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豫西抗日先遣支队是皮旅的前身,1944年9月5日在太行军区第七军分区第三团和第六军分区第三十五团基础上于河南林县组建,共13个连队、1500余人,支队司令员皮定均,政委徐子荣。组建这支部队的目的是开辟豫西根据地,因此尽管此时太行军区战斗仍然非常紧张,还是从各部队抽调了最好的人员和武器,支队所有营以上干部和部分连级干部都是经过长征的红军老战士,战士也是经过严格挑选的觉悟高、身体强的,武器装备比较精良,甚至每人都配备了一个黄牛皮子弹匣(缴获自日军)。所以,完全可以说,皮旅的先天条件非常优越。
1944年9月下旬,先遣支队南渡黄河,穿越陇海铁路,在豫西广阔地区开展斗争,很快打开了局面,并与以后到达的其他部队一起开辟了河南根据地,部队也发展壮大到5000多人。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为了争取和平、保存力量,先遣支队在皮定均的指挥下,经过一个多月的行军跋涉,南下桐柏山区,与新四军第五师会合,不久改编为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下辖三个团,总兵力达到7000人。
1946年6月,蒋介石调动数万国民党军围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中原野战军开始中原突围。7月,皮旅中原突围胜利到达苏皖解放区。
1946年6月,震惊中外的中原突围战役,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序幕。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在掩护主力向西突围后,挥师东进,冲破敌人的重围,胜利到达苏皖解放区。在突围过程中,他们不畏艰难险阻,突破敌人重重封锁,跨过潢麻公路,强跃大牛山,突破青风岭,抢渡磨子潭,飞兵皖中平原,冲过津浦铁路,以一往无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惊人的奇迹,出色地完成战略转移的光荣任务,为我军革命战争史谱写了辉煌灿烂的篇章。
1946年年初,蒋介石先后调动10个整编师(相当于军)、25个旅共30万人,将中原军区六万部队围困在方圆200里的狭小地带,军事上不断围攻、经济上严密封锁,妄图“一举歼灭”。
蒋介石任命郑州绥署主任刘峙为围攻中原部队总指挥,密令“彻底消灭中原的共军”。刘峙调动第五、第六两个绥靖区的兵力,以宣化店、泼陂河为进攻重点。6月20日,刘峙下达作战计划,规定:围攻开始两天后,达成分区合围之目的。
我军六万部队被围困半年多,在周恩来同志的亲自安排下,一些老弱病残的同志和女同志大都通过化装转移出来,留下来仅有五万人,与国民党军队是1∶6的比例。
皮定均在《铁流千里》一文中写道:“国民党匪军判断我军会向东突围,所以他的主力布置在我东、南、北三个方向。仅在我旅正面潢川——商城一线,敌人就猥集了七、七十二、四十五、四十九等四个正规军(10万人),构筑了纵深达二三十里的封锁区。”
皮旅突围部队主力分为两个部分,即中原局、中原军区领导机关和一纵、二纵主力,他们向西突围后,分南北两路。北路由李先念、王震带领,突出重围回延安。南路由王树声带领,坚持鄂北打游击。掩护突围的除了一纵一旅外,还有张体学的鄂东独二旅,他们负责坚守在宣化店迷惑敌人,充当主力,最后再突围出去留在鄂东山区打游击。皮定均在《铁流千里》中写道:“黄昏时候(6月25日),淅淅地下起了小雨,西方传来了隆隆的炮声,这是主力正在强越平汉铁路的炮声!它的猛烈程度有如春雷震撼大地,这炮声像是捶在我们心头似的,激动着我们,使我们愈加感到肩上的担子的沉重。”
6月24日下午3点,译电员跑到操场,气喘吁吁地递给皮定均一张译电文稿:“特急电报:限皮定均、徐子荣6点前赶往泼陂河纵队司令部。”接到电文后,皮、徐一气纵马跑了50公里,提前赶到纵队司令部。
