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朗读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目前的朗读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忽视学生个性的东西。因此,我们提倡个性化的朗读教学。在教学中,主要从内容的需要入手,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先保证学生朗读的时间,然后,从自主阅读和个性体验着手,激发学生独有的体验,并用自己的朗读方法加以表达出来。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个性化朗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朗读是把文章用声音和感情读出来,是将诉诸视觉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在学习文章时,只有进行反复朗读,用心体会,才能真正感受、体悟文字所蕴含的深厚思想感情。小学低年级儿童由于刚刚进入小学阶段读书,阅读时注意力不够稳定,集中时间不能太长,如果出声地朗读能刺激听觉系统,使他们对阅读材料的注意能更加稳定,有助于提高对课文的记忆。因此,在小学语文日常教学中朗读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很多老师把朗读当成一个贯穿新课教学的线索,或者说是训练的环节。但是从朗读教学的现状看,有些专家、优秀教师为我们总结了许多经验性的教学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指导,但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就是一个急需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原点:朗读教学的现状与思考
笔者曾经随机在所任教的学校低年级段抽取,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86%的学生朗读达不到最基本的要求:准确说65%的学生达不到流利,能达到有感情朗读的更是聊聊无几,仅占6%。同时,接受调查的老师中,几乎是100%的教师认为朗读很重要,感叹学生不会读书,应该指导学生达到课标对于朗读的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是对于应该如何指导学生学会朗读,他们的策略却不是很明显,主要就是多读,缺乏具体有效的策略。
在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不多,缺乏朗读的经验,因此,学生朗读水平低,与教师对朗读指导机械有重要的关系。教师通常指导学生在朗读课文时,经常比较随意、单调,如强调有感情地朗读某一部分或者把文中某个人物形象用语气读出来,这样的指导方式不能融理解、感悟为一体。因此,有的学者[1]认为:朗读是一种表达而不是一种传达,它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进行朗读时,要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与理解,引导学生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大胆地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朗读经常比较随意、单调,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把作家的思想感情以及自己的感悟通过朗读准确地表现出来。因此,个性化的朗读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
二、基点:尊重学生的身心共性与个性
《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低年级学生“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低年段的孩子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且低年段的文本主要涉及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等文体,这些文体整体性强,富有音乐性和情感性,适合学生朗读。而且低年段的学生习惯直观的感受事物,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尽量少分析、少解释,要鼓励学生以自己理解的方式进行朗读,尊重每个学生的接受信息的不同,比如有的喜欢大声的读,有的喜欢和声细雨,有的喜欢慢读,有的喜欢快读,有的喜欢跟很多人一起读,有的喜欢自己独自品味……学会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才能理解不同学生的情感特征及表现方式。
三、核心点:个性化朗读与实施策略
个性化朗读,是个性化阅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途径,它是以不同形式的朗读,不同理解的朗读,融入自己的体验,通过对文本的再创造,从而更好地把握和感悟文章含义的朗读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位。”这就意味着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个性化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促进主体发挥,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
(一)因材施读,以学定读
新课程改革下,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对于语文教学的要求,就是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际及教学的需要,因此,在开展朗读教学的时候,是否需要开展个性化的朗读,不是由教师个人来决定,而是由学生学习的情况及教学内容的需要来确定,具体有下面三种情况:
1.根据文本内容,确定朗读的形式。不必对任何课文都作感情朗读训练和指导,要注意课文语言内容的感情色彩,只有那些具有深层意义、开放性等文本内容,需要学生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和感受出来的内容才需要进行个性化的朗读。
2.要依据文本形式,确定个性化朗读的关注点。如诗歌之类的题材文质兼美,行文活泼流畅,语言颇具层次美、节奏美、形象美,是进行朗读节奏训练的最好题材,可以进行重音、语调、停顿、缓急等方面的个性化朗读训练;又如散文、小说之类的题材,语言既清新优美又含蓄隽永,宜进行快读、慢读等训练,深刻挖掘语言文字的内涵,真切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
3.依据课文特点,选择朗读重点,或优美句、或哲理句、或对话句、或特点突出句等,这些语句,简单、明了,结构优美,而且意义深厚,教师顺其自然引导学生在朗读的时候,想象下作者的身份及当时的情景,进入情景,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二)尊重个性,匹配方式
法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文本的。对语言信息的不同感悟,其朗读也是不同的,这就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悟自读,从而产生有个性、有价值、多元并存的感悟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无论采用何种方式的读,只要学生专注读书,身心处于与文本的真情互动中,教师就应该去支持他们,去指导他们,而不应该以大众化的模式去束缚他们。如教学《去年的树》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想象自己和朋友分别时的场景,然后选择伙伴自由进行角色朗读,学生很快明白了在朗读时要读的坚定,从而极好地把握学习的重点,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关注需要,选择内容
