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一带一路”: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要义、格局与路径

来源 :教育与职业(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xueyan1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是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共建“一带一路”赋予了新时代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新的要义,要求西部地区职业教育以内部协同发展为基础、以东西协同发展为引擎、以经济协同发展为核心、以国际协同发展为使命,旨在促使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中形成一体化发展的区域格局、共同化发展的时代格局、联动化发展的跨界格局和国际化发展的多边格局,进而提出完善信息共享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重塑课程建设逻辑及搭建资源流通平台等有效路径。
  [关键词]“一带一路”;西部地区职业教育;要义;格局;路径
  [作者简介]王忠昌(1985- ),男,山东沂南人,南宁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博士,硕士生导师;李晓娟(1997- ),女,苗族,湖南龙山人,南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广西  南宁  530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广西職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招标课题“‘一带一路’战略下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XZJ2016ZD32,课题主持人:王忠昌)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22-0005-08
  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是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部分。自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在规模上和质量上都得到了快速提升。2020年5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西部地区要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东西协作,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不仅关系到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也关系到新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成效,更关系到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建设进度,共建“一带一路”为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赋予了时代意蕴。
  一、共建“一带一路”: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要义
  发展是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核心要义。由于经济、历史、区域等方面的因素,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相对于东部地区而言存在着一定的“发展差”,共建“一带一路”赋予了新时代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西部地区如何加强内部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如何加强与东部地区的协同发展、如何加强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协同发展、如何加强与国际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等成为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
  1.内部协同发展: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内部协同发展是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表现为内部不同发展地区、不同发展层次、不同发展要素之间的整合、合作和交流。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内部协同发展则是指把西部地区看作一个完整的发展生态系统,改变当前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无序化发展的态势,旨在促进西部地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实现西部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标。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内部协同发展的方式多样,主要包括学生的互派互流、科研成果的协同共享、管理经验的协同共创、专业(群)与产业(链)的协同互通、课程资源的协同开发、师资队伍的协同共建。
  实现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内部协同发展,是从根本上促进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提质增效的过程。现阶段,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不仅在总体上还落后于东部地区,而且区域内部的发展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尤其是西部地区“中心城市”与“边缘城市”之间职业教育资源差距日趋拉大。据相关研究表明,“西部地区经济发达的城区集中了最丰富的人力资源信息”①,周边相对较偏远的经济落后地区的人力资源则较为落后,导致西部地区内部职业教育资源的区域差异化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往往会向西部地区中心经济发达城市靠拢,如高水平的领军人才、师资及生源的“中心聚集”,导致西部“中心城市”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远远高于西部“边缘城市”。这加剧了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内部发展的失衡,抑制了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实力的整体提升。为此,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应以缩小区域内部发展不均衡为出发点,建构以“中心城市+边缘城市”为主体的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机制,借助内部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互通共享,消解“好的越好、差的越差所带来的囚徒式”发展困境的无序样态,促进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整体实力向新高位推进。
  2.东西协同发展: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引擎。东西协同发展是推动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劲引擎,表现为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职业教育资源之间的共建共享,以实现东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共同发展。“中国区域经济差距主要体现在东西差距”②。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发展优势,使得东西部之间的区域“发展差”日趋扩大,尤其是职业教育层面的“发展差”。这是因为,职业教育发展演进与区域经济水平发展之间表现出紧密的历史关联性,经济水平的落后不仅弱化了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的造血孵化能力,也削弱了人才“留职本土”建设家乡的吸引力。人才后备培养不足以及大规模外流进一步加剧东西部之间经济的“发展差”,反过来又造成东西部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发展差”。
