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本质所在和突破口。我希望进一步扩大‘智慧农业’的应用领域,培训更多新型职业农民,帮助更多农业经营主体为乡村振兴服务,让农业变得更简单,让农民变得更富有,让农村变得更美丽。我希望和更多农人一道为中国农业崛起做出青年一代应有的贡献!”洛阳市中科农村电商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兼国家级农民创业平台乐活星创天地执行主任、洛阳市新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迪说。
2009年吴迪响应大学生返乡创业号召,在洛阳伊川江左镇建设示范基地1500余亩。2018年他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历时8年在实践中完善数字农业体系,只为让农民“零”技术种植高品质农产品。如今,他主持和参与省市科技项目10余个,申请国家授权专利50余项,他成立“小康农民讲习所”,开展职业农民培训,累计培训农民5万余人次,让20万农户感受到农业科技的便利。他探索的“职业农民+扶贫”模式在南阳、商丘、焦作、长春等地开花结果,带动11500余人的创业就业,创业土地规模达5万余亩。近年来,吴迪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中国青年创业奖创业先锋奖、河南省青年五四奖章、CCTV2015年十大三农新闻人物。
2016年4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到新大农业公司考察时这样评价道:“你这已经实现数字化了,这就是‘互联网+农业’,这就是智慧农业、现代农业。”
1986年出生的吴迪是家里的独生子,从小在洛阳市里长大,他的父亲是一位从事二十多年农业科技的“老农人”。2008年的一个暑假,还在北京读计算机专业的吴迪回洛阳老家同家人一起到农家乐度假时,偶然吃到了一种皮薄肉甜的西瓜,非常甘甜可口,但得知这西瓜10块钱一斤,贵的离谱,而且没有提前预定的话,得有村主任批条才能买到。这让有敏锐市场嗅觉的吴迪觉察到了商机,他决定开始做农业。就这样,他延续了父亲的事业,也踏入了农业这一行。
2009年大学毕业后,吴迪找到老同学带着自己积攒的10万元,到伊川县江左镇,租了5个大棚,开始了第一次创业——種西瓜。“我们开始觉得这个水果这么好卖,如此大的市场空间和需求,还能赔吗?”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骨感。由于两个人不懂种植技术和企业管理,虽然每天在园里盯着,可到了当年5月西瓜成熟时,眼看别人的西瓜都上市了,他们的西瓜一切开,却还是生的。最后,因为技术问题,5个大棚的生西瓜全被他们偷偷挖坑埋掉了。
第一次,吴迪对农业产生了敬畏,对于农业技术也有了更深的思考。“农业属于生命科学。”吴迪说,“第一次尝试,失败也正常。不就是技术问题嘛,学了技术从头来。”两人找到了当地知名的农艺师孙小峰担任农场的技术总监,又四处借钱筹措了80万元,把园内40个棚全部承包种上了西瓜。
2011年5月,40个大棚的西瓜喜获丰收。但40个大棚的西瓜统一种、统一熟,一周之内要全部卖掉,这把两人愁坏了。发单页、找人尝、免费送,虽然作了很多努力,但他们只能看着成片的西瓜烂在地里。一些没处理出去的,只好趁夜再挖坑埋掉。
第二年失败后,吴迪承受了极大的压力,“最艰难的时候自己感觉无路可走,如果散伙,我们各自背着几十万元的欠款,靠打工光还债得20年,别人从零起步,我们却从负数起步。”吴迪和老同学谈心之后,两人决定“再赌一把”。
2012年,他们拉开种植间歇,西瓜刚种上就开始出去找客户,第二年免费送的客户也成了“回头客”。这一年,40个大棚的高品质西瓜卖了近200万元,他们成功打了个翻身仗。
上半年种了西瓜,大棚接着就要闲置,怎么办?吴迪决定,试种其他品种。渐渐地,当地很多人慕名到园区采摘,销量也呈直线式上升。
“如今人们选食品,最看重的是绿色和健康。我们把水果做成品牌,自然不愁销路。”吴迪说,按照这个思路,2013年他把园区面积扩大到500亩,创办了“乐活自然园连锁农场”,并且把线上销售和线下体验有机结合起来,做起了“互联网+农业”。
学计算机出身的吴迪深知物联网技术在农业标准化种植中的重要性。几年来,吴迪不断地打造和升级“智慧农业”系统,温室全部是自动化作业,苗圃里的仪器用来检测空气湿度、土壤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植物新陈代谢能力,每10秒采集一次大棚内的数据,并上传至服务器,供后台进行数据分析。
为了提升标准化种植技术,降低种植难度,“乐活自然园”利用“智慧农业”体系,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生产管理和数据分析,采用物联网技术进行生产监督和数据采集,保障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标准化操作流程,降低了生产操作技术难度,真正实现了让农民“零技术”生产高品质果蔬。吴迪通过一个手机,就能控制整个农场。“其实相当于整个农场被装进了一个小小的手机里,足不出户,就能知晓植物的生长情况。”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农民增收,目前农民收入低主要因为很多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农民种不出来,一般技术员学习一种果蔬的技术,需要累计20年的经验。”吴迪说。
