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海荒经》是远古西部地理记载

来源 :文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i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海荒经》并非远记国外
  
  《山海经》今本可分两大部分:前部是《五臧山经》26篇,以山系为纲,系统地记述全国范围的上古地理;后部有《海外》《海内》《大荒》各经,皆分南西北东4篇,另有《海内经》l篇,一共13篇,内容大体上有方位顺序,杂记各类地理信息。前部简称为《山经》,过去认为是以中原为主的地理;后部简称《海荒经》,过去认为是讲述中原外围的地理;内圈是“海内”,中圈是“海外”,外圈是“大荒”。如果要画个示意图,那便是个同心圆。从“望文生义”出发,这样的认识好像也相当正确。[1]
  不过,随着对这部奇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现过去这些看法,多多少少存在一些问题。据今人研究,《山经》涉及的范围,已不止华中、华北、华东、华南,而且包容了四川、甘肃、青海和新疆等地;[2]那么,“海内”“海外”岂非到了中国的周边国家,而“大荒”就应该远到南亚、西亚,乃至太平洋彼岸了?现今带奇想的《山海经》研究者,正是按照这个思路,在世界地图上寻找经文所指之地。[3]可是,细看《海荒经》内容,却发现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这一部分材料,虽然标着《海外》《海内》《大荒》各经的名色,但所叙述的情况,却有很多雷同的地方,使人觉得它们好像讲的是同一个地区的事,但采用了不同的观察角度,按不同的意向来对人申述。明显的证据,就是有关“昆仑”的记载。
  在《山经》里有个“昆仑之丘”,被记录在《西次三经》槐江之山的后面:
  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
  原来那里是天帝的人间别馆。请注意,这里的昆仑并不是“山”,而是“丘”;丘的甲骨文字形,是群山环绕着的盆地;从下文得知,它是中国许多江河的发源地:
  河水出焉,而南流东注于无达;
  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氾天之水。
  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
  黑水出焉,而西流于大杅。
  可是《北山经》中也有昆仑信息。有个敦薨之山流出敦薨之水,此水“西流注于 泽”,下文特别注明:
  出于昆仑之东北隅,实惟河源。
  无疑,这个昆仑非位于中原的西北部不可了。既然昆仑出自《山经》,就应不涉海外,但《海荒经》也都在积极记述昆仑的事。《海内西经》说:
  流沙出钟山,西行又南行昆仑之虚。
  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
  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
  所记与《西次三经》基本一致,只不过昆仑没有写作“丘”,而写作“虚”。虚的字义,古代与丘相同,也是指一处盆地。其下文又有:
  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
  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
  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东,东行。
  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东,又北。
  内容也大同小异。《海内北经》又记有西王母“在昆仑虚北”,还说:
  昆仑虚南所,有氾林方三百里。
  奇怪的是《海内东经》。此经开头明言“海内东北陬以南者”,应当不涉及西北,可是也在大讲昆仑虚。所提到“国在流沙中者”的两个,皆“在昆仑虚东南”。又说:
  西胡白玉山在大夏东,苍梧在白玉山西南,皆在流沙西、昆仑虚东南。
  昆仑山在西胡西,皆在西北。
  在这里,才点到了昆仑“山”,大概是那盆地边上的高山了。虽然《海内南经》没有直接提到昆仑,但经中却有“氾林方三百里”和“弱水”等语,这些都是上述各经言及的昆仑附近的标志物。这样看来,《海内》四经都讲到了昆仑;那就证明所谓“海内”,实际上都是围着昆仑在转,并未超出《山经·西次三经》所记范围多少。
  或许有人辩解:“海内”与《山经》重叠,那是正常的。那么,再看那《海外南经》,就该到了“海外”了吧?可是其中仍然大讲这个昆仑虚。话是从歧舌国讲起的:
  昆仑虚在其东,虚四方。
  另外有个寿华之野,也是“在昆仑虚东。”而《海外北经》中的柔利国下文,有个相柳氏的地盘(图一),大禹等众多古帝王曾在那里建有土台:
  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
  原来它们都挨得很近。尽管《海外西经》未提昆仑,但却提到了“轩辕之丘”。此丘在《西次三经》里与昆仑只隔着流沙和西王母所住的玉山,并不远。由此可见,《海外》四经除了东经以外,也都点到了昆仑,所记的范围也大不到哪里去。
  现在再来看一下《大荒》四经,它应该更加边远一些,远离昆仑了吧?其实不然。顾颉刚《古代地理研究讲义甲种按语》(《文史集林》第二辑)认为:“<大荒经>者,盖即<海外经>之别一本;故两书所叙事物名目,符同十之五六。”这一见解是正确的。《大荒西经》说: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
  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
  虽然这里的昆仑不是“虚”,而是“山”“丘”,但所述与《西次三经》和《海内》四经、《海外》的南、西、北经互相配套。经中接着又提到西王母;与昆仑相近的沃之野和轩辕之国,也一一言及。《大荒北经》又讲到的群帝之台,“在昆仑之北”,也与《海外北经》相呼应。《大荒南经》虽未直言昆仑,但一开头就说起赤水、流沙、氾天之山、苍梧之野和黑水、青水。这些地方与昆仑十分密迩,只有《大荒东经》未涉及昆仑。同样道理,这《大荒》四经记述的范围,也和《海外》四经一样,基本上围着昆仑在转。套一句时髦的话,如果说《海荒经》能囊括四海,那么这世界也太小了。
  剩下还有一篇《海内经》,中间虽没有昆仑的记述,但却有流沙、黑水、青水、苍梧等地,所以与昆仑也并不睽隔。总而言之,《海荒经》可说与昆仑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决不能远记到遥远的海外去;相反,其中记的却主要是中国西部的上古地理。
  
