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体育教学大纲明确要求,体育教学要始终坚持以终身教育为主线,传授体育的技术、知识以及及价值观念给学生,教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他们的终身体育能力和终身体育意识。本文针对我国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对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提出了几点对策,旨在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未来健康发展有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中体育;终身体育意识;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21-044-1
高中体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知识,形成一定的运动机能,并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一个终身体育意识,使学生未来能够更加积极的发展。我国过去的高中体育教学存在疏漏,虽然在新课标的影响下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教师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还存在不足。高中体育教师应该改善课堂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体育对自己的作用,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引导学生养成热爱运动的好习惯。
一、加强终身体育引导——了解体育的作用
高中阶段的学生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价值观,并且具有相应的思维能力,但还是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而且要面临高考,造成很多学生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一些老师也不重视体育教学。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很多体育教师都只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技能训练,没有充分的引导学生思想,学生对体育的认识过于片面,造成学生不愿意学习体育,甚至觉得不需要上体育课。另外,虽然我国教育一直在改善,但是传统教育的理念还是存在,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依旧主要停留在文化课成绩上。事实上,体育课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体质,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能力,从侧面也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自身要认识到体育学习的作用,要运用更加直观、形象的方法去引导学生,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积极作用,从而更愿意学习体育,更愿意加入到体育活动当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想的引导,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打下坚定的基础。
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的过程中,不能仅仅以讲为主,片面的强调并不能帮助培养学生兴趣,反而会让课堂变得更加枯燥。因此,教师可以使用一些实际的案例,将室内课、理论课的价值更好地发挥出来。教师可以列举一些名人故事、优秀榜样引导学生。例如,教师在进行篮球的授课前,可以收集一些精彩的篮球比赛视频,或者一些篮球明星的锻炼经历,让学生观看后讨论体育的精神和作用;对于女生的引导,教师可以列举国家女排运动员或者乒乓球运动员的事例,从理论上进行引导,会有更好的效果。
二、培养终身体育习惯——尝试体育的实质
我国高中的体育教学一直都存在“为教而教”的问题,教师过于片面地关注课堂的体育教学,忽视学生平时运动习惯的培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课堂的教学,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让学生由课堂的被动运动变为习惯的主动运动,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可以更加积极地参加运动,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首先,教师要做好学生习惯培养的目标指导,很多学生虽然想要运动,但是目的性不强,不会制定相应的规划,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目标规划。另外,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比赛机会,让学生存在一定的竞争意识,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积极地进行锻炼。
在培养学生运动习惯的过程中,教师、家长、学生都需要积极参与。教师要做好示范作用,教师不能够光说不参与,要和学生一起参加运动,还要通过自己的行动引导学生运动。教师为学生制定具体的运动规划,比如一天之内什么时间运动、运动的时间多长、每天需要运动的项目等,教师也可以参与到规划中,带动学生学习。另外,家长可以带领学生在周末定期的进行爬山、游泳、篮球等体育项目,在一定的时间之后,学生就能够形成习惯。
三、增强终身体育兴趣——明确体育的精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学生真正能够自主的去学习体育知识,积极的进行体育锻炼,首先就是培养兴趣和积极性。体育锻炼本身是一种课外活动,课上时间毕竟有限,因此体育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使得学生对体育产生良好的认知和浓厚的兴趣,这样才能积极主动的实践。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竞争心、好奇心以及学习压力都比较强,身体也处于快速发育阶段,在课堂学习中,体育老师应结合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潜移默化的使得学生接受并热爱体育学习,产生体育学习意识。教师可以举办一些提高学生热情和积极性的小竞赛,比如拔河、跳绳、跑步比赛等,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长项去选择,从中释放文化课学习压力,甚至领悟到体育精神,体会锻炼的快乐,产生积极的心态和情绪,这不光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其他课程学习以及生活态度都会产生良好的影响。
