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建筑设备的重要部分,给排水设计至关重要。在具体的设计中,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尽量做到节能和环保。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居民对建筑的给排水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舒适、方便,而且还有节能、外观美丽。在给排水的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要加强对给排水设计中易出现问题的重视,寻找更加合理和人性化的设计方案。同时,高质量的生活要求,对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关键词:建筑给排水;设计;现状;措施
1.建筑给排水设计的现状分析
1.1地漏水封问题
通常情况下,建筑室内的卫生间中都需要设置地漏,其主要起到排水的作用。然而,很多住户却发现卫生间内经常会有臭味,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地漏质量不达标。按照我国GB50015-2003中的有关规定,普通住宅建筑卫生间地漏水封深度不得小于50mm。然而,这一问题却经常被设计人员忽视,同时,有些开发商为了节约成本,会使用一些劣质地漏,据调查结果显示,这种质量不合格的地漏,其水封深度最大仅为30mm,与规范中要求的50mm相差甚远,正因如此,使得卫生间经常会出现异味,这样既污染了用户的居住环境,而且还有可能影响到用户的身体健康。
1.2管道问题
(1)给水管道。以往我国多数建筑工程中的给水管道设计进户管采用的都是DN20。随着建筑使用功能的不断完善,在较大面积的单位中,都会有两个卫生间,若是仍旧采用DN20作为进户管的话,因管线总体长度过长,其末端很容易出现噪音。同時,由于有些地区供水压力相对较高,致使底层住宅的管道压力较高,这样一来更容易引起管道振动,从而产生噪音。该现象会严重影响住户的日常生活和休息,严重时甚至会危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此外,这种设计由于进户管径较窄,若是在集中用水的时段,还有可能影响到顶层的供水情况。
(2)排水管道。以往的建筑排水管基本上很容易受潮锈蚀,进而使水质受到影响,有可能危害到用户的身体健康。为此,国家出了相关规范,要求建筑排水管必须采用塑料管道。然而,由于一般的UPVC管的噪声要比铸铁管材高很多,若是管道与住宅的卧室或客厅靠得太近,会使用户收到噪音的影响,从而影响正常生活和休息。虽然这种情况大部分设计人员都了解,但是出于降低工程成本的角度考虑,又不得不选用这种材料。
1.3管道敷设问题
近年来,随着化工材料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诸多质优价廉的新型管道相继问世,如PP-R管、PEX管以及铝塑复合管等等。目前,许多建筑为了达到整体上的美观性,给水管道基本采用的都是暗敷。但是由于不同材料性能均各不相同,若是设计人员忽视了这一点便会引发问题,如采用可热熔的PP-R管时,可将其接头部位暗敷于地面以下,若采用的是非热熔管材,按照有关规范要求接头应当明敷与地面之上。如果将不可暗敷的管线暗敷,那么必然会引起相应的问题。此外,给排水管道一般都安装在管道井内,而大部分管道井都设置在卫生间内,这样会造成卫生间面积变小,一旦管道出现问题,维修也不太方便。
2.建筑给排水优化设计的具体措施
2. 给水优化设计
①增设室内控制阀。为了便于住户更换卫生器具的需要,以及在实际使用中管道故障时便于维修,应当在厨卫给水管的上游部位增设一些控制阀。同时,必须选用优质的阀门,避免因阀门问题无法及时关闭,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②减压降噪措施。为了进一步降低给水管的噪声,应在给水管设计中采用管径为DN25的管道,并且应当合理设计减压分区,同时还应确保每个分区中最低处用水器具的静水压力均在0.45Mpa以内。