王树声从口袋里摸出一份电报递给他们,电报大意是: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殷切的和平愿望,决心挑起内战,下令于6月26日向我中原部队发动总攻。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歼”阴谋,中原局根据中央指示,决定主力突围到陕甘宁边区,留下一支精干、坚强的部队作掩护,以保障主力突围右侧安全。王树声说:“你们一旅在豫西单独活动一年多,有独立作战经验,由你们来执行这一掩护任务是比较恰当的。经纵队党委讨论决定并经军区党委批准,把这个任务交给你们来完成。”
“主力今晚开始行动,你们赶快回去布置,要用一切办法拖住敌人,使敌人在三天内找不到我们的主要行动方向。等主力越过平汉铁路,就是突出重围的初步胜利,你们的掩护任务就算完成了。以后你们按当时的情况选择突围方向……”谈到掩护任务完成后的突围方向,王树声语气滞重,概括起来一句话,丢卒保车。就在王树声司令员和戴季英政委交代任务时,纵队后勤部的同志已经把拨给一旅的款子送到司令部大院,分别放在几匹马的马背上。
“我们一定完成任务,请首长保重,胜利后再会!”夜幕下,皮定均、徐子荣向纵队两位领导告别。
皮定均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接受任务回到白雀园,已经是25日清晨了,稍稍合了一会儿眼,立即就召开了旅党委会,讨论制定执行任务的作战计划。”
皮旅的任务是从26日到29日阻击敌人三天。实际上主力部队24日夜里就突围走了,25日傍晚已冲破平汉铁路包围圈。但国民党军没有反应过来,以为是一小股部队,他们还以为我军主力仍在东面,所以按兵不动。26日上午国民党对皮旅正南面进攻开始也是小部队试探性的。到下午才发觉不对头,对皮旅发动起大规模进攻。皮旅这个阻击战,从24日夜里大部队突围算起,到25日这一天,国民党大部队没有行动,给皮旅赢得了宝贵的一天时间。26日这天,皮旅顽强阻击了一天。皮定均在文中写道:“6月26日,国民党武汉行营举行记者招待会,他们得意忘形地宣称:未来24小时内将发生惊人的奇迹。这天上午(26日)看来敌人正被昨天我军西面行动搞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还不知道我军的主要意图是什么,西进的是多数还是少数,是主要的突围方向、还是佯攻方向。所以东线的敌人尚不敢轻举妄动,敌人的攻击显然是试探性的。到了下午,敌人对我军西进大概有所察觉,攻势骤然猛烈起来……”
“这支部队是经过抗日战争磨炼出来的,是在战斗中成长的,因而显得格外灵活机动,他们利用工事、起伏地、山沟、稻田、河流等有利地形,步步阻敌。敌人每前进一步,都要让它付出重大代价。”
皮定均在回忆文章中写道:“在旅党委会上,我们从各方面研究了情况,分析了利弊:如果尾随主力西进,则不但不能分散敌人,相反势必把敌人全部都吸引过去,这对主力的行动是极端不利的,而且我们自己也有被敌人前后夹击的危险。我们一开始就否定了这个方向。那么向南或向北突围呢?南面不远就是长江天堑,临近武汉。在当时的条件下,以我们一个旅的力量突破敌人江防封锁,渡江南下,这是不可能成功的。向西北突围,我们可以重回豫西根据地,或者北渡黄河回华北老解放区,但是这个方向和主力突围方向基本上是相同的,很容易暴露我军总的意图。向东北到黄淮平原,河港纵横又是梅雨季节,要渡河是个严重的问题……经过多方面分析研究,我们决定穿过大别山、向东突围!”
“晚饭后继续开会,经过反复讨论,意见逐渐统一起来,一个完整的行动方案已经形成。”
整个下午和晚上一直未置一词的政委徐子荣说话了:“来个回马枪,完成三天掩护任务后,我们全线出击,然后一收,在哪儿藏起来,待敌人出击,他追过去,我们再往东插。”
徐子荣的发言把皮定均的思维照亮了,他立即想到了一个可以藏身的地方刘家冲。副旅长方升普指着地图补充说,由于主力突围的行动,敌人可能最不注意这个方向,我们一下子跳到他的后方,跟敌人捉迷藏,我们转身向东去。参谋长张介民说,徐子荣“老谋深算”,很动脑子,讲起话来不紧不慢。我们刚才没想到先拐几个弯,其实兵法上早就提到了避实就虚,实实虚虚嘛!
