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究性学习能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拓宽语文教学的广度与深度,为语文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完成角色转变,激发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方式,让研究性学习引领语文教学迈入高效之途。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语文教师;角色转变;学习兴趣;教学方式
传统的语文教学把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放在首位,追求的是学生“学会”而不是“会学”。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排斥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影响了学生对语文的自由使用,阻碍了学生知识面的扩展。
据部分大学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中学生高分进入大学后,不会记笔记、不会读参考书、不会分析问题,表现为“高分低能”。但另据报道:一位年仅24岁的大学毕业生,在大学读书期间,只用一年时间就读了新中国成立前50多年的近30家报纸,数百种期刊,做了3000多张卡片和几十万字的笔记,编写了43万字的《沈从文研究资料》,还撰写了大量研究论文。两种强烈反差说明,反映人类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过程的语文知识浩如烟海,单靠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传道、授业,是不切实际的。传统的语文教学思维过于僵化,在其“填鸭式”指导思想的制约下,必然会产生大量“高分低能”的怪才、庸才。“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交给学生打开语文知识宝库的钥匙,为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创造条件,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 因此,中学语文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的素质培养和终身发展。现代中学语文教育呼唤新的思路,呼唤新的指导思想。
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并提出开设研究性必修课。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以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内容为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开展到现在已经十余年了,实践证明它相对传统语文教学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让研究性学习引领语文教学迈入高效之途。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在研究性学习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完成角色转变
“语文研究性学习在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新型关系——教师不再扮演知识的权威和传授者,而是学习共同体当中的一个参与者和指导者;学生也不再只是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而被动吸收,而是由听从教师指令、接受消化‘已知’转向主动探索‘未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研究式教学把学生从对既定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中解放出来,使其置于问题探究的前沿,在一种开放与互动的学习环境中,在实践与体验的过程中学习,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以探索、探究为特征的教学活动。但许多教师积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已经驾轻就熟,要从原有的模式转入到研究性教学上来,不是一个早晨或一次学术报告就能解决的问题。“工预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传递者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必须完成角色的转换,教师要从教学观念、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教学模式与评价方式等多个方面转换角色。综合实践专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能再局限于“学科知识 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21世纪的教师应具备一两学科的专门性知识与技能,所以在“大科学”的时代,教师要解决的不仅是“内存”不够,要“充电”,与“增容”的问题,而是要进行彻底的角色转换,可以说这将是一次漫长而痛苦的蜕变。
二、激发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营造问题情境,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促进学生在问题中思考、探究、分析和解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协作能力。” 创建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前提。生活化的课堂致力于营造一种“生活场”,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生活情境、游戏情境融为一体,激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心理学表明,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去探索。而认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兴趣的过程。简而言之,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语文课的学习实践就是积极主动地发挥主体作用、激起学习兴趣的一个过程。学生不是天生就有兴趣,教师可以采取措施因地制宜地引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要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教师必须进行创造性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应首先突破传统教学观念中被动学与“填鸭”教的误区,打消学生为了学习而学习的沉重包袱,增进师生之间的课堂交流,活跃课堂气氛,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把语文教学的过程变为学生“思想的游乐场”,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如:让口语好的同学经常带领全班同学读语文;让唱歌好的同学教唱语文歌;或让擅长绘画的同学在黑板上画画。在他们创造性的表演中,教师通过发现他们的长处,以及不断地肯定和鼓励,使他们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产生自豪感,增加自信心,以期在他们的潜意识中树立起这样的观念:语文的课堂教学是丰富多彩的、有趣的学习过程,而非枯燥无聊、死板地朗读课文。它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增添了学习语文的信心和兴趣。除此之外,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把生活中的有关知识与语文书本上的内容联系起来,不但可以扩展学生的思路,丰富学生的思维,还能使学生感受到语文课既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又是一门有用的学科,从而进一步引发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通过创建课堂情境,研究性学习能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和实践的机会,这种方式对于改变过去机械地、被动地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很有帮助。
三、创新教学方式
独到、有趣、活泼的教学方式对于授课的对象——学生而言有着无与伦比的吸引力。新鲜的授课模式,活跃的课堂气氛,轻松的教学氛围都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应该首先在教学方式这一环节上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能够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创造性使用不同的授课形式。
“研究性学习,即一种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特征的新型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在课堂上,尝试根据特定的情节、人物或有关因素来补充空白之处,不仅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使课堂更具魅力。” 在日常教学中,许多老师注重讲解、死记,却很少能与学生共同体味、观察、想象。突破旧观念束缚,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组织有趣的探究活动,能够取得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后,启发学生阅读更多类似的历史成语故事并让他们挑选自己喜欢的成语,制作道具,进行表演。学生们均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投入到了这次活动中,在汇报展示时,把这些课本剧演得活灵活现。这样的活动不但使学生对于课文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探究学习的主动性,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敞开了大门。
“研究性”学习方式是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挑战。教师不能是旁观者、学生展演的观众,在学生研究性活动开展的准备阶段,教师要提出质与量的要求,要教给方法,给予学生及时帮助;在展示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发现问题,和学生一起进一步讨论研究解决问题;在展示结束后,要引导学生总结经验。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学习方式。它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教师教育观念、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发生改变,只有这样,新课程才能扬帆远航,驶向成功的彼岸。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铁路第一中学)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语文教师;角色转变;学习兴趣;教学方式
