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基于博物馆的公共开放教育资源体系建设
在实现社会全民终身教育的进程中,博物馆作为社会公益性机构在社会教育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其可将展示、研究、收藏的各类文物资料转化为教育资源,呈现多元化、多感官的教育环境,能以实物实景展示各类信息,故而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中国国家文物博物馆2011年《关于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调研报告》中就指出“博物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发挥博物馆独特优势,推动国民教育资源建设”。从博物馆发展趋势而言,决定博物馆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已经不再是馆藏资源的多寡,而是满足社会文化需求的功能强弱。
由于受历史和地域的诸多限制,日本在博物馆资源方面有着“先天不足”的缺陷,但是日本为提高全民素质、实现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博物馆在二战后蓬勃发展,据文部省统计截止到2010年10月共有5775所博物馆,每年参观人数为日本总人口的一倍多,在文化交流和教育宣传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日本博物馆法,博物馆主要职责是收集、保管、展示历史、艺术、民俗、科学、自然等类别的相关藏品和资料,促进相关的调查研究,提高市民文化修养。博物馆涵盖了包括历史、美术、科技、动植物等各个方面,分为国家、地方和私立三大类,除这些常规博物馆外,还有各类独具特色的展示场馆和类似博物馆的设施。例如,地方特色博物馆会经常开办“地域密着型学习”展示场馆,在增进市民对自己城市了解程度的同时,也不断向外宣传自己的本地特色和发展进程。为响应社会对终身学习的需求,日本文部省在“面向新时代的社会教育设施”社会教育审议会中就提到,要围绕博物馆的整备和运营展开各种课题的研讨,积极研究资料的展示方法,根据参观者的特征举办各种展示活动,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展示,并与学校和其他机构紧密合作,以期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本文通过介绍日本博物馆教育资源的社会化模式,对日本围绕博物馆开展的教育活动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旨在为我国非正式学习的课外探究性学习和社会终身学习系统的构建提供参考和借鉴。
基于博物馆的非正式探究学习
博物馆学习是通过展品和资料进行自主探索学习的非正式的学习方式,然而无论是历史馆中的珍贵文物,还是动植物园中的各种生物,仅展品本身并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必须要精心编排和设计展品内容才能使参观者形成直观感受、增长知识。日本博物馆重视对展示内容进行设计编排,根据展览主题选择和注释,从参观者的视角出发,立足于教育角度编排展示内容和资料,设计新的展示方法,通过实物、影像、文字等多元化展示方法和举办参与性、互动性活动来促进参观者自主学习,进而达到扩展知识的目的。例如,位于日本最大的琥珀产地的久慈琥珀博物馆,将与琥珀有关的知识分为多个部分,涵盖琥珀的形成原理、开采历史、特性(如图1)和功能、产地介绍(如图2)、相关制品和艺术等多方面的内容。参观者既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各种琥珀,也可拿起琥珀近距离观察,通过其特性辨别真伪,通过不同的信息编排方式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生物进化史。
另外,由于场地限制,不是所有内容都能在市内场馆内重现,日本博物馆为回归自然环境,就地取材组织各类室外学习活动,提供历史探访、自然观察会、遗迹见学会等野外体验机会。例如,宝石地下博物馆是由矿山坑道改建而成的博物馆(如图3),参观者不仅可以看到世界各国的矿物、原石、化石,还可以看到采掘作业机器模型和工人人偶,通过周围环境感受矿石采掘工作。再如,大阪历史博物馆中“难波宫遗址”(如图4),通过模型或搭建的场景等还原情境,帮助参观者形成感性认识。
博物馆学习的多媒体资源设计
