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既要有一个很宏大构局,又必须有局部灿烂和精美,还要经得住多视角多方面挑剔。但是,这些标准,这些挑剔,都是张炜个人的标准。
35岁前,张炜写作很凶猛,几乎每天写,深夜两点半以前没睡过觉。那时候他白天编档案,晚上业余写作。身体好,创作的冲动高。几乎在写作中疯狂。40岁的时候,张炜开始专职写作,一般白天写,没有固定的习惯和时间,非常想写的时候,连续写很久,不想写的时候,好几个月不碰桌子。完全凭借创作冲动。
2011年,张炜的《你在高原》获得茅盾文学奖。他用了22年,写了450万字,成就了一部煌煌巨著。从一开始,张炜就知道这个过程困难而又缓慢。往往,一方面很寂寞一方面就很喧哗,一方面很痛苦一方面就很快乐,写《你在高原》的22年,也是张炜各种情感复杂交织的22年。回头来看,22年的写作,如果渴望速成,一帆风顺,没有修改,根本不可能,所以,这22年,张炜形容为是用自己反对自己的过程。
《你在高原》的创作冲动源自1988年。那时候,年轻,冲劲大,根据当时的体力和精力做设定,张炜以为10年可以写完。写着写着,15年过去了,还没写完,索性,张炜开始慢条斯理地磨,写到了20年还是不行,又写了两年,才做了通篇处理。22年里,张炜从业余写作到专业写作,又到担任山东省作协主席,外面的身份在发生变化,但内在的世界,仍然只有写作。
写到自己叫好为止,改到改不动为止。对作家来说,快是一个多么渺小的目标,张炜的目标是把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安放妥帖,局部要缜密到值得推敲,感情要富丽饱满。写作中,张炜不会考虑阅读者的反应。这是他自己与自己的较量。这样的东西,对张炜,一个“写作者”来说,才有生命的分量和意义。
《你在高原》张炜改了三四十次,在张炜眼里,它是一段有趣但需要耐心的写作,能寻找到这样一个大活,并能有兴趣一直做下去,很幸福。张炜说,我找到了,多好。
(王与菡)
35岁前,张炜写作很凶猛,几乎每天写,深夜两点半以前没睡过觉。那时候他白天编档案,晚上业余写作。身体好,创作的冲动高。几乎在写作中疯狂。40岁的时候,张炜开始专职写作,一般白天写,没有固定的习惯和时间,非常想写的时候,连续写很久,不想写的时候,好几个月不碰桌子。完全凭借创作冲动。
2011年,张炜的《你在高原》获得茅盾文学奖。他用了22年,写了450万字,成就了一部煌煌巨著。从一开始,张炜就知道这个过程困难而又缓慢。往往,一方面很寂寞一方面就很喧哗,一方面很痛苦一方面就很快乐,写《你在高原》的22年,也是张炜各种情感复杂交织的22年。回头来看,22年的写作,如果渴望速成,一帆风顺,没有修改,根本不可能,所以,这22年,张炜形容为是用自己反对自己的过程。
《你在高原》的创作冲动源自1988年。那时候,年轻,冲劲大,根据当时的体力和精力做设定,张炜以为10年可以写完。写着写着,15年过去了,还没写完,索性,张炜开始慢条斯理地磨,写到了20年还是不行,又写了两年,才做了通篇处理。22年里,张炜从业余写作到专业写作,又到担任山东省作协主席,外面的身份在发生变化,但内在的世界,仍然只有写作。
写到自己叫好为止,改到改不动为止。对作家来说,快是一个多么渺小的目标,张炜的目标是把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安放妥帖,局部要缜密到值得推敲,感情要富丽饱满。写作中,张炜不会考虑阅读者的反应。这是他自己与自己的较量。这样的东西,对张炜,一个“写作者”来说,才有生命的分量和意义。
《你在高原》张炜改了三四十次,在张炜眼里,它是一段有趣但需要耐心的写作,能寻找到这样一个大活,并能有兴趣一直做下去,很幸福。张炜说,我找到了,多好。
(王与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