他经过8年的探索,通过农业信息化技术采集生产过程中1583项生理、生长、肥料等生产管理数据,运用物联网技术采集到的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环境数据,通过农业数据分析技术把生产动作与生产环境、生长周期等关键因素联动到一起,形成农作物生产模型,最终形成农民看得懂、干得了的标准化动作规范,研发出“智慧农业ERS5.0”数字化管理体系。现在的农民只需要960种简单动作,类似于“用8号生物肥料1袋,兑水150斤,大棚半通风,叶片留3片,花留3朵”这样的动作标准,就可以种植高品质果蔬。在生产技术层面需要控制的品质与安全,已经全部融入动作指令中,使广大农民对高品质产品的种植过程一目了然,从而实现农民“0”技术种植高品质农产品。这套“智慧农业ERS5.0”数字化管理系统,使得农民在生产过程中有了数字化监管,不仅保证农产品的品质,而且每一颗产品都可以追溯食品安全。“智慧农业”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的推广,也加快了吴迪创业的步伐。
为了培养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升现代农业生产技能以及完善经营管理水平,吴迪带领团队开展起了“小康农民讲习所”。
“小康农民讲习所”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做培训,重点围绕农民想要发展产业和脱贫致富的需求,组织农业科技专家现场传授农业技术,重点培训农民创业者的数字化管理技能和标准化生产技能。目前已累计培训农民5万余人次,培养出大批技术能手,在生产技术比拼大赛中,单棚最大产值纪录为10.2万元,平均产值也达到4.5万元/棚,领先行业平均水平60%,很多农民创业者不仅提升了专业能力,也提高收入水平。
小康农民讲习所与省市科研院所高校产学研合作,吸引来农业科技人才将新技术带到农村,牵头成立了“数字化栽培工程技术中心”,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可应用于生产的技术,为500余个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服务,申请国家授权专利50余项,累计创收1.2亿元,让20万农户享受到农业科技带来增收。“只有更多懂农业的专业人才与科技人才来到农村,帮助农民变成职业农民,农村才会更美,乡村才会振兴。”吴迪说。
值得一提的是,小康农民讲习所还建立了贫困青少年帮扶阵地,用四个计划帮助贫困青少年成长。
吴迪向记者介绍:青年返乡计划,是将广州、深圳为500强企业做订单生产的“绿色制造业”企业引进到有小康农民讲习所的乡镇,给农村青少年提供就业机会。2018年,小康农民讲习所引进的第一个试点项目银帆电子在洛阳伊川江左镇建成。这个项目总计需求产能3000人,1号工厂可安排150个青年进行就业,经过合作社的“智慧农工”专项职业技能培训后即可上岗工作,返乡劳动力可获得不低于30000元的年收入,同时更解决了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空心村等社会问题。现在,有10余个乡镇希望引入“工业振兴”智慧农工项目,产业基础有了,代表“智力”和“劳力”的外出青年回来了,乡村振兴就有了实现的人力基础。
还有产业振兴计划,小康农民讲习所与当地农业企业合作,成立“职业农民合作社”众创扶贫基地,农村青少年在基地创业,年收入可达26800元,同时贫困户每年可获得3000元的保底分红;农科下乡计划,是小康农民讲习组建的“赤脚农科队”项目与省市科研院所高校产学研合作,吸引来青年农业科技人才将新技术带到农村,给农村青少年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健康下乡计划,则是小康农民讲习所与各医疗机构合作,为周边贫困青少年进行免费身体体检,口腔检查与治疗,并形成数字档案。目前已体检农村青少年8000余人,医疗保健下乡百余次,健康教育进校园50多场,做了大量的疾病预防工作和健康科普工作。
吴迪带领团队对农场进行众创化改造,将每个大棚和10亩地,作为农民创业的单元,负责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服务,指导农户种植,进行统一的“品牌化”销售;农场主作为物业服务于农民,吸引农民创业;农民创客按照动作指令进行生产。“智慧农业ERS5.0”信息中心发来的类似于“用8号生物肥料1袋,兑水150斤,完成整棚的补肥工作,大棚半通风,叶片留3片,花留3朵”这样的动作指令安排农户进行高品质农产品的种植。
在创业平台里,农民不再是原来的雇佣者为别人干,现在变成了老板为自己干,多劳多得,农民成了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种子。“农民创业平台实现了给农民的第3次分配:除前两次分配的地租和工资外,第3次分配是农民以劳动力入股,公司以技术和渠道入股,农场利润5:5分配。”吴迪说。
農民李桃霞一家是众创化改造的受益者,那年她怀孕,丈夫返乡照顾她,在农场承包两栋温室,生产动作看手机,销售由农场负责。那年草莓销售结束,她算了一笔账,丈夫除了工资外还获得每个温室销售利润50%的分红4300元,年收入4.5万元。丈夫对她说:“这可比出去打工划算多了,我不出去打工了,再承包两栋温室,带着兄弟跟我一起干,一家人每天能在一起真幸福!”
