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燃起那把火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yunwoai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了朱百强的中篇小说《一生只唱一首歌》(载《阳光》2018年第6期),被主人公对爱情的坚守所震撼,忽然感到好久没有读过这样美的小说了。
  小说写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矿工张平安因爱唱《冬天里的一把火》,与同样爱唱歌的矿工女儿徐俪结婚。之后张平安因矿难死亡,徐俪一个人带着儿子张念平长大,并一直坚守矿区、坚守爱情的故事。
  读过小说,我似乎还能感觉到那把火在心头燃烧,主人公张平安和徐俪就站在我眼前。那个唱出《冬天里的一把火》的勇敢小伙子,那个眼眉里全是甜蜜清纯的徐俪,从他们身上我感受到的是生命的真挚和炽烈。其实小说中的每个人物在作者的笔下都表现出最为真实的一面。拿徐俪的父亲徐大拐來说,在阻拦女儿和张平安的婚姻时,从小说的情节发展来看,他似乎是一个不受人待见的角色,可是在人情常理中,却合乎他的感情逻辑。毕竟他了解矿工的生活,作为任何一个父亲,我想,谁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矿工。正是他的阻拦,彰显了张平安和徐俪对爱情的追求和坚守。
  我觉得一部文学作品无论写什么,能打动人的东西确是最为不易。如今,能被一个人一件事感动,是极为难得的。什么是感动?那是不刻意、不雕琢地从心灵流露出的真挚的感情。小说中的徐俪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女子。所有女子身上那种淳朴善良、真诚勇敢、勤劳坚贞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试想今天的女孩,在谈恋爱的时候,哪怕是面对自己的心上人,依然会车子、房子要个不停,到最后宁愿舍弃真爱也要向物质看齐。或许是社会的造就,我们也不该怪罪这些女孩。可是当我们面对物质迷惑时,是否应该提醒自己,什么是一个人灵魂深处应该坚持的,什么是生命里最值得恪守的。活着远远比我们想象的难多了,不止是活着。我们从童年到暮年,不知要承受多少煎熬和苦痛,可是无论如何,我们的内心里是否该为自己留下一把火、留下一些诗意的东西?一个人的伟大不一定是他造就了多少财富,那些留给人类精神的东西或许更加可贵。我想,徐俪的可爱之处正在于用她自己心里那把火点燃了读者心里的那把火。一个人心里燃起了这把火,还会畏惧什么?必然是勇往直前,再黑的夜、再崎岖的路,也不会惧怕。
  小说看似平淡的故事处处陡然翻转,翻转的那一瞬间,绝对是读者内心真情的溢动。就连人物的语言也是如水澄澈,呈现出真实的平和之美。在我看来,“一首歌”吟唱着一份无与伦比的爱,“一把火”燃烧着一份至死不渝的信念。通篇“一首歌”,“一把火”构成了某种相互对峙又相互融合的关系,表达了张平安对爱情的向往,也表达了矿区青年人对爱情的向往。他唱“一把火”唱出了梦想,唱响了生命的激情,在歌声里又遇见了梦中的“红纱巾”。多美好的意象,多美好的情感。而作者却把人类最为美好的爱情也赐予了他们。尽管那个年代物质匮乏,可我们却激情似火。
  在丈夫张平安因矿难死亡后,徐俪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备受煎熬养大了遗腹子,破茧成蝶。成蝶是生命磨砺的过程。她存封着爱的记忆,经受着抚养孩子的艰辛,饱尝着生活给予她的所有困苦。多年后,尽管有太多的物是人非,可是徐俪心中的那首歌不曾更变,徐俪心中的那把火始终燃烧,或许已不再是熊熊烈火,却在漫长岁月里化成了永恒的火种,明亮而光彩,比钻石璀璨,比黄金珍贵。
  徐俪这个人物的成功塑造给我们带来了精神上的冲击,更给我们心里点燃了一把火。徐俪在面临任何一个女人都可能做出另一种选择的现实生活里,毅然初心不改,坚贞而悲壮地走完了她的人生。我想这源于一个作家的悲悯情怀。
  卢文娟: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出版散文集《一莲幽香》,有散文和小说发表于《延河》《青海湖》《西安晚报》等报刊。
其他文献
晚上十点多了,表侄子打来电话,说他父母为拆老屋的事争执起来,让我劝劝。我拿起手机,又放下,如此几番,最终还是放弃。提起这两间老屋,心头发沉,它让我想起了金贵。  金贵是我大表哥,走了二十多年了。我至今记得当年金贵为盖这两间房,恨不能二十四小时不睡觉,地里水塘边,风车般连轴转。最后东挪西借,在我父母的资助下,才将两间瓦房勉强盖起来。房子盖好不久,被弟弟二毛借去结婚。谁能想到这两间房如今成了二毛夫妻矛
期刊
