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充分性和必要性是一个很重要的数学概念,给数学解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手段和方法,也在中学数学中的代数、三角、几何以及高等数学中经常出现.如何判断是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要着重抓住充要条件.充要条件实际上是等价条件,但很多学生做题时,只讲究充分性或必要性,容易造成错解或漏解.下面通过几个例子来说明条件的充分性和必要性的判断技巧,使学生有效掌握这一内容.
【关键词】中学数学;条件问题;充分与必要
条件的充分性与必要性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在中学数学中的代数、三角、几何以及高等数学中经常出现.但学生对条件是充分的、必要的还是充要的不知如何加以判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学生对概念没有掌握.在现行中学教材中对有关条件的充分性与必要性的认识不够系统,有关理论掌握得不够完整,再加上教材中没有具体的判断方法与步骤.本文对充要条件以及和充要条件有关的命题、命题的四种形式、条件的充分性与必要性的判断方法等内容进行粗浅的讨论.
一、命 题
定义:具有判断形式的句子叫作命题.
所谓判断形式的句子就是要有肯定或否定形式的语气.如,我们常说的“若两个角是对顶角,则这两个角相等”,这就是用肯定的语气叙述的一个命题,它包含了两部分,“若……,则……”.这里若是条件,则是结论.也就是说命题是由具有条件和结论的条件句所组成,可表示为“若A,则B”的形式,这里A是条件,B是结论.上例叙述的语气是肯定形式的语气,还可以用否定形式的语气来叙述就得到另一个命题.如“若两个角不是对顶角,则这两个角不相等”,这便是一个用否定形式的语气叙述的命题,可记为“若A,则B”的形式,它对前一命题来说是否命题,再将它们的条件和结论交换位置又可得到两个命题.因此命题有四种形式,如下图.
命题的基本性质是它要么是真,要么是假,不能同时是真又是假.由命题的基本性质知道命题又有真假之分.如“若两个角是对顶角,则这两个角相等”,这一命题是正确的.但“若两个角不是对顶角,则这两个角不相等”,这一命题显然不正确.“若两角相等,则这两个是对顶角”也不正确.但“若两个角不相等,则这两角不是对顶角”是正确的.又如,若天下雨,则地下濕;若地下湿,则天下雨;若天不下雨,则地下不湿;若地下不湿,则天不下雨.原命题是真的,但是逆命题不真.因为不下雨,地也可能湿,比如,水库放水灌溉土地.否命题也不真,因为不下雨,地也可能湿.但逆否命题是真的,因为如果地不湿,那么是不会下过雨的.从上面的例子看出原命题的正确不能保证逆命题与否命题也正确,也就是对于它们的正确性还需要证明.但可从上例看出:若原命题是正确的,逆否命题也正确.下面我们证明互为逆否关系的两个命题同真或同假的结论.
已知:若A,则B.
求证:若B,则A.
证明:对于任何对象具有某条件或不具有某条件二者必居其一,即有A或不A必居其一(在逻辑学上称为排中律).
若有A,则根据已知条件“若A,则B”,则有B,与题设若B矛盾.因而必然有A,即若B,则A.
同样可以证明,逆否命题成立时,原命题也成立.因为原命题是逆否命题的逆否命题.于是我们得出结论:原命题和逆否命题同真或同假.称它们为等价命题.同样也可证明逆命题和否命题也为等价命题.
二、条件的充分性与必要性
定义1:若A,则B成立,那么A是B的充分条件.
定义2:若A,则B成立(或若B,则A成立),那么A是B的必要条件.
定义3:若A,则B成立,同时若A,则B也成立,那么A是B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
例如,“若两个角是对顶角,则这两个角相等”.这里两个角是对顶角,是两个角相等的充分条件,即条件具备时结论一定成立.也就是对顶角的条件是以保证两个角相等.另外,“若两个角不相等,则这两个角不是对顶角”,这里把两个角相等的条件去掉,则这两个角不可能是对顶角.也就是两个角相等是两个角是对顶角的必要条件,即条件不具备时结论一定不成立.
又如,“若b2-4ac=0,则实系数方程ax2 bx c=0(a≠0)的两根相等”,这里b2-4ac=0的条件保证了方程ax2 bx c=0的根相等这一事件的成立.所以b2-4ac=0是这一事件的充分条件;若没有这个条件,显然方程的两个根也不可能相等.所以,这个条件又是这一事件的必要条件,因此,这个条件便是充要条件.