博物馆的展品及解释资料是博物馆学习的基础。为多方面呈现实物实景帮助参观者感受和理解展品,日本博物馆利用实物、模型、文字、音频、视频等各种方法多感官刺激参观者增强对展品内容的理解,他们不仅重视展品的内容和知识的编排,而且注重在展示设计上将教育和艺术融为一体,使参观者能在愉快的观览体验中轻松学习到通俗易懂的科学知识。例如,八户市水产科学馆通过配图说明海洋深度与压力和光线的关系(如图5),结合地球仪说明日本海、地中海及四大洋海水深度及成分(如图6),浅显易懂地解释配上具有设计感的图示帮助参观者形成直观感受。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博物馆大多都配有音频解说的移动触摸终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对展品进行解说,不仅能多元化呈现展品特征,还能减少对解说人员的需求。整个观览过程按展品类别细化,参观者可根据展品的音频编号提示(如图7)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为照顾残障人士还配有盲文、语音提示和触摸设备。有的场馆会配备视频影像辅助说明,增加信息传播的容量,辅助参观者更深入地理解展品,视频展示既有专门的视频展厅,也有循环播放的小型影院,还有放置在展品旁边供自由选择的视频播放终端(如下页图8)。
此外,还有不少博物馆提供互动设备、体验性的展品和模型,利用直接参与和触摸体验激发参观者的兴趣。例如,盛冈儿童科学馆的“物理实验室”、“天文爱好者”、“小诊所”、“火箭升空原理”(如图9)等体验型场馆中就配备各类可直接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参观者在亲身实践中身体各器官协同操作,从互动体验中产生直接经验,这种参与性展示手段有助于积极探索、思考、理解相关知识和原理,极大地丰富了博物馆学习的内涵。
博物馆学习的活动设计
日本博物馆经常开展常设展、特别展和巡回展,常设展是围绕博物馆的主题设立的主要展出,特别展是不定期围绕特定主题开展的计划性特别展出,巡回展是博物馆之间共享资源合作举办的主题展出。为丰富展示内容,会经常举办如“故乡文化讲座”、“科学体验教室”、“美术鉴赏教室”等各类特别展出活动。例如,大阪博物馆设立“难波历史私塾”作为历史学习信息中心,开展“难波历史儿童教室”事业,组织各种亲子活动,常年开设“难波历史讲座”、“星期五历史讲座”、“古代文书讲座”、“汉文讲座”、“电影鉴赏”、“参观见学会”等活动项目。 展览设计并非常年一成不变,日本博物馆会不断根据不同主题、不同受众进行适当调整,对馆内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和建设。比较有特色的是东京国立博物馆的教育项目,它根据服务对象划分为普通市民、家庭—孩子、学校、教师—研究员等4个类别。面向普通市民的项目会邀请专家学者举办陈列品解读会、演讲会等,如樱花屏风、绘画书法、端午节剧和茶历史等。面向“家长—孩子”的项目常会举办亲子类活动,将参观和动手相结合并提供指导,帮助家长为孩子讲解展品。面向学校的项目则是促进东京各学校课外扩展学习开展的活动,如东博馆教室、作品鉴赏、小制作、职业发展、盲校项目等,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级选取不同类别,其中职业发展项目不仅向博物馆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还会让孩子采访博物馆工作人员,了解博物馆工作。面向“教师—研究员”的项目会定期召开研讨会,提供最新的研究前沿情报。
另外,作为信息化手段,日本博物馆普遍重视网上信息宣传,作为宣传重点的博物馆网站除了介绍展览内容外,还提供各类在线学习资源,整合文本、图像和影像等各类信息。
依托博物馆学习构建社会终身学习网络
日本博物馆积极与政府、大学、公司等开展合作,充分利用社会各行各业的资源,形成社会化终身学习网络。在政府方面,除与文部科学省合作积极支援学校教育外,还与国土交通省合作提供城市基础建设展示资源,如九州地方整备局在友内川水闸的操作控制中心成立河川资料馆,为市民提供洪水避难场所的同时还利用防洪水闸设施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进行资料展示,设有情报室和环境学习室等信息展示角,陈列河川动植物等相关的书籍、文献和视频。在洪水学习观察室中展示不同降雨量的洪水模拟效果,提供望远镜观察水边生物,观察操作室中水闸的操作以及河流水位相应变化。该馆还与研究所、大学合作设计展示内容和活动,及时更新最新的研究内容,如与土木研究所合作策划“雨和生物展”等。此外还与当地中小学校合作,举办定期参观活动,增进当地学生对环境资源的认识。
