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次去欧洲,喜欢那裡的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若要再加一条,便是欣赏欧洲人的内敛有序。
这一点不假。傍晚时分的巴黎闹市中心人来车往,可即便坐在街头喝咖啡,也没有上海那种乱哄哄一盆浆糊的感觉;在阿姆斯特丹,火车站前每天都上演着上百人排队过马路的场景,荷兰人的秩序意识真的了得;在慕尼黑偌大的英国公园裡,常会有德国人在音乐声中抽着烟斗静静读书,显示日耳曼民族身处繁华不惊的定力。
这就不免让人会想:难道欧洲人生来就讲文明秩序?难道他们没有经历过混沌初开的蒙昧岁月?两千年间旧大陆充满杀戮征战、血腥争夺,欧洲人又凭什么能以自己的首创超越其他民族而成为现代文明的奠基者?
离历史愈久愈能接近真相,可要抵达欧洲历史的深宫后院谈何容易。如果我们对中国老祖宗的陈谷子烂芝麻,还能勉强说个子丑寅卯,跨越千山万水去追溯欧洲两千年的陈年旧事,没有向导路标怕真的无从着手。有时兴起,也曾拿起欧洲史阅读,可那是厚厚的几大本,又年代久远隔膜颇深,看着看着便犯迷糊了。于是,就想有什么捷径可走,能提纲挈领要言不烦地带领我们穿越欧洲历史演变的层峦叠嶂。
这就要说到澳大利亚著名的欧洲史专家约翰·赫斯特的一本书,书名很有点别出心裁:《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作者既然自信人们“一定爱读”,全书的立意布局自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
通常修史,总难摆脱编年史的惯例,赫斯特并没有从盘古开天辟地说起,而是一反常态以娓娓道来开始自己的叙述:“欧洲文明是独特的,因为它一直是唯一能让世界其他地区马首是瞻的文明。”
仿佛是在唠家常,从希腊讲到日耳曼,由神性转换到理性,仅用短短两章,不知不觉便完成了古典时期到中世纪再到近代欧洲的神游,全书就这样在轻歌曼舞的跳跃中对欧洲文明进行了一次全景式的鸟瞰,一扫往日史学沉闷刻板的学究气。
难以抗拒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纠缠,是不少史家的通病。同是论说欧洲,上世纪90年代,有14位欧洲不同国家的历史学家合编过一本图文并茂的《欧洲史》,洋洋33万言,中译本厚达600余页。《极简欧洲史》却能在删繁就简中点到为止,避免历史故事的冗长铺陈,这无疑帮助作者在区区10来万字中,成就了货真价实的“极简”允诺(这一次断断续续花了月余时间,交替着读完了这两本书)。
简而至极,并非挂一漏万、空洞无物。大道至简,须三言二语点到要害,方能俯视古今,洞察往来,这比按部就班、大而无当的滔滔不绝要难得多。在欧洲史的研究上,我看赫斯特确有用大白话说真谛的功力,至少在探讨“为什么欧洲对现代文明的影响这么深”这个主题方面,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引言中,作者这样写道:“我的目的是从(历史)中找出欧洲文明的基本元素,看这些元素如何透过时间重新组合,从古旧中形塑出新的样貌;看旧有的东西如何屹立不摇、风云再现。”以如此的气度和眼光来考量欧洲文明,自能拨开历史迷雾,让人直抵目标,豁然开朗。
欧洲文明最为神奇之一的是其民主政治的始而发育,终而普及成为人类的价值理想,而这不可思议的一切源于毫不起眼的希腊城邦。所谓城邦,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个独立的城镇,每当有涉及众人的事情要定夺,男人们就集合在广场讨论表决,这种积极的公民参与成为民主和幸福的源头,并经过千年历练而发展为现代政治的共同心声。直至今天,我们在许多国家的广场运动(街头政治)中,尚能依稀寻迹当年希腊初民的政治梦想(虽然现在的代议民主与雅典的直选民主大异其趣)。事实上,在古希腊语中,“政治”一词与“城邦”语义一脉相承,也可见两者互为表裡的内在关系。
在这漫长的嬗变中,我们不能不感谢欧洲不同时代那些学富五车的哲人智者。让人惊愕的是,在亚裡士多德的《政治学》中,竞已研究分析了当时已知的150部宪法,并于公元前330年完成了开启后世宪政的《雅典宪法》。古希腊人的民主智慧一直延续到文艺复兴时期,在经过卢梭《社会契约论》的发展,再到英国人洛克和法国人孟德斯鸠的完善,终于有了立法、行政和司法分立的现代表达。
