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纪念馆众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传播文化的重要的场所。但是近年来在免费开放的政策下出现了不少问题,文章就如何完善纪念馆管理体制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纪念馆;管理体制;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纪念馆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渐渐成为群众学习历史,传播文化的重要渠道。在实施免费参观的政策之后,更是掀起了参观纪念馆的高潮。但是近年来,日益增长的参观者给纪念馆的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如何完善管理体制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
一、完善纪念馆经费保障体制
几年来,在免费开放的政策下,纪念馆的参观人数激增,纪念馆在传播文化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免费开放的政策也为纪念馆的资金方面的管理带了一定的困难。有些偏远地区的纪念馆本身经济基础比较差,保持正常运行资金比较紧张;以前部分纪念馆是依靠门票收入来维持运行的,在免费开放之后资金保障机制尚不完善;在某些纪念馆免费开放之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纪念馆运行的积极性。纪念馆要想保证长期健康发展,同时又能保证免费向公众开放,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的资金保障机制。必须明确纪念馆是为了丰富公众的业余生活,传播文化而建立的。基于这个公益性质,相关政府应当保障其正常运行的资金来源。一方面纪念馆作为公众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纪念馆是政府开办运行的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其纳入正常财政支出中去。纪念馆按事业单位分类应当列入公益性事业单位,那么正常运行的经费应当有合理保障。但是据统计显示,很多纪念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其正常的运行费用均为自理,而部分的纪念馆的运行经费都是通过卖门票来维持的,随着免费政策的实施,纪念馆的资金便无保障。近年来事业单位的改革也在进行,应当重视纪念馆在文化阵地上的重要作用,将纪念馆纳入财政支出的部分,保证纪念馆的正常运行。根据纪念馆的不同规模,不同作用,应当分别制定相应的财政补贴政策,保障纪念馆正常运行的同时,也要对纪念馆的摆设品,内部环境进行维护,增强纪念馆的影响力与吸引力。
二、纪念馆开展争创品牌建设工作
纪念馆要想扩大吸引力和影响力,应当重视品牌效应。在加强内部管理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外部建设与宣传,在具体处理上应当注意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对于纪念馆来说,最重要的是长远发展的问题,而国家对于纪念馆的建设也非常重视,投资与支持力度也比较大,这从近几年来国家的投资项目中可以看出来。如四川省于2010年概算总投资2.3亿元兴建北川地震纪念馆,广东省在2011年投资3亿多元建成广州辛亥革命纪念馆。从以上的项目来看现在新建的纪念馆规模还是比较大的,起点也是非常高的,这对与一个纪念馆的品牌效益是非常重要且有意义的。所以现代的纪念馆的发展都是高要求严标准的。首先在纪念馆内部建设上,纪念馆应当积极挖掘本馆的优势,发现有深度的文化,增强对外部的吸引力,为纪念馆品牌效益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对于纪念馆的文化应当进行整理与梳理与此同时应当把本馆的优势文化传播出去,提高纪念馆的影响力。第三,应当积极丰富本馆的收藏,不断更新本馆的馆藏为纪念馆的长期发展打好基础。第四,一定要定期开展纪念馆的宣传工作。其一,应当加强纪念馆的临时摆设工作,除此之外应当多设工作人员进行讲解宣传。其二,应当深入学校,单位进行宣传,增强公众对文化的接受程度。其三,增加宣传渠道,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快捷性进行宣传。
三、加强完善纪念馆讲解员队伍的建设
纪念馆讲解员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而讲解员的作用也不应该仅仅限于对于纪念馆机械的讲解,而更应该重视自身作为信息员,文化传播者的重要地位。随着纪念馆免费开放政策的实施,公众参与的程度日益加深了,也深深的引发了观众结构的变化,新时期的纪念馆要求讲解员不能是以往机械式的解说,特别是文化的进步,时代的更新对于讲解员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讲解员要在这场变革过程中,必须改变工作方向与态度,成为文化的传播者、教育的创造者、场馆的代言人、活动的组织者、观众建议采集的信息员。更应该积极的提升自我素质,为纪念馆的宣传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纪念馆也相应的应当提高讲解员的地位与待遇,使其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到纪念馆的文化传播中去,让更多的观众受益与接受文化。
结语
推进纪念馆管理体制的改革对于促进我国公益事业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应当改变过去落后的管理机制,在总结良好经验的同时应当积极地创新探索,各级政府也应当发挥主体作用,将纪念馆纳入公益性质的事业单位中去,同时将纪念馆的资金纳入正常的财政支出中去,同时提高纪念馆工作人员的待遇。保证其为传播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马育倩,张峰.河北省开展乡村旅游的条件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01).
[2]雷丽,杨晓霞,张瑜.我国纪念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研究综述[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3]赵国春.充分发挥纪念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农场经济管理,2010(02).
[4]刘安国.陆羽纪念馆[J].农业考古,1996(04).