  二、古本《海荒经》表述西部地理
  
  20世纪50年代,蒙文通教授在《略论<山海经>的写作时代及其产生地域》中就已经推断,《海内》4篇所说的“天下之中”,是指今四川西部地区;《海内经》可能是出于古蜀国的作品。后来蒙教授又有《再论昆仑为天下之中》一文,编入《古地甄微》集中,进一步论断《海内》《大荒》及《禹本纪》“皆蜀人旧书仅存之篇”。这已为《海荒经》表述西部地理的论题,奠定了论证基础。笔者拟详申其义,以补充这位学术巨匠之说。
  先从《五臧山经》中的《西次三经》说起。这篇山系共记有22山(篇末小结云“二十三山”,可能是连“流沙”也算上),书中的方位里程都有较大误差,仅可供参考。过去研究者皆以为它讲的是远古西部地理。[4]现举以下各山加以说明。
  首山:崇吾之山“在河之南”,在黄河附近。
  第二山:长沙之山,有水“注于 水”。这“ ”字与黄河河源有一定关系。
  第三山:不周之山,“临彼岳崇文山,东望 泽,河水之所潜也”,表明它实际上与前二山连在一起。《吕氏春秋·本味》“不周山在昆仑西北”,说明山名为秦人所熟悉。
  第四山:密山,有水“注于稷泽;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稷与西部关系密切。
  第五山:钟山,上文有“自密山至于钟山四百六十里,其间尽泽也”,表明海子较多,或有沼泽地。
  第六山:泰器之山,有水“注于流沙”,有了内陆河流。
  第七山:槐江之山,有水“注于 水”。“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魂”,是地热资源特色。“西望大泽,后稷所潜也;其中多玉”,地理环境与前数山接近。
  第八山: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河水、赤水、洋水、黑水皆出于此。
  第九山:乐游之山,有水“注于稷泽;是多白玉”,以下“水行四百里曰流沙”。
  第十山:蠃母之山,“其山多玉”。
  第十一山:玉山,“是西王母(图二)所居也”。
  第十二山:轩辕之丘,有水“注于黑水”。《大戴礼记·帝系姓》“黄帝居轩辕之丘”。
  第十三山:积石之山,“其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流”。
  第十四山:长留之山,“是多文玉石”。
  第十五山:章莪之山,有毕方鸟。
  第十六山:阴山,《汉书·司马相如传》:“阴山在昆仑西二千七百里”。
  第十七山:符惕之山,“下多金玉”。
  第十八山: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尧典》:“窜三苗于三危”。
  第十九山: 山,“其上多玉而无石”。
  第二十山:天山,“多金玉”,有水“注于汤谷”。
  第二十一山: 山,出玉。
  第二十二山:翼望之山,“多金玉”。
  根据这些地理描述,可以判断那是黄河与一些内流河的源头所在,显然就是中国西部地区。再对照一下《中次九经》。这条山系从岷山开始,共有16座山。其中第十二山也是“玉山”,第十四山也是“ 山”。这种地名的重叠,恐怕不是偶然的。接着,我们就可以用《海荒经》来对照了。