突围路上的第一仗——强越松子关。皮旅越过敌人第一道封锁线潢麻公路,顺着大别山脊背飞兵东进。这时候,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胜利。部队在忽晴忽雨的大别山高山峻岭中行军。7月1日来到河南商城县瓦西坪的小山村,刚要埋锅做饭休息,前方就响起了枪声。原来,反共“老狗”顾敬之的商城保安团伙同金寨县保安团和国民党72军一个团占据了松子关前面的两个山头,恰似松子关的两颗门牙,紧紧锁住前进的道路。
皮旅决定由一团担任主攻右山头,“像撕布一样把它撕开,动作要快要猛!”指挥员下达了战斗命令。战士们冲进密林、飞上山冈,一霎间,枪炮声、喊杀声如巨雷滚动在山谷里。从组织战斗到攻上山顶不到两个小时,敌人就彻底垮下去了。
全旅沿着这条撕开的血路强越1900米高的松子关。从山脚仰望队伍盘旋而上,真像是一条腾空的巨龙。主峰上,天气骤变,闷雷在头顶滚动,狂风卷来倾盆大雨,打得人睁不开眼睛,战士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向顶峰疾进,他们攀着岩石棱角步步登高,隐没在白云里。
突围路上最险的一仗——智取青风岭。皮旅在大别山腹地吴家店休息四天后,7月8日继续踏上征程,在淫雨中沿霍山漫流河向东挺进。漫流河俗称七十二道弯,实际上何止七十二道弯?那两天,部队成天过河,好不容易翻过高山,以为不会看见漫流河了,谁知低头一看,漫流河又不知从哪里钻出来了。战士们的脚板都是血泡,被水浸得痛入骨髓。马蹄子也被泡烂了。经过两天非常艰苦的急行军,10日中午皮旅到达千笠寺。山门上有一副对联:
问僧人后得知,青风就是前后的青风岭,万人愁是天柱山主峰,在青风岭南面。青风岭是大别山的必经关口,是从湖北入安徽的最后一个茶店站,地形万分险要。它北麓紧靠淠河支流,河两岸都是陡直的峭壁,南面是天柱山,远远望去真像天柱直插云霄,青风岭就是它伸出来的一根横梁。敌人必然会利用它进行堵击,而我军要是冲不过这一关,后面追兵再堵住退路,就会陷入绝境。
皮旅决定由二团前卫担任主攻,抓紧时间吃饭,争取每一分钟,抢占青风岭。青风岭仿佛一道巨墙挡在面前,山上树林茂盛、坡度很陡,中间唯一的石板道已被敌人轻重机枪封锁得水泄不通。一团隐蔽运动到山下,发起两次攻击都被敌人密集的火力压了下来。
二团团长钟发生谈起青风岭战斗仍然记忆犹新。“那天特别热,已经走出八九十里,我们机炮连的大骡子热死了,班长哭了鼻子,前卫是二营武占奎当营长,王子波当教导员。我到了山下听二营营长汇报,观察地形。山上树很多,主峰靠近山顶的100米没有树,只有草。我反复搜索,没见到人影。那个山头是青风岭的主峰,左面有个山垭口,石板路就是通向垭口的。敌人占领了垭口和垭口左边比较低的一个山头。我叫一营迂回上去,一营一连二连上了两个小时。敌人洋洋得意,机枪上了子弹,就准备迎接我们二营正南的佯攻,没有发现一营的行动。
皮旅长见我们几个小时没攻,派来一个通信员问:‘前面情况怎么样?’我把我的部署告诉通信员,叫他回去向皮旅长汇报。过了半小时,皮旅长又派作战科副科长晏明鳌来了,传达他的命令:‘快攻上去,否则有覆灭的危险!’又过了半小时,他又派方副旅长来了,我作了汇报,把望远镜递给方副旅长。他观察了迂回部队的动作。一个战士爬上悬崖绝壁把绳子挂在悬崖上,部队顺着绳子往上爬。方副旅长又观察了敌人坚守的鞍部。他看了以后同意我们的部署,回去向皮旅长汇报。以后再没派人来。过了一个小时,迂回部队上去了,居高临下,对敌人突然开火,把敌人打乱了,正面的四连也发起了攻击。”
皮定均写道:“二团上山的地方是一片几丈高的峭壁,山上木林密如梳篦,根本无法插足。战士们用绑带、扁担和牲口身上的绳子攀上峭壁,然后用砍柴刀劈林开路。他们全身被树枝、荆棘、尖石割得皮破血流,登上了青风岭右翼主峰,出其不意地向敌人侧背发起了冲锋。几个机枪手平端机枪,迈着大步边走边扫射。另一路战士们同时甩出一排手榴弹。在硝烟滚滚、动地杀声中,与敌人展开肉搏战,一团也从正面顺石板道直冲山顶。” “他们都是国民党安徽挺进纵队。两天前伪安徽省政府才命令他们从霍山出发抢占关口,截击我们。他们以为我们还离得很远,满可以不慌不忙到青风岭守候我们,哪知道我们来得这样快,主力离青风岭还有一天路程,就被我们迎头一棍打个稀烂。”
