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采用90项症状清单对某部队驻训战士进行相关测试,通过相应的统计分析得出驻训战士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较高,并指出了在驻训期间开展心理工作过程中需要转变的一些固有观念。
【关键词】 野外驻训 战士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R395.1; E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6-0398-01
野外驻训是在模拟现实化的战场野外环境条件下,通过开展一系列军事训练任务,提高部队适应野外战时环境的能力,极大地激发和增强部队的战斗力。由于正值酷热难耐的盛夏,加上用水的短缺和訓练强度的加码,广大驻训官兵的心理状况伴有一定的起伏波动。为了准确了解和掌握野外驻训官兵的心理健康状况,特采用90项症状清单(SCL-90)[1] 对随机选取的三个连队150名战士进行施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外驻训已达四个月之久的某部,发放问卷时正值盛夏酷暑,野外训练生活条件显得尤为艰苦。随机选取三个步兵连,共发放15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39份,合格率为92.7%,受访对象均为男性战士。
1.2 评定工具和方法
采用90项症状清单(SCL-90),评定受测者近1周以来的情况。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项目采用5级评分:无症状记1分;轻度记2分;中度记3分;偏重记4分;严重记5分。以团体方式进行纸笔问卷测试,测评前由受过心理专业培训的军医对受测者进行详细地讲解和说明,在统一指导下进行并当场收取测试问卷。事后对收回的问卷进行统计筛查,剔去无效问卷,对所有有效问卷的数据经SPSS-21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被测战士身心症状情况
在SCL-90评分方法中,用1~5级评分标准,被测战士中共有25.9%的战士总分超过160分,可考虑筛选阳性,需进一步检查。[2]
2.2 被测战士因子分与中国军人常模[3]调查结果比较与分析
野外驻训战士除躯体化因子得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外,其他各项得分均显著偏低(注:*表示p<0.05, **表示p<0.01)。这和该部队在野外驻训长达四个月密切相关,长期的驻训已经让广大战士较好地适应了野外环境。同时,在野外驻训期间,部队对战士的管理相对没有营区管理那么死板,战士的自由度相对较大,这是驻训战士心理状态处于良好水平的重要因素。
2.3 以被测战士情况分组进行因子单项对比分析
2.3.1 参与测试的农村户籍和城镇户籍的战士所占百分比分别为82%和18%。近年来,随着农村的快速发展,城乡界限已经逐步模糊化,从经济状况到文化教育等方面差距逐步缩小,最终促使来自城乡的战士在心理状况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2.3.2 参与测试的独生和非独生战士比例为30.2%和69.8%,他们在各因子得分上都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现在的独生子女虽然缺乏兄弟姐妹间的人际交流,但很多人很小就被送进幼儿园,再后来就是学校,各时期同龄人间的交往促进了他们心理的成熟和人格的完善。同时,现在的父母为了能让他们的独生子女较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从小就会为他们创造更多的锻炼机会,让他们在摔打磨练中不断成长。
2.3.3 参与测试的骨干和非骨干的战士比例为25.9%和74.1%,非骨干驻训战士除在焦虑因子得分上显著高(p<0.05)于骨干驻训战士外,其他各因子得分都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现在部队带兵理念和作风的转变,因军衔等级制度而带来的战士权力差异性逐渐缩小,战士们都能相对平等和谐得融入到部队集体大熔炉中。但非骨干的驻训战士因野外驻训经历相对缺乏,而其中部分战士已经开始考虑走留问题,情绪焦虑水平显著性偏高。
3 讨论
3.1 野外驻训战士心理健康水平都普遍高于中国军人常模。在野外驻训期间,自然、生活、训练等方面的条件都比营区条件差,但部队的日常管理相对宽松,驻训战士能够拥有更多的个人自由。同时,执行相对高强度的野外训练任务,是战士发泄自我心理压力和不良情绪的有效途径。因此,那种重安全强管理的带兵方式,会把广大的战士压抑在呆板僵化的牢笼里,短时期内不会凸显其弊端,但长此以往,不但会逐步削弱部队的战斗力,同时也会激起战士更强烈的抵触心理,积压不良情绪。
3.2 部队管理者应逐步转变部分观念。在驻训期间,因城乡、独生和非独生、骨干和非骨干等因素而导致战士心理健康的差异性并无显著性差异。因此,管理者在做心理疏导过程中,及时转变陈旧观念,准确有效地探寻和把握驻训战士心理波动背后的动因。
参考文献
[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
[2] 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二级)[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193.
[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部队心理医生培训教材[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1:1-30.