  除了前文所举《海荒经》各篇“昆仑”线索外,还有不少内容与《五臧山经》中的《西次三经》重叠。如《海外南经》毕方鸟在二八神之东,而青水则在其西,三苗国在赤水东;末后提到“范林”。《海外西经》有轩辕之丘,在轩辕国北;还有个“诸夭之野”是“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和“百兽相与群居”的地方。这与《海内经》描写的特征一模一样。蒙教授以为即今成都平原。《海外西经》最后还提到一种不同寻常的“雄常”树。《海外北经》记有钟山,而且补充了神奇的“烛阴”;同时提到积石山是“河水所入”,并指出范林是在三桑之东。《海外东经》则言“汤谷上有扶桑”。这些内容都见于《西次三经》,也就是说,那全是西部地区的一大堆事。
  再检验一下《海内》4篇。《海内南经》记有 林和氐人国;还说有一种建木,生在弱水上。弱水是出自昆仑的一种特殊的水,具有西部特色。篇中还提到“ 窳”,《海内西经》说他被贰负和危所杀。《海内西经》补充了“流沙出钟山”;弱水、青水出自昆仑西南;还点到了毕方鸟,并明确了后稷的葬所,是在氐国之西。末后言及“服常树”,应即《海外西经》的雄常树。《海内北经》记有西王母和三青鸟,明确 林是在昆仑之南;还提及贰负之尸。今本《海内东经》后半部分并非《山海经》原文,而是上古的《水经》;前半部分文字很少,但也提到流沙和西胡白玉山。由此可见,《海内》4篇仍然与《西次三经》重复着,讲的是远古西部的情况。
  《大荒》4篇是《海外》4篇的别本,基本已成定论,因此同为西部记载,自是意中之事;但具体对照一下,可更使人坚信。如《大荒南经》言及流沙、黑水、青水,皆与昆仑相近。《大荒西经》开篇便说“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这就是《西次三经》第三不周之山。后边则有流沙、赤水、黑水、弱水之渊、西王母、三青鸟、互(氐)人国(图三),这些环绕西部的标志物一一提到;并讲到“沃之野”的“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是处”的情景,与《海外西经》“诸夭之野”雷同。重要的是补充了轩辕之国在“江山之南”。《大荒北经》则言及河水、赤水、黑水和积石山;并称“有钟山者”,其地有“赤水女子献”;赤水之北的章尾山有“烛龙”,就是《海外北经》所记的钟山“烛阴”。末后讲到的“若木”,与古蜀的若水关系密切,是中原黄帝传说中一个重要地方。《大荒东经》说到汤谷上有扶木,显然是《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的翻版。
  顾颉刚以为《海内经》是《海内》4篇的别本;那么,所说的也应该属于西部地理。篇中不仅有流沙、黑水、青水、建木(弱水),而且明确指出“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若木,若水出焉”;又明确“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那里是个“鸳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爰处”的地方。同时篇中还点到了“ 窳”。这些内容都与《海外》《海内》《大荒》各经相呼应。
  既然《海荒经》各篇西部内容如此集中,那么,得出它是上古西部地理记载这一结论,便十分自然了。
  