(作者单位:贵州省贵阳市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
关键词:纪念馆;管理体制;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纪念馆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渐渐成为群众学习历史,传播文化的重要渠道。在实施免费参观的政策之后,更是掀起了参观纪念馆的高潮。但是近年来,日益增长的参观者给纪念馆的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如何完善管理体制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
一、完善纪念馆经费保障体制
几年来,在免费开放的政策下,纪念馆的参观人数激增,纪念馆在传播文化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免费开放的政策也为纪念馆的资金方面的管理带了一定的困难。有些偏远地区的纪念馆本身经济基础比较差,保持正常运行资金比较紧张;以前部分纪念馆是依靠门票收入来维持运行的,在免费开放之后资金保障机制尚不完善;在某些纪念馆免费开放之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纪念馆运行的积极性。纪念馆要想保证长期健康发展,同时又能保证免费向公众开放,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的资金保障机制。必须明确纪念馆是为了丰富公众的业余生活,传播文化而建立的。基于这个公益性质,相关政府应当保障其正常运行的资金来源。一方面纪念馆作为公众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纪念馆是政府开办运行的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其纳入正常财政支出中去。纪念馆按事业单位分类应当列入公益性事业单位,那么正常运行的经费应当有合理保障。但是据统计显示,很多纪念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其正常的运行费用均为自理,而部分的纪念馆的运行经费都是通过卖门票来维持的,随着免费政策的实施,纪念馆的资金便无保障。近年来事业单位的改革也在进行,应当重视纪念馆在文化阵地上的重要作用,将纪念馆纳入财政支出的部分,保证纪念馆的正常运行。根据纪念馆的不同规模,不同作用,应当分别制定相应的财政补贴政策,保障纪念馆正常运行的同时,也要对纪念馆的摆设品,内部环境进行维护,增强纪念馆的影响力与吸引力。
二、纪念馆开展争创品牌建设工作
纪念馆要想扩大吸引力和影响力,应当重视品牌效应。在加强内部管理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外部建设与宣传,在具体处理上应当注意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对于纪念馆来说,最重要的是长远发展的问题,而国家对于纪念馆的建设也非常重视,投资与支持力度也比较大,这从近几年来国家的投资项目中可以看出来。如四川省于2010年概算总投资2.3亿元兴建北川地震纪念馆,广东省在2011年投资3亿多元建成广州辛亥革命纪念馆。从以上的项目来看现在新建的纪念馆规模还是比较大的,起点也是非常高的,这对与一个纪念馆的品牌效益是非常重要且有意义的。所以现代的纪念馆的发展都是高要求严标准的。首先在纪念馆内部建设上,纪念馆应当积极挖掘本馆的优势,发现有深度的文化,增强对外部的吸引力,为纪念馆品牌效益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对于纪念馆的文化应当进行整理与梳理与此同时应当把本馆的优势文化传播出去,提高纪念馆的影响力。第三,应当积极丰富本馆的收藏,不断更新本馆的馆藏为纪念馆的长期发展打好基础。第四,一定要定期开展纪念馆的宣传工作。其一,应当加强纪念馆的临时摆设工作,除此之外应当多设工作人员进行讲解宣传。其二,应当深入学校,单位进行宣传,增强公众对文化的接受程度。其三,增加宣传渠道,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快捷性进行宣传。
三、加强完善纪念馆讲解员队伍的建设
纪念馆讲解员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而讲解员的作用也不应该仅仅限于对于纪念馆机械的讲解,而更应该重视自身作为信息员,文化传播者的重要地位。随着纪念馆免费开放政策的实施,公众参与的程度日益加深了,也深深的引发了观众结构的变化,新时期的纪念馆要求讲解员不能是以往机械式的解说,特别是文化的进步,时代的更新对于讲解员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讲解员要在这场变革过程中,必须改变工作方向与态度,成为文化的传播者、教育的创造者、场馆的代言人、活动的组织者、观众建议采集的信息员。更应该积极的提升自我素质,为纪念馆的宣传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纪念馆也相应的应当提高讲解员的地位与待遇,使其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到纪念馆的文化传播中去,让更多的观众受益与接受文化。
结语
推进纪念馆管理体制的改革对于促进我国公益事业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应当改变过去落后的管理机制,在总结良好经验的同时应当积极地创新探索,各级政府也应当发挥主体作用,将纪念馆纳入公益性质的事业单位中去,同时将纪念馆的资金纳入正常的财政支出中去,同时提高纪念馆工作人员的待遇。保证其为传播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马育倩,张峰.河北省开展乡村旅游的条件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01).
[2]雷丽,杨晓霞,张瑜.我国纪念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研究综述[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3]赵国春.充分发挥纪念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农场经济管理,2010(02).
[4]刘安国.陆羽纪念馆[J].农业考古,1996(04).
(作者单位:贵州省贵阳市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