传统的语文教学把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放在首位,追求的是学生“学会”而不是“会学”。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排斥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影响了学生对语文的自由使用,阻碍了学生知识面的扩展。
据部分大学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中学生高分进入大学后,不会记笔记、不会读参考书、不会分析问题,表现为“高分低能”。但另据报道:一位年仅24岁的大学毕业生,在大学读书期间,只用一年时间就读了新中国成立前50多年的近30家报纸,数百种期刊,做了3000多张卡片和几十万字的笔记,编写了43万字的《沈从文研究资料》,还撰写了大量研究论文。两种强烈反差说明,反映人类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过程的语文知识浩如烟海,单靠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传道、授业,是不切实际的。传统的语文教学思维过于僵化,在其“填鸭式”指导思想的制约下,必然会产生大量“高分低能”的怪才、庸才。“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交给学生打开语文知识宝库的钥匙,为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创造条件,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 因此,中学语文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的素质培养和终身发展。现代中学语文教育呼唤新的思路,呼唤新的指导思想。
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并提出开设研究性必修课。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以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内容为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开展到现在已经十余年了,实践证明它相对传统语文教学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让研究性学习引领语文教学迈入高效之途。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在研究性学习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完成角色转变
“语文研究性学习在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新型关系——教师不再扮演知识的权威和传授者,而是学习共同体当中的一个参与者和指导者;学生也不再只是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而被动吸收,而是由听从教师指令、接受消化‘已知’转向主动探索‘未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研究式教学把学生从对既定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中解放出来,使其置于问题探究的前沿,在一种开放与互动的学习环境中,在实践与体验的过程中学习,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以探索、探究为特征的教学活动。但许多教师积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已经驾轻就熟,要从原有的模式转入到研究性教学上来,不是一个早晨或一次学术报告就能解决的问题。“工预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传递者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必须完成角色的转换,教师要从教学观念、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教学模式与评价方式等多个方面转换角色。综合实践专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能再局限于“学科知识 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21世纪的教师应具备一两学科的专门性知识与技能,所以在“大科学”的时代,教师要解决的不仅是“内存”不够,要“充电”,与“增容”的问题,而是要进行彻底的角色转换,可以说这将是一次漫长而痛苦的蜕变。
二、激发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营造问题情境,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促进学生在问题中思考、探究、分析和解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协作能力。” 创建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前提。生活化的课堂致力于营造一种“生活场”,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生活情境、游戏情境融为一体,激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心理学表明,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去探索。而认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兴趣的过程。简而言之,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语文课的学习实践就是积极主动地发挥主体作用、激起学习兴趣的一个过程。学生不是天生就有兴趣,教师可以采取措施因地制宜地引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要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教师必须进行创造性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应首先突破传统教学观念中被动学与“填鸭”教的误区,打消学生为了学习而学习的沉重包袱,增进师生之间的课堂交流,活跃课堂气氛,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把语文教学的过程变为学生“思想的游乐场”,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如:让口语好的同学经常带领全班同学读语文;让唱歌好的同学教唱语文歌;或让擅长绘画的同学在黑板上画画。在他们创造性的表演中,教师通过发现他们的长处,以及不断地肯定和鼓励,使他们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产生自豪感,增加自信心,以期在他们的潜意识中树立起这样的观念:语文的课堂教学是丰富多彩的、有趣的学习过程,而非枯燥无聊、死板地朗读课文。它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增添了学习语文的信心和兴趣。除此之外,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把生活中的有关知识与语文书本上的内容联系起来,不但可以扩展学生的思路,丰富学生的思维,还能使学生感受到语文课既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又是一门有用的学科,从而进一步引发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通过创建课堂情境,研究性学习能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和实践的机会,这种方式对于改变过去机械地、被动地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很有帮助。
三、创新教学方式
独到、有趣、活泼的教学方式对于授课的对象——学生而言有着无与伦比的吸引力。新鲜的授课模式,活跃的课堂气氛,轻松的教学氛围都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应该首先在教学方式这一环节上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能够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创造性使用不同的授课形式。
“研究性学习,即一种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特征的新型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在课堂上,尝试根据特定的情节、人物或有关因素来补充空白之处,不仅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使课堂更具魅力。” 在日常教学中,许多老师注重讲解、死记,却很少能与学生共同体味、观察、想象。突破旧观念束缚,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组织有趣的探究活动,能够取得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后,启发学生阅读更多类似的历史成语故事并让他们挑选自己喜欢的成语,制作道具,进行表演。学生们均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投入到了这次活动中,在汇报展示时,把这些课本剧演得活灵活现。这样的活动不但使学生对于课文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探究学习的主动性,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敞开了大门。
“研究性”学习方式是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挑战。教师不能是旁观者、学生展演的观众,在学生研究性活动开展的准备阶段,教师要提出质与量的要求,要教给方法,给予学生及时帮助;在展示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发现问题,和学生一起进一步讨论研究解决问题;在展示结束后,要引导学生总结经验。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学习方式。它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教师教育观念、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发生改变,只有这样,新课程才能扬帆远航,驶向成功的彼岸。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铁路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