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沙是话剧演出的沙漠?
长沙“没想好”戏剧工坊的创办人俞毅,每次面对这样的质疑时,他都会这么说:你知不知道中国现代话剧两大创始人田汉和欧阳予倩都是出自长沙?
没错,可是如今以田汉命名的大剧院,却是每晚上演着春晚般的大型演出,成为全国歌厅、演艺厅模仿的典范。它旁边的另一家知名演艺中心——琴岛,最近正在风风火火的筹备上市。
而话剧,相对于歌厅文化,在长沙显得太过尴尬。今年似乎有点活起来的迹象,赖声川来了,田沁鑫来了,林奕华也来了,可是观众是否知道他们走的时候带着怎样的印象和评价?观众是否知道看上去令人喜悦的卖座率背后,有多少票是赠出去、蹭出去的?真正收支持平的,还只有长沙本土民间话剧团队做的《2011公公没想好》做到了。
和话剧的情况一样,长沙人爱蹭票的习惯风靡各大演唱会。今年四大天王只缺席一个,还有天后王菲、流行歌王周杰伦等纷纷来开唱,可是演出公司都不敢称演唱会赚了钱。
好面子、爱热闹的长沙人,多年来的消费习惯,更多的是去KTV跟朋友抢麦,去酒吧里放肆摇摆,去麻将馆里打点小牌……
为什么音乐会、话剧、演唱会等这类并非天天有的场次演出,在长沙这座有两百万人的城市,很难成为一种习惯和需求?
今年的大腕来长沙演出频繁,这到底是真复苏还是假繁荣?
观察
长沙音乐人文烽最近发了这样一条微博:
“人问我湖南的演出市场如何,答为:乡下民间演出,红白喜事月收过万的人大把,城里演唱会没开始,却一票难求,不过开演前却可以买到超值票。酒吧演出非常频繁,风格各样的乐团无数,靠卖门票维持,音乐厅高质量的演出寥寥无几,天价票。电视上演出多不多,我没有任何资格发言,因我基本不看。所以白问了。”
★演唱会
天王、天后都赶着趟儿来,长沙演出市场火了吗?
“现在这个演出行当呢,总是有人认为是一个低门槛,只要有钱、有媒体关系支持就行了。”
周杰伦、王菲、张学友、郭富城、刘德华……
今年是怎么了?四大天王只差黎明,连王菲都顶着史上最高票价来长沙唱了两场。
在这个风云四起的演唱会市场背后,更多业内人观察和思考的,却是混乱和盲目。
去年还有朋友联络笔者,能否介绍商家冠名赞助一场明星的拼盘演唱会,第二问能否有报道合作,当被问及定了具体哪些明星?回答是,还没完全定,韩庚应该会来,他的粉丝多!拉赞助、找媒体、卖偶像,这似乎已经成了一个套路,让一溜演出公司兴致冲冲的杀进长沙这片市场。
在美国参与组织过民间艺术节,归国后北京组织过大型演出项目世界巡演,长沙人李韧现在回到家乡做音乐厅筹备项目,他看到今年的演唱会密集景象,评价道,“现在这个演出行当呢,总是有人认为是一个低门槛的,就是只要有钱、有关系或是说有媒体的支持就行了。”
现在很多演出组织方本末倒置的把大头放在拉赞助上,拉了赞助自然要给回报,回报里就有很多赠票,为了体面赠票都是票价高的内场票,这就导致了为什么真正想看演出的粉丝总是买不起或者买不到好位置的票,那些好的票要么浪费掉导致空位不少,要么流入黄牛党手中。
★艺术文化演出
年轻人渐渐发现原来剧院里也不是原来想的那样无聊,“外来人才增多、本土力量的苏醒、观众欣赏水平的提升,让这个市场有了起色!”
小野丽莎的音乐会,刘若英主演的话剧,还有今年5月份连演5场都爆满的长沙民间话剧《公公没想好》,以及即将在10月份举办的“长沙国际爵士音乐节”……
从去年开始,到今年起色明显,长沙的年轻人们发现,原来剧院也不是原来想的那么无聊了,不是只有都快能背出情节来的《茶馆》和听不懂的交响音乐会。长沙文艺青年、电台DJ王亮就说,“好多年轻人都会对剧院有既定的印象,所以就不想踏进去,我以前也是这样,但是因为做媒体慢慢有接触,就发现,这两年其实这个市场被撬动了!”