奇怪的是,古希腊政治来到中国就变了味。我们最熟悉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的话,如果我没有记错,他似乎认为政治就是管理众人的事。换言之,政治如同牧羊人驯化羊群一样,这种基因中带有专制色彩的中国式政治,从一开始就与人民自己管理自己的城邦自治岔路而行。这以后发生的事人人皆知,有时我们连“公民”两字都要刻意回避,更何谈公民政治。
不过,如果没有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相向而行,很难想象欧洲的民主政治后来能走多远。按照赫斯特的分析,基督教与希腊、罗马遗产一样,是构成欧洲文明混合体的又一个重要元素。源自巴勒斯坦的基督教教义在把人与上帝联系起来的同时,也把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普及到芸芸众生,也就是“耶稣把犹太人的道德教训转化成了宇宙大爱”。在经过启蒙思想家的培育提升后,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渐次成为欧洲社会的基本信念。欧洲人最早
谴责酷刑和奴隶制,到18世纪更有人主张废除死刑,倡导刑罚人道化。这一逻辑演变的灿烂成果之一,便是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的《世界人权宣言》。罗马帝国崩灭后,西欧再也没有出现过一个统领整片疆土的强大力量,而教会
把希腊和罗马的学术哪怕是异教徒的作品保存了下来,现在证明这是一项非比寻常的伟大善举。无论王国多么频繁地更替,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信条一直保护着土地贵族阶级的正
当权益,从私有财产权出发,衍生出人权观念,奠定了西方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甚至流传至今的现代社会的医生行规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契约意识,都可远溯到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誓约和《查士丁尼法典》这一公认最完整的罗马法典。
当东方的专制暴君按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律规把一切据为己有的时候,恰恰是“并非所有东西都归国王所有”的思想,成为了欧洲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基石。此前,罗马帝国的首任皇帝奥古斯都为了保留共和体制,坚持公民大会照旧,执政官依然民选,不叫自己皇帝,而以“第一公民”自称;此后数百年,经过新教改革和“光荣革命”,在英国屁大一点的事,国王也要通过议会的批准才能实施。随着法国议会关于《人类与人民权利宣言》的公告天下,君主专制的复辟最终成为过街老鼠。现在我们媒体上时不时念叨的普世价值,不过是欧洲文明的回声而已,哪裡是需要防范的异端邪说。
赫斯特认为,“欧洲在政治上四分五裂,但仍是一个整体的文明,中世纪以降就一直被称为基督教文明”。那么,科学知识的传播和多元文化的开放,加上多达43种语言的久未统一,是否也是催生欧洲权力分散、小国林立的一个原因?《极简欧洲史》指出,近代欧洲在经济上爆发力十足,知识生活百家争鸣,皆是基于一個事实:“不管是好是坏,从来没有一个单一强权掌控过它、形塑过它”。这是欧洲文明与中华文明根本不同的地方。
今天,我们在欧洲旅行,无时无刻不感到这种欧洲文明的多样性和历史遗产的丰富多彩。远涉欧洲,最有趣的莫过于一天之内可以穿行数个国家。那一次,我们在列支敦士登街头的土耳其餐馆用完意大利面条,同行的小伙子油门一踩,汽车已进入奥地利境内,原来路旁的加油站显示油价降了许多(奥地利的油价疑似全欧最便宜),再回头,列支敦士登的首都也是唯一的城市瓦杜兹早已不见踪影。
这就是欧洲。如果历史正像赫斯特所说的那样,可以带领我们贴近人生,那么在去欧洲前,不妨对照欧洲地图读一读《极简欧洲史》,作者生意盎然的叙述或可给人送上一份惊喜。
这一点不假。傍晚时分的巴黎闹市中心人来车往,可即便坐在街头喝咖啡,也没有上海那种乱哄哄一盆浆糊的感觉;在阿姆斯特丹,火车站前每天都上演着上百人排队过马路的场景,荷兰人的秩序意识真的了得;在慕尼黑偌大的英国公园裡,常会有德国人在音乐声中抽着烟斗静静读书,显示日耳曼民族身处繁华不惊的定力。
这就不免让人会想:难道欧洲人生来就讲文明秩序?难道他们没有经历过混沌初开的蒙昧岁月?两千年间旧大陆充满杀戮征战、血腥争夺,欧洲人又凭什么能以自己的首创超越其他民族而成为现代文明的奠基者?