我经常告诫自己,随时整理一下自己的心态,尤其是清理一下功利之心。现代诗歌到底有没有标准,也许这本身是个伪命题。只要是有创新的、有意味的、语言简洁的、能够引起人阅读欲望的,基本可以算较好的诗歌了。好诗,是体式、情感、气韵的高度融合统一,表现优美,有情感,有思想,富有感染力。  我认为,观照现实是理所当然,但现实不一定是诙谐打趣的段子。“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对立统一仍需要辩证认识。并不是用口水话
期刊
二十多年前的一个春节前夕,我从军校赶回老家时,已是傍晚。  在昏暗的灯光下,当我第一眼看到躺在床上的父亲时,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像是散了架,眼眶深陷,皮肤枯黄,手上的脉络如蚯蚓一样。一向高大健壮的父亲,在我面前就这样山一样地坍塌了。  人在疾病面前往往不堪一击,无情的癌细胞在没完没了地折磨着他。医生曾断言,他活不过三个月,可他不仅延长了生命,而且一直等到见到我。  父亲眼睛里泛出一片亮光。我顺
期刊
一九四九年,那是一个秋天  天安门城楼升起了五星红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人民翻身成了国家的主人  雄赳赳,气昂昂  跨过了鸭绿江  志愿军用血肉之躯  筑起了钢铁长城  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王牌美军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  没有外援,独立自主  我们自己研制了两弹一星  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  百年屈辱终于结束  祖国,我向您致敬  一九
期刊
墨彩礼赞 笔影真情  ——全國煤矿抗疫文艺作品推选·书法美术摄影作品选(二)
期刊
这辈子我最引以为荣的是找了个好男人。  我今年六十,工作退休。  我是矿二代,生在七家塬矿区,长在七家塬煤矿,高中毕业后在七家塬煤矿工贸公司参加了工作。上班后刚好公司缺名会计,经理就安排我顶了缺,进了公司财务科。  财务科在多数人眼里是个光鲜的好地方,用大人们的话说就是风吹不着雨淋不着,旱涝保收。但是这些都是外人眼中的事儿,实际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会计要月初出计划,月底算报表,每天还有流水账,一个
期刊
在山东新汶矿区活跃着一个煤矿工人自己的书法组织——黑子书法艺术研究社。书社成立于1998年冬,他们效仿先贤,定期雅集,探讨艺术。成员以书会友,畅谈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认识,交流学习和创作的心得体会,相互切磋,相互鼓励,声气相求,同心同行。经过二十多年不断学习、实践和坚守,他们在书法创作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黑子书社的八名成员中,两人是中国书协会员,六人是中国煤矿书协、省书协会员,韩勇还当选为中国
期刊
一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侯福贵就没清闲过,尤其是春节前这段时间,更是忙得不得了。作为河西矿的工会主席,侯福贵要慰问职工、组织文体活动。跟他一块儿忙的的,还有几名工会干部。  今天是腊月二十九,侯福贵匆匆走进办公室,先倒了杯温开水,吃下止疼药。这几天,总觉得胃有点儿疼。早上有一阵子更是疼得厉害。本来早该去医院了,但是实在走不开。家里有药侯福贵不敢吃,老婆徐桂红看到了又得啰唆。他每天都很早去办公室,徐
期刊
一部小说,最扣动人心的地方,往往是呈现于生命交织里的真实情感,而最牵动人心的情感又当属生离死别,偏偏这种生离死别,在煤矿区域又尤为明显。正如作家曹文轩所说的那样:“文学写了上百年、上千年,其实做的就是一篇文章——生离死别。”煤矿文学则是承载这一特殊区域与行业人员别离的艺术形式。其中,无论是爱恨离别还是生死诀别,有些娓娓道来会让读者感同身受,有些余音袅袅则让故事引人沉思,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向来不是情
期刊
这些天,郭家亮下了班就往东边的半山坡上跑。半山坡是矿工的临时居住区,那儿横七竖八盖满了油毡房。郭家亮向工友学习,几个月前,也利用空闲时间捡来废弃的砖頭和木料,在半山上盖了两间油毡房。房子里卧室和客厅是分开的,有向龙头沟家属楼看齐的意思,也有缩小城乡差距的意思。因为在他的心目中,尽管矿上的家属楼盖在山沟里,但楼上住的是吃商品粮的人,吃商品粮的人就是城里人。他已经给卧房支好了床,添置了家具和铺盖,屋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