突围路上最激烈的一仗——也是最后一仗。方升普副旅长回忆:“7月20日拂晓,皮旅冲过津浦铁路,在嘉山、明光车站以东和截击我军的桂系军一三八师作战。这一仗规模最大,也最激烈。国民党用装甲火车掩护,不断增援。当我后卫部队一团过铁路时,正值敌装甲车从三界车站开来,我已布置在铁路两侧担任掩护的二、三团部队以各种火器向敌装甲火车开火。旅工兵排长杨立德,把仅有的几块炸药全部埋在铁轨上,待装甲车进至爆破点后引爆炸药,吓得敌装甲车喘着粗气往后退,但由于炸药太少,铁轨没有炸断,敌装甲车又朝部队开来。与此同时,从明光、管店和滁县出动的敌人,分五路从两翼运动,构成了钳形攻势。我三团截住滁县的敌人,二团截住了明光、管店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已经越过铁路的一团战士们,又回过身来配合部队,从两边向装甲车发起冲击。同志们都明白,这是突围的最后一仗!他们把积聚在心头的愤怒和仇恨全部倾泻出来了。”
“三团的勇士们,冒着敌装甲火车上炽烈的机枪火力,挺身站在紧贴在铁路东侧的崖顶上,把一批批集中的手榴弹,投到敌人的装甲火车上,我掩护部队再次以猛烈的火力向敌装甲车射击。敌装甲火车上下左右一片火海,敌人见势不妙,一声哀嚎,夹起尾巴向明光东边逃去。”
皮旅突围前有多少人?突围后还有多少人?根据记载,皮旅突围前有7000人,除去突围路上牺牲、负伤留下就地养伤的,还有在磨子潭三团一营三连被敌割断在大别山掉队后、归编张体学鄂东独二旅五团部队的,等等,到苏北后还有5000人。
皮旅东路突围走了多少里路?几昼夜?打了几仗?跨过几个省?有2000里、1000里的说法,大多数资料上采用“皮旅铁流千里”这一说法,认为走了1500里路。从6月26日打响阻击第一枪开始,到7月20日胜利到达苏皖解放区盱眙根据地,行军打仗24昼夜,大小战斗23仗,跨过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四省。
皮旅随军行动的有多少女同志?根据资料,跟随皮旅行军打仗的有23位女同志。一路行军打仗中,还生下好几个孩子。如三团参谋长青雄虎的女儿突突就出生在青风岭战斗中。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皮旅精神
毛泽东主席曾对皮定均说,他赞成“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这句口号,特别强调:“如果怕苦怕死,革命是搞不出什么名堂来的,就要有像你们中原突围那样冲锋陷阵的拼命精神。”
皮旅就是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冲锋陷阵的革命和拼命精神冲出国民党军的重重包围。皮旅在突围路上,克服了千难万险,人的生理已经达到了极限。24昼夜,走了1500多里路,打了23仗,有时一天只有一顿饭,有时前卫有点饭吃,后续部队只能从老乡那里买些生瓜果玉米填肚子。除了打仗,就是强行军,特别是皖中平原的五天五夜强行军,部队是边走路边睡觉休息的。在挑战人的生理极限时,许多干部战士宁可拼命牺牲也不想多走一步了。在这种情形下,不怕苦比不怕死更难。
皮定均对突围到苏皖解放区的皮旅战士有一段深刻描述:“我站在路旁,望着一行行队伍鱼贯而进,望着同志们的形象,心头涌起说不出的疼爱。他们的军帽大多破烂,露出蓬草似的长发,有的搞片大树叶戴在头上,遮遮强烈的阳光;他们的身上不只是衣衫褴褛,简直是衣不蔽体,有的没有袖子,有的缺了下摆,长裤变成短裤;他们从衣服上撕下来的布片,都一层又一层裹在脚上,一双脚就像两个巨大的布锤子,上面凝满了血渍和污泥;他们眼窝深陷,眼珠布满了血丝,面孔又黑又瘦。但是,就是这样的人创造了惊人的奇迹!他们是真正经过千锤百炼的钢铁战士。”(编辑 姚建萍)