日本博物馆还和相关专业机构及研究人员合作,努力保证展示内容的科学性和新颖性,扩大博物馆教育的影响面。比较有名的是“水边教育研究会”,该研究会是由对博物馆教育有兴趣的各界人士成立的全国性研究会,从2008年起每月召开一次“洄游鱼展览”讨论会,参与人员有生物研究者、博物馆展览研究者、媒体传播相关人士、教育技术专家、艺术学专家以及相关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集合多个专业领域的长处讨论洄游鱼及相关生物、水域、生活特性等内容,制作各种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探索新的展示方法、多媒体技术应用手段,并于2009年起依次在埼玉县立川博物馆、札幌市丰平川鲑科学馆、佐贺县立宇宙科学馆等处巡回举办“河海之旅的鱼”专题展会。
后记
日本博物馆通过与政府、大学、研究所等多方面的合作,在保证展示内容的教育性和前沿性方面积极做了很多努力,不仅将展示内容与和学校课堂有机联系起来,推动了学校教学的社会化,而且提升了社会各界的宣传力度,引起全民对博物馆教育资源的重视。
我国是一个历史和文化积累深厚的国家,有丰富的博物馆资源,在运营模式、多元化展示手段、社会宣传、实践教育等方面是可以借鉴日本博物馆的发展经验的。如何将博物馆资源灵活利用起来,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将是今后需要关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于淼.博物馆作为终身教育之场域——公益性文化机构的资本交换与社会参与[J].中国博物馆,2012,(3):46-50.
[2]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编.新形势下博物馆工作实践与思考[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3]社会教育審議会(社会教育施設分科会):“博物館の整備·運の在り方”1990.http://www.mext.go.jp/b_menu/hakusho/nc/t19900705001/t19900705001.html
[4]久慈的琥珀博物馆:http://www.kuji.co.jp/museum/
[5]大阪博物馆:http://www.mus-his.city.osaka.jp/
[6]东京国立博物馆:http://www.tnm.jp/modules/r_free_page/index.php?id=96#school
[7]八户市水产科学馆:http://www.marient.org/
[8]盛冈儿童科学馆:http://www.kodomokagakukan.com/
在实现社会全民终身教育的进程中,博物馆作为社会公益性机构在社会教育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其可将展示、研究、收藏的各类文物资料转化为教育资源,呈现多元化、多感官的教育环境,能以实物实景展示各类信息,故而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中国国家文物博物馆2011年《关于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调研报告》中就指出“博物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发挥博物馆独特优势,推动国民教育资源建设”。从博物馆发展趋势而言,决定博物馆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已经不再是馆藏资源的多寡,而是满足社会文化需求的功能强弱。
由于受历史和地域的诸多限制,日本在博物馆资源方面有着“先天不足”的缺陷,但是日本为提高全民素质、实现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博物馆在二战后蓬勃发展,据文部省统计截止到2010年10月共有5775所博物馆,每年参观人数为日本总人口的一倍多,在文化交流和教育宣传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日本博物馆法,博物馆主要职责是收集、保管、展示历史、艺术、民俗、科学、自然等类别的相关藏品和资料,促进相关的调查研究,提高市民文化修养。博物馆涵盖了包括历史、美术、科技、动植物等各个方面,分为国家、地方和私立三大类,除这些常规博物馆外,还有各类独具特色的展示场馆和类似博物馆的设施。例如,地方特色博物馆会经常开办“地域密着型学习”展示场馆,在增进市民对自己城市了解程度的同时,也不断向外宣传自己的本地特色和发展进程。为响应社会对终身学习的需求,日本文部省在“面向新时代的社会教育设施”社会教育审议会中就提到,要围绕博物馆的整备和运营展开各种课题的研讨,积极研究资料的展示方法,根据参观者的特征举办各种展示活动,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展示,并与学校和其他机构紧密合作,以期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本文通过介绍日本博物馆教育资源的社会化模式,对日本围绕博物馆开展的教育活动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旨在为我国非正式学习的课外探究性学习和社会终身学习系统的构建提供参考和借鉴。