王亮是长沙“没想好”戏剧工坊成员之一,去年他们在大剧院演了《爱情没想好》,今年五月份连演五场《公公没想好》,他们扎实的带动了长沙年轻人对话剧的兴趣,而且也实实在在成为长沙话剧市场里收支平衡的难得案例,这点是很多外来大导演、名演员的话剧产品在长沙都没做到的。
音乐人文烽去年在蜉蝣酒吧做了“首届长沙国际爵士音乐周”,今年他们做进了湖南大剧院,长沙成了除北京、上海之外也能举办爵士音乐节的城市,令人诧异。
他们代表的都是民间的力量,他们中间不乏从国外或北京、上海、深圳回来的“见过世面”的人才,所以王亮总结,“外来人才增多、本土力量的苏醒、观众欣赏水平的提升,让这个市场有了起色!”
声音
本土文艺青年
长沙人,你敢不敢不蹭票?
发言人:王亮
身份:长沙音乐交通频道DJ
长沙民间话剧的演出之所以成功,最主要是因为接地气
田沁鑫导演在话剧《夜店》长沙演出结束后很失望的说,建议你们以后在写字楼每碰到一个白领就要跟他说一遍“不看话剧你就落伍了!”
好的剧为什么在长沙遭遇“滑铁卢”?王亮碰到过这样的情况,有剧组的人打电话给他说,你帮我拉一两百个观众来捧场。相较之下,“没想好”戏剧工坊,一帮长沙民间话剧爱好者组成的非营利性质的团体,今年五月在湖南大剧院推出《公公没想好》却收支不错,至少打平了。
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戏本身有多好,相较于外来的剧团,他们更接地气。首先,他们很能把握长沙人的口味。“对于长沙观众而言,喜欢热闹,喜欢新奇的东西,舞台形式呈现的越多样,整个剧的节奏更喜感,他们会越喜欢。大家掏了钱进剧场,不是来听说教的,也不是来找苦情的。”王亮形容长沙的话剧市场还处于婴儿状态,不可能还没学会吃米饭就给他吃鲍鱼龙虾,得从简单的东西吃起。
其次,他们靠朋友口口相传、靠微博等在城市圈子里传播很快。在《公公没想好》上演前一个月,微博上四处可见转发,跟几个年轻人聊天可能都会听到说,“最近我一个朋友的朋友,在做一个话剧,到时候去捧个场看下。”另一个人就说,“诶,是不是‘没想好’啊?里面有个演员就是我朋友的男朋友!”长沙城的规模并不大,人会很集中,“好处是信息传播的快,一个什么事,立马全城都知道了。”
同样五月份在湖南大剧院上演的另外一部戏,还投放了媒体广告、户外广告等。但是这种传统的运营模式已经不能挠到长沙年轻人的痒处。
长沙人蹭票的心理一时半会儿还去不了
很少有外地剧团来长沙演出完,都是心满意足离开的。看上去满座,中间很多票都是送出去的。“长沙人蹭票的心理一时半会还去不掉,他们不太愿意为这个东西消费。”对于话剧、音乐会这类艺术演出,长沙人还没有形成真正的消费观,很少有人觉得哪个演出是必须得去看的,可能有兴趣,但没时间就算了。
不过,另一个制约长沙艺术演出市场的客观事实是:票价太贵。最近长沙市场就连着有几场好的话剧:林奕华的《在西厢》、田沁鑫的《夜店》、还有赖声川的《那一夜在旅途中说相声》,但是好位置票价不会低于1000块。三场连着看下来,一个月的工资都没了。
海归派
“缺的并不是好戏,而是健康的运作模式!”
发言人:李韧
身份:长沙音乐厅筹备组成员
欧美艺术表演有非营利组织运营,收支平衡除了票房还靠政府投资、社会捐助
刚来长沙演过的《夜店》,六百人的剧场,第一场只卖了两百多张票,第二场来了四百多人,“这是很惨的,有可能演员在台上演的很high,但是观众看不出这戏肯定是亏的,我想他们回去没有人会高兴。我觉得赖声川的那部剧和林奕华导演刘若英主演的《在西厢》也挣不了钱,因为成本非常高,票价相当的贵。我们看到戏的很高兴,不管是蹭票的、送票的都会高兴,实际上自己投资的人并不会高兴。目前来说能够让我们在演出后,能吃吃喝喝、嘻嘻哈哈的一部戏也就是《公公没想好》这部戏!它达到了收支平衡,从商业的角度看,它是成功了!”