  共建“一带一路”赋予了东西部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历史机遇,特别是《意见》中强调西部地区要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积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实现共同发展。这是因为在职业教育的发展态势中,东部地区职业教育占据着绝对优势的“生态位”,其能量流与信息流的富集程度和流通速度都远高于西部地区,导致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始终处于弱势状态,竞争力和现实影响力都亟须进一步提升。共建“一带一路”的提出为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创造了一个全新生态场域。对于西部地区职业教育而言,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要契机,依托具体经济项目建设,如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创造新机遇,与东部地区职业教育建立紧密联系,从而实现与东部地区职业教育之间的统筹发展。东部地区职业教育依托其发展优势为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支持,促进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生态发展。由此可见,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要抓住共建“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突破自我发展“洼地”,实现东西职业教育协同发展。   3.经济协同发展: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经济协同发展是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教育外部发展规律的体现往往在于通过对自身人才培养方式与路径的动态调整,主动参与到维系区域经济繁荣发展中来。因而,实现与经济协同发展意味着要主动契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教育服务上层建筑是教育政治属性的固定表达,教育的政治属性决定了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应协同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规划。同时,职业教育作为“与生产一线最接近的教育”③,决定了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必须下潜并融入当地产业发展中。西部地区职业院校通过充分发挥自身人才培养中转站的作用,为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将潜在的人力资源转化为显而易见的人口红利,助力西部地区经济建设。
  一方面,“经济发展决定职业教育需求和供给”④。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建设的资源宝库,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必要资源支持,而职业教育承载着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如果职业教育无法跟上经济发展的需求,不能满足经济建设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则会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对于西部地区职业教育而言,其人才培养规格变化的内在逻辑是依据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进行战略化调整,即西部地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变化必须依托区域产业发展,围绕区域内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以及发展势头迅猛的新兴产业的需求进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发展桎梏着经济发展的走向。区域性作为职业教育的典型特征,职业教育是否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相匹配的智力支持,是否能够主动适应经济发展进行人才培养方式变革和专业调整等,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是否拥有相契合的人力资源的支撑。当职业教育发展速度长期超前或落后于经济发展时都会阻碍区域经济发展,同时会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导致职业教育发展的缓慢及低效,进而弱化职业院校的竞争力。
  4.国际协同发展: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使命。国际协同发展是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使命。职业教育国际化热潮是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议题,实现从服务区域经济到服务国际市场的转向是提升西部地区职业教育适应性、实现现代化转型的必由之路。虽然当前中国已经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但职业教育国际化整体水平仍然有待提升,即使是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也面临着规模有限、深入度不够等掣肘,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更是有限,亟须进一步提高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服务国际市场,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职教故事”。共建“一带一路”的提出为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即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必须在坚守和厚植于鲜活的西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面向国际市场,打造出既具民族风骨又蕴含国际风范的世界一流职业教育。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国家之间交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都得到扩张,不仅停留在经贸层面的浅层合作,更是一个在文化、教育领域“全面开花”的合作样态。“一带一路”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合作平台和交流载体,为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为西部地区职业教育适应国际、走出国门提供了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和优惠政策。而“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具有复杂的地缘政治关系,各国家的民族风俗习惯迥异,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应深嵌于区域的实际需求,为国际人才市场提供所需的深谙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参与国际事务的国际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西部地区职业院校通过主动参与到共建“一带一路”中,积极与国际标准对接,借鉴吸收一些沿线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办学经验、办学模式、课程建设经验等,在此基础上进行本土转化,突破以往职业教育办学机制局限于区域化的遮蔽,从而提高自身国际化办学水平和办学能力,将中国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进行对外输出,推进“输入”“输出”两条道并轨,全面提升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二、共建“一带一路”: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格局