基于博物馆的非正式探究学习
博物馆学习是通过展品和资料进行自主探索学习的非正式的学习方式,然而无论是历史馆中的珍贵文物,还是动植物园中的各种生物,仅展品本身并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必须要精心编排和设计展品内容才能使参观者形成直观感受、增长知识。日本博物馆重视对展示内容进行设计编排,根据展览主题选择和注释,从参观者的视角出发,立足于教育角度编排展示内容和资料,设计新的展示方法,通过实物、影像、文字等多元化展示方法和举办参与性、互动性活动来促进参观者自主学习,进而达到扩展知识的目的。例如,位于日本最大的琥珀产地的久慈琥珀博物馆,将与琥珀有关的知识分为多个部分,涵盖琥珀的形成原理、开采历史、特性(如图1)和功能、产地介绍(如图2)、相关制品和艺术等多方面的内容。参观者既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各种琥珀,也可拿起琥珀近距离观察,通过其特性辨别真伪,通过不同的信息编排方式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生物进化史。
另外,由于场地限制,不是所有内容都能在市内场馆内重现,日本博物馆为回归自然环境,就地取材组织各类室外学习活动,提供历史探访、自然观察会、遗迹见学会等野外体验机会。例如,宝石地下博物馆是由矿山坑道改建而成的博物馆(如图3),参观者不仅可以看到世界各国的矿物、原石、化石,还可以看到采掘作业机器模型和工人人偶,通过周围环境感受矿石采掘工作。再如,大阪历史博物馆中“难波宫遗址”(如图4),通过模型或搭建的场景等还原情境,帮助参观者形成感性认识。
博物馆学习的多媒体资源设计
博物馆的展品及解释资料是博物馆学习的基础。为多方面呈现实物实景帮助参观者感受和理解展品,日本博物馆利用实物、模型、文字、音频、视频等各种方法多感官刺激参观者增强对展品内容的理解,他们不仅重视展品的内容和知识的编排,而且注重在展示设计上将教育和艺术融为一体,使参观者能在愉快的观览体验中轻松学习到通俗易懂的科学知识。例如,八户市水产科学馆通过配图说明海洋深度与压力和光线的关系(如图5),结合地球仪说明日本海、地中海及四大洋海水深度及成分(如图6),浅显易懂地解释配上具有设计感的图示帮助参观者形成直观感受。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博物馆大多都配有音频解说的移动触摸终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对展品进行解说,不仅能多元化呈现展品特征,还能减少对解说人员的需求。整个观览过程按展品类别细化,参观者可根据展品的音频编号提示(如图7)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为照顾残障人士还配有盲文、语音提示和触摸设备。有的场馆会配备视频影像辅助说明,增加信息传播的容量,辅助参观者更深入地理解展品,视频展示既有专门的视频展厅,也有循环播放的小型影院,还有放置在展品旁边供自由选择的视频播放终端(如下页图8)。
此外,还有不少博物馆提供互动设备、体验性的展品和模型,利用直接参与和触摸体验激发参观者的兴趣。例如,盛冈儿童科学馆的“物理实验室”、“天文爱好者”、“小诊所”、“火箭升空原理”(如图9)等体验型场馆中就配备各类可直接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参观者在亲身实践中身体各器官协同操作,从互动体验中产生直接经验,这种参与性展示手段有助于积极探索、思考、理解相关知识和原理,极大地丰富了博物馆学习的内涵。
博物馆学习的活动设计
日本博物馆经常开展常设展、特别展和巡回展,常设展是围绕博物馆的主题设立的主要展出,特别展是不定期围绕特定主题开展的计划性特别展出,巡回展是博物馆之间共享资源合作举办的主题展出。为丰富展示内容,会经常举办如“故乡文化讲座”、“科学体验教室”、“美术鉴赏教室”等各类特别展出活动。例如,大阪博物馆设立“难波历史私塾”作为历史学习信息中心,开展“难波历史儿童教室”事业,组织各种亲子活动,常年开设“难波历史讲座”、“星期五历史讲座”、“古代文书讲座”、“汉文讲座”、“电影鉴赏”、“参观见学会”等活动项目。 展览设计并非常年一成不变,日本博物馆会不断根据不同主题、不同受众进行适当调整,对馆内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和建设。