“在美国或是在欧洲是有非营利组织在营运,它的收支平衡有三点:一个是票房,一个是政府投资,一个是社会捐助还有基金会。缺一个它都会亏钱,因为它就是这么脆弱。”《公公没想好》是非营利组织在运营,在零成本上团队自己先投资,但是没有赞助商、没有政府投资和基金会支持。李韧就在思考,“做下一个剧我们会运用一个更健康的模式,能把这个事情做成,能让每一个人都高兴。”
忠告:长沙话剧市场消化能力只相当于美国一个县,往里面疯狂砸戏根本消化不了
李韧做了这样一个城市间的比对:
“长沙有几百万的人口,相当于柏林的人口,但是柏林有三四个歌剧院、音乐厅、话剧场不知道多多多少,那长沙呢,加上长株潭有800万人,不指望发展成柏林一样,但是我们连一个一流的剧场没有。湖南大剧院来说也不算一流的剧场,前一段时间我去了广州歌剧院,它的设施可以称的上是世界一流,但是我看了那个蒙特利尔芭蕾舞,那个剧是非常的厉害的,技术要求非常高,但是超前五年硬件都赶不上,就算有几百万都赶不上,有钱的时候都做不到是更痛苦的事情。”
而从另一个角度说,“拿发达国家比我们能消化的演出充其量相当于美国的一个县,美国的一个县也就是三个剧场,一个大的剧场,每个月两到三部戏,他们的消费能力跟整个GDP的水准差不多,所以它消化的东西就这么多,如果是说我们把一个美国县级的表演艺术市场,按一线城市的数量往里砸戏,市场根本消化不了!”
“长沙是一个人人都想当主唱的城市!”
发言人:文烽
身份:长沙蜉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监
“长沙是一个人人都想当主唱的城市!”
这是在采访中文烽提到几次的观点,KTV的夜夜爆满,选秀的年年热闹,但是没有多少人能真正静下心的欣赏音乐、尊重音乐,“人人都只想拿麦克风当主唱!”
他代表了长沙近两年兴起的一股力量,渐渐搅动文化艺术演出市场。
最近他在忙一件成功后绝对值得长沙骄傲的事情:筹备“长沙国际爵士音乐节”,在湖南大剧院连演五场,去年做的“首届长沙国际爵士音乐周”是在蜉蝣酒吧演出。好吧,继北京、上海之后,长沙也敢做“国际爵士音乐节”了。
翻阅他的微博,你会发现他最近正在不遗余力的推广“长沙国际爵士音乐节”,在很多人眼里属于小众的爵士乐,在湖南大剧院连演五场,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算是逆流而上。
为了让我们清楚了解“长沙国际爵士音乐节”的内容,他连方案都拿出来展示给我们,二三十页的一本,里面大篇幅的介绍演出嘉宾,唯一还空缺未定的地方,就是票价。这是想要在长沙做场高质量音乐演出人的尴尬,他们不想定高了,这样违背他们吸引真正想欣赏的观众走进剧场,所以他们也准备去为这场音乐节招商,如同“橘洲音乐节”的模式一样,找到能为观众买单的人。
演出运营公司
“长沙观众对演出的需求提升了,商业力量的结合会是未来趋势!”
发言人:黄蓉
身份:湖南大剧院影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Q:相比北京上海,长沙剧院演出市场的票价是不是过高了呢?
A:确实如此,相比一线城市,长沙的剧院消费市场还是相对稚嫩的。有人认为,同一场剧,放到北京上海演票价比长沙更便宜这很不合理,有这样的疑问不奇怪,很多观众对剧场舞台演出的运作方式不太了解。
一部剧的票价可以说是直接取决于引进这部剧的成本,就拿在湖南大剧院热映的《在西厢》来说,因为有刘若英这样的大腕参演,票房方面还是不错的,但相应这部剧的演出成本也会相当高。宣传费用方面的投入绝对不能小视,剧团住宿规格必须很高,飞机得坐头等舱,在长沙的饮食和出行的费用也是笔不小的开支。这样的剧如果放在北京这样较成熟的演出市场中,是能找到很多的冠名商或赞助商的,而且因为剧场在大众心目中的关注度较高,宣传方面的压力也相对较小、但在长沙,有时候我们只能独自承担盈亏风险,所有的支出都得分摊在门票收入里。综合这些原因,长沙剧场舞台艺术门槛较高也就成了必然。
可以这么说,每一部剧在湖南大剧院上演,我心中所期盼的都不是能靠它赚到多少钱,有时候能达到收支平衡我们就很满足了。
Q:那么您认为艺术与社会的商业力量结合是带动长沙舞台艺术发展的一条捷径吗?