  共建“一带一路”为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对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新发展格局提出了新愿景,即要求形成内部协同一体化发展的区域新格局、东西协作共同化发展的时代新格局、“教经”联动化发展的跨界新格局、国际发展多边化新发展格局。西部地区职业院校应利用当前的政策优势,突破内部融合不足、东西协同有限、“教经”联动有壁垒,以及国际化融合欠缺的发展状态,与西部大开发形成纵横贯通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1.一体化发展: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区域格局。共建“一带一路”为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新方向,要求构建西部地区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区域格局。一体化发展是一种共商发展对策、共建发展平台、共享发展资源的协同共生式的发展。当前,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区域内部发展处于不平衡的状态,缩小区域差距、形成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区域一体化格局有助于提升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区域发展一体化程度取决于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诉求以及外部可提供的支持程度。区域发展诉求越强烈、外部可提供的资源支撑越多,越能促进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内部的一体化发展,而这不离开区域合作。“区域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有效形式”⑤。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区域合作旨在通过将西部地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发挥资源的集约作用将合作双方利益扩大至最大化,促进职业教育资源的内部整合,缩小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内部之间的差异,从而实现区域内部的共同进步和协作发展。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区域合作包括教育层面的合作、经济层面的合作、政治层面的合作,牵涉到多方相关利益主体。因而,区域一体化合作要求坚持“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职业教育发展相关的利益主体之间应实现共商共建共享。一是政府作为主要公益性受益主体,需要区域内部各地方政府之间进行充分的协调,共同商讨并颁布有利于促进西部职业教育区域合作的相关政策。二是职业院校要进行资源的共建共享,如各职业院校将自身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进行校内、校校间的交流合作,依托中心城市中规模大、发展水平高的职业院校为主干,集中周边小规模的职业院校,建立集群化的職业院校生态群落,实现以优促弱。三是企业要加大与职业院校的合作力度,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校企合作一体化发展。   2.共同化发展: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格局。东西部职业教育共同化发展是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之义,也是时代之然。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薄弱地区,职业教育作为面向人人的大众教育,在促进人们就业、实现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此,实现东西部职业教育共同化发展在帮助西部地区的人们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共同富裕上发挥了巨大作用,是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举措。过去的2020年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取得了重大的成果,我国绝对的贫困人口已经消除。然而,一些西部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仍较为落后,且尚未建立起系统的脱贫攻坚机制,经济水平与东部沿海地区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扶贫先扶智,扶智靠教育。职业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之举,促进西部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刻不容缓。囿于西部地區职业教育发展受到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冲击的桎梏,发展水平一直不如东部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东西部之间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有逐步扩大趋势,这对于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形成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东部地区职业教育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实现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东部的优质职教资源的带动。“‘一带一路’有助于推动我国东西部区域的同步发展”⑥,共建“一带一路”为促进东西部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提供了机会。“一带一路”背景下,通过将东部地区的优质资源如师资、设备等在西部较为落后区域的集约和集聚,同时借助东部地区的对口帮扶政策充分挖掘东部优质职教资源强大的辐射和共享功能,能够促进东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共同发展,更好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联动化发展: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跨界格局。职业教育是典型的“跨界”教育,“跨界”是其存在之本,与经济联动发展的跨界格局是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一方面,制度的跨界。具体来说,是教育制度与经济制度交汇的双重制度跨界,决定了学校场域与工作场域交替的两种场所跨界。因而,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单是教育领域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与经济领域的融合。共建“一带一路”的新时代背景下,西部地区职业教育要与西部各省市和“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经济发展相耦合,包括经济制度与教育制度间的耦合、经济场域与教育场域间的耦合以及经济发展任务与教育发展任务间的耦合。一是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制度与区域经济发展制度的耦合。西部地区职业教育要以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为中心任务,明晰西部地区的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为促进当地的产业升级培养本土化人才,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更新迭代的同频共振。二是经济发展任务与教育发展任务的耦合,具体是指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的耦合。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来设计相关的学习内容,以实践知识的学习为重点,以工作产品为学习成果的评价基点,培养企业所需的具有技术操作能力的人才,主动对接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规格标准。另一方面,主体的跨界。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牵涉多方利益主体,主要包括“职业院校、企业、政府、社会”四位一体的多元主体。例如,企业要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一定的实习场所、实训空间,与职业院校共同建立“校办厂”“厂中校”等,这不仅能够解决学生实践场所问题,也能够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企业自身发展。因而,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应积极寻求与企业、政府以及社会之间的合作增长点和利益契合点,协调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促进包括企业、政府、职业院校等在内的多主体的跨界交流与合作,形成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跨界新格局。
