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成由勤俭败由奢”。这些名言警句之所以千古流传,在于它的深刻哲理。
让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目的不仅是要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和独立自强的精神。
让我们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劳动最光荣”的种子吧,这会让他终身受益。
两位妈妈的对话
晚饭后,超市售货员李阿姨到幼儿园刘老师家里串门。看到刘老师4岁的女儿兰兰正在刷碗,她十分惊讶:“哎呀,你们兰兰这么小都会刷碗了?”
刘老师热情地请李阿姨坐在沙发上,说:“她刚开始学,还不太会刷,不过,倒也像样。”
李阿姨感叹道:“我那6岁的儿子都快上学了,连洗脸洗脚、穿衣服这些事都懒得干。为了他,每天我们都忙得团团转。”
因为是老邻居,彼此熟悉,刘老师也很直爽:“依我看,小孩子不干活儿,不是孩子懒,恐怕是你们做父母的没有注意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教育吧?”
“劳动教育?”李阿姨一听到这几个字,不禁愣了一下。她更直爽,说:“我可不想让儿子长大以后,和我们一样干苦活。您看,我和他爸爸,从小就知道干活儿,长大了当工人,现在都下岗了。这不,好不容易才找到这么个售货员的差使,挣那么仨瓜俩枣的。现在这个社会,还得有知识。那刷碗的工夫,还不如教孩子认几个字,做几道算术题呢。”
这两位妈妈关于劳动教育的对话很有典型性、代表性。现在,许多年轻父母对孩子的劳动教育还真的不大重视呢。
我国孩子劳动不如国外孩子
据调查,我国城镇的中小学生中,大约有50%不参加或每天只参加10分钟的家务劳动,每天平均劳动时间只有12分钟。而美国中小学生为72分钟,泰国为66分钟,韩国为42分钟,英国为30分钟,法国为36分钟,日本为24分钟。就是说,我国中小学生和外国学生相比,不仅参加家务劳动的比例小,而且劳动的时间也比国外的中小学生要少得多。不少已经有生活自理能力和从事家务劳动能力的孩子,在家里还是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
学龄前儿童参加劳动的情况更差。有的孩子已经五六岁,都快上小学了,还不会自己穿衣服。早晨不起床,伸着胳膊等家长,就像个小少爷大小姐似的;也有的上完卫生间,等着家长给他擦屁股;还有的在家里或在幼儿园,玩完了玩具不会收拾,不想收拾。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并不都是孩子的问题,不少是家长不让孩子“动手动脚”,从思想上轻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越早效果越好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太小,那么早进行劳动教育没有什么意义。其实,正是因为不太懂事,才是对他们进行劳动教育的大好时机。小孩子天生喜欢动手动脚,凡是他们没有做过的事,就会觉得新鲜,就想试着做。他们并不把劳动当成一种负担,而是当成一种游戏,比如穿衣服、系纽扣、穿鞋子等很想自己做。做父母的要趁这个机会因势利导,在孩子的多次重复和练习中,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生活自理,增强自信心,激发做更多事情的愿望。
而我们有些做父母的,嫌孩子笨手笨脚帮倒忙,觉得还不如自己做省心。这样等到孩子长大了,这些本应该自己做,也能够自己做的事,他们很可能就觉得是一种负担,不想学,不想干了。这不怪孩子,是家长造成的。因此,劳动教育是越早进行,阻力越小,效果越好。
智力开发和劳动教育并不矛盾
有的家长认为,过几年孩子要上学念书,总该先让他学会识字、数数吧。其实,这不能成为拒绝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的理由,二者是可以统一的。我们知道,小孩子思维特点是具体行为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学习是要在活动中进行的。如果在劳动的过程中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具体形象,生动活泼,会一举多得。比如,教孩子学习洗碗,就可以边洗碗,边数数,边认字;学习择菜,就可以教孩子择菜,同时认识蔬菜名称和了解蔬菜营养成分,知道多吃蔬菜的好处,等等。像这样边教孩子干活儿,边进行知识的启蒙教育,不是更有趣、效果更好吗?
