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无从描绘和想象,如果没有开放,中国现在会是怎样一番景象。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没有开放,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速度不会这么快,幅度不会这么大。
你想过没有,如果没有30多年前的对外开放,中国会是怎样一番模样?
历史当然没有假设,你可以向后看,但你只能往前走。正是在那个历史的当口,我们抓住了改革和开放的机遇,成就了今天。所谓机遇,也许就是说,机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遇见并抓住了,也就有了今天我们回过头来要述说的历史。
上世纪80年代的新中国,就像一个人在跌跌撞撞中走到了成年。之前需要扶持,会犯错误,按照“计划”在生活。之后的对外开放就像是打开了面向“社会”的一扇门,开始要摆脱“计划”,面对“市场”,以一种敞开的姿态尝试与外界接触。
新中国的春天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1984年2月,邓小平同志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同年5月,国家开放了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作为经济特区的延伸。
后来国家又成立了上海浦东新区,并在1992年将开放政策延至内陆,也最终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正是在这样的格局下,中国经济开始了让世界为之侧目的高速增长时期,一跃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对于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而言,开放的目的,就是寄希望于它们能冲破传统体制的束缚,抢抓先发效应,更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更广泛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吸引外资,消化吸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在增强自身综合竞争能力的同时,带动内地经济的发展。
事实证明了开放的效果。1985年,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工业总产值是2015.85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比重的21.8%,青岛仅为109.1亿元。而今天,2013年青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完成工业总产值16104.1亿元。对外开放30多年,东部沿海已成为我国市场化程度最高、吸引外资最多、民间资本最活跃、社会经济最发达,也是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
回头想想上世纪80年代。世界银行的年度报告数据显示,1980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只有343元。那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年代,一切还都得凭票供应,物质贫乏,精神生活也不丰富。那个时候,进城很难,但城市也没有充足的就业岗位和更便捷、完善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城市不过是一个升级版的大农村。
开放就像一股春风,吹舒展了皱巴巴的城市,仿佛只是伸了一个懒腰,旧貌就换了新颜。变化的速度如此之快。城市几年就是一个模样。画家陈丹青在《八十年代访谈录》里说:“这时(2000年回国后),九十年代的城市景观、文化景观,渐渐成型,大家发生新的交往方式——直到那时,我才慢慢意识到八十年代:那种争论、那种追求真理、启蒙,种种傻逼式的热情,好像消失了。群居生活没有了,个人有自己的空间,出路多了,生活方式的选择也多,大家相对地明白了、成熟了,也更世故了。”
那些沿海开放城市也在外资浪潮的涌入下,犹如一块干硬的海绵,不断地吸纳、膨胀,向外扩展。有些城市,规划甚至都赶不上发展的进程,不断修改。我们尚且不论这种边修边补的做法和城市一味的贪大求全是否太过功利,而开放的确让城市变得更像城市。
有人说,近代中国的落后是由于鸦片战争的战败而造成的,但殊不知战败只是结果,究其原因还在于之前的闭关锁国政策。闭目塞听,致使中国在科技、思想等方面全方位落后。
在中国的沿海城市里,上海是一个开放的典范。有人总结上海在近代崛起的原因,无非两条:一是高度开放,二是大规模吸纳八方移民。如今上海再次因为开放吸引了外界的目光,肩负着为我国新一轮开放探路的重要使命的上海自贸区,将以开放倒逼改革的方式,推动我国新一轮的跨越发展。
对“开放体系”做过阐释的俄国著名数学家马尔科夫说,任何一个进步的体系,也都是开放的,不然就会丧失其发展的可能性,因而也就会丧失其进步性的特点。
我们无从描绘和想象,如果没有开放,中国现在会是怎样一番景象。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没有开放,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速度不会这么快,幅度不会这么大。也许会是有点波澜的三十年,但可能不会是激荡的三十年。
你想过没有,如果没有30多年前的对外开放,中国会是怎样一番模样?
历史当然没有假设,你可以向后看,但你只能往前走。正是在那个历史的当口,我们抓住了改革和开放的机遇,成就了今天。所谓机遇,也许就是说,机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遇见并抓住了,也就有了今天我们回过头来要述说的历史。
上世纪80年代的新中国,就像一个人在跌跌撞撞中走到了成年。之前需要扶持,会犯错误,按照“计划”在生活。之后的对外开放就像是打开了面向“社会”的一扇门,开始要摆脱“计划”,面对“市场”,以一种敞开的姿态尝试与外界接触。
新中国的春天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1984年2月,邓小平同志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同年5月,国家开放了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作为经济特区的延伸。
后来国家又成立了上海浦东新区,并在1992年将开放政策延至内陆,也最终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正是在这样的格局下,中国经济开始了让世界为之侧目的高速增长时期,一跃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对于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而言,开放的目的,就是寄希望于它们能冲破传统体制的束缚,抢抓先发效应,更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更广泛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吸引外资,消化吸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在增强自身综合竞争能力的同时,带动内地经济的发展。
事实证明了开放的效果。1985年,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工业总产值是2015.85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比重的21.8%,青岛仅为109.1亿元。而今天,2013年青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完成工业总产值16104.1亿元。对外开放30多年,东部沿海已成为我国市场化程度最高、吸引外资最多、民间资本最活跃、社会经济最发达,也是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
回头想想上世纪80年代。世界银行的年度报告数据显示,1980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只有343元。那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年代,一切还都得凭票供应,物质贫乏,精神生活也不丰富。那个时候,进城很难,但城市也没有充足的就业岗位和更便捷、完善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城市不过是一个升级版的大农村。
开放就像一股春风,吹舒展了皱巴巴的城市,仿佛只是伸了一个懒腰,旧貌就换了新颜。变化的速度如此之快。城市几年就是一个模样。画家陈丹青在《八十年代访谈录》里说:“这时(2000年回国后),九十年代的城市景观、文化景观,渐渐成型,大家发生新的交往方式——直到那时,我才慢慢意识到八十年代:那种争论、那种追求真理、启蒙,种种傻逼式的热情,好像消失了。群居生活没有了,个人有自己的空间,出路多了,生活方式的选择也多,大家相对地明白了、成熟了,也更世故了。”
那些沿海开放城市也在外资浪潮的涌入下,犹如一块干硬的海绵,不断地吸纳、膨胀,向外扩展。有些城市,规划甚至都赶不上发展的进程,不断修改。我们尚且不论这种边修边补的做法和城市一味的贪大求全是否太过功利,而开放的确让城市变得更像城市。
有人说,近代中国的落后是由于鸦片战争的战败而造成的,但殊不知战败只是结果,究其原因还在于之前的闭关锁国政策。闭目塞听,致使中国在科技、思想等方面全方位落后。
在中国的沿海城市里,上海是一个开放的典范。有人总结上海在近代崛起的原因,无非两条:一是高度开放,二是大规模吸纳八方移民。如今上海再次因为开放吸引了外界的目光,肩负着为我国新一轮开放探路的重要使命的上海自贸区,将以开放倒逼改革的方式,推动我国新一轮的跨越发展。
对“开放体系”做过阐释的俄国著名数学家马尔科夫说,任何一个进步的体系,也都是开放的,不然就会丧失其发展的可能性,因而也就会丧失其进步性的特点。
我们无从描绘和想象,如果没有开放,中国现在会是怎样一番景象。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没有开放,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速度不会这么快,幅度不会这么大。也许会是有点波澜的三十年,但可能不会是激荡的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