A:就长沙舞台艺术正处在的复苏阶段来说,我认为是这样的。作为我们剧场和主办方来说,我们肯定希望把世界最好的东西带来,但能力确实还有限。现在的困惑是,如果没其他的冠名和赞助来降低风险,我们也不能对市场作出百分之百的预期。举个例子来说,世界顶级乐团伦敦爱乐乐团出场预算成本至少在一百多万以上,我们的剧场1462个座位,如果想全靠票价来收回成本,那你可以算算,票价得达到多少钱一张? 观众能负担的起吗?
较为可喜的是,从去年年初开始长沙舞台艺术市场开始全面复苏,很多的企业开始注意到这一块的发展前景,如银行业和房产业的一些大型公司开始与湖南大剧院合作,把冠名一些知名度较高的话剧或音乐表演作为他们答谢客户和提升自身品牌形象的重要途径。这是非常好的发展趋势。可以这么说,去年和今年长沙演出市场的出奇繁荣与大型商业力量的支持有很大的关系。
Q:如您所说,长沙演出市场全面复苏,那么下一步应该怎样达到更高的高度呢?
A:长沙最近演出市场的空前繁荣其实与长沙观众的欣赏水平大幅提高关系最大。从现在演出票常常卖断就能可见一斑,现在走进剧场的观众,往往能在观看两三个小时以后还对演出表现的意犹未尽。这样的请况在以前是很难看到的。
但是,必须承认,长沙市民对高雅艺术的观赏态度和礼仪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国外或者是北京上海这些地方,已经培养出了一批把进剧场看节目当成了自己精神食粮的人。而在长沙,人们更多的是把剧场艺术当成一种新奇的消遣方式来看待的,甚至很多人都是通过送票和朋友搞票才走进剧场的,或者是冲着剧中某位大牌的亮相才掏钱买票。大众这样的想法一时也很难扭转过来,我们和媒体的共同引导是不可缺少的。
长沙“没想好”戏剧工坊的创办人俞毅,每次面对这样的质疑时,他都会这么说:你知不知道中国现代话剧两大创始人田汉和欧阳予倩都是出自长沙?
没错,可是如今以田汉命名的大剧院,却是每晚上演着春晚般的大型演出,成为全国歌厅、演艺厅模仿的典范。它旁边的另一家知名演艺中心——琴岛,最近正在风风火火的筹备上市。
而话剧,相对于歌厅文化,在长沙显得太过尴尬。今年似乎有点活起来的迹象,赖声川来了,田沁鑫来了,林奕华也来了,可是观众是否知道他们走的时候带着怎样的印象和评价?观众是否知道看上去令人喜悦的卖座率背后,有多少票是赠出去、蹭出去的?真正收支持平的,还只有长沙本土民间话剧团队做的《2011公公没想好》做到了。
和话剧的情况一样,长沙人爱蹭票的习惯风靡各大演唱会。今年四大天王只缺席一个,还有天后王菲、流行歌王周杰伦等纷纷来开唱,可是演出公司都不敢称演唱会赚了钱。
好面子、爱热闹的长沙人,多年来的消费习惯,更多的是去KTV跟朋友抢麦,去酒吧里放肆摇摆,去麻将馆里打点小牌……
为什么音乐会、话剧、演唱会等这类并非天天有的场次演出,在长沙这座有两百万人的城市,很难成为一种习惯和需求?
今年的大腕来长沙演出频繁,这到底是真复苏还是假繁荣?
观察
长沙音乐人文烽最近发了这样一条微博:
“人问我湖南的演出市场如何,答为:乡下民间演出,红白喜事月收过万的人大把,城里演唱会没开始,却一票难求,不过开演前却可以买到超值票。酒吧演出非常频繁,风格各样的乐团无数,靠卖门票维持,音乐厅高质量的演出寥寥无几,天价票。电视上演出多不多,我没有任何资格发言,因我基本不看。所以白问了。”
★演唱会
天王、天后都赶着趟儿来,长沙演出市场火了吗?