(作者胡遵远是安徽省金寨县党史县志档案局局长、金寨县红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金寨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皮效农是皮定均
之子、福建省烟草协会原秘书长)
1944年9月下旬,先遣支队南渡黄河,穿越陇海铁路,在豫西广阔地区开展斗争,很快打开了局面,并与以后到达的其他部队一起开辟了河南根据地,部队也发展壮大到5000多人。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为了争取和平、保存力量,先遣支队在皮定均的指挥下,经过一个多月的行军跋涉,南下桐柏山区,与新四军第五师会合,不久改编为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下辖三个团,总兵力达到7000人。
1946年6月,蒋介石调动数万国民党军围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中原野战军开始中原突围。7月,皮旅中原突围胜利到达苏皖解放区。
皮旅中原突围的主要经过
1946年6月,震惊中外的中原突围战役,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序幕。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在掩护主力向西突围后,挥师东进,冲破敌人的重围,胜利到达苏皖解放区。在突围过程中,他们不畏艰难险阻,突破敌人重重封锁,跨过潢麻公路,强跃大牛山,突破青风岭,抢渡磨子潭,飞兵皖中平原,冲过津浦铁路,以一往无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惊人的奇迹,出色地完成战略转移的光荣任务,为我军革命战争史谱写了辉煌灿烂的篇章。
1946年年初,蒋介石先后调动10个整编师(相当于军)、25个旅共30万人,将中原军区六万部队围困在方圆200里的狭小地带,军事上不断围攻、经济上严密封锁,妄图“一举歼灭”。
蒋介石任命郑州绥署主任刘峙为围攻中原部队总指挥,密令“彻底消灭中原的共军”。刘峙调动第五、第六两个绥靖区的兵力,以宣化店、泼陂河为进攻重点。6月20日,刘峙下达作战计划,规定:围攻开始两天后,达成分区合围之目的。
我军六万部队被围困半年多,在周恩来同志的亲自安排下,一些老弱病残的同志和女同志大都通过化装转移出来,留下来仅有五万人,与国民党军队是1∶6的比例。
皮定均在《铁流千里》一文中写道:“国民党匪军判断我军会向东突围,所以他的主力布置在我东、南、北三个方向。仅在我旅正面潢川——商城一线,敌人就猥集了七、七十二、四十五、四十九等四个正规军(10万人),构筑了纵深达二三十里的封锁区。”
皮旅突围部队主力分为两个部分,即中原局、中原军区领导机关和一纵、二纵主力,他们向西突围后,分南北两路。北路由李先念、王震带领,突出重围回延安。南路由王树声带领,坚持鄂北打游击。掩护突围的除了一纵一旅外,还有张体学的鄂东独二旅,他们负责坚守在宣化店迷惑敌人,充当主力,最后再突围出去留在鄂东山区打游击。皮定均在《铁流千里》中写道:“黄昏时候(6月25日),淅淅地下起了小雨,西方传来了隆隆的炮声,这是主力正在强越平汉铁路的炮声!它的猛烈程度有如春雷震撼大地,这炮声像是捶在我们心头似的,激动着我们,使我们愈加感到肩上的担子的沉重。”
6月24日下午3点,译电员跑到操场,气喘吁吁地递给皮定均一张译电文稿:“特急电报:限皮定均、徐子荣6点前赶往泼陂河纵队司令部。”接到电文后,皮、徐一气纵马跑了50公里,提前赶到纵队司令部。