三、条件的充分性与必要性的判断
我们所谓的充分条件指的是条件是充分的但非必要的这样的条件,换句话说,对于结论来说是有了它一定行,没有它不一定不行,也就是说“有则必然,无则不必然”,或者“有它行,没它也行”这样的条件.其具体判断方法是先把所要判断的事件写成“若A,则B”的命题形式后要考虑“若A,则B”真,但“若B,则A”不真,则可得出A是B的充分条件.当然也可考虑其他的等价命题.如,“若两个角是对顶角,则这两个角相等”真,但“若两个角相等,则这两个角是对顶角”不真,便可得出“两个角是对顶角”是“两个角相等”的充分条件.
我们所谓的必要条件指条件是必要但非充分这样的条件,换句话说,对于结论来说有了它不一定成立,而没有它却一定不成立,也就是说“有则不必然,无则必不然”,或者说“有它不够,没它不行”这样的条件.其具体判断方法是先把所要判断的事件写成“若A,则B”的命题形式后要考虑“若A,则B”不真,但“若B,则A”真,则可得出A是B的必要条件.同样,也可考虑其他的等价命题.如,“若两个角相等,则这两个角是对顶角”不真,但“若两个角是对顶角,则这两个角相等”是正确的.便可得出“两个角相等”是“两个角是对顶角”的必要条件.两个角相等不一定是对顶角,但两个角不相等却一定不是对顶角.
我们所谓的充要条件指的条件是既充分又必要这样的条件,对于结论来说有了它一定成立,而没有它一定不成立,也就是“有则必然,无则必不然”或者“有它就行,没它就不行”这样的条件.其具体判断方法也是先把要判断的事件写成“若A,则B”的命题形式后考虑原命题和逆命题都真,便可得出A是B的充要条件,同样B也是A的充要条件.如,b2-4ac=0是实系数方程ax2 bx c=0(a≠0)有相等根的充要条件. 四、举 例
例1 “天下雨”是“地下湿”的什么条件?
因为“天下雨则地下湿”真,但若“地下湿则天下雨”不真,所以“天下雨”是“地下湿”的充分条件.
例2 设直线l1和l2的斜率分别为k1和k2,则“k1·k2=-1”是“l1⊥l2”的什么条件?
因有“k1·k2=-1”,则有“l1⊥l2”,又有“l1⊥l2”,则有“k1·k2=-1”,所以“k1·k2=-1”是“l1⊥l2”的充要条件.
例3 “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是“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什么条件?
因为“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则两个三角形全等”不真,但“两个三角形全等,则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真,所以“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是“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必要条件.
例4 “函数f(x)在点x0连续”是“f(x)在点x0可导”的什么条件?
因为f(x)在点x0连续,f(x)在点x0不一定可导,但f(x)在点x0可导,则f(x)一定在点x0连续.所以是必要条件.
例5 指出下列条件对于结论来说是充分条件,必要条件,还是充要条件.
(1)已知A,B表示集合,且A≠.
条件:A∩B=;结论:B=.
(2)已知I表示全集,A为其子集(AI).
条件:A=;结论A=I.
(3)已知f是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对应.
条件:f是一一对应;结论:f是单值对应.
解:(1)在A是非空集合的前提下,條件A∩B =具备时,不一定有结论B=发生,如A={1,2},B={3,4}.因此条件不是结论的充分条件,但条件不具备时,即A∩B≠时,结论一定不成立,即B≠,因此,“A∩B =”是“B=”的必要条件.
(2)已知AI,A={x:xA且x∈I},但条件A=具备时,I中这样的x是不存在的,因此结论A=I一定成立.这样,“A=”是“A=I”的充分条件.反过来,当A=I时,有A=.这样,“A=”是“A=I”的必要条件.因此,条件“A=”是结论“A=I”的充要条件.
(3)已知f是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对应,当f是一一对应时,f一定是单值对应,但当f不是一一对应时,f不一定不是单值对应.如,设A={1,2,3},B={3,4,5,6,7}且f:x映于2x 1,由于B中的元素4,6没有原象,因此f不是一一对应,但显然f是单值对应,这样,条件“f是一一对应”是结论“f是单值对应”的充分条件.
以上对命题、条件的充分性、必要性以及判断方法等内容的讨论使学生能理解以上内容,并能对有关题目进行判断以及知道所判断结果的原因,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加生,纪健.运用数学思想 解决集合问题[J].数理化学习:高中版,2009(09):11-13.