③合理布设给水管。由于一般住宅建筑的给水系统没有固定的形式,为此,在设计时应当按照用户的使用要求,并充分结合室外给水系统的具体情况,确定最优的供水方式。简单来讲,一般住宅建筑的给水系统设计应当遵循节能和便于管理的原则优选设计方案。当一个单位有两个以上卫生间,且给水管需要由房间中穿过时,横管应当尽可能敷设在楼板垫层内,楼板可相应降低7-10cm左右,垫层应采用细石混凝土。若是采暖管道需要穿梁或紧贴楼板下部安装时,给水管应当与采暖管并排,并将管道布置在客厅或餐厅等位置。
2. 排水优化设计
①地漏水封优化设计。传统的地漏水封非常容易挥发,这样便会造成异味进入室内,从而污染室内空气,危害人体健康。为此,在实际设计中,应当对这一问题加以注意,并严格按照GB50015-2003中的相关规定进行设计,具体如下:地漏的顶面标高应当低于地面5-10mm,水封深度不得小于50mm。此外,由于厨房地面溅水量相对较小,厨房与生活阳台相连时,可利用生活阳台地漏排水,厨房可不设置地漏。
②优选排水管材。为了降低排水管的噪音,在管材选用时,可以考虑选用超静音排水管。同时在排水立管的布设上应尽可能远离客厅及卧室,这样有利于减少对住户的噪音污染。在搬运和安装时,应避免管道被硬物划伤,以免造成管道损坏。具体安装中应避免污染物接触管材及其配件,如油漆等等,若是在安装过程中需要中断,必须对敞开口进行封闭处理,防止杂物进入。
③加压设备:由上述可知:当市政管网压力无法到达时就要采用变频供水或水箱供水的加压系统来保证,而这两种系统的实现都是由加压设备来保障的,所以加压设备是保证给水系统正常的前提,亦是整个给水系统的心脏。设计时从节能环保出发,根据当地城市供水政策,首选管网叠加变频供水方式。设计设备选型时总体应选择低噪高效的成熟产品。变频水泵应选择Q―H特性曲线无驼峰的高效水泵,其流量按设计秒流量选取,所选取的水泵调速工作范围应在高效段内,且工况点应在水泵高效段的右侧;还要尽量选择一组变频设备水泵不得小于两台,不宜多于四台,并设小流量泵一套;供水压力超过1.0MPa的,宜设置泄压阀。而对于给水泵房的设置,对于共同拥有同一地下室的不同建筑一般设一处给水泵房,但按组团分设地下室的大规模工程,则应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增设给水泵房;给水泵房通常置于用水量最大的建筑附近,不但可提高供水安全性,减少管网漏失水量,还能方便维护,既经济又合理。
④上水管、下水管、中水管的综合优化设计,既要方便居民生活用水,又要尽量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上下水管的供水、排水优化设计是基本的用水设计。热水供应在如今的居民生活中已不可或缺,但在冬天,用热水前热水管道得有几分钟的冷水流出,流完之后流出的才是热水,之前流出的冷水就白白浪费了,这可以通过管道预热设计让冷水回流进行控制。中水的设计是应环保的需求,将污水进行去污除油处理,通过中水管道输送用于冲厕所、洗车等用途,也就是非饮用水,如此冲厕、洗车等就可以不用再浪费清洁的自来水了。上、中、下水管的综合设计应用能够更好的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住宅建筑工程的给排水优化设计要同时考虑到方便居民用水和减少水资源浪费两个方面,本着以人为本、以群众实际生活需求为标准,科学配置、合理优化,技术手段、思想意识等多管齐下,让给排水项目能够更好的满足群众日常生活需求,提高生活质量、提升生活品质。
3.结束语
在新世纪,构建经济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题不断的深入到社会各个行业及人们的生活,建筑给排水设计人员必须紧跟时代,与时俱进,正视新情况和新问题,并勇于挑战。具体而言,应从设计过程的各个细节严格把关,不断从工作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完善设计技术,以更好地适应建筑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对建筑给排水设计提出的新要求,实现全面均衡、务实安全、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余平伟.刘金平.建筑给排水设计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大科技·科技天地.2010(5).