由于学生对文本知识理解、接收的个体差异,从满足学生的个体学习需求出发,在初读课文时,教师可让学生愿意读什么内容就读什么内容,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给学生以自由选择的权利。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让有相同爱好的学生自由组合,进行选择性学习,学生按小兴安岭四季的不同景色分成四组展开研读后,各小组自主推选代表,以不同形式分别向大家介绍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季美丽的景色。充分尊重学生,让他们享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课堂上每个学生都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的个性会得到充分张扬,潜能会得到充分发挥,能真正发现自我并发展自我,语文课堂将成为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乐园。
(四)保证酝酿,给予时间
当我们遇到疑难问题需要讨论交流时,总是事先给予独立思考的时间,等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进行交流、讨论。审视我们的阅读教学过程,很难保证学生有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的时间,要求学生有个性化的朗读谈何容易?事实上,在课堂中创设静静思考的氛围,给予学生尽情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更深入地理解阅读材料,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内化后通过朗读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如特级教师王崧舟在上《邱少云》这篇课文的最后一段内容时,他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纪念邱少云的墓碑,为了让学生读好碑文,他除了先用图片、音乐渲染当时悲壮的气氛外,然后就让学生静静地思考,怎样读才能表达我们此时此刻的心情,这段时间安排得很充裕,学生相当投入。由此可见,给学生以独立思考、充分酝酿的时间是多么重要,这是实现个性化朗读的奠基石。
(五)自读自悟,放飞个性
朗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每位学生感悟文本之后的真情倾诉,它是学生用心体验作品的情境和情感后用有声语言来表达自己感受的个体行为。朗读中所体现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理解。因此,在朗读训练过程中,教师不应以自己对文本的处理或其他学生的体会来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而应该珍视每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鼓励学生大胆读出来。 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多元朗读,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自己认可的语气,读出自己对课文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朗读语气时,不宜过多地强求划一。只要学生对语意有自己的理解,对语情有自己的领悟,就要让学生大胆地读出来:“你觉得哪几句写得最美?”“你最想读哪几句、哪几段?”“你认为该怎么读就怎么读,要把你所想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然后用一点时间让学生练读,最后读给大家听。如在教学《雪被子》这一课时,我问学生:“你想把雪花读得怎么样?”学生有的想读出雪花的多,有的想读出雪花的可爱,有的想读出雪花的调皮,有的想读出雪花的轻盈等等,我于是就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朗读。孩子们在自练、自读、自悟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发现,达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李毅.小学语文个性化朗读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2.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个性化朗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朗读是把文章用声音和感情读出来,是将诉诸视觉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在学习文章时,只有进行反复朗读,用心体会,才能真正感受、体悟文字所蕴含的深厚思想感情。小学低年级儿童由于刚刚进入小学阶段读书,阅读时注意力不够稳定,集中时间不能太长,如果出声地朗读能刺激听觉系统,使他们对阅读材料的注意能更加稳定,有助于提高对课文的记忆。因此,在小学语文日常教学中朗读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很多老师把朗读当成一个贯穿新课教学的线索,或者说是训练的环节。但是从朗读教学的现状看,有些专家、优秀教师为我们总结了许多经验性的教学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指导,但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就是一个急需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原点:朗读教学的现状与思考
笔者曾经随机在所任教的学校低年级段抽取,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86%的学生朗读达不到最基本的要求:准确说65%的学生达不到流利,能达到有感情朗读的更是聊聊无几,仅占6%。同时,接受调查的老师中,几乎是100%的教师认为朗读很重要,感叹学生不会读书,应该指导学生达到课标对于朗读的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是对于应该如何指导学生学会朗读,他们的策略却不是很明显,主要就是多读,缺乏具体有效的策略。
在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不多,缺乏朗读的经验,因此,学生朗读水平低,与教师对朗读指导机械有重要的关系。教师通常指导学生在朗读课文时,经常比较随意、单调,如强调有感情地朗读某一部分或者把文中某个人物形象用语气读出来,这样的指导方式不能融理解、感悟为一体。因此,有的学者[1]认为:朗读是一种表达而不是一种传达,它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进行朗读时,要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与理解,引导学生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大胆地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朗读经常比较随意、单调,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把作家的思想感情以及自己的感悟通过朗读准确地表现出来。因此,个性化的朗读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
二、基点:尊重学生的身心共性与个性
《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低年级学生“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低年段的孩子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且低年段的文本主要涉及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等文体,这些文体整体性强,富有音乐性和情感性,适合学生朗读。而且低年段的学生习惯直观的感受事物,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尽量少分析、少解释,要鼓励学生以自己理解的方式进行朗读,尊重每个学生的接受信息的不同,比如有的喜欢大声的读,有的喜欢和声细雨,有的喜欢慢读,有的喜欢快读,有的喜欢跟很多人一起读,有的喜欢自己独自品味……学会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才能理解不同学生的情感特征及表现方式。
