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其一,文虽无定法,但作文有万变不离其宗的规律。教文也应当有万变不离其宗的规律可循。
写文章,要遵循“文以载道”的原则。文章是用来阐述道理和情感的。文字是死的论述,描写的道理或情感则是活的。用活的道,统死的文,文道都活了。
写文章,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包括字音、字义、词义、构词造句;构思、立意、布局、谋篇则是统文道于一体的方法;要懂得或明白一定的道,即能思考出、观察出、分析论述出一定的道理;能产生一定的情感,包括喜、怒、哀、乐、爱、恨,等等。文道結合,才能产生出文道统一、文道兼美的文章。这是作文的一大规律。
作文和教文,实质是相同的。既然作文要从文和道两条线入手,那么教文也就必须掌握好两条线:一条文字的死线,一条道理和情感的活线。这既是做文章要掌握的基本规律之一,又是教文章要掌握的基本规律之一。(此处只提出问题,在找出写文章与教文章的多种共同性之后,将分别做详细论述)。
其二,任何人写文章,都有一个文章的总体设计构思(即結构)问题。怎样立意,怎样布局,怎样谋篇,明写什么,暗写什么,怎样使用材料,怎样突出主题,要做通盘设计。这是凌驾于文与道之上的纯写作技巧问题,是文和道結合的媒介和桥梁。
教文章也就必然教好文章的设计(即构思方式),因为教文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会读会写文章。读文章,写文章,教文章,学文章,重复循环,都具有共性。
写文章与教文章除共同性之外还有差异。
写文章的人,感受到一定的道,就可在自己的大脑中设计构思,然后直接写成結构严密的文章,不用画出結构图,虽也列提纲,但许多提纲是“脑中纲”或叫“腹稿”。
教文章的人,为了被教者能很好地了解和掌握文章的脉络,就要画好一个結构图,在文与道的結合上显示出怎样写出来的轮廓,因为:做文章的人,文与自己的思想,自己对文的构思是一元的;教文章的人,别人的文和自己的思想,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也许能达到一元,但教文章的人与被教者之间是二元的,教者掌握了的东西,要被教者掌握还有一个过程,所以不是从板书的内容设计出发,而是从文章的立意、布局、谋篇出发,画好一个結构图,呈现文道之间的媒介于学生面前,就显得十分重要,它为被教者提供了了解文章的方便明了的条件,又是一节附带的专题性写作课。
共三,写文章的人,有直抒胸臆的,有拐弯抹角曲抒胸臆的,有心在猿而意在马的,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有含沙射影的,有落笔写地收笔骂天的,等等。写文章的人,直抒胸意为弦内音,曲抒胸意为弦外音。写文章的人写这种文章的时候,“言为心声”,两种音表达得都很酣畅。不论是言传意达的,还是能心领神会的,都能通过一种神奇的味道“飘”在文章的气韵中。
教文章的人教这种文章的时候,自己把这种味道闻出来是一个方面,经过可“捉、摸”的有形方式让学生实实在在尝到这种味道,是另一个重要的方面。这时候,教这种文章的人,面临的难度要比写这种文章的人面临的难度大,所以教文章的人在自己能很好地体会这两种音的前提下,还要进行文和道的再创造,意境和韵味的再创造,把弦内音和弦外音弄准确,酣畅地都“弹”出来,让学生能充分地体会到。这就是,在教法上要弹好两个音。
其四,写文章时,由于各种原因,有些话不便直说,有些意思也不便直写,就用含蓄的方法,象征的手法曲折婉转地表达。
又有些文章,言浅意深,貌似平淡,实质上针扎在外,血冒在里,含义很深刻。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人,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写的文章,大都有这种情况。
让文章带上象征义,让一些平淡的句子带上深刻的含义是写文章时常采用的基本方法之一。
教文章,也就必须教好文章的象征义,教好一些语句的深刻含义。让学生懂得用这两种义读文章,写文章。
需要区别的是:文章中一些语句的深刻含义,不同于文章中的弦外之音。
弦外之音,是声在弦而韵在外,话在此而意在彼;深刻含义则是:言在表而意在里。
其五,写文章有一个从美学角度出发构词造句的问题。词用得准不准,句造得美不美,不仅决定文的价值,而且决定“道”的生命。写文章,要从语法逻辑的角度造一个正确的句,尤其从美学的原理,调动各种修辞手法,造好一个动听的句。
教文章的就毫无例外地从以上两个角度分析好一个句,让学生读文章时会欣赏文章的句,写文章时会造出自己高水平的句。
其六,写文章时,讲究用字的出神入化,即字在句子中、文章中的神韵,如“人无缰绳拿纸拴”的“拴”就很带神韵。