  4.国际化发展: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多边格局。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立足当地实际、面向国际市场需求是其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提高质量的关键突破点。国际化水平是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评价指标。“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职业教育资源禀赋各异”⑦且各具特色,不仅有职业教育欠发达的国家如印度、缅甸、老挝等,也有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如新加坡等,因而需要采取引进与输出两条轨道并行的策略,提升现代化水平。对于那些职业教育欠发达的国家而言,正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而急需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国内职教资源的缺乏使其不得不探索与国外市场的合作之道,“一带一路”恰好为其提供了机会。西部地区职业院校应借此机会培养各国所需的具有国际化规则的技术技能人才,进行技术技能人才的对外“输送”;或是将自身一些较为先进的职教理念、职教资源进行对外“输送”,扩大“走出去”的力度。同时,对于沿线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有用经验,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则应积极吸收借鉴,引进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从而促进相互之间实力的提升。此外,西部地区应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把握共建“一带一路”的契机,为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国际化搭建平台和载体。例如,在云南举办的孟中印区域合作论坛和中国南亚博览会、在广西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自贸区论坛等,都为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国际化提供了合作交流的平台。因此,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应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共建,与国际接轨,形成国际化发展的立体多边新格局,进一步推动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多边发展格局的形成。
  三、共建“一带一路”: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行动路径
  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新发展要义和新发展格局的实现和形成离不开信息共享机制的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课程建设逻辑的重塑、资源流通平台的搭建等行动路径。
  1.完善信息共享机制: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优先选择。信息资源的闭塞是抑制一体化发展的首要影响因素,“信息不对称加剧了区域职业院校间的非均衡发展”⑧,西部地区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首要是进行信息资源共享。职业教育信息资源是职业教育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创造与积累的一切教育资源的总量,包括各种教育理念、教育制度和软硬件教育设施、教育资源等。“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实现内部协同、东西一体、经济联动以及国际协作的优先选择是完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和渠道,力求克服因信息资源不对称带来的不利影响,减少信息沟通成本和破除信息沟通壁垒,从而促进多方主体间的协同共创与共同发展。信息共享机制的完善包括增加共享动力、优化共享方式、拓展共享领域。   第一,增加信息共享动力。互相信任是资源共享的基础,只有在彼此信任的前提下才能使相互之间进行资源的交换,因而需要各方政府在充分协调多方利益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保障政策,加大信息资源安全监管力度,并据此建立双方都为之努力的长期愿景。第二,优化信息共享方式。信息资源共享不仅可以通过建构实体的交流平台来实现,而且更应该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优越性,完善网络化的资源交换场所。例如,利用信息技术设置相关的职业教育信息资源中转交流“公共站点”,促进信息共享的流通速度和效率。“公共站点”是一个强大的信息储存、转化以及中转载体。通过站点的建设,能够帮助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与东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院校之间实现信息资源的统筹整理、整体储存、全面重组、多方传播与共享等,提升信息资源交流的“时效”与“实效”。第三,拓展信息共享领域。西部地区职业教育需立足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充分借助“一带一路”平台,做到教学资源、学习资源等一切可共享资源在西部地区、东西部之间的区域共享、与经济之间的跨界共享,以及与沿线国家的国际化共享,以更好地服务于西部地区职业教育需求,促进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例如,中国—东盟职业教育高峰论坛、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的成功举办,为西部地区职业教育之间实现信息资源交流提供了平台与机会。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之举。育人是职业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西部地区职业教育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满足各方诉求。第一,坚守立德树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介入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要求职业教育既要树立培养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导向,又要树立培养创新意识和科研转化能力的高水平技术大师的目标。因而,西部地区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时,不仅要大力推进“1+X”证书制度的落实,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鼓励学生参加职业从业资格考试,更应该将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其中,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以及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等核心素质为己任,即实现人才培养由“适应性”转向“创造性”。第二,坚持国内国际协同培养。一是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西部地区职业院校应立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建立人才培养的标准,与国际通用的职业资格标准对接,同时注重培养人才的国际化通用能力。二是以项目为依托,协同开展实习实训活动。西部地区因其处于陆地交通枢纽的位置,与“一带一路”沿线很多国家是一衣带水的陆地接壤关系,所以西部地区职业院校需要“走出去”深入了解当地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做到人才培养的“定制化”,其中,国内国外协同开展实习实训活动是最有效的方式。西部地区职业院校应立足院校自身的特色和优势,积极探寻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共建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共同研发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平台。例如,柳州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增强自身国际化服务水平,与广西汽车集团合作在印度共建“广西汽车集团—柳州城市学院联合人才培养印度基地”,同时依托鲁班工坊建设联盟项目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合作。
