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泓甘泉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kw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每在他乡喝到好的泉水时,我就会想起家乡的那口永不干涸的老井。
  我的家乡在广西全州县一个叫烟竹科的古老小村庄,这里背倚逶迤的都庞岭山脉之峡谷地段,起伏连绵的峻岭似静卧的长龙,是村庄的一。岭上植被丰茂,古木参天,岭下风光旖旎,四季如春。而峡谷里的山泉经过长距离的渗透,到岭下再涌出来后更是冬暖夏凉、洁净而甘甜。位于我们村里西边的古樟树下的老井的井水便是源于此。
  老井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地母殿,那是因为老井上方有一座庙叫地母廟,由此而得名。与别的井不一样,我村的老井依坡而建,一棵树干直径达一尺粗的百年老樟耸立在井的上方,似天将般忠心的看护着老井,村里老人们说,大凡有清泉的地方必有古树陪伴,井与树应该是同龄的。井的一级储水池四周用巨型青石围砌成,青石光滑如镜,有着相当的历史了。老井出水口的上方是一个半圆拱门,象征着生命源泉之门,皎洁的泉水就是从拱门左下角穿过重重水草喷涌而上,直接进入第一级储水池,泉水是始终循环流动着的,溢出的水经排水口流至第二级水池。这样,一级储水池始终保持着井水的洁净与活性,而第二级的池很宽,但不深,是村民们夏天洗澡用的专用池,也是我们儿时的游乐园。夏天一到,村里的小孩就集中在那里尽情游泳、跳水、打水仗。
  记得那时候,每天早上村民们都会挑着水桶去打水,之所以选择早上是因为井水经过一夜的循环更迭,水质变得尤为清冽干净。到农忙季节,人们劳动之余便来到井边稍憩片刻,蹲在井边双手画圈荡开井水的表层,再捧起一大捧甘泉,靠近嘴边吸上几大口,入口的井水舌底生津、沁人心脾。尔后,解开毛巾,在排水口处轻洗一把脸,擦擦汗水淋淋的身子,顿时就会有种神清气爽、心旷神怡的感觉。
  老井最大的特点就是大旱几月不会干,连日暴雨水不浑浊,记得以前附近几个村的村民也老远过来挑水回去吃。井水在村里一辈又一辈的人的身体里流淌着,对于老井的感情,我们这一辈以上村民是无疑是埋在骨子里的。
  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村民们的饮水也进行两次“革命”,人们对老井慢慢地疏远了,到如今已经完全弃用了。
  第一次“革命”是压水机的兴起,九十年代初期,村里也不知某户人家在自家院里挖了一口十余米深的大井,箍好井沿后放入一根引水管直插井底,再封好井口,在井盖上装上一个形似车用千斤顶的压水机。压水机里有个活塞,用手柄上下提压,利用大气压强原理将地下山泉水抽上,这样就方便的在自家院里取出一样干净的水了。后来,家家仿效,村里大部分人家挖了井。而对老井的使用也就渐行渐远了。再后来,随着国家对农村人饮工程的重视,国家为村里修建了大型饮用水池,将饮用水管架进了村,入了户,跟城里一样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这样,人们就彻底的放弃了对老井的使用,村里人也慢慢的忘记了井的存在……
  上次清明假期回到村里,我怀着复杂的心情来看望老井,去找寻儿时那美好时光。古老的樟树依旧苍翠挺拔,似忠实的卫士昂立在上方紧紧守护着老井。突然地,我耳畔仿佛传来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眼前浮现岀几个光溜着身子的儿童在洗澡池欢快地游戏,其中一个就是我……再往前迈进时,脚下一绊,缓过神来。却发现眼前的老井完全没有了昔日的生机,它若隐若现的掩映在杂草灌木之中,四周填满了近乎腐烂了的枯枝败叶,恍如一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流浪汉正奄奄一息地静卧在草丛里,昔日很宽的水上游乐园已经积满了淤泥。看来应该几十年没人打理,甚至都没有人来过了!