教文章,要教好课文中带神韵的一个字。与其写废话连篇的文章,不如造出一个带神韵的字的句子;与其无重点地啰唆一堂课,不如教给学生带神韵的一个字在文章中的作用,达到从微观入手,教好语文的目的。
其七,写文章要用典故、寓言、格言、名言、警句,幽默的、辛辣的、揶揄的等书面和生活中有意思的材料做调味品,以增强文章的知识性、哲理性、趣味性,吸引读者。
教文章,也要結合课文,不时地加进一些这样的调味品,刺激学生的胃口,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读写教学的质量。像“老龟烹不烂,移祸于枯桑”,“春花不比秋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咏”,“柳絮飞来片片红,夕阳方照桃花坞”等都是很好的调味品。
二
以上从写文章与教文章的共同性与差异中谈了一些看法。下面从不属于写文章,纯属于教文章的角度谈一些看法。
1.教文章要教学生学会质疑,“鸡蛋里挑骨头”,在挑剔别人文章缺点的过程中提高自己。这个疑,包括如下方面:
(1)课文内容中的错误。①观点错误;②使用材料错误;③結构设计上的错误,等等。
(2)课文注释中的错误:①注音上的错误;②解词上的错误;③析句上的错误,等等。
总之,一方面要从各个角度出发教好文章,让学生全面地吸收文章的营养,另一方面要教活书,让学生读活书,学会全方位地质疑。
2.教语文,要教会学生解好一道题。如填空题的解法,选择题的解法,判断题的解法,分析论述题的解法,作文题的解法,(审题的实质是解题)等等。解题的目的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一叶落知天下秋,见此知彼。既培养学习和应用语文的实际能力,又培养应付各类考试的“考试能力”,达到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共同提高的目的(应试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3)教语文,要引好一条路。这条路是指通过以上几个主要方面(实际还要多)的教法,达到同步的学法,让学生知道怎样入手读文章,动手写文章,从而引出一条有效的自学道路,进而达到既减轻教的负担,又提高学的质量的目的,较快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质量。
其一,文虽无定法,但作文有万变不离其宗的规律。教文也应当有万变不离其宗的规律可循。
写文章,要遵循“文以载道”的原则。文章是用来阐述道理和情感的。文字是死的论述,描写的道理或情感则是活的。用活的道,统死的文,文道都活了。
写文章,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包括字音、字义、词义、构词造句;构思、立意、布局、谋篇则是统文道于一体的方法;要懂得或明白一定的道,即能思考出、观察出、分析论述出一定的道理;能产生一定的情感,包括喜、怒、哀、乐、爱、恨,等等。文道結合,才能产生出文道统一、文道兼美的文章。这是作文的一大规律。
作文和教文,实质是相同的。既然作文要从文和道两条线入手,那么教文也就必须掌握好两条线:一条文字的死线,一条道理和情感的活线。这既是做文章要掌握的基本规律之一,又是教文章要掌握的基本规律之一。(此处只提出问题,在找出写文章与教文章的多种共同性之后,将分别做详细论述)。
其二,任何人写文章,都有一个文章的总体设计构思(即結构)问题。怎样立意,怎样布局,怎样谋篇,明写什么,暗写什么,怎样使用材料,怎样突出主题,要做通盘设计。这是凌驾于文与道之上的纯写作技巧问题,是文和道結合的媒介和桥梁。
教文章也就必然教好文章的设计(即构思方式),因为教文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会读会写文章。读文章,写文章,教文章,学文章,重复循环,都具有共性。
写文章与教文章除共同性之外还有差异。
写文章的人,感受到一定的道,就可在自己的大脑中设计构思,然后直接写成結构严密的文章,不用画出結构图,虽也列提纲,但许多提纲是“脑中纲”或叫“腹稿”。
教文章的人,为了被教者能很好地了解和掌握文章的脉络,就要画好一个結构图,在文与道的結合上显示出怎样写出来的轮廓,因为:做文章的人,文与自己的思想,自己对文的构思是一元的;教文章的人,别人的文和自己的思想,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也许能达到一元,但教文章的人与被教者之间是二元的,教者掌握了的东西,要被教者掌握还有一个过程,所以不是从板书的内容设计出发,而是从文章的立意、布局、谋篇出发,画好一个結构图,呈现文道之间的媒介于学生面前,就显得十分重要,它为被教者提供了了解文章的方便明了的条件,又是一节附带的专题性写作课。