比较有特色的是东京国立博物馆的教育项目,它根据服务对象划分为普通市民、家庭—孩子、学校、教师—研究员等4个类别。面向普通市民的项目会邀请专家学者举办陈列品解读会、演讲会等,如樱花屏风、绘画书法、端午节剧和茶历史等。面向“家长—孩子”的项目常会举办亲子类活动,将参观和动手相结合并提供指导,帮助家长为孩子讲解展品。面向学校的项目则是促进东京各学校课外扩展学习开展的活动,如东博馆教室、作品鉴赏、小制作、职业发展、盲校项目等,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级选取不同类别,其中职业发展项目不仅向博物馆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还会让孩子采访博物馆工作人员,了解博物馆工作。面向“教师—研究员”的项目会定期召开研讨会,提供最新的研究前沿情报。
另外,作为信息化手段,日本博物馆普遍重视网上信息宣传,作为宣传重点的博物馆网站除了介绍展览内容外,还提供各类在线学习资源,整合文本、图像和影像等各类信息。
依托博物馆学习构建社会终身学习网络
日本博物馆积极与政府、大学、公司等开展合作,充分利用社会各行各业的资源,形成社会化终身学习网络。在政府方面,除与文部科学省合作积极支援学校教育外,还与国土交通省合作提供城市基础建设展示资源,如九州地方整备局在友内川水闸的操作控制中心成立河川资料馆,为市民提供洪水避难场所的同时还利用防洪水闸设施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进行资料展示,设有情报室和环境学习室等信息展示角,陈列河川动植物等相关的书籍、文献和视频。在洪水学习观察室中展示不同降雨量的洪水模拟效果,提供望远镜观察水边生物,观察操作室中水闸的操作以及河流水位相应变化。该馆还与研究所、大学合作设计展示内容和活动,及时更新最新的研究内容,如与土木研究所合作策划“雨和生物展”等。此外还与当地中小学校合作,举办定期参观活动,增进当地学生对环境资源的认识。
日本博物馆还和相关专业机构及研究人员合作,努力保证展示内容的科学性和新颖性,扩大博物馆教育的影响面。比较有名的是“水边教育研究会”,该研究会是由对博物馆教育有兴趣的各界人士成立的全国性研究会,从2008年起每月召开一次“洄游鱼展览”讨论会,参与人员有生物研究者、博物馆展览研究者、媒体传播相关人士、教育技术专家、艺术学专家以及相关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集合多个专业领域的长处讨论洄游鱼及相关生物、水域、生活特性等内容,制作各种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探索新的展示方法、多媒体技术应用手段,并于2009年起依次在埼玉县立川博物馆、札幌市丰平川鲑科学馆、佐贺县立宇宙科学馆等处巡回举办“河海之旅的鱼”专题展会。
后记
日本博物馆通过与政府、大学、研究所等多方面的合作,在保证展示内容的教育性和前沿性方面积极做了很多努力,不仅将展示内容与和学校课堂有机联系起来,推动了学校教学的社会化,而且提升了社会各界的宣传力度,引起全民对博物馆教育资源的重视。
我国是一个历史和文化积累深厚的国家,有丰富的博物馆资源,在运营模式、多元化展示手段、社会宣传、实践教育等方面是可以借鉴日本博物馆的发展经验的。如何将博物馆资源灵活利用起来,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将是今后需要关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于淼.博物馆作为终身教育之场域——公益性文化机构的资本交换与社会参与[J].中国博物馆,2012,(3):46-50.
[2]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编.新形势下博物馆工作实践与思考[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3]社会教育審議会(社会教育施設分科会):“博物館の整備·運の在り方”1990.http://www.mext.go.jp/b_menu/hakusho/nc/t19900705001/t19900705001.html
[4]久慈的琥珀博物馆:http://www.kuji.co.jp/museum/
[5]大阪博物馆:http://www.mus-his.city.osaka.jp/
[6]东京国立博物馆:http://www.tnm.jp/modules/r_free_page/index.php?id=96#school
[7]八户市水产科学馆:http://www.marient.org/
[8]盛冈儿童科学馆:http://www.kodomokagakuk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