作者简介:李声权,男,27岁,现就读于南京政治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在读研究生,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
【关键词】 野外驻训 战士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R395.1; E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6-0398-01
野外驻训是在模拟现实化的战场野外环境条件下,通过开展一系列军事训练任务,提高部队适应野外战时环境的能力,极大地激发和增强部队的战斗力。由于正值酷热难耐的盛夏,加上用水的短缺和訓练强度的加码,广大驻训官兵的心理状况伴有一定的起伏波动。为了准确了解和掌握野外驻训官兵的心理健康状况,特采用90项症状清单(SCL-90)[1] 对随机选取的三个连队150名战士进行施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外驻训已达四个月之久的某部,发放问卷时正值盛夏酷暑,野外训练生活条件显得尤为艰苦。随机选取三个步兵连,共发放15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39份,合格率为92.7%,受访对象均为男性战士。
1.2 评定工具和方法
采用90项症状清单(SCL-90),评定受测者近1周以来的情况。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项目采用5级评分:无症状记1分;轻度记2分;中度记3分;偏重记4分;严重记5分。以团体方式进行纸笔问卷测试,测评前由受过心理专业培训的军医对受测者进行详细地讲解和说明,在统一指导下进行并当场收取测试问卷。事后对收回的问卷进行统计筛查,剔去无效问卷,对所有有效问卷的数据经SPSS-21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被测战士身心症状情况
在SCL-90评分方法中,用1~5级评分标准,被测战士中共有25.9%的战士总分超过160分,可考虑筛选阳性,需进一步检查。[2]
2.2 被测战士因子分与中国军人常模[3]调查结果比较与分析
野外驻训战士除躯体化因子得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外,其他各项得分均显著偏低(注:*表示p<0.05, **表示p<0.01)。这和该部队在野外驻训长达四个月密切相关,长期的驻训已经让广大战士较好地适应了野外环境。同时,在野外驻训期间,部队对战士的管理相对没有营区管理那么死板,战士的自由度相对较大,这是驻训战士心理状态处于良好水平的重要因素。
2.3 以被测战士情况分组进行因子单项对比分析
2.3.1 参与测试的农村户籍和城镇户籍的战士所占百分比分别为82%和18%。近年来,随着农村的快速发展,城乡界限已经逐步模糊化,从经济状况到文化教育等方面差距逐步缩小,最终促使来自城乡的战士在心理状况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2.3.2 参与测试的独生和非独生战士比例为30.2%和69.8%,他们在各因子得分上都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现在的独生子女虽然缺乏兄弟姐妹间的人际交流,但很多人很小就被送进幼儿园,再后来就是学校,各时期同龄人间的交往促进了他们心理的成熟和人格的完善。同时,现在的父母为了能让他们的独生子女较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从小就会为他们创造更多的锻炼机会,让他们在摔打磨练中不断成长。
2.3.3 参与测试的骨干和非骨干的战士比例为25.9%和74.1%,非骨干驻训战士除在焦虑因子得分上显著高(p<0.05)于骨干驻训战士外,其他各因子得分都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现在部队带兵理念和作风的转变,因军衔等级制度而带来的战士权力差异性逐渐缩小,战士们都能相对平等和谐得融入到部队集体大熔炉中。但非骨干的驻训战士因野外驻训经历相对缺乏,而其中部分战士已经开始考虑走留问题,情绪焦虑水平显著性偏高。
3 讨论
3.1 野外驻训战士心理健康水平都普遍高于中国军人常模。在野外驻训期间,自然、生活、训练等方面的条件都比营区条件差,但部队的日常管理相对宽松,驻训战士能够拥有更多的个人自由。同时,执行相对高强度的野外训练任务,是战士发泄自我心理压力和不良情绪的有效途径。因此,那种重安全强管理的带兵方式,会把广大的战士压抑在呆板僵化的牢笼里,短时期内不会凸显其弊端,但长此以往,不但会逐步削弱部队的战斗力,同时也会激起战士更强烈的抵触心理,积压不良情绪。
3.2 部队管理者应逐步转变部分观念。在驻训期间,因城乡、独生和非独生、骨干和非骨干等因素而导致战士心理健康的差异性并无显著性差异。因此,管理者在做心理疏导过程中,及时转变陈旧观念,准确有效地探寻和把握驻训战士心理波动背后的动因。
参考文献
[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
[2] 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二级)[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193.
[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部队心理医生培训教材[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1:1-30.
作者简介:李声权,男,27岁,现就读于南京政治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在读研究生,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