  3.重塑课程建设逻辑: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体内容。课程建设是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体内容。以课程建设为切入点,推动西部地区职业教育从源流进行改革,主要包括更新课程内容、创新课程实施方式、完善课程评价等多个方面。第一,更新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更新意味着要对以往的课程内容进行重新审视,对那些不符合时代发展诉求的课程内容进行一定的删减,同时增加时代所需的课程内容。当前,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手段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数字经济的繁荣,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2.0时代,因而对人的培养要求有了新的变化,要求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数字工匠。而西部地区部分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并没有跟随时代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改变,不利于发展。由此,亟须对当前的课程内容做出一定的更新。例如,对那些简单的技能操作和训练进行酌情删减,而相应地增加信息化2.0时代所需的课程内容,确保课程内容的时代性。第二,创新课程实施方式。课程实施是关乎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职业教育作为典型的跨界教育,不仅要体现在课程目标上,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在课程实施上。西部地区职业院校在课程实施上应坚守职业教育的核心特质,将企业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步骤,以及工作标准等融入课程实施中,坚持学校和企业双场域的课程实施场所等。第三,完善课程评价。职业教育的课程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课程评价理念。当前部分职业院校的课程评价陷入标准“普通化”、方法“同质化”等现实困境,不利于发展。因而,西部地区职业院校要完善当前的课程评价体系,坚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理念、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要方法,探索增值性评价与其他评价方法相结合的路径,凸显课程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例如,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借助共建“一带一路”的东风,主动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了“校外+校内双课堂、线上+线下双渠道、学生+学徒双身份、中方+外方双文化育人”的综合育人课程体系。
  4.搭建资源流通平台: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外围样态。“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区职业教育要实现与各方的协同发展离不开平台的搭建,无论是西部与东部之间的协同,抑或是与国际的协同都无法脱离一定的载体和平台,这是促进多方协同共生的外部基石。第一,搭建区域资源流通平台。区域资源流通平台能够减少资源互流的成本,使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如职业教育发展学科联盟、东西职业教育发展协会等。一般来说,可选择职教发展规模较大的省市作为区域平台搭建的中心,充分发挥中心主干辐射作用,尽可能为周边各省市提供便利。中心省市与周边省市之间的职业教育发展互补说明规模小则周边城市规模就较大,反之职教规模大则周边就较小,因而通过区域中心的辐射功能,能够使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利用。第二,搭建跨界资源流通平台,如产教协同创新研究中心。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决定了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经济的驱动,经济的发展则需要职业教育的支撑,因而服务社会经济是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和职能。而教育与经济是两个不同本质属性的机构,缺乏相应的平台会桎梏双方的交流,无法实现很好的协同。通过平台的建构,并设置专门的人员研究经济与职业教育的对接,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双方的融合而实现协同发展。第三,搭建跨国资源流通平台。“一带一路”背景下,学生必须走出国门,西部地区职业院校应培养相应的人才满足不同国家的用人需求,同时积极吸纳国外优秀的职教留学生来华留学。只有在及时、充分的交流和资源流通的基础之上,才能打破国家间对人才规格需求差异的壁垒。跨国资源的流通平台搭建能够促进中外双方之间进行及时的交流,同时加大资源之间的流通速度和共享力度,从而更好地提升职业教育国际水平。例如,2015年12月,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批准成立的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研究中心,通过搭建中国-东盟之间的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平台,从理念、标准、方案、行动、机制五个层面为引领区域职业院校面向东盟提供可參考、可借鉴、可复制的“广西模式”。
  总之,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是职业教育类型存在及持续发展的本质使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为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应充分利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积极主动参与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计划,大力发挥自身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的人才培养、文化交流、民心沟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应清晰自身的发展定位,重塑新时代发展格局,完善多元化发展路径,促进自身实现真正的提质增效,全面释放技术技能型人才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人才红利”,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人才增长极”,为实现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同步发展提供职业教育方略。
  [注释]
  ①周楠楠.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本结构协同发展困境及对策[J].改革与战略,2017(4):30.
  ②牛树海,杨梦瑶.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变迁及政策调整建议[J].区域经济评论,2020(2):37.
  ③祁占勇,王志远.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的耦合关系及其协同路径[J].教育研究,2020(3):111.
  ④涂宝军,郭莉,丁三青,等.淮海经济区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的共轭关系[J].职业技术教育,2019(33):33.
  ⑤徐小明,胡秀锦,石俊杰.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发展的政策基础及理论基础探究[J].职教论坛,2016(19):77.
  ⑥王秦,李伟.“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东西部区域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9(8):12.
  ⑦赵晶晶.区域发展战略视角下的职业教育空间布局优化研究[J].职教论坛,2016(36):13.
  ⑧张乐平,沈小碚.信息不对称理论视角下区域职业院校非均衡发展症结新解[J].教育与职业,2017(19):12.