[2]林豪杰.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环保节能理念的有效应用[J].中国房地产业.2011(12).
(作者身份证号码:1.132928198209014810;2.210402198111173511)
关键词:建筑给排水;设计;现状;措施
1.建筑给排水设计的现状分析
1.1地漏水封问题
通常情况下,建筑室内的卫生间中都需要设置地漏,其主要起到排水的作用。然而,很多住户却发现卫生间内经常会有臭味,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地漏质量不达标。按照我国GB50015-2003中的有关规定,普通住宅建筑卫生间地漏水封深度不得小于50mm。然而,这一问题却经常被设计人员忽视,同时,有些开发商为了节约成本,会使用一些劣质地漏,据调查结果显示,这种质量不合格的地漏,其水封深度最大仅为30mm,与规范中要求的50mm相差甚远,正因如此,使得卫生间经常会出现异味,这样既污染了用户的居住环境,而且还有可能影响到用户的身体健康。
1.2管道问题
(1)给水管道。以往我国多数建筑工程中的给水管道设计进户管采用的都是DN20。随着建筑使用功能的不断完善,在较大面积的单位中,都会有两个卫生间,若是仍旧采用DN20作为进户管的话,因管线总体长度过长,其末端很容易出现噪音。同時,由于有些地区供水压力相对较高,致使底层住宅的管道压力较高,这样一来更容易引起管道振动,从而产生噪音。该现象会严重影响住户的日常生活和休息,严重时甚至会危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此外,这种设计由于进户管径较窄,若是在集中用水的时段,还有可能影响到顶层的供水情况。
(2)排水管道。以往的建筑排水管基本上很容易受潮锈蚀,进而使水质受到影响,有可能危害到用户的身体健康。为此,国家出了相关规范,要求建筑排水管必须采用塑料管道。然而,由于一般的UPVC管的噪声要比铸铁管材高很多,若是管道与住宅的卧室或客厅靠得太近,会使用户收到噪音的影响,从而影响正常生活和休息。虽然这种情况大部分设计人员都了解,但是出于降低工程成本的角度考虑,又不得不选用这种材料。
1.3管道敷设问题
近年来,随着化工材料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诸多质优价廉的新型管道相继问世,如PP-R管、PEX管以及铝塑复合管等等。目前,许多建筑为了达到整体上的美观性,给水管道基本采用的都是暗敷。但是由于不同材料性能均各不相同,若是设计人员忽视了这一点便会引发问题,如采用可热熔的PP-R管时,可将其接头部位暗敷于地面以下,若采用的是非热熔管材,按照有关规范要求接头应当明敷与地面之上。如果将不可暗敷的管线暗敷,那么必然会引起相应的问题。此外,给排水管道一般都安装在管道井内,而大部分管道井都设置在卫生间内,这样会造成卫生间面积变小,一旦管道出现问题,维修也不太方便。
2.建筑给排水优化设计的具体措施
2. 给水优化设计
①增设室内控制阀。为了便于住户更换卫生器具的需要,以及在实际使用中管道故障时便于维修,应当在厨卫给水管的上游部位增设一些控制阀。同时,必须选用优质的阀门,避免因阀门问题无法及时关闭,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②减压降噪措施。为了进一步降低给水管的噪声,应在给水管设计中采用管径为DN25的管道,并且应当合理设计减压分区,同时还应确保每个分区中最低处用水器具的静水压力均在0.45Mpa以内。
③合理布设给水管。由于一般住宅建筑的给水系统没有固定的形式,为此,在设计时应当按照用户的使用要求,并充分结合室外给水系统的具体情况,确定最优的供水方式。简单来讲,一般住宅建筑的给水系统设计应当遵循节能和便于管理的原则优选设计方案。当一个单位有两个以上卫生间,且给水管需要由房间中穿过时,横管应当尽可能敷设在楼板垫层内,楼板可相应降低7-10cm左右,垫层应采用细石混凝土。若是采暖管道需要穿梁或紧贴楼板下部安装时,给水管应当与采暖管并排,并将管道布置在客厅或餐厅等位置。
2. 排水优化设计