总之,高中阶段的体育学习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具有重要作用,高中体育教师要改变过去的落后观念,从思想上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运动。高中体育教师还应根据本校和本班级的教学现状,設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内容,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情况,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真正保证学生全面发展,身心健康。
关键词:高中体育;终身体育意识;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21-044-1
高中体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知识,形成一定的运动机能,并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一个终身体育意识,使学生未来能够更加积极的发展。我国过去的高中体育教学存在疏漏,虽然在新课标的影响下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教师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还存在不足。高中体育教师应该改善课堂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体育对自己的作用,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引导学生养成热爱运动的好习惯。
一、加强终身体育引导——了解体育的作用
高中阶段的学生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价值观,并且具有相应的思维能力,但还是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而且要面临高考,造成很多学生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一些老师也不重视体育教学。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很多体育教师都只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技能训练,没有充分的引导学生思想,学生对体育的认识过于片面,造成学生不愿意学习体育,甚至觉得不需要上体育课。另外,虽然我国教育一直在改善,但是传统教育的理念还是存在,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依旧主要停留在文化课成绩上。事实上,体育课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体质,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能力,从侧面也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自身要认识到体育学习的作用,要运用更加直观、形象的方法去引导学生,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积极作用,从而更愿意学习体育,更愿意加入到体育活动当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想的引导,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打下坚定的基础。
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的过程中,不能仅仅以讲为主,片面的强调并不能帮助培养学生兴趣,反而会让课堂变得更加枯燥。因此,教师可以使用一些实际的案例,将室内课、理论课的价值更好地发挥出来。教师可以列举一些名人故事、优秀榜样引导学生。例如,教师在进行篮球的授课前,可以收集一些精彩的篮球比赛视频,或者一些篮球明星的锻炼经历,让学生观看后讨论体育的精神和作用;对于女生的引导,教师可以列举国家女排运动员或者乒乓球运动员的事例,从理论上进行引导,会有更好的效果。
二、培养终身体育习惯——尝试体育的实质
我国高中的体育教学一直都存在“为教而教”的问题,教师过于片面地关注课堂的体育教学,忽视学生平时运动习惯的培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课堂的教学,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让学生由课堂的被动运动变为习惯的主动运动,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可以更加积极地参加运动,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首先,教师要做好学生习惯培养的目标指导,很多学生虽然想要运动,但是目的性不强,不会制定相应的规划,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目标规划。另外,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比赛机会,让学生存在一定的竞争意识,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积极地进行锻炼。
在培养学生运动习惯的过程中,教师、家长、学生都需要积极参与。教师要做好示范作用,教师不能够光说不参与,要和学生一起参加运动,还要通过自己的行动引导学生运动。教师为学生制定具体的运动规划,比如一天之内什么时间运动、运动的时间多长、每天需要运动的项目等,教师也可以参与到规划中,带动学生学习。另外,家长可以带领学生在周末定期的进行爬山、游泳、篮球等体育项目,在一定的时间之后,学生就能够形成习惯。
三、增强终身体育兴趣——明确体育的精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学生真正能够自主的去学习体育知识,积极的进行体育锻炼,首先就是培养兴趣和积极性。体育锻炼本身是一种课外活动,课上时间毕竟有限,因此体育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使得学生对体育产生良好的认知和浓厚的兴趣,这样才能积极主动的实践。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竞争心、好奇心以及学习压力都比较强,身体也处于快速发育阶段,在课堂学习中,体育老师应结合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潜移默化的使得学生接受并热爱体育学习,产生体育学习意识。教师可以举办一些提高学生热情和积极性的小竞赛,比如拔河、跳绳、跑步比赛等,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长项去选择,从中释放文化课学习压力,甚至领悟到体育精神,体会锻炼的快乐,产生积极的心态和情绪,这不光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其他课程学习以及生活态度都会产生良好的影响。
总之,高中阶段的体育学习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具有重要作用,高中体育教师要改变过去的落后观念,从思想上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运动。高中体育教师还应根据本校和本班级的教学现状,設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内容,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情况,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真正保证学生全面发展,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