其他文献
[摘要]“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均衡教育资源分配,将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作为关键目标。就职业教育领域而言,我国城乡职业教育长期存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城乡教育结构局部失衡、乡村教育文化底蕴较弱、乡村教育标准化程度较低等现实困境,制约教育资源共生的广度、深度、厚度与效度。对此,可优化城乡职业资源配置、推进办学体制创新、激发乡村特色文化教育资源要素、对接现代信息技术,从而扎实推进城乡教育资源共生发展。  
期刊
[摘要]分析近十年(2011—2020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职业教育课题立项的基本特点、主要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发现,我国职业教育研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立项数量和立项率整体上呈现出波浪式上升,立项类别分布广泛,研究单位和主体多元化,立项地域覆盖面广,研究主题广而集中。针对青年研究力量薄弱、单位分化明显、地域分布差距大和基本理论研究不足等问题,未来应加大对青年研究群体的支持力度,统筹单位优势提升整体
期刊
[摘要]厘清产权问题是推动高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关键,也是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核心动力。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高职校企合作办学呈现出参与主体多元、产权结构复杂、治理体系多样的趋势。在此背景下,高职校企合作办学实践中还面临着多种产权困境,主要表现为法律体系不完善导致产权归属难界定、产权管理体系不健全导致校企合作的权责利划分难明确、运行机制不成熟导致企业资本准入与退出难规范、产权交易市场发育不良导致产权流转
期刊
[摘要]高职院校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优质培训项目缺乏,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衔接不够;行企参与深度不够,培训项目总体实施成效不佳;培训实施缺乏有效监管,培训平台支撑不足。基于此,根据新时期高职院校职业培训的需求,文章提出基于育训互促理念构建“标准引领、平台支撑、项目驱动”的高职院校职业培训模式。  [关键词]育训互促;高职院校;职业培训模式;标准引领;平台支撑;项目驱动  [作者简介]
期刊
[摘要]推进“课程思政”对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要从思想政治素养培育、道德品行素养培育、心理健康素养培育三方面深刻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和艺术学科四大学科类别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内容,从着力加强课程设计、注重提升教师素养、倡导多元教学方法、科学构建评价体系四方面科学实施“课程思政”。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策略
期刊
[摘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文章在探究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产业振兴内在逻辑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产业振兴存在专业布局不合理、人才培养支撑力度不够、科技服务能力不强以及职业培训不够匹配等困境,从调整专业布局、创新人才培养、优化科技服务能力和完善职业培训体系等方面提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实现路径,以发挥职业教育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积极作用,助力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期刊
[摘要]以文化人是用文化来熏陶、教化、塑造、成就人的过程,是“双高”建设的内在要求。“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以文化人存在自觉意识不强、任务不够聚焦、体系尚未健全、品牌意识欠缺等问题。推进“双高”建设,高职院校要将以文化人贯穿全过程,增强以文化人自觉、激发“双高”建设师生参与热情,牢记以文化人任务、坚守“双高”建设人才培养使命,构建以文化人体系、增添“双高”建设院校道路自信,塑造以文化人品牌、打
期刊
[摘要]“课程思政”的应用实施是推进新时代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动力之源,也是我国高职“三教”改革任务实施的行动指南,但随着“课程思政”的落实与推广,现阶段“课程思政”与教育主体、教材、教法、教学环境、考核机制等因素的融合面临诸多问题。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现实问题与实践研究,构建“五三”课程思政模式,提出在“三教”改革视域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设计,为提升高职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对策。  [关
期刊
[摘要]职业院校教材质量直接关系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我国职业院校教材建设面临新形势。文章基于“双向需求”分析框架,对职业院校教材管理、教材内容和形式、教材评价三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形成教材建设的闭环系统。明确新形势下我国职业院校教材适应性发展的路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严把教材意识形态观;分级管理,全面落实教材管理主体责任;产教融合,推动职业院校教材体系完善;分类评价,优化教材质量评价体系。
期刊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村发展的人才瓶颈凸显。高职院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村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中具有明显优势。但现阶段地方高职院校在乡村人才培养上面临服务定位矛盾、专业结构失衡、课程内容脱节、乡村就业尴尬等问题。面对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困境,地方高职院校应确立“精准招生—精准培养—精准就业”的乡村人才培养路径,推动面向乡村招生、就业政策的制定与完善,促进乡村高职教育保障体系的强化与建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