①地漏水封优化设计。传统的地漏水封非常容易挥发,这样便会造成异味进入室内,从而污染室内空气,危害人体健康。为此,在实际设计中,应当对这一问题加以注意,并严格按照GB50015-2003中的相关规定进行设计,具体如下:地漏的顶面标高应当低于地面5-10mm,水封深度不得小于50mm。此外,由于厨房地面溅水量相对较小,厨房与生活阳台相连时,可利用生活阳台地漏排水,厨房可不设置地漏。
②优选排水管材。为了降低排水管的噪音,在管材选用时,可以考虑选用超静音排水管。同时在排水立管的布设上应尽可能远离客厅及卧室,这样有利于减少对住户的噪音污染。在搬运和安装时,应避免管道被硬物划伤,以免造成管道损坏。具体安装中应避免污染物接触管材及其配件,如油漆等等,若是在安装过程中需要中断,必须对敞开口进行封闭处理,防止杂物进入。
③加压设备:由上述可知:当市政管网压力无法到达时就要采用变频供水或水箱供水的加压系统来保证,而这两种系统的实现都是由加压设备来保障的,所以加压设备是保证给水系统正常的前提,亦是整个给水系统的心脏。设计时从节能环保出发,根据当地城市供水政策,首选管网叠加变频供水方式。设计设备选型时总体应选择低噪高效的成熟产品。变频水泵应选择Q―H特性曲线无驼峰的高效水泵,其流量按设计秒流量选取,所选取的水泵调速工作范围应在高效段内,且工况点应在水泵高效段的右侧;还要尽量选择一组变频设备水泵不得小于两台,不宜多于四台,并设小流量泵一套;供水压力超过1.0MPa的,宜设置泄压阀。而对于给水泵房的设置,对于共同拥有同一地下室的不同建筑一般设一处给水泵房,但按组团分设地下室的大规模工程,则应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增设给水泵房;给水泵房通常置于用水量最大的建筑附近,不但可提高供水安全性,减少管网漏失水量,还能方便维护,既经济又合理。
④上水管、下水管、中水管的综合优化设计,既要方便居民生活用水,又要尽量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上下水管的供水、排水优化设计是基本的用水设计。热水供应在如今的居民生活中已不可或缺,但在冬天,用热水前热水管道得有几分钟的冷水流出,流完之后流出的才是热水,之前流出的冷水就白白浪费了,这可以通过管道预热设计让冷水回流进行控制。中水的设计是应环保的需求,将污水进行去污除油处理,通过中水管道输送用于冲厕所、洗车等用途,也就是非饮用水,如此冲厕、洗车等就可以不用再浪费清洁的自来水了。上、中、下水管的综合设计应用能够更好的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住宅建筑工程的给排水优化设计要同时考虑到方便居民用水和减少水资源浪费两个方面,本着以人为本、以群众实际生活需求为标准,科学配置、合理优化,技术手段、思想意识等多管齐下,让给排水项目能够更好的满足群众日常生活需求,提高生活质量、提升生活品质。
3.结束语
在新世纪,构建经济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题不断的深入到社会各个行业及人们的生活,建筑给排水设计人员必须紧跟时代,与时俱进,正视新情况和新问题,并勇于挑战。具体而言,应从设计过程的各个细节严格把关,不断从工作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完善设计技术,以更好地适应建筑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对建筑给排水设计提出的新要求,实现全面均衡、务实安全、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余平伟.刘金平.建筑给排水设计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大科技·科技天地.2010(5).
[2]林豪杰.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环保节能理念的有效应用[J].中国房地产业.2011(12).
(作者身份证号码:1.132928198209014810;2.210402198111173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