  三、结语
  
  今人以为《海荒经》是中原外围或远至国外之论,不符合经文实际,应予否定。《海荒经》实为描述中国西部远古地理的详细图说,其所据底本为同一种远古地图,其图中“昆仑”是一重心,位于中国西北。《海荒经》的原始资料来源,除古图外,还有西部的古代传说,被先秦人士记入经中,在此书流传中不断添加;此风延至西汉,直到刘秀校书时仍有所收罗。应该说,当前研究西部古代地理,《海荒经》是一部极好的参考书。
  涉及昆仑等地理位置的考证以及利用经文来恢复古图等问题,当另文详述。
  
  注释:
  [1](俄)维拉·德洛芙娃:《山海经的地域形制观念》,司佳译,载《历史地理》十七辑第434~444页。
  [2]谭其骧《论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指出:《西次三经》首山的“崇吾之山”当指令甘肃景泰以东、宁夏中宁以西黄河南岸某山;尾山的“翼望之山”应指今新疆若羌西南阿尔金山脉某山。
  [3]谭其骧文指出:吴承志《山海经地理今释》刊布于20世纪20年代,把《西山经》地域解释为远达阿富汗;《北山经》远达外蒙古、东西伯利亚;《东山经》远达朝鲜、日本、库页岛。国外有爱德华·维宁《一个湮没无闻的哥仑布》把《东山经》释为北美和中美洲一些地区;《东次三经》的无皋之山指为加利福尼亚州圣巴巴拉附近的两座山头,在山上“南望”所见幼海,乃圣巴巴拉海峡。郑德坤认为,其误在以古人粗浅的地理知识,求文明人之地理知识。可是维宁的说法近年仍有人宣扬,并进一步有所发展。王善才主编的《山海经与中华文化》载有胡远鹏文,述及日人竹野忠生以为《海外东经》乃台湾向北经琉球群岛、九州岛、北海岛等西太平洋岛弧,甚至远过北极,经北欧、西欧而达非洲。
  [4]清毕沅《山海经新校正》谓山皆在甘肃。汪绂《山海经存》云自兰州、敦煌至新、藏。吕调阳《五藏山经述》云皆乌鲁木齐西。
  
  作者:四川省文史研究馆(成都)馆员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观察我们的生活实践,我们可以发现,“经济问题”是影响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也是影响人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大问题,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早就已经实现了“吃饱穿暖”.人们对
广播电视台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平台之一,满足了群众对信息的需求,对民生的发展和舆论的导向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在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多媒体的快速与便捷为基层广播电视
卓越人才的培养是高校主动适应国家教育改革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要的必然选择。本文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针对中医院校卓越营销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对“卓越”营销人才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口腔颌面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作用.方法:选取将要进行口腔恶性肿瘤手术的患者共50例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口腔恶性肿瘤扩大切除术联合颌颈联合根
两千多年来,孟子的浩然之气,经过历代先贤、志士的扩充与发展,逐步成为融入中华民族血脉的精神支撑,成为中国人的精神脊梁.
人性论是儒教思想及中国哲学一个重要的命题.孟子“道性善”,以心言性,以善论性,因性成仁,立仁发义,千载之下余音响彻,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动容取义.其贡献可谓非凡,意义可谓深
第巴?桑结嘉措与拉藏汗之间的斗争是蒙古和硕特部统治西藏期间发生的与同一阵营之间的争夺西藏地方的统治权利而发生的斗争,斗争结果拉藏汗打败了第巴桑结嘉措而成为了统治西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新闻采编工作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因此必须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挖掘新媒体的优势,助力新闻采编工作效能提升.具体到实践中去,应该积极地提升综合业务素
近年来,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化,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人们对于物质、精神生活的需求也逐渐增长.这就使得给我国基层群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