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投资风险城市排行
日前,克而瑞研究中心公布了2013年中国城市房地产市场投资前景排行榜的风险榜,统计范围覆盖全国286个地级以上市。其中,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重庆分列发展前景榜前五位,另一方面,风险榜上的前50位城市则几乎清一色为三线城市,地处西北地区的陇南、武威、酒泉、定西以及鄂尔多斯(楼盘)则位列风险排行榜前五。
克而瑞研究中心认为,三线城市外出务工人口占比较高,城市常住人口普遍低于户籍人口,使得市内对新增住房的需求相对冷淡。而经济总量的相对有限,以及中心区域土地供应的较为充裕,更使得三线城市供应过量的市场现象雪上加霜,因此大多城市房地产市场待售存量一直处于增长之中,整体供求风险较大。
该榜单一经公布,立即引来社会关注,根据排行结果,可总结出其主要规律是自然地理格局决定人口聚集、经济发展,从而影响房地产开发,东部平原往西,地势起伏变大,房地产市场风险亦随之扩大。全局而言,东北沿海地区风险较小,中部部分人口外流城市风险偏大,西部地区风险偏大,形成西北风险集中圈。
从区域视角来看,城市群具有的网络化与规模化效应,使得人口与经济形成多中心布局,中心地带房地产风险较低,一个城市的发达程度影响甚至决定着其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水平。
而就轴线视角而言,黑河—腾冲一线以西地区较为干旱,地形较为复杂,人口集聚能力弱,城市数量少,房地产风险较为集中;沿海、沿江T字形发展轴线城市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轴线,城市经济以及人口规模较大,从而降低了房地产发展风险。
从供求角度来衡量,供求风险在一线城市到三线城市内呈现出扩大的趋势,而拥有资源优势的鄂尔多斯等城市风险已经浮现。在经济发展与财富聚集的双方面作用下,行政等级较高的城市无疑拥有更强的市场去化能力,其供求风险也往往更低。
一线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进而对人口的吸附能力较强,较大的人口规模带来广阔的市场容量。从市场供应角度来看,由于一线城市较高的人口密度,导致土地相对稀缺,人均占有土地居住面积在全国的排名普遍靠后,长期供不应求的局面难以打破。从房价角度来看,一线城市房价增速相对更快,房价收入比偏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成交仍位于全国前列。考虑到一线城市发达的经济水平、激烈的市场供求矛盾,高房价所带来的风险仍然可控,市场风险总体依然较小。
二线城市相对较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政建设,亦吸引了充足的常住人口,因而长期来看,刚性和改善性需求大,房地产市场比较稳定,未来前景可期,市场风险较小。但是近年来地方政府对城市建成区建设力度的加大,以及标杆房企的投资热衷,尤其是商业地产的兴起,使其商品房市场供应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放量现象,而当下逼近一线城市的房价水平,更是进一步使得市场短期供求风险显现。
三线城市大多外出务工占比较高,城市常住人口普遍低于户籍人口,使得市内对新增住房的需求相对冷淡。而经济总量的相对有限,以及中心区域土地供应的较为充裕,更使得三线城市供应过量的市场现象雪上加霜,因此大多城市房地产市场待售存量一直处于增长之中,整体供求风险较高。
保障房弃购事件
最近,随着保障房竣工量的不断增长,全国各地保障房的弃购现象也日渐显露。据7月23日《人民日报》报道,深圳今年首批安居房项目推出后,一些申购家庭选择了弃购。购房者放弃的主要原因是地理位置不佳、公共服务配套欠缺。
另据中新网西安7月18日电,陕西经过连续几年大规模开工建设,全省已有110个项目37.81万套保障房到了交付使用阶段。截至目前,陕西已分配入住19.55万套。据了解,其余18.26万套保障性住房不能分配或入住,主要原因是市政道路、水、电、天然气、热力管网等基础设施配套不到位。这些项目建在相对偏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也不配套的地段,造成配租困难,且全省各地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资金不足。
实际上,深圳、陕西遭遇的这种尴尬在其他一些地方也并不鲜见。保障房从规划到建设需要各级部门倾力为之,但是保障房好不容易盖好了,而且收入较低的老百姓也确实缺房子住,为什么却要选择弃购呢?
