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二十五两银铤

来源 :中国钱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baob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在河南的一次“大河鉴宝”活动的钱币鉴定中,有邹先生携来求鉴的一枚银铤最为珍贵,故介绍与大家共赏。
  这是一枚南宋时期(1127—1279)的二十五两银铤,束腰,两端呈弧形(插二上图1),正面左、右、上、下打印“出门税”、“刘六郎”戳记。通长129、首宽68.2、厚17.4mm,重974.5g。银铤成色98%,背面呈蜂窝状(插二上图2)。
  


  从目前所见的宋朝银铤来看,北宋时期以贡银为多。南宋则以税银为多,南宋时期的税银中,以“出门税”银锭最为著名。在宋代,城市不仅筑有城墙,而且建有供进出的城门。据史书记载,北宋时商人携带货物进出城门,都要用实物或铜钱交纳税金,即所谓的“国门之税”。南宋时期将国门税改称“出门税”,这是南宋时期一个特殊现象。这种征收来的“出门税”被折算成白银,铸成银铤的形式,并在银锭上砸印“出门税”字样,以示与其它银铤不同。“出门税”银实际上是一种商税银,也是过税的一种,是南宋政府向行商征收的税项之一。
  出门税作为商税收入的重要税种活跃在南宋与金的边界地区,与宋金边境贸易有着很大的关系。淮河两岸榷场贸易的兴盛是导致行商异地贩货的主要原因,行商携带大量货物从此地运到彼地,途经许许多多的城门,缴纳“出门税”是很自然的事情。
  出门税的出现与南宋时期的社会政治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周边连年的战争,沉重的军费负担使南宋政府不得不加重税收,在大小城门设立税卡,同时稽征的税卡也并不全以城门为限,从而导致税收网点过密,抑制了商品的通行。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收缴出门税可以限制物品出城,似有平抑物价的功效。政府征税、支付军费、赈灾、给官吏薪俸等多采用银,而在民间大额交易也广泛使用白银,但一般日常交易还是使用铜钱。
  南宋政府规定缴纳的各种税银需打印税种和交税人的姓氏,这实际上是保证银铤成色、提高纳税人信誉的必要手段。
  出门税银铤发现不多,据统计目前仅发现三十余件,所以十分珍贵。
  (责任编辑 于放)
其他文献
<正>自从基于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正式引入我国,现在已经得到了相当的重视。以物理学科为例,相关专业问题都能查阅到很多的文献资料。但是,关于课堂教学的设计是很少的,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