三、核心点:个性化朗读与实施策略
个性化朗读,是个性化阅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途径,它是以不同形式的朗读,不同理解的朗读,融入自己的体验,通过对文本的再创造,从而更好地把握和感悟文章含义的朗读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位。”这就意味着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个性化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促进主体发挥,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
(一)因材施读,以学定读
新课程改革下,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对于语文教学的要求,就是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际及教学的需要,因此,在开展朗读教学的时候,是否需要开展个性化的朗读,不是由教师个人来决定,而是由学生学习的情况及教学内容的需要来确定,具体有下面三种情况:
1.根据文本内容,确定朗读的形式。不必对任何课文都作感情朗读训练和指导,要注意课文语言内容的感情色彩,只有那些具有深层意义、开放性等文本内容,需要学生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和感受出来的内容才需要进行个性化的朗读。
2.要依据文本形式,确定个性化朗读的关注点。如诗歌之类的题材文质兼美,行文活泼流畅,语言颇具层次美、节奏美、形象美,是进行朗读节奏训练的最好题材,可以进行重音、语调、停顿、缓急等方面的个性化朗读训练;又如散文、小说之类的题材,语言既清新优美又含蓄隽永,宜进行快读、慢读等训练,深刻挖掘语言文字的内涵,真切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
3.依据课文特点,选择朗读重点,或优美句、或哲理句、或对话句、或特点突出句等,这些语句,简单、明了,结构优美,而且意义深厚,教师顺其自然引导学生在朗读的时候,想象下作者的身份及当时的情景,进入情景,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二)尊重个性,匹配方式
法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文本的。对语言信息的不同感悟,其朗读也是不同的,这就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悟自读,从而产生有个性、有价值、多元并存的感悟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无论采用何种方式的读,只要学生专注读书,身心处于与文本的真情互动中,教师就应该去支持他们,去指导他们,而不应该以大众化的模式去束缚他们。如教学《去年的树》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想象自己和朋友分别时的场景,然后选择伙伴自由进行角色朗读,学生很快明白了在朗读时要读的坚定,从而极好地把握学习的重点,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关注需要,选择内容
由于学生对文本知识理解、接收的个体差异,从满足学生的个体学习需求出发,在初读课文时,教师可让学生愿意读什么内容就读什么内容,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给学生以自由选择的权利。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让有相同爱好的学生自由组合,进行选择性学习,学生按小兴安岭四季的不同景色分成四组展开研读后,各小组自主推选代表,以不同形式分别向大家介绍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季美丽的景色。充分尊重学生,让他们享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课堂上每个学生都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的个性会得到充分张扬,潜能会得到充分发挥,能真正发现自我并发展自我,语文课堂将成为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乐园。
(四)保证酝酿,给予时间
当我们遇到疑难问题需要讨论交流时,总是事先给予独立思考的时间,等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进行交流、讨论。审视我们的阅读教学过程,很难保证学生有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的时间,要求学生有个性化的朗读谈何容易?事实上,在课堂中创设静静思考的氛围,给予学生尽情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更深入地理解阅读材料,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内化后通过朗读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如特级教师王崧舟在上《邱少云》这篇课文的最后一段内容时,他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纪念邱少云的墓碑,为了让学生读好碑文,他除了先用图片、音乐渲染当时悲壮的气氛外,然后就让学生静静地思考,怎样读才能表达我们此时此刻的心情,这段时间安排得很充裕,学生相当投入。由此可见,给学生以独立思考、充分酝酿的时间是多么重要,这是实现个性化朗读的奠基石。
(五)自读自悟,放飞个性
朗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每位学生感悟文本之后的真情倾诉,它是学生用心体验作品的情境和情感后用有声语言来表达自己感受的个体行为。朗读中所体现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理解。因此,在朗读训练过程中,教师不应以自己对文本的处理或其他学生的体会来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而应该珍视每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鼓励学生大胆读出来。 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多元朗读,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自己认可的语气,读出自己对课文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朗读语气时,不宜过多地强求划一。只要学生对语意有自己的理解,对语情有自己的领悟,就要让学生大胆地读出来:“你觉得哪几句写得最美?”“你最想读哪几句、哪几段?”“你认为该怎么读就怎么读,要把你所想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然后用一点时间让学生练读,最后读给大家听。如在教学《雪被子》这一课时,我问学生:“你想把雪花读得怎么样?”学生有的想读出雪花的多,有的想读出雪花的可爱,有的想读出雪花的调皮,有的想读出雪花的轻盈等等,我于是就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朗读。孩子们在自练、自读、自悟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发现,达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李毅.小学语文个性化朗读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2.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