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好处多
引导孩子参加一些家务劳动,不是要孩子“分担”家务,而主要是进行劳动教育。不仅是让他们学习一些劳动技能,更是要培养热爱劳动的思想习惯、吃苦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意志。有了这些良好的思想品质,还可以“迁移”到学习、工作、事业等方面,让他们终身受益。
让孩子承担一些家务劳动,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家庭义务感和责任感,并且由此进一步培养社会义务感和责任感。中国有句古话:“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一个人连家庭义务都不尽,那怎么谈得上尽社会义务和责任呢?
树立热爱劳动最光荣的思想
有的家长认为,在今天的社会,不热爱劳动、不会劳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知识。还有极个别家长有时看到干体力活儿的人,就“谆谆告诫”孩子要好好读书,不然的话,就会跟他们一样当"苦力"。这种"告诫"是教孩子忘本,会使孩子厌恶劳动和劳动人民。
我们想一想,没有工人农民的辛勤劳动,我们衣食住行从何谈起?苏联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无所用心可耻,热爱劳动光荣——这是做人的首要标准。”家长应当让孩子从小就明白,劳动是光荣的,懒惰是可耻的。是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世界。劳动也是人们生存的必要条件,不会劳动就不能生存。
有人认为,随着生产手段越来越现代化,再也用不着提倡勤劳、进行劳动教育了,而应当大力提倡“休闲”。这种观点是非常片面的。
勤劳并不是因为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劳动效率低下才提倡的,而是为了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勤劳又是一种道德修养,是对待任务、工作、学业、事业的态度。
家长必须明白,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科学技术多发达,生产劳动手段多么先进,不“勤”,就不会充分发挥先进生产劳动手段的效益,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勤",科学技术就不可能进步,现代化的生产劳动手段也创造不出来。
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时代,“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想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胜,我们必须继续坚持“勤劳”。它不仅是“传家之宝”,也是“传世之宝”。为了使我们的国家尽快富强起来,使子孙后代生活得幸福,做父母的一定要把“勤劳”这个传世之宝交给下一代,一代一代传下去。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让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目的不仅是要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和独立自强的精神。
让我们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劳动最光荣”的种子吧,这会让他终身受益。
两位妈妈的对话
晚饭后,超市售货员李阿姨到幼儿园刘老师家里串门。看到刘老师4岁的女儿兰兰正在刷碗,她十分惊讶:“哎呀,你们兰兰这么小都会刷碗了?”
刘老师热情地请李阿姨坐在沙发上,说:“她刚开始学,还不太会刷,不过,倒也像样。”
李阿姨感叹道:“我那6岁的儿子都快上学了,连洗脸洗脚、穿衣服这些事都懒得干。为了他,每天我们都忙得团团转。”
因为是老邻居,彼此熟悉,刘老师也很直爽:“依我看,小孩子不干活儿,不是孩子懒,恐怕是你们做父母的没有注意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教育吧?”