“现在这个演出行当呢,总是有人认为是一个低门槛,只要有钱、有媒体关系支持就行了。”
周杰伦、王菲、张学友、郭富城、刘德华……
今年是怎么了?四大天王只差黎明,连王菲都顶着史上最高票价来长沙唱了两场。
在这个风云四起的演唱会市场背后,更多业内人观察和思考的,却是混乱和盲目。
去年还有朋友联络笔者,能否介绍商家冠名赞助一场明星的拼盘演唱会,第二问能否有报道合作,当被问及定了具体哪些明星?回答是,还没完全定,韩庚应该会来,他的粉丝多!拉赞助、找媒体、卖偶像,这似乎已经成了一个套路,让一溜演出公司兴致冲冲的杀进长沙这片市场。
在美国参与组织过民间艺术节,归国后北京组织过大型演出项目世界巡演,长沙人李韧现在回到家乡做音乐厅筹备项目,他看到今年的演唱会密集景象,评价道,“现在这个演出行当呢,总是有人认为是一个低门槛的,就是只要有钱、有关系或是说有媒体的支持就行了。”
现在很多演出组织方本末倒置的把大头放在拉赞助上,拉了赞助自然要给回报,回报里就有很多赠票,为了体面赠票都是票价高的内场票,这就导致了为什么真正想看演出的粉丝总是买不起或者买不到好位置的票,那些好的票要么浪费掉导致空位不少,要么流入黄牛党手中。
★艺术文化演出
年轻人渐渐发现原来剧院里也不是原来想的那样无聊,“外来人才增多、本土力量的苏醒、观众欣赏水平的提升,让这个市场有了起色!”
小野丽莎的音乐会,刘若英主演的话剧,还有今年5月份连演5场都爆满的长沙民间话剧《公公没想好》,以及即将在10月份举办的“长沙国际爵士音乐节”……
从去年开始,到今年起色明显,长沙的年轻人们发现,原来剧院也不是原来想的那么无聊了,不是只有都快能背出情节来的《茶馆》和听不懂的交响音乐会。长沙文艺青年、电台DJ王亮就说,“好多年轻人都会对剧院有既定的印象,所以就不想踏进去,我以前也是这样,但是因为做媒体慢慢有接触,就发现,这两年其实这个市场被撬动了!”
王亮是长沙“没想好”戏剧工坊成员之一,去年他们在大剧院演了《爱情没想好》,今年五月份连演五场《公公没想好》,他们扎实的带动了长沙年轻人对话剧的兴趣,而且也实实在在成为长沙话剧市场里收支平衡的难得案例,这点是很多外来大导演、名演员的话剧产品在长沙都没做到的。
音乐人文烽去年在蜉蝣酒吧做了“首届长沙国际爵士音乐周”,今年他们做进了湖南大剧院,长沙成了除北京、上海之外也能举办爵士音乐节的城市,令人诧异。
他们代表的都是民间的力量,他们中间不乏从国外或北京、上海、深圳回来的“见过世面”的人才,所以王亮总结,“外来人才增多、本土力量的苏醒、观众欣赏水平的提升,让这个市场有了起色!”
声音
本土文艺青年
长沙人,你敢不敢不蹭票?
发言人:王亮
身份:长沙音乐交通频道DJ
长沙民间话剧的演出之所以成功,最主要是因为接地气
田沁鑫导演在话剧《夜店》长沙演出结束后很失望的说,建议你们以后在写字楼每碰到一个白领就要跟他说一遍“不看话剧你就落伍了!”