离历史愈久愈能接近真相,可要抵达欧洲历史的深宫后院谈何容易。如果我们对中国老祖宗的陈谷子烂芝麻,还能勉强说个子丑寅卯,跨越千山万水去追溯欧洲两千年的陈年旧事,没有向导路标怕真的无从着手。有时兴起,也曾拿起欧洲史阅读,可那是厚厚的几大本,又年代久远隔膜颇深,看着看着便犯迷糊了。于是,就想有什么捷径可走,能提纲挈领要言不烦地带领我们穿越欧洲历史演变的层峦叠嶂。
这就要说到澳大利亚著名的欧洲史专家约翰·赫斯特的一本书,书名很有点别出心裁:《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作者既然自信人们“一定爱读”,全书的立意布局自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
通常修史,总难摆脱编年史的惯例,赫斯特并没有从盘古开天辟地说起,而是一反常态以娓娓道来开始自己的叙述:“欧洲文明是独特的,因为它一直是唯一能让世界其他地区马首是瞻的文明。”
仿佛是在唠家常,从希腊讲到日耳曼,由神性转换到理性,仅用短短两章,不知不觉便完成了古典时期到中世纪再到近代欧洲的神游,全书就这样在轻歌曼舞的跳跃中对欧洲文明进行了一次全景式的鸟瞰,一扫往日史学沉闷刻板的学究气。
难以抗拒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纠缠,是不少史家的通病。同是论说欧洲,上世纪90年代,有14位欧洲不同国家的历史学家合编过一本图文并茂的《欧洲史》,洋洋33万言,中译本厚达600余页。《极简欧洲史》却能在删繁就简中点到为止,避免历史故事的冗长铺陈,这无疑帮助作者在区区10来万字中,成就了货真价实的“极简”允诺(这一次断断续续花了月余时间,交替着读完了这两本书)。
简而至极,并非挂一漏万、空洞无物。大道至简,须三言二语点到要害,方能俯视古今,洞察往来,这比按部就班、大而无当的滔滔不绝要难得多。在欧洲史的研究上,我看赫斯特确有用大白话说真谛的功力,至少在探讨“为什么欧洲对现代文明的影响这么深”这个主题方面,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引言中,作者这样写道:“我的目的是从(历史)中找出欧洲文明的基本元素,看这些元素如何透过时间重新组合,从古旧中形塑出新的样貌;看旧有的东西如何屹立不摇、风云再现。”以如此的气度和眼光来考量欧洲文明,自能拨开历史迷雾,让人直抵目标,豁然开朗。
欧洲文明最为神奇之一的是其民主政治的始而发育,终而普及成为人类的价值理想,而这不可思议的一切源于毫不起眼的希腊城邦。所谓城邦,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个独立的城镇,每当有涉及众人的事情要定夺,男人们就集合在广场讨论表决,这种积极的公民参与成为民主和幸福的源头,并经过千年历练而发展为现代政治的共同心声。直至今天,我们在许多国家的广场运动(街头政治)中,尚能依稀寻迹当年希腊初民的政治梦想(虽然现在的代议民主与雅典的直选民主大异其趣)。事实上,在古希腊语中,“政治”一词与“城邦”语义一脉相承,也可见两者互为表裡的内在关系。
在这漫长的嬗变中,我们不能不感谢欧洲不同时代那些学富五车的哲人智者。让人惊愕的是,在亚裡士多德的《政治学》中,竞已研究分析了当时已知的150部宪法,并于公元前330年完成了开启后世宪政的《雅典宪法》。古希腊人的民主智慧一直延续到文艺复兴时期,在经过卢梭《社会契约论》的发展,再到英国人洛克和法国人孟德斯鸠的完善,终于有了立法、行政和司法分立的现代表达。
奇怪的是,古希腊政治来到中国就变了味。我们最熟悉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的话,如果我没有记错,他似乎认为政治就是管理众人的事。换言之,政治如同牧羊人驯化羊群一样,这种基因中带有专制色彩的中国式政治,从一开始就与人民自己管理自己的城邦自治岔路而行。这以后发生的事人人皆知,有时我们连“公民”两字都要刻意回避,更何谈公民政治。