“劳动教育?”李阿姨一听到这几个字,不禁愣了一下。她更直爽,说:“我可不想让儿子长大以后,和我们一样干苦活。您看,我和他爸爸,从小就知道干活儿,长大了当工人,现在都下岗了。这不,好不容易才找到这么个售货员的差使,挣那么仨瓜俩枣的。现在这个社会,还得有知识。那刷碗的工夫,还不如教孩子认几个字,做几道算术题呢。”
这两位妈妈关于劳动教育的对话很有典型性、代表性。现在,许多年轻父母对孩子的劳动教育还真的不大重视呢。
我国孩子劳动不如国外孩子
据调查,我国城镇的中小学生中,大约有50%不参加或每天只参加10分钟的家务劳动,每天平均劳动时间只有12分钟。而美国中小学生为72分钟,泰国为66分钟,韩国为42分钟,英国为30分钟,法国为36分钟,日本为24分钟。就是说,我国中小学生和外国学生相比,不仅参加家务劳动的比例小,而且劳动的时间也比国外的中小学生要少得多。不少已经有生活自理能力和从事家务劳动能力的孩子,在家里还是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
学龄前儿童参加劳动的情况更差。有的孩子已经五六岁,都快上小学了,还不会自己穿衣服。早晨不起床,伸着胳膊等家长,就像个小少爷大小姐似的;也有的上完卫生间,等着家长给他擦屁股;还有的在家里或在幼儿园,玩完了玩具不会收拾,不想收拾。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并不都是孩子的问题,不少是家长不让孩子“动手动脚”,从思想上轻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越早效果越好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太小,那么早进行劳动教育没有什么意义。其实,正是因为不太懂事,才是对他们进行劳动教育的大好时机。小孩子天生喜欢动手动脚,凡是他们没有做过的事,就会觉得新鲜,就想试着做。他们并不把劳动当成一种负担,而是当成一种游戏,比如穿衣服、系纽扣、穿鞋子等很想自己做。做父母的要趁这个机会因势利导,在孩子的多次重复和练习中,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生活自理,增强自信心,激发做更多事情的愿望。
而我们有些做父母的,嫌孩子笨手笨脚帮倒忙,觉得还不如自己做省心。这样等到孩子长大了,这些本应该自己做,也能够自己做的事,他们很可能就觉得是一种负担,不想学,不想干了。这不怪孩子,是家长造成的。因此,劳动教育是越早进行,阻力越小,效果越好。
智力开发和劳动教育并不矛盾
有的家长认为,过几年孩子要上学念书,总该先让他学会识字、数数吧。其实,这不能成为拒绝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的理由,二者是可以统一的。我们知道,小孩子思维特点是具体行为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学习是要在活动中进行的。如果在劳动的过程中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具体形象,生动活泼,会一举多得。比如,教孩子学习洗碗,就可以边洗碗,边数数,边认字;学习择菜,就可以教孩子择菜,同时认识蔬菜名称和了解蔬菜营养成分,知道多吃蔬菜的好处,等等。像这样边教孩子干活儿,边进行知识的启蒙教育,不是更有趣、效果更好吗?
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好处多
引导孩子参加一些家务劳动,不是要孩子“分担”家务,而主要是进行劳动教育。不仅是让他们学习一些劳动技能,更是要培养热爱劳动的思想习惯、吃苦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意志。有了这些良好的思想品质,还可以“迁移”到学习、工作、事业等方面,让他们终身受益。
让孩子承担一些家务劳动,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家庭义务感和责任感,并且由此进一步培养社会义务感和责任感。中国有句古话:“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一个人连家庭义务都不尽,那怎么谈得上尽社会义务和责任呢?
树立热爱劳动最光荣的思想
有的家长认为,在今天的社会,不热爱劳动、不会劳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知识。还有极个别家长有时看到干体力活儿的人,就“谆谆告诫”孩子要好好读书,不然的话,就会跟他们一样当"苦力"。这种"告诫"是教孩子忘本,会使孩子厌恶劳动和劳动人民。
我们想一想,没有工人农民的辛勤劳动,我们衣食住行从何谈起?苏联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无所用心可耻,热爱劳动光荣——这是做人的首要标准。”家长应当让孩子从小就明白,劳动是光荣的,懒惰是可耻的。是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世界。劳动也是人们生存的必要条件,不会劳动就不能生存。
有人认为,随着生产手段越来越现代化,再也用不着提倡勤劳、进行劳动教育了,而应当大力提倡“休闲”。这种观点是非常片面的。
勤劳并不是因为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劳动效率低下才提倡的,而是为了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勤劳又是一种道德修养,是对待任务、工作、学业、事业的态度。
家长必须明白,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科学技术多发达,生产劳动手段多么先进,不“勤”,就不会充分发挥先进生产劳动手段的效益,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勤",科学技术就不可能进步,现代化的生产劳动手段也创造不出来。
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时代,“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想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胜,我们必须继续坚持“勤劳”。它不仅是“传家之宝”,也是“传世之宝”。为了使我们的国家尽快富强起来,使子孙后代生活得幸福,做父母的一定要把“勤劳”这个传世之宝交给下一代,一代一代传下去。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