好的剧为什么在长沙遭遇“滑铁卢”?王亮碰到过这样的情况,有剧组的人打电话给他说,你帮我拉一两百个观众来捧场。相较之下,“没想好”戏剧工坊,一帮长沙民间话剧爱好者组成的非营利性质的团体,今年五月在湖南大剧院推出《公公没想好》却收支不错,至少打平了。
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戏本身有多好,相较于外来的剧团,他们更接地气。首先,他们很能把握长沙人的口味。“对于长沙观众而言,喜欢热闹,喜欢新奇的东西,舞台形式呈现的越多样,整个剧的节奏更喜感,他们会越喜欢。大家掏了钱进剧场,不是来听说教的,也不是来找苦情的。”王亮形容长沙的话剧市场还处于婴儿状态,不可能还没学会吃米饭就给他吃鲍鱼龙虾,得从简单的东西吃起。
其次,他们靠朋友口口相传、靠微博等在城市圈子里传播很快。在《公公没想好》上演前一个月,微博上四处可见转发,跟几个年轻人聊天可能都会听到说,“最近我一个朋友的朋友,在做一个话剧,到时候去捧个场看下。”另一个人就说,“诶,是不是‘没想好’啊?里面有个演员就是我朋友的男朋友!”长沙城的规模并不大,人会很集中,“好处是信息传播的快,一个什么事,立马全城都知道了。”
同样五月份在湖南大剧院上演的另外一部戏,还投放了媒体广告、户外广告等。但是这种传统的运营模式已经不能挠到长沙年轻人的痒处。
长沙人蹭票的心理一时半会儿还去不了
很少有外地剧团来长沙演出完,都是心满意足离开的。看上去满座,中间很多票都是送出去的。“长沙人蹭票的心理一时半会还去不掉,他们不太愿意为这个东西消费。”对于话剧、音乐会这类艺术演出,长沙人还没有形成真正的消费观,很少有人觉得哪个演出是必须得去看的,可能有兴趣,但没时间就算了。
不过,另一个制约长沙艺术演出市场的客观事实是:票价太贵。最近长沙市场就连着有几场好的话剧:林奕华的《在西厢》、田沁鑫的《夜店》、还有赖声川的《那一夜在旅途中说相声》,但是好位置票价不会低于1000块。三场连着看下来,一个月的工资都没了。
海归派
“缺的并不是好戏,而是健康的运作模式!”
发言人:李韧
身份:长沙音乐厅筹备组成员
欧美艺术表演有非营利组织运营,收支平衡除了票房还靠政府投资、社会捐助
刚来长沙演过的《夜店》,六百人的剧场,第一场只卖了两百多张票,第二场来了四百多人,“这是很惨的,有可能演员在台上演的很high,但是观众看不出这戏肯定是亏的,我想他们回去没有人会高兴。我觉得赖声川的那部剧和林奕华导演刘若英主演的《在西厢》也挣不了钱,因为成本非常高,票价相当的贵。我们看到戏的很高兴,不管是蹭票的、送票的都会高兴,实际上自己投资的人并不会高兴。目前来说能够让我们在演出后,能吃吃喝喝、嘻嘻哈哈的一部戏也就是《公公没想好》这部戏!它达到了收支平衡,从商业的角度看,它是成功了!”
“在美国或是在欧洲是有非营利组织在营运,它的收支平衡有三点:一个是票房,一个是政府投资,一个是社会捐助还有基金会。缺一个它都会亏钱,因为它就是这么脆弱。”《公公没想好》是非营利组织在运营,在零成本上团队自己先投资,但是没有赞助商、没有政府投资和基金会支持。李韧就在思考,“做下一个剧我们会运用一个更健康的模式,能把这个事情做成,能让每一个人都高兴。”
忠告:长沙话剧市场消化能力只相当于美国一个县,往里面疯狂砸戏根本消化不了
李韧做了这样一个城市间的比对:
“长沙有几百万的人口,相当于柏林的人口,但是柏林有三四个歌剧院、音乐厅、话剧场不知道多多多少,那长沙呢,加上长株潭有800万人,不指望发展成柏林一样,但是我们连一个一流的剧场没有。湖南大剧院来说也不算一流的剧场,前一段时间我去了广州歌剧院,它的设施可以称的上是世界一流,但是我看了那个蒙特利尔芭蕾舞,那个剧是非常的厉害的,技术要求非常高,但是超前五年硬件都赶不上,就算有几百万都赶不上,有钱的时候都做不到是更痛苦的事情。”
而从另一个角度说,“拿发达国家比我们能消化的演出充其量相当于美国的一个县,美国的一个县也就是三个剧场,一个大的剧场,每个月两到三部戏,他们的消费能力跟整个GDP的水准差不多,所以它消化的东西就这么多,如果是说我们把一个美国县级的表演艺术市场,按一线城市的数量往里砸戏,市场根本消化不了!”
“长沙是一个人人都想当主唱的城市!”
发言人:文烽
身份:长沙蜉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监
“长沙是一个人人都想当主唱的城市!”
这是在采访中文烽提到几次的观点,KTV的夜夜爆满,选秀的年年热闹,但是没有多少人能真正静下心的欣赏音乐、尊重音乐,“人人都只想拿麦克风当主唱!”