  我踏过蔓延到老井的草丛,来到井边,蹲下身子,拨开水面上的树叶,水质依然清冽,双手捧起凑近嘴边轻吸一口,依然舌底生津、沁人心脾。老井虽改变了模样,但他的本质依旧。
  家乡的老井永远在我记忆深处,那一泓甘泉始终在我身体里流淌……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作者简介:周裕,广西桂林人,从事广告摄影及农业生产加工工作,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过散文、小小说,现为桂林市作家协会会员。
其他文献
一、父亲的话题  去大车坪之前,那个朋友圈满是父亲话题的夜晚,我写了下面这首诗:  我在家里最小  你骂谁都舍不得把我打  那个秋天的中午  等我匆忙  最后一个到达  你才放心离去  从此再也不说话  而我的字典再也找不见报答  我在嘈嘈杂杂的朋友圈  喊一声爸爸  很快集了百来个赞  你看不到更不会回答  我在灯火辉煌的夜晚  喊一声爸爸  你在千里外的山岗  已经五年没有回答  我之所以要写
期刊
黄家寨,好提气的名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恢宏气势。这个被群峰环抱,竹海簇拥,近两千米海拔的福平包山脉悠然于此驻足,神秘,安静,世间一切纷扰,绝尘而去。  我见到赵华能师傅这天,适逢十月南风,天下着蒙蒙细雨,满山竹香,赵师傅家深情地隐藏在仙雾当中。赵师傅虽八十有六,仍然眼不花,耳不聋,精神烁烁,怎么看都不属这个年龄段的人。赵老师傅喜欢微笑,言词之间带着年轻人鲜活的气息。我走进这个充满温馨的家时发现,伴
期刊
在云南昆明的十个日日夜夜里,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七彩云南的无穷魅力;感受到了云南这座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受到了古滇遗址、郑和文化的古朴与文明;感受到了石林的鬼斧神工、九乡的神奇造化;感受到了大观楼的气宇轩昂、宏伟壮观;感受到了五百里滇池烟波浩淼、浩浩荡荡的磅礴气势。然而,让我感受最深刻的还是云南昆明的青青翠竹。姑且就把她叫作“云南竹”吧!  最初见到青青云南竹,是因与来自全国各地的45位作家、诗
期刊
我是一只鸭子,睡在湖上。从去年的冬天怀抱着冰冷的湖水,入眠。  梦里的岸,长着荒草萋萋;梦里的风,还在嗖嗖作响。  大地早已苏醒。一场接一场的春风、一场接一场的春雨,趁着夜深人静在开始擦抹昨天的痕迹,想用一个“正能量”去教化一个“负能量”,想用明媚软埋一切怨气之声。  是誰,把我唤醒?应是窗外的鸟鸣。这个春天,一转眼就已经过半。一切还没有来得及感受料峭的春寒;来得及试春江水暖、听潮落潮起。我一觉醒
期刊
我曾无数次梦见自己:在海中安睡。周遭都是海水,我却如同睡在一个小摇篮里,阵阵潮水向我涌来,似一双大手轻柔地抚摸着我。  今天,我又一次来到南国的海滨,静听大海有节奏的脉搏。面对如此的海景,与我的梦境高度契合。  我想:怪不得地球上三分之一的地方都是海洋,它是一种力量的存在。当海上风云变色、波涛汹涌之时,一排排山岭般的巨浪从遥远的的地方涌来。你还没来得及后退,那巨浪咆哮着向你袭来,突然被海水打湿衣服
期刊
“贵生”之光  春日迟迟,光阴似水,缓缓流逝。倚在窗前,看窗外云卷云舒,花开花谢,只觉许多踏歌而行,远游无处不销魂的美好时光,已似淡水轻烟,模糊不清。但在这样飘然远去的记忆中,去年初冬在徐闻与贵生书院相遇的情景,却从来不曾被我遗忘。  万水千山。四季流转。岁月总是会出其不意地带给我们春花灿烂,秋月朦胧般的惊喜。也许,世事的安排,其实很公平,或许在我们无意中种下一朵叫“因”的花的时候,早已有一只看不
期刊
人世虽不过倏忽之间,但几分鸿爪雪泥,往往被时光在不知不觉中完全遮掩,再难找到一丝的痕迹。而那些能在记忆中留存下来的陈年往事,或许会如同断壁残垣般的破损,却仿佛无惧岁月的侵蚀,历时弥久,愈加刻骨铭心。念及旧事,谨以此文,纪念我敬爱的老师。  一  我一直都记得第一次上学去见老师时候的情形。  那个清晨风吹得稍大,天气凉爽。我起了个早,跟母亲去相隔不远的外婆家。快到外婆家的时候,我们碰到了礼胜和礼光两
期刊
夏至未至。  6月16日,清晨的雨露还未消散,早上7时,我们就从南宁出发。一路上阳光不算强烈,偶尔有几片乌云遮住天空,仿佛一场暴雨就要来临,天气有些闷热。但我们久居城市樊笼想要释放的心,早已雀跃向那个不远的山村。我们将要前往的,是一个叫大车坪的村庄,那是广西著名诗人、作家冯三四的故乡。  从浦北出口下了高速公路后,走的是国道,几十公里后就进入乡镇道路,然后继续走村道。一路上山峦叠翠,各种自然生长的
期刊
人这一生,总要有一次最远的抵达,或心灵或美景。  当你在城市混沌的烟云中疲惫不堪的行走,当你无限向往一场说走就走的空灵辽远的旅行,不妨跟随我将目光伸向这片纤尘不染的柴达木的天空。  我出生在天的镜子、沙漠的眼的月牙泉边,鸣沙山下。大敦煌的母亲河党河之水汩汩涌动着穿过我每一根血脉。月牙泉水的叮咚昼夜不息哗响着流淌过我记忆的长河,冰川雪山融水的甘甜哺育我长大;故而幼小心灵便对泉、河、湖、江、海有一种无
期刊
以前我对春社并不很重视,虽然也从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中看到过很精彩的社戏描写,当时我并没有想到他们为什么年年要演社戏。现在想,那或者是春社或者是秋社了热闹热闹了。  上个星期五和老家是西乡镇头的同事花姐、东乡溪江的杨保安聊天才得知如今乡里也开始重视春社了。  2012年春社是农历2月26,公历3月18日。我们一行早早出发到浏阳龙伏去采访,在花炮广场跳下车去等人的时候,另一辆车走出来一个高个子握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