着与中国优化经济合作和与中国敌视竞争两股力量,而这两股力量的较量也势必会体现到选举的话语体系之中。
其次,通过渲染中国负面形象,展示参选政党的强硬姿态,迎合选民口味,依然是突出中国议题最传统的动因。在选举政治中,政党的功利性色彩较为浓重,他们信奉的是“选票才是硬道理,当选才是真水平”。一方面,一些政客深谙“情绪是选举政治最好的催情剂”的道理,他们往往通过树立一个政治靶子来彰显爱国和强硬,以调动选民敌意情绪的方式来凝聚认同。另一方面,由于在西方话语体系中,中国长期处于被妖魔化的境地,中国的负面形象依然拥有市场,这使得一些候选人往往会收起个人对中国的真实认知,而为了选票去迎合一些民众对中国的扭曲认知。
此外,中国自身的日益强大和在国际社会中扮演角色的重要性也是“中国因素”成为别国选举议题的重要因素。在选举政治中,除了国内政策,对外关系是竞选政党吸引选票的重要范畴,而当前,中国全球影响力不断跃升,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为各方所倚重,对华关系是绝大多数国家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一些竞选政党在对华政策和言论上有趋向亲密和趋向敌意两个相反的维度,一些政客也试图通过在涉华问题上炮制哗众取宠的言论以服务政治私利,但客观地讲,由于中国在国际关系中地位和作用的凸显,涉华议题成为一些国家选举政治中对外关系辩论的焦点是可以理解的。
中国应善于“任势”优化国际舆论环境
“眼中形势,胸中策。”我们首先需要对大选年中涌现出的涉华舆论的“形势”有一个更加清醒和更加理性的认识。其一,选举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行为,在这个特殊政治时期里所涌现出的涉华言论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服务选票的“井喷式”舆论。从历史经验来看,这些选举言论很少成为当事国长期的舆论走向,一些选举中的涉华政策也不意味着会成为当事国最终的实际对华政策。例如美国前总统里根在竞选连任期间,大肆抛售诋毁中国的言论,甚至表示要与台湾恢复“邦交”,这些言论一度使中美两国关系陷入冰点,但在其当选后却积极推动并促成了两国重要协定《八一七公报》,使两国进入难得的蜜月期。
其二,我们要客观分析在全球选举政治中涌现出的涉华言论对中国整个国际舆论环境的影响强度。一方面,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强大和在国际社会正向影响力的日益提升是中国国际形象的主流力量,尽管在特殊的选举政治时期,在一些国家政党的操纵下,中国舆论环境会产生相应的波动,但这对中国舆论环境的基本盘并不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政党选举活动是当事国的重大事件,当事国民众都会投以较高的关注度,参选的政治人物作为意见领袖具有极强的政治传播能力,再加上各路媒体的深度介入,都使得一些负面的涉华言论会集中膨胀。尽管选举过后会显风平浪静,但一些对中国的负性印象仍然会在当事国民众中有所沉淀,并随着下一轮选举的开始被“记忆唤醒”,形成对中国负面认知的恶性循环。
面对全球大选年里舆论环境的波动和起伏,中国应当有怎样的“胸中策”呢?
一方面,对于那些政党政客明显用以吸引眼球和选票的炒作性议题,我们要有冷眼旁观的气魄,不能动辄陷入应因式的应对局面,避免不利议题的膨化。尤其是在当事国对中国的议题出现截然相反的极化态度时,我们更要避免过多的舆论介入,而是要给当事国正反双方留足辩论空间,我们要对自身的形象充满信心,相信通过客观理性的辩论和争鸣,真理会倾向于我们一方。例如,针对美国共和党候选人罗姆尼的排华言论,曾任驻华大使的共和党人洪博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虽然支持罗姆尼作为共和党的候选人,但对罗姆尼的中国观十分不满,“讨论中美外交、贸易关系时,不该哗众取宠,更不该煽动敌对情绪。虽然在美国经济不景气的前提下,推销‘中国威胁’比谈论‘中国机会’更能笼络人心,但如此误导选民是完全错误的。”由当事国意见领袖辩论争鸣得出的有利于我方的结论要比我方的直接介入影响力大得多。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继续坚持形象塑造的“深耕”战略。从一些国家的政客通过炒作中国负性议题来迎合民众的现象可以使我们看到,中国的负性形象在一些国家的公众中还有相当的市场,选举政治中所产生的涉华负面舆论只是这种深层原因的一种表象化。我们依然需要综合对外传播、公共外交、人文交流等多维手段,持续地向世界说明中国,更好地把一个真实的中国推介给国际公众,这是消弭选举政治中涉华负性舆论卷土重来的治本之策。
(作者来自解放军某研究中心)
责编:贺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