2017年5月,吴迪推出“职业农民合作社+扶贫”方案,即通过成立职业农民合作社的方式,在政府建设的500余亩众创扶贫示范基地中再现成效,帮助三个村100户贫困户实现“可持续性”脱贫。职业农民合作社将每一个大棚和10亩地作为一个创业单元,生产者为小康农民讲习所培育出来的职业农民。运营者为小康农民讲习所培养出来的农业职业经理人。他们通过“智慧农业ERS5.0”体系进行高品质果蔬的标准化生产。贫困户将1万元的到户增收资金,作为股金投入创业大棚中,贫困户每年可获得3000元的保底分红,如果贫困户在示范基地创业,年收入可达26800元。“职业农民创业帮扶贫困户脱贫”可复制新模式由此诞生。“相信‘职业农民+扶贫’模式将会成为星星之火,燎原在广阔的农村大地上。”吴迪说。
“未来,新型职业农民将是现代农业的主力军,而农民必将成为一个有尊严的职业。”吴迪对此充满信心,“成为农民我无比自豪,同时,我希望教会更多的农民脱贫致富。”
2009年吴迪响应大学生返乡创业号召,在洛阳伊川江左镇建设示范基地1500余亩。2018年他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历时8年在实践中完善数字农业体系,只为让农民“零”技术种植高品质农产品。如今,他主持和参与省市科技项目10余个,申请国家授权专利50余项,他成立“小康农民讲习所”,开展职业农民培训,累计培训农民5万余人次,让20万农户感受到农业科技的便利。他探索的“职业农民+扶贫”模式在南阳、商丘、焦作、长春等地开花结果,带动11500余人的创业就业,创业土地规模达5万余亩。近年来,吴迪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中国青年创业奖创业先锋奖、河南省青年五四奖章、CCTV2015年十大三农新闻人物。
2016年4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到新大农业公司考察时这样评价道:“你这已经实现数字化了,这就是‘互联网+农业’,这就是智慧农业、现代农业。”
返乡创业变身“80后新农人”
1986年出生的吴迪是家里的独生子,从小在洛阳市里长大,他的父亲是一位从事二十多年农业科技的“老农人”。2008年的一个暑假,还在北京读计算机专业的吴迪回洛阳老家同家人一起到农家乐度假时,偶然吃到了一种皮薄肉甜的西瓜,非常甘甜可口,但得知这西瓜10块钱一斤,贵的离谱,而且没有提前预定的话,得有村主任批条才能买到。这让有敏锐市场嗅觉的吴迪觉察到了商机,他决定开始做农业。就这样,他延续了父亲的事业,也踏入了农业这一行。
2009年大学毕业后,吴迪找到老同学带着自己积攒的10万元,到伊川县江左镇,租了5个大棚,开始了第一次创业——種西瓜。“我们开始觉得这个水果这么好卖,如此大的市场空间和需求,还能赔吗?”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骨感。由于两个人不懂种植技术和企业管理,虽然每天在园里盯着,可到了当年5月西瓜成熟时,眼看别人的西瓜都上市了,他们的西瓜一切开,却还是生的。最后,因为技术问题,5个大棚的生西瓜全被他们偷偷挖坑埋掉了。
第一次,吴迪对农业产生了敬畏,对于农业技术也有了更深的思考。“农业属于生命科学。”吴迪说,“第一次尝试,失败也正常。不就是技术问题嘛,学了技术从头来。”两人找到了当地知名的农艺师孙小峰担任农场的技术总监,又四处借钱筹措了80万元,把园内40个棚全部承包种上了西瓜。
2011年5月,40个大棚的西瓜喜获丰收。但40个大棚的西瓜统一种、统一熟,一周之内要全部卖掉,这把两人愁坏了。发单页、找人尝、免费送,虽然作了很多努力,但他们只能看着成片的西瓜烂在地里。一些没处理出去的,只好趁夜再挖坑埋掉。
第二年失败后,吴迪承受了极大的压力,“最艰难的时候自己感觉无路可走,如果散伙,我们各自背着几十万元的欠款,靠打工光还债得20年,别人从零起步,我们却从负数起步。”吴迪和老同学谈心之后,两人决定“再赌一把”。
2012年,他们拉开种植间歇,西瓜刚种上就开始出去找客户,第二年免费送的客户也成了“回头客”。这一年,40个大棚的高品质西瓜卖了近200万元,他们成功打了个翻身仗。