[2]黄明辉.运用数学基本思想解决复杂问题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8(08):49-51.
【关键词】中学数学;条件问题;充分与必要
条件的充分性与必要性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在中学数学中的代数、三角、几何以及高等数学中经常出现.但学生对条件是充分的、必要的还是充要的不知如何加以判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学生对概念没有掌握.在现行中学教材中对有关条件的充分性与必要性的认识不够系统,有关理论掌握得不够完整,再加上教材中没有具体的判断方法与步骤.本文对充要条件以及和充要条件有关的命题、命题的四种形式、条件的充分性与必要性的判断方法等内容进行粗浅的讨论.
一、命 题
定义:具有判断形式的句子叫作命题.
所谓判断形式的句子就是要有肯定或否定形式的语气.如,我们常说的“若两个角是对顶角,则这两个角相等”,这就是用肯定的语气叙述的一个命题,它包含了两部分,“若……,则……”.这里若是条件,则是结论.也就是说命题是由具有条件和结论的条件句所组成,可表示为“若A,则B”的形式,这里A是条件,B是结论.上例叙述的语气是肯定形式的语气,还可以用否定形式的语气来叙述就得到另一个命题.如“若两个角不是对顶角,则这两个角不相等”,这便是一个用否定形式的语气叙述的命题,可记为“若A,则B”的形式,它对前一命题来说是否命题,再将它们的条件和结论交换位置又可得到两个命题.因此命题有四种形式,如下图.
命题的基本性质是它要么是真,要么是假,不能同时是真又是假.由命题的基本性质知道命题又有真假之分.如“若两个角是对顶角,则这两个角相等”,这一命题是正确的.但“若两个角不是对顶角,则这两个角不相等”,这一命题显然不正确.“若两角相等,则这两个是对顶角”也不正确.但“若两个角不相等,则这两角不是对顶角”是正确的.又如,若天下雨,则地下濕;若地下湿,则天下雨;若天不下雨,则地下不湿;若地下不湿,则天不下雨.原命题是真的,但是逆命题不真.因为不下雨,地也可能湿,比如,水库放水灌溉土地.否命题也不真,因为不下雨,地也可能湿.但逆否命题是真的,因为如果地不湿,那么是不会下过雨的.从上面的例子看出原命题的正确不能保证逆命题与否命题也正确,也就是对于它们的正确性还需要证明.但可从上例看出:若原命题是正确的,逆否命题也正确.下面我们证明互为逆否关系的两个命题同真或同假的结论.
已知:若A,则B.
求证:若B,则A.
证明:对于任何对象具有某条件或不具有某条件二者必居其一,即有A或不A必居其一(在逻辑学上称为排中律).
若有A,则根据已知条件“若A,则B”,则有B,与题设若B矛盾.因而必然有A,即若B,则A.
同样可以证明,逆否命题成立时,原命题也成立.因为原命题是逆否命题的逆否命题.于是我们得出结论:原命题和逆否命题同真或同假.称它们为等价命题.同样也可证明逆命题和否命题也为等价命题.
二、条件的充分性与必要性
定义1:若A,则B成立,那么A是B的充分条件.
定义2:若A,则B成立(或若B,则A成立),那么A是B的必要条件.
定义3:若A,则B成立,同时若A,则B也成立,那么A是B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
例如,“若两个角是对顶角,则这两个角相等”.这里两个角是对顶角,是两个角相等的充分条件,即条件具备时结论一定成立.也就是对顶角的条件是以保证两个角相等.另外,“若两个角不相等,则这两个角不是对顶角”,这里把两个角相等的条件去掉,则这两个角不可能是对顶角.也就是两个角相等是两个角是对顶角的必要条件,即条件不具备时结论一定不成立.
又如,“若b2-4ac=0,则实系数方程ax2 bx c=0(a≠0)的两根相等”,这里b2-4ac=0的条件保证了方程ax2 bx c=0的根相等这一事件的成立.所以b2-4ac=0是这一事件的充分条件;若没有这个条件,显然方程的两个根也不可能相等.所以,这个条件又是这一事件的必要条件,因此,这个条件便是充要条件.