至此,我们应该认识到,保障房的完工应该重新定义:房子封顶不算完工,配套做好了、百姓入住了,才算真正完工。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保障房的弃购现象?
为了实现大批低收入家庭“住有所居”的迫切愿望,中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建设各类保障房3600万套的目标,对各地建成数量提出了明确要求,并要求立下“军令状”,确保完成。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不少地方只顾着完成数量指标,规划的科学性不够,配套设施也不完善,忽视了目标群体的生活成本,这往往是弃购现象的根源。老百姓一算大账,买着容易住着难,不比买商品房划算多少,所以只好放弃了。
保障房是一项惠民工程。房子入住率低,意味着有住房需求人群的困难依然没有解决,也意味着花了宝贵资金建成的房子的空置和浪费。只有让有需要的老百姓能够安心地住进保障房,才能真正实现保障房的惠民目标。
最近几年,在中央的大力推进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保障房数量得到大幅增加。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数量增长的同时更应注重质量的跟进。不仅要解决有房住的问题,更要解决住得进、住得好的问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反复强调,2013年要着力加快保障房配套设施建设,做到配套设施与保障房工程同步规划、同期建设、同时交付使用,确保已竣工保障房能及早投入使用。
针对保障房质量监管问题,不妨考虑建立这样的机制:将保障房入住率列入考核机制。例如在有些省市,入住率不但要考核,而且是各项考核指标的首要指标。有机制作保障,才能搭建起有需求人群和保障房之间的桥梁,让保障房建得好、住得上,避免弃购现象的不断出现。
另外,要解决保障房弃购现象,还需要科学规划、合理定价、全面服务。政府在规划保障性住房建设时,不能一厢情愿地仅从成本角度确定其空间布局,而是应该考虑保障房居住人群的特点进行科学规划。在出售价格和租金价格的确定上,不能超出低收入家庭的承受能力,合理定价才能真正满足这部分人的居住需求。在为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保障时,还需要在贷款、装修等服务上更加全面周到。
日前,克而瑞研究中心公布了2013年中国城市房地产市场投资前景排行榜的风险榜,统计范围覆盖全国286个地级以上市。其中,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重庆分列发展前景榜前五位,另一方面,风险榜上的前50位城市则几乎清一色为三线城市,地处西北地区的陇南、武威、酒泉、定西以及鄂尔多斯(楼盘)则位列风险排行榜前五。
克而瑞研究中心认为,三线城市外出务工人口占比较高,城市常住人口普遍低于户籍人口,使得市内对新增住房的需求相对冷淡。而经济总量的相对有限,以及中心区域土地供应的较为充裕,更使得三线城市供应过量的市场现象雪上加霜,因此大多城市房地产市场待售存量一直处于增长之中,整体供求风险较大。
该榜单一经公布,立即引来社会关注,根据排行结果,可总结出其主要规律是自然地理格局决定人口聚集、经济发展,从而影响房地产开发,东部平原往西,地势起伏变大,房地产市场风险亦随之扩大。全局而言,东北沿海地区风险较小,中部部分人口外流城市风险偏大,西部地区风险偏大,形成西北风险集中圈。
从区域视角来看,城市群具有的网络化与规模化效应,使得人口与经济形成多中心布局,中心地带房地产风险较低,一个城市的发达程度影响甚至决定着其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水平。
而就轴线视角而言,黑河—腾冲一线以西地区较为干旱,地形较为复杂,人口集聚能力弱,城市数量少,房地产风险较为集中;沿海、沿江T字形发展轴线城市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轴线,城市经济以及人口规模较大,从而降低了房地产发展风险。
从供求角度来衡量,供求风险在一线城市到三线城市内呈现出扩大的趋势,而拥有资源优势的鄂尔多斯等城市风险已经浮现。在经济发展与财富聚集的双方面作用下,行政等级较高的城市无疑拥有更强的市场去化能力,其供求风险也往往更低。
一线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进而对人口的吸附能力较强,较大的人口规模带来广阔的市场容量。从市场供应角度来看,由于一线城市较高的人口密度,导致土地相对稀缺,人均占有土地居住面积在全国的排名普遍靠后,长期供不应求的局面难以打破。从房价角度来看,一线城市房价增速相对更快,房价收入比偏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成交仍位于全国前列。考虑到一线城市发达的经济水平、激烈的市场供求矛盾,高房价所带来的风险仍然可控,市场风险总体依然较小。