王树声从口袋里摸出一份电报递给他们,电报大意是: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殷切的和平愿望,决心挑起内战,下令于6月26日向我中原部队发动总攻。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歼”阴谋,中原局根据中央指示,决定主力突围到陕甘宁边区,留下一支精干、坚强的部队作掩护,以保障主力突围右侧安全。王树声说:“你们一旅在豫西单独活动一年多,有独立作战经验,由你们来执行这一掩护任务是比较恰当的。经纵队党委讨论决定并经军区党委批准,把这个任务交给你们来完成。”
“主力今晚开始行动,你们赶快回去布置,要用一切办法拖住敌人,使敌人在三天内找不到我们的主要行动方向。等主力越过平汉铁路,就是突出重围的初步胜利,你们的掩护任务就算完成了。以后你们按当时的情况选择突围方向……”谈到掩护任务完成后的突围方向,王树声语气滞重,概括起来一句话,丢卒保车。就在王树声司令员和戴季英政委交代任务时,纵队后勤部的同志已经把拨给一旅的款子送到司令部大院,分别放在几匹马的马背上。
“我们一定完成任务,请首长保重,胜利后再会!”夜幕下,皮定均、徐子荣向纵队两位领导告别。
皮定均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接受任务回到白雀园,已经是25日清晨了,稍稍合了一会儿眼,立即就召开了旅党委会,讨论制定执行任务的作战计划。”
皮旅的任务是从26日到29日阻击敌人三天。实际上主力部队24日夜里就突围走了,25日傍晚已冲破平汉铁路包围圈。但国民党军没有反应过来,以为是一小股部队,他们还以为我军主力仍在东面,所以按兵不动。26日上午国民党对皮旅正南面进攻开始也是小部队试探性的。到下午才发觉不对头,对皮旅发动起大规模进攻。皮旅这个阻击战,从24日夜里大部队突围算起,到25日这一天,国民党大部队没有行动,给皮旅赢得了宝贵的一天时间。26日这天,皮旅顽强阻击了一天。皮定均在文中写道:“6月26日,国民党武汉行营举行记者招待会,他们得意忘形地宣称:未来24小时内将发生惊人的奇迹。这天上午(26日)看来敌人正被昨天我军西面行动搞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还不知道我军的主要意图是什么,西进的是多数还是少数,是主要的突围方向、还是佯攻方向。所以东线的敌人尚不敢轻举妄动,敌人的攻击显然是试探性的。到了下午,敌人对我军西进大概有所察觉,攻势骤然猛烈起来……”
“这支部队是经过抗日战争磨炼出来的,是在战斗中成长的,因而显得格外灵活机动,他们利用工事、起伏地、山沟、稻田、河流等有利地形,步步阻敌。敌人每前进一步,都要让它付出重大代价。”
徐子荣最先提出部队收缩隐蔽后向东突围的方案
皮定均在回忆文章中写道:“在旅党委会上,我们从各方面研究了情况,分析了利弊:如果尾随主力西进,则不但不能分散敌人,相反势必把敌人全部都吸引过去,这对主力的行动是极端不利的,而且我们自己也有被敌人前后夹击的危险。我们一开始就否定了这个方向。那么向南或向北突围呢?南面不远就是长江天堑,临近武汉。在当时的条件下,以我们一个旅的力量突破敌人江防封锁,渡江南下,这是不可能成功的。向西北突围,我们可以重回豫西根据地,或者北渡黄河回华北老解放区,但是这个方向和主力突围方向基本上是相同的,很容易暴露我军总的意图。向东北到黄淮平原,河港纵横又是梅雨季节,要渡河是个严重的问题……经过多方面分析研究,我们决定穿过大别山、向东突围!”
“晚饭后继续开会,经过反复讨论,意见逐渐统一起来,一个完整的行动方案已经形成。”
整个下午和晚上一直未置一词的政委徐子荣说话了:“来个回马枪,完成三天掩护任务后,我们全线出击,然后一收,在哪儿藏起来,待敌人出击,他追过去,我们再往东插。”
徐子荣的发言把皮定均的思维照亮了,他立即想到了一个可以藏身的地方刘家冲。副旅长方升普指着地图补充说,由于主力突围的行动,敌人可能最不注意这个方向,我们一下子跳到他的后方,跟敌人捉迷藏,我们转身向东去。参谋长张介民说,徐子荣“老谋深算”,很动脑子,讲起话来不紧不慢。我们刚才没想到先拐几个弯,其实兵法上早就提到了避实就虚,实实虚虚嘛!