不过,如果没有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相向而行,很难想象欧洲的民主政治后来能走多远。按照赫斯特的分析,基督教与希腊、罗马遗产一样,是构成欧洲文明混合体的又一个重要元素。源自巴勒斯坦的基督教教义在把人与上帝联系起来的同时,也把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普及到芸芸众生,也就是“耶稣把犹太人的道德教训转化成了宇宙大爱”。在经过启蒙思想家的培育提升后,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渐次成为欧洲社会的基本信念。欧洲人最早
谴责酷刑和奴隶制,到18世纪更有人主张废除死刑,倡导刑罚人道化。这一逻辑演变的灿烂成果之一,便是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的《世界人权宣言》。罗马帝国崩灭后,西欧再也没有出现过一个统领整片疆土的强大力量,而教会
把希腊和罗马的学术哪怕是异教徒的作品保存了下来,现在证明这是一项非比寻常的伟大善举。无论王国多么频繁地更替,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信条一直保护着土地贵族阶级的正
当权益,从私有财产权出发,衍生出人权观念,奠定了西方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甚至流传至今的现代社会的医生行规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契约意识,都可远溯到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誓约和《查士丁尼法典》这一公认最完整的罗马法典。
当东方的专制暴君按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律规把一切据为己有的时候,恰恰是“并非所有东西都归国王所有”的思想,成为了欧洲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基石。此前,罗马帝国的首任皇帝奥古斯都为了保留共和体制,坚持公民大会照旧,执政官依然民选,不叫自己皇帝,而以“第一公民”自称;此后数百年,经过新教改革和“光荣革命”,在英国屁大一点的事,国王也要通过议会的批准才能实施。随着法国议会关于《人类与人民权利宣言》的公告天下,君主专制的复辟最终成为过街老鼠。现在我们媒体上时不时念叨的普世价值,不过是欧洲文明的回声而已,哪裡是需要防范的异端邪说。
赫斯特认为,“欧洲在政治上四分五裂,但仍是一个整体的文明,中世纪以降就一直被称为基督教文明”。那么,科学知识的传播和多元文化的开放,加上多达43种语言的久未统一,是否也是催生欧洲权力分散、小国林立的一个原因?《极简欧洲史》指出,近代欧洲在经济上爆发力十足,知识生活百家争鸣,皆是基于一個事实:“不管是好是坏,从来没有一个单一强权掌控过它、形塑过它”。这是欧洲文明与中华文明根本不同的地方。
今天,我们在欧洲旅行,无时无刻不感到这种欧洲文明的多样性和历史遗产的丰富多彩。远涉欧洲,最有趣的莫过于一天之内可以穿行数个国家。那一次,我们在列支敦士登街头的土耳其餐馆用完意大利面条,同行的小伙子油门一踩,汽车已进入奥地利境内,原来路旁的加油站显示油价降了许多(奥地利的油价疑似全欧最便宜),再回头,列支敦士登的首都也是唯一的城市瓦杜兹早已不见踪影。
这就是欧洲。如果历史正像赫斯特所说的那样,可以带领我们贴近人生,那么在去欧洲前,不妨对照欧洲地图读一读《极简欧洲史》,作者生意盎然的叙述或可给人送上一份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