共三,写文章的人,有直抒胸臆的,有拐弯抹角曲抒胸臆的,有心在猿而意在马的,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有含沙射影的,有落笔写地收笔骂天的,等等。写文章的人,直抒胸意为弦内音,曲抒胸意为弦外音。写文章的人写这种文章的时候,“言为心声”,两种音表达得都很酣畅。不论是言传意达的,还是能心领神会的,都能通过一种神奇的味道“飘”在文章的气韵中。
教文章的人教这种文章的时候,自己把这种味道闻出来是一个方面,经过可“捉、摸”的有形方式让学生实实在在尝到这种味道,是另一个重要的方面。这时候,教这种文章的人,面临的难度要比写这种文章的人面临的难度大,所以教文章的人在自己能很好地体会这两种音的前提下,还要进行文和道的再创造,意境和韵味的再创造,把弦内音和弦外音弄准确,酣畅地都“弹”出来,让学生能充分地体会到。这就是,在教法上要弹好两个音。
其四,写文章时,由于各种原因,有些话不便直说,有些意思也不便直写,就用含蓄的方法,象征的手法曲折婉转地表达。
又有些文章,言浅意深,貌似平淡,实质上针扎在外,血冒在里,含义很深刻。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人,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写的文章,大都有这种情况。
让文章带上象征义,让一些平淡的句子带上深刻的含义是写文章时常采用的基本方法之一。
教文章,也就必须教好文章的象征义,教好一些语句的深刻含义。让学生懂得用这两种义读文章,写文章。
需要区别的是:文章中一些语句的深刻含义,不同于文章中的弦外之音。
弦外之音,是声在弦而韵在外,话在此而意在彼;深刻含义则是:言在表而意在里。
其五,写文章有一个从美学角度出发构词造句的问题。词用得准不准,句造得美不美,不仅决定文的价值,而且决定“道”的生命。写文章,要从语法逻辑的角度造一个正确的句,尤其从美学的原理,调动各种修辞手法,造好一个动听的句。
教文章的就毫无例外地从以上两个角度分析好一个句,让学生读文章时会欣赏文章的句,写文章时会造出自己高水平的句。
其六,写文章时,讲究用字的出神入化,即字在句子中、文章中的神韵,如“人无缰绳拿纸拴”的“拴”就很带神韵。
教文章,要教好课文中带神韵的一个字。与其写废话连篇的文章,不如造出一个带神韵的字的句子;与其无重点地啰唆一堂课,不如教给学生带神韵的一个字在文章中的作用,达到从微观入手,教好语文的目的。
其七,写文章要用典故、寓言、格言、名言、警句,幽默的、辛辣的、揶揄的等书面和生活中有意思的材料做调味品,以增强文章的知识性、哲理性、趣味性,吸引读者。
教文章,也要結合课文,不时地加进一些这样的调味品,刺激学生的胃口,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读写教学的质量。像“老龟烹不烂,移祸于枯桑”,“春花不比秋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咏”,“柳絮飞来片片红,夕阳方照桃花坞”等都是很好的调味品。
二
以上从写文章与教文章的共同性与差异中谈了一些看法。下面从不属于写文章,纯属于教文章的角度谈一些看法。
1.教文章要教学生学会质疑,“鸡蛋里挑骨头”,在挑剔别人文章缺点的过程中提高自己。这个疑,包括如下方面:
(1)课文内容中的错误。①观点错误;②使用材料错误;③結构设计上的错误,等等。
(2)课文注释中的错误:①注音上的错误;②解词上的错误;③析句上的错误,等等。
总之,一方面要从各个角度出发教好文章,让学生全面地吸收文章的营养,另一方面要教活书,让学生读活书,学会全方位地质疑。
2.教语文,要教会学生解好一道题。如填空题的解法,选择题的解法,判断题的解法,分析论述题的解法,作文题的解法,(审题的实质是解题)等等。解题的目的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一叶落知天下秋,见此知彼。既培养学习和应用语文的实际能力,又培养应付各类考试的“考试能力”,达到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共同提高的目的(应试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3)教语文,要引好一条路。这条路是指通过以上几个主要方面(实际还要多)的教法,达到同步的学法,让学生知道怎样入手读文章,动手写文章,从而引出一条有效的自学道路,进而达到既减轻教的负担,又提高学的质量的目的,较快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