三、条件的充分性与必要性的判断
我们所谓的充分条件指的是条件是充分的但非必要的这样的条件,换句话说,对于结论来说是有了它一定行,没有它不一定不行,也就是说“有则必然,无则不必然”,或者“有它行,没它也行”这样的条件.其具体判断方法是先把所要判断的事件写成“若A,则B”的命题形式后要考虑“若A,则B”真,但“若B,则A”不真,则可得出A是B的充分条件.当然也可考虑其他的等价命题.如,“若两个角是对顶角,则这两个角相等”真,但“若两个角相等,则这两个角是对顶角”不真,便可得出“两个角是对顶角”是“两个角相等”的充分条件.
我们所谓的必要条件指条件是必要但非充分这样的条件,换句话说,对于结论来说有了它不一定成立,而没有它却一定不成立,也就是说“有则不必然,无则必不然”,或者说“有它不够,没它不行”这样的条件.其具体判断方法是先把所要判断的事件写成“若A,则B”的命题形式后要考虑“若A,则B”不真,但“若B,则A”真,则可得出A是B的必要条件.同样,也可考虑其他的等价命题.如,“若两个角相等,则这两个角是对顶角”不真,但“若两个角是对顶角,则这两个角相等”是正确的.便可得出“两个角相等”是“两个角是对顶角”的必要条件.两个角相等不一定是对顶角,但两个角不相等却一定不是对顶角.
我们所谓的充要条件指的条件是既充分又必要这样的条件,对于结论来说有了它一定成立,而没有它一定不成立,也就是“有则必然,无则必不然”或者“有它就行,没它就不行”这样的条件.其具体判断方法也是先把要判断的事件写成“若A,则B”的命题形式后考虑原命题和逆命题都真,便可得出A是B的充要条件,同样B也是A的充要条件.如,b2-4ac=0是实系数方程ax2 bx c=0(a≠0)有相等根的充要条件. 四、举 例
例1 “天下雨”是“地下湿”的什么条件?
因为“天下雨则地下湿”真,但若“地下湿则天下雨”不真,所以“天下雨”是“地下湿”的充分条件.
例2 设直线l1和l2的斜率分别为k1和k2,则“k1·k2=-1”是“l1⊥l2”的什么条件?
因有“k1·k2=-1”,则有“l1⊥l2”,又有“l1⊥l2”,则有“k1·k2=-1”,所以“k1·k2=-1”是“l1⊥l2”的充要条件.
例3 “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是“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什么条件?
因为“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则两个三角形全等”不真,但“两个三角形全等,则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真,所以“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是“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必要条件.
例4 “函数f(x)在点x0连续”是“f(x)在点x0可导”的什么条件?
因为f(x)在点x0连续,f(x)在点x0不一定可导,但f(x)在点x0可导,则f(x)一定在点x0连续.所以是必要条件.
例5 指出下列条件对于结论来说是充分条件,必要条件,还是充要条件.
(1)已知A,B表示集合,且A≠.
条件:A∩B=;结论:B=.
(2)已知I表示全集,A为其子集(AI).
条件:A=;结论A=I.
(3)已知f是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对应.
条件:f是一一对应;结论:f是单值对应.
解:(1)在A是非空集合的前提下,條件A∩B =具备时,不一定有结论B=发生,如A={1,2},B={3,4}.因此条件不是结论的充分条件,但条件不具备时,即A∩B≠时,结论一定不成立,即B≠,因此,“A∩B =”是“B=”的必要条件.
(2)已知AI,A={x:xA且x∈I},但条件A=具备时,I中这样的x是不存在的,因此结论A=I一定成立.这样,“A=”是“A=I”的充分条件.反过来,当A=I时,有A=.这样,“A=”是“A=I”的必要条件.因此,条件“A=”是结论“A=I”的充要条件.
(3)已知f是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对应,当f是一一对应时,f一定是单值对应,但当f不是一一对应时,f不一定不是单值对应.如,设A={1,2,3},B={3,4,5,6,7}且f:x映于2x 1,由于B中的元素4,6没有原象,因此f不是一一对应,但显然f是单值对应,这样,条件“f是一一对应”是结论“f是单值对应”的充分条件.
以上对命题、条件的充分性、必要性以及判断方法等内容的讨论使学生能理解以上内容,并能对有关题目进行判断以及知道所判断结果的原因,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加生,纪健.运用数学思想 解决集合问题[J].数理化学习:高中版,2009(09):11-13.
[2]黄明辉.运用数学基本思想解决复杂问题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8(08):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