上半年种了西瓜,大棚接着就要闲置,怎么办?吴迪决定,试种其他品种。渐渐地,当地很多人慕名到园区采摘,销量也呈直线式上升。
“如今人们选食品,最看重的是绿色和健康。我们把水果做成品牌,自然不愁销路。”吴迪说,按照这个思路,2013年他把园区面积扩大到500亩,创办了“乐活自然园连锁农场”,并且把线上销售和线下体验有机结合起来,做起了“互联网+农业”。
研发“智慧农业ERS5.0” 增强农业产业化
学计算机出身的吴迪深知物联网技术在农业标准化种植中的重要性。几年来,吴迪不断地打造和升级“智慧农业”系统,温室全部是自动化作业,苗圃里的仪器用来检测空气湿度、土壤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植物新陈代谢能力,每10秒采集一次大棚内的数据,并上传至服务器,供后台进行数据分析。
为了提升标准化种植技术,降低种植难度,“乐活自然园”利用“智慧农业”体系,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生产管理和数据分析,采用物联网技术进行生产监督和数据采集,保障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标准化操作流程,降低了生产操作技术难度,真正实现了让农民“零技术”生产高品质果蔬。吴迪通过一个手机,就能控制整个农场。“其实相当于整个农场被装进了一个小小的手机里,足不出户,就能知晓植物的生长情况。”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农民增收,目前农民收入低主要因为很多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农民种不出来,一般技术员学习一种果蔬的技术,需要累计20年的经验。”吴迪说。
他经过8年的探索,通过农业信息化技术采集生产过程中1583项生理、生长、肥料等生产管理数据,运用物联网技术采集到的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环境数据,通过农业数据分析技术把生产动作与生产环境、生长周期等关键因素联动到一起,形成农作物生产模型,最终形成农民看得懂、干得了的标准化动作规范,研发出“智慧农业ERS5.0”数字化管理体系。现在的农民只需要960种简单动作,类似于“用8号生物肥料1袋,兑水150斤,大棚半通风,叶片留3片,花留3朵”这样的动作标准,就可以种植高品质果蔬。在生产技术层面需要控制的品质与安全,已经全部融入动作指令中,使广大农民对高品质产品的种植过程一目了然,从而实现农民“0”技术种植高品质农产品。这套“智慧农业ERS5.0”数字化管理系统,使得农民在生产过程中有了数字化监管,不仅保证农产品的品质,而且每一颗产品都可以追溯食品安全。“智慧农业”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的推广,也加快了吴迪创业的步伐。
“小康农民讲习所” 培养乡村农业人才
为了培养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升现代农业生产技能以及完善经营管理水平,吴迪带领团队开展起了“小康农民讲习所”。
“小康农民讲习所”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做培训,重点围绕农民想要发展产业和脱贫致富的需求,组织农业科技专家现场传授农业技术,重点培训农民创业者的数字化管理技能和标准化生产技能。目前已累计培训农民5万余人次,培养出大批技术能手,在生产技术比拼大赛中,单棚最大产值纪录为10.2万元,平均产值也达到4.5万元/棚,领先行业平均水平60%,很多农民创业者不仅提升了专业能力,也提高收入水平。
小康农民讲习所与省市科研院所高校产学研合作,吸引来农业科技人才将新技术带到农村,牵头成立了“数字化栽培工程技术中心”,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可应用于生产的技术,为500余个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服务,申请国家授权专利50余项,累计创收1.2亿元,让20万农户享受到农业科技带来增收。“只有更多懂农业的专业人才与科技人才来到农村,帮助农民变成职业农民,农村才会更美,乡村才会振兴。”吴迪说。