皮旅中原突围的精彩华章
突围路上的第一仗——强越松子关。皮旅越过敌人第一道封锁线潢麻公路,顺着大别山脊背飞兵东进。这时候,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胜利。部队在忽晴忽雨的大别山高山峻岭中行军。7月1日来到河南商城县瓦西坪的小山村,刚要埋锅做饭休息,前方就响起了枪声。原来,反共“老狗”顾敬之的商城保安团伙同金寨县保安团和国民党72军一个团占据了松子关前面的两个山头,恰似松子关的两颗门牙,紧紧锁住前进的道路。
皮旅决定由一团担任主攻右山头,“像撕布一样把它撕开,动作要快要猛!”指挥员下达了战斗命令。战士们冲进密林、飞上山冈,一霎间,枪炮声、喊杀声如巨雷滚动在山谷里。从组织战斗到攻上山顶不到两个小时,敌人就彻底垮下去了。
全旅沿着这条撕开的血路强越1900米高的松子关。从山脚仰望队伍盘旋而上,真像是一条腾空的巨龙。主峰上,天气骤变,闷雷在头顶滚动,狂风卷来倾盆大雨,打得人睁不开眼睛,战士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向顶峰疾进,他们攀着岩石棱角步步登高,隐没在白云里。
突围路上最险的一仗——智取青风岭。皮旅在大别山腹地吴家店休息四天后,7月8日继续踏上征程,在淫雨中沿霍山漫流河向东挺进。漫流河俗称七十二道弯,实际上何止七十二道弯?那两天,部队成天过河,好不容易翻过高山,以为不会看见漫流河了,谁知低头一看,漫流河又不知从哪里钻出来了。战士们的脚板都是血泡,被水浸得痛入骨髓。马蹄子也被泡烂了。经过两天非常艰苦的急行军,10日中午皮旅到达千笠寺。山门上有一副对联:
漫水飘来千笠寺,青风吹去万人愁。
问僧人后得知,青风就是前后的青风岭,万人愁是天柱山主峰,在青风岭南面。青风岭是大别山的必经关口,是从湖北入安徽的最后一个茶店站,地形万分险要。它北麓紧靠淠河支流,河两岸都是陡直的峭壁,南面是天柱山,远远望去真像天柱直插云霄,青风岭就是它伸出来的一根横梁。敌人必然会利用它进行堵击,而我军要是冲不过这一关,后面追兵再堵住退路,就会陷入绝境。
皮旅决定由二团前卫担任主攻,抓紧时间吃饭,争取每一分钟,抢占青风岭。青风岭仿佛一道巨墙挡在面前,山上树林茂盛、坡度很陡,中间唯一的石板道已被敌人轻重机枪封锁得水泄不通。一团隐蔽运动到山下,发起两次攻击都被敌人密集的火力压了下来。
二团团长钟发生谈起青风岭战斗仍然记忆犹新。“那天特别热,已经走出八九十里,我们机炮连的大骡子热死了,班长哭了鼻子,前卫是二营武占奎当营长,王子波当教导员。我到了山下听二营营长汇报,观察地形。山上树很多,主峰靠近山顶的100米没有树,只有草。我反复搜索,没见到人影。那个山头是青风岭的主峰,左面有个山垭口,石板路就是通向垭口的。敌人占领了垭口和垭口左边比较低的一个山头。我叫一营迂回上去,一营一连二连上了两个小时。敌人洋洋得意,机枪上了子弹,就准备迎接我们二营正南的佯攻,没有发现一营的行动。
皮旅长见我们几个小时没攻,派来一个通信员问:‘前面情况怎么样?’我把我的部署告诉通信员,叫他回去向皮旅长汇报。过了半小时,皮旅长又派作战科副科长晏明鳌来了,传达他的命令:‘快攻上去,否则有覆灭的危险!’又过了半小时,他又派方副旅长来了,我作了汇报,把望远镜递给方副旅长。他观察了迂回部队的动作。一个战士爬上悬崖绝壁把绳子挂在悬崖上,部队顺着绳子往上爬。方副旅长又观察了敌人坚守的鞍部。他看了以后同意我们的部署,回去向皮旅长汇报。以后再没派人来。过了一个小时,迂回部队上去了,居高临下,对敌人突然开火,把敌人打乱了,正面的四连也发起了攻击。”
皮定均写道:“二团上山的地方是一片几丈高的峭壁,山上木林密如梳篦,根本无法插足。战士们用绑带、扁担和牲口身上的绳子攀上峭壁,然后用砍柴刀劈林开路。他们全身被树枝、荆棘、尖石割得皮破血流,登上了青风岭右翼主峰,出其不意地向敌人侧背发起了冲锋。几个机枪手平端机枪,迈着大步边走边扫射。另一路战士们同时甩出一排手榴弹。在硝烟滚滚、动地杀声中,与敌人展开肉搏战,一团也从正面顺石板道直冲山顶。” “他们都是国民党安徽挺进纵队。两天前伪安徽省政府才命令他们从霍山出发抢占关口,截击我们。他们以为我们还离得很远,满可以不慌不忙到青风岭守候我们,哪知道我们来得这样快,主力离青风岭还有一天路程,就被我们迎头一棍打个稀烂。”