他代表了长沙近两年兴起的一股力量,渐渐搅动文化艺术演出市场。
最近他在忙一件成功后绝对值得长沙骄傲的事情:筹备“长沙国际爵士音乐节”,在湖南大剧院连演五场,去年做的“首届长沙国际爵士音乐周”是在蜉蝣酒吧演出。好吧,继北京、上海之后,长沙也敢做“国际爵士音乐节”了。
翻阅他的微博,你会发现他最近正在不遗余力的推广“长沙国际爵士音乐节”,在很多人眼里属于小众的爵士乐,在湖南大剧院连演五场,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算是逆流而上。
为了让我们清楚了解“长沙国际爵士音乐节”的内容,他连方案都拿出来展示给我们,二三十页的一本,里面大篇幅的介绍演出嘉宾,唯一还空缺未定的地方,就是票价。这是想要在长沙做场高质量音乐演出人的尴尬,他们不想定高了,这样违背他们吸引真正想欣赏的观众走进剧场,所以他们也准备去为这场音乐节招商,如同“橘洲音乐节”的模式一样,找到能为观众买单的人。
演出运营公司
“长沙观众对演出的需求提升了,商业力量的结合会是未来趋势!”
发言人:黄蓉
身份:湖南大剧院影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Q:相比北京上海,长沙剧院演出市场的票价是不是过高了呢?
A:确实如此,相比一线城市,长沙的剧院消费市场还是相对稚嫩的。有人认为,同一场剧,放到北京上海演票价比长沙更便宜这很不合理,有这样的疑问不奇怪,很多观众对剧场舞台演出的运作方式不太了解。
一部剧的票价可以说是直接取决于引进这部剧的成本,就拿在湖南大剧院热映的《在西厢》来说,因为有刘若英这样的大腕参演,票房方面还是不错的,但相应这部剧的演出成本也会相当高。宣传费用方面的投入绝对不能小视,剧团住宿规格必须很高,飞机得坐头等舱,在长沙的饮食和出行的费用也是笔不小的开支。这样的剧如果放在北京这样较成熟的演出市场中,是能找到很多的冠名商或赞助商的,而且因为剧场在大众心目中的关注度较高,宣传方面的压力也相对较小、但在长沙,有时候我们只能独自承担盈亏风险,所有的支出都得分摊在门票收入里。综合这些原因,长沙剧场舞台艺术门槛较高也就成了必然。
可以这么说,每一部剧在湖南大剧院上演,我心中所期盼的都不是能靠它赚到多少钱,有时候能达到收支平衡我们就很满足了。
Q:那么您认为艺术与社会的商业力量结合是带动长沙舞台艺术发展的一条捷径吗?
A:就长沙舞台艺术正处在的复苏阶段来说,我认为是这样的。作为我们剧场和主办方来说,我们肯定希望把世界最好的东西带来,但能力确实还有限。现在的困惑是,如果没其他的冠名和赞助来降低风险,我们也不能对市场作出百分之百的预期。举个例子来说,世界顶级乐团伦敦爱乐乐团出场预算成本至少在一百多万以上,我们的剧场1462个座位,如果想全靠票价来收回成本,那你可以算算,票价得达到多少钱一张? 观众能负担的起吗?
较为可喜的是,从去年年初开始长沙舞台艺术市场开始全面复苏,很多的企业开始注意到这一块的发展前景,如银行业和房产业的一些大型公司开始与湖南大剧院合作,把冠名一些知名度较高的话剧或音乐表演作为他们答谢客户和提升自身品牌形象的重要途径。这是非常好的发展趋势。可以这么说,去年和今年长沙演出市场的出奇繁荣与大型商业力量的支持有很大的关系。
Q:如您所说,长沙演出市场全面复苏,那么下一步应该怎样达到更高的高度呢?
A:长沙最近演出市场的空前繁荣其实与长沙观众的欣赏水平大幅提高关系最大。从现在演出票常常卖断就能可见一斑,现在走进剧场的观众,往往能在观看两三个小时以后还对演出表现的意犹未尽。这样的请况在以前是很难看到的。
但是,必须承认,长沙市民对高雅艺术的观赏态度和礼仪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国外或者是北京上海这些地方,已经培养出了一批把进剧场看节目当成了自己精神食粮的人。而在长沙,人们更多的是把剧场艺术当成一种新奇的消遣方式来看待的,甚至很多人都是通过送票和朋友搞票才走进剧场的,或者是冲着剧中某位大牌的亮相才掏钱买票。大众这样的想法一时也很难扭转过来,我们和媒体的共同引导是不可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