值得一提的是,小康农民讲习所还建立了贫困青少年帮扶阵地,用四个计划帮助贫困青少年成长。
吴迪向记者介绍:青年返乡计划,是将广州、深圳为500强企业做订单生产的“绿色制造业”企业引进到有小康农民讲习所的乡镇,给农村青少年提供就业机会。2018年,小康农民讲习所引进的第一个试点项目银帆电子在洛阳伊川江左镇建成。这个项目总计需求产能3000人,1号工厂可安排150个青年进行就业,经过合作社的“智慧农工”专项职业技能培训后即可上岗工作,返乡劳动力可获得不低于30000元的年收入,同时更解决了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空心村等社会问题。现在,有10余个乡镇希望引入“工业振兴”智慧农工项目,产业基础有了,代表“智力”和“劳力”的外出青年回来了,乡村振兴就有了实现的人力基础。
还有产业振兴计划,小康农民讲习所与当地农业企业合作,成立“职业农民合作社”众创扶贫基地,农村青少年在基地创业,年收入可达26800元,同时贫困户每年可获得3000元的保底分红;农科下乡计划,是小康农民讲习组建的“赤脚农科队”项目与省市科研院所高校产学研合作,吸引来青年农业科技人才将新技术带到农村,给农村青少年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健康下乡计划,则是小康农民讲习所与各医疗机构合作,为周边贫困青少年进行免费身体体检,口腔检查与治疗,并形成数字档案。目前已体检农村青少年8000余人,医疗保健下乡百余次,健康教育进校园50多场,做了大量的疾病预防工作和健康科普工作。
打造“职业农民+扶贫”模式
吴迪带领团队对农场进行众创化改造,将每个大棚和10亩地,作为农民创业的单元,负责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服务,指导农户种植,进行统一的“品牌化”销售;农场主作为物业服务于农民,吸引农民创业;农民创客按照动作指令进行生产。“智慧农业ERS5.0”信息中心发来的类似于“用8号生物肥料1袋,兑水150斤,完成整棚的补肥工作,大棚半通风,叶片留3片,花留3朵”这样的动作指令安排农户进行高品质农产品的种植。
在创业平台里,农民不再是原来的雇佣者为别人干,现在变成了老板为自己干,多劳多得,农民成了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种子。“农民创业平台实现了给农民的第3次分配:除前两次分配的地租和工资外,第3次分配是农民以劳动力入股,公司以技术和渠道入股,农场利润5:5分配。”吴迪说。
農民李桃霞一家是众创化改造的受益者,那年她怀孕,丈夫返乡照顾她,在农场承包两栋温室,生产动作看手机,销售由农场负责。那年草莓销售结束,她算了一笔账,丈夫除了工资外还获得每个温室销售利润50%的分红4300元,年收入4.5万元。丈夫对她说:“这可比出去打工划算多了,我不出去打工了,再承包两栋温室,带着兄弟跟我一起干,一家人每天能在一起真幸福!”
2017年5月,吴迪推出“职业农民合作社+扶贫”方案,即通过成立职业农民合作社的方式,在政府建设的500余亩众创扶贫示范基地中再现成效,帮助三个村100户贫困户实现“可持续性”脱贫。职业农民合作社将每一个大棚和10亩地作为一个创业单元,生产者为小康农民讲习所培育出来的职业农民。运营者为小康农民讲习所培养出来的农业职业经理人。他们通过“智慧农业ERS5.0”体系进行高品质果蔬的标准化生产。贫困户将1万元的到户增收资金,作为股金投入创业大棚中,贫困户每年可获得3000元的保底分红,如果贫困户在示范基地创业,年收入可达26800元。“职业农民创业帮扶贫困户脱贫”可复制新模式由此诞生。“相信‘职业农民+扶贫’模式将会成为星星之火,燎原在广阔的农村大地上。”吴迪说。
“未来,新型职业农民将是现代农业的主力军,而农民必将成为一个有尊严的职业。”吴迪对此充满信心,“成为农民我无比自豪,同时,我希望教会更多的农民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