突围路上最激烈的一仗——也是最后一仗。方升普副旅长回忆:“7月20日拂晓,皮旅冲过津浦铁路,在嘉山、明光车站以东和截击我军的桂系军一三八师作战。这一仗规模最大,也最激烈。国民党用装甲火车掩护,不断增援。当我后卫部队一团过铁路时,正值敌装甲车从三界车站开来,我已布置在铁路两侧担任掩护的二、三团部队以各种火器向敌装甲火车开火。旅工兵排长杨立德,把仅有的几块炸药全部埋在铁轨上,待装甲车进至爆破点后引爆炸药,吓得敌装甲车喘着粗气往后退,但由于炸药太少,铁轨没有炸断,敌装甲车又朝部队开来。与此同时,从明光、管店和滁县出动的敌人,分五路从两翼运动,构成了钳形攻势。我三团截住滁县的敌人,二团截住了明光、管店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已经越过铁路的一团战士们,又回过身来配合部队,从两边向装甲车发起冲击。同志们都明白,这是突围的最后一仗!他们把积聚在心头的愤怒和仇恨全部倾泻出来了。”
“三团的勇士们,冒着敌装甲火车上炽烈的机枪火力,挺身站在紧贴在铁路东侧的崖顶上,把一批批集中的手榴弹,投到敌人的装甲火车上,我掩护部队再次以猛烈的火力向敌装甲车射击。敌装甲火车上下左右一片火海,敌人见势不妙,一声哀嚎,夹起尾巴向明光东边逃去。”
皮旅中原突围的历史记忆——几组难忘的数字
皮旅突围前有多少人?突围后还有多少人?根据记载,皮旅突围前有7000人,除去突围路上牺牲、负伤留下就地养伤的,还有在磨子潭三团一营三连被敌割断在大别山掉队后、归编张体学鄂东独二旅五团部队的,等等,到苏北后还有5000人。
皮旅东路突围走了多少里路?几昼夜?打了几仗?跨过几个省?有2000里、1000里的说法,大多数资料上采用“皮旅铁流千里”这一说法,认为走了1500里路。从6月26日打响阻击第一枪开始,到7月20日胜利到达苏皖解放区盱眙根据地,行军打仗24昼夜,大小战斗23仗,跨过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四省。
皮旅随军行动的有多少女同志?根据资料,跟随皮旅行军打仗的有23位女同志。一路行军打仗中,还生下好几个孩子。如三团参谋长青雄虎的女儿突突就出生在青风岭战斗中。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皮旅精神
毛泽东主席曾对皮定均说,他赞成“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这句口号,特别强调:“如果怕苦怕死,革命是搞不出什么名堂来的,就要有像你们中原突围那样冲锋陷阵的拼命精神。”
皮旅就是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冲锋陷阵的革命和拼命精神冲出国民党军的重重包围。皮旅在突围路上,克服了千难万险,人的生理已经达到了极限。24昼夜,走了1500多里路,打了23仗,有时一天只有一顿饭,有时前卫有点饭吃,后续部队只能从老乡那里买些生瓜果玉米填肚子。除了打仗,就是强行军,特别是皖中平原的五天五夜强行军,部队是边走路边睡觉休息的。在挑战人的生理极限时,许多干部战士宁可拼命牺牲也不想多走一步了。在这种情形下,不怕苦比不怕死更难。
皮定均对突围到苏皖解放区的皮旅战士有一段深刻描述:“我站在路旁,望着一行行队伍鱼贯而进,望着同志们的形象,心头涌起说不出的疼爱。他们的军帽大多破烂,露出蓬草似的长发,有的搞片大树叶戴在头上,遮遮强烈的阳光;他们的身上不只是衣衫褴褛,简直是衣不蔽体,有的没有袖子,有的缺了下摆,长裤变成短裤;他们从衣服上撕下来的布片,都一层又一层裹在脚上,一双脚就像两个巨大的布锤子,上面凝满了血渍和污泥;他们眼窝深陷,眼珠布满了血丝,面孔又黑又瘦。但是,就是这样的人创造了惊人的奇迹!他们是真正经过千锤百炼的钢铁战士。”(编辑 姚建萍)
(作者胡遵远是安徽省金寨县党史县志档案局局长、金寨县红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金寨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皮效农是皮定均
之子、福建省烟草协会原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