二线城市相对较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政建设,亦吸引了充足的常住人口,因而长期来看,刚性和改善性需求大,房地产市场比较稳定,未来前景可期,市场风险较小。但是近年来地方政府对城市建成区建设力度的加大,以及标杆房企的投资热衷,尤其是商业地产的兴起,使其商品房市场供应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放量现象,而当下逼近一线城市的房价水平,更是进一步使得市场短期供求风险显现。
三线城市大多外出务工占比较高,城市常住人口普遍低于户籍人口,使得市内对新增住房的需求相对冷淡。而经济总量的相对有限,以及中心区域土地供应的较为充裕,更使得三线城市供应过量的市场现象雪上加霜,因此大多城市房地产市场待售存量一直处于增长之中,整体供求风险较高。
保障房弃购事件
最近,随着保障房竣工量的不断增长,全国各地保障房的弃购现象也日渐显露。据7月23日《人民日报》报道,深圳今年首批安居房项目推出后,一些申购家庭选择了弃购。购房者放弃的主要原因是地理位置不佳、公共服务配套欠缺。
另据中新网西安7月18日电,陕西经过连续几年大规模开工建设,全省已有110个项目37.81万套保障房到了交付使用阶段。截至目前,陕西已分配入住19.55万套。据了解,其余18.26万套保障性住房不能分配或入住,主要原因是市政道路、水、电、天然气、热力管网等基础设施配套不到位。这些项目建在相对偏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也不配套的地段,造成配租困难,且全省各地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资金不足。
实际上,深圳、陕西遭遇的这种尴尬在其他一些地方也并不鲜见。保障房从规划到建设需要各级部门倾力为之,但是保障房好不容易盖好了,而且收入较低的老百姓也确实缺房子住,为什么却要选择弃购呢?
至此,我们应该认识到,保障房的完工应该重新定义:房子封顶不算完工,配套做好了、百姓入住了,才算真正完工。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保障房的弃购现象?
为了实现大批低收入家庭“住有所居”的迫切愿望,中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建设各类保障房3600万套的目标,对各地建成数量提出了明确要求,并要求立下“军令状”,确保完成。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不少地方只顾着完成数量指标,规划的科学性不够,配套设施也不完善,忽视了目标群体的生活成本,这往往是弃购现象的根源。老百姓一算大账,买着容易住着难,不比买商品房划算多少,所以只好放弃了。
保障房是一项惠民工程。房子入住率低,意味着有住房需求人群的困难依然没有解决,也意味着花了宝贵资金建成的房子的空置和浪费。只有让有需要的老百姓能够安心地住进保障房,才能真正实现保障房的惠民目标。
最近几年,在中央的大力推进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保障房数量得到大幅增加。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数量增长的同时更应注重质量的跟进。不仅要解决有房住的问题,更要解决住得进、住得好的问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反复强调,2013年要着力加快保障房配套设施建设,做到配套设施与保障房工程同步规划、同期建设、同时交付使用,确保已竣工保障房能及早投入使用。
针对保障房质量监管问题,不妨考虑建立这样的机制:将保障房入住率列入考核机制。例如在有些省市,入住率不但要考核,而且是各项考核指标的首要指标。有机制作保障,才能搭建起有需求人群和保障房之间的桥梁,让保障房建得好、住得上,避免弃购现象的不断出现。
另外,要解决保障房弃购现象,还需要科学规划、合理定价、全面服务。政府在规划保障性住房建设时,不能一厢情愿地仅从成本角度确定其空间布局,而是应该考虑保障房居住人群的特点进行科学规划。在出售价格和租金价格的确定上,不能超出低收入家庭的承受能力,合理定价才能真正满足这部分人的居住需求。在为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保障时,还需要在贷款、装修等服务上更加全面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