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新模式、新机制成为势在必行的工作。作者从目前我国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接受现状和突出特征着手分析,继而探索适合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现状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构建方法。有的放矢地践行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立新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健全思想政治教育框架,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得到实效性,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预期成果。
[关键词]机遇和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 机制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0-0163-01
一、当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性的概况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大部分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出生的,正值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转型时期,利益的多元化、文化的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等对当代高校学生的思想、心理产成了直接和间接不同程度的影响:一方面,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民主思想和社会参与动机;另一方面,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体系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体系。
从宏观上层面看,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其信息接受程度受环境影响较为深刻,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接受外部信息的方式变得多元化和及时化,通过多种途径接受海量信息已经成为时代主题。信息内容纷繁冗杂,良莠不齐,信息接收主体思想前卫,爱好广泛,判断事物好坏的能力较弱,上述综合因素导致高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个别学生因对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产生怀疑倾向,诱发了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否定和抵触。
从微观的层面看,采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的接受程度随之变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具有“一言堂”的权威主导地位,而教育对象仅仅是被动接受理论传播。教师作为教育主体只是以灌输的形式向被动接受的学生传递信息,而不是引导学生从主观上剖析自己所见所想,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降低了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的能动性,也降低了教育的效率。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的特征分析
(一)接受主体的主动性
目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我国高校大学生更注重自我意识和独立个性的表达,他们有着新时代价值观作用下的生活态度和认知思维,同社会其他群体相比,为提升个人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快速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等诸多目标,教育接受者根据个人认知程度,对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信息进行甄别和选择,打破以往对传播而来的信息全盘接受的模式,这样的过程极大地体现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接受理论的主观能动性。
(二)接受过程的复杂性
传统观点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一个理论传播的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理论性教育和传播只是在较浅层面对学生进行认知引导;相对而言,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掌握和运用则显得更加深入。高校大学生通过实际生活经验取得对社会伦理、道德属性的主观判断时,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就属于深层次的接受。
(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实践性
对大学生而言,参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学习只是理论铺垫,更重要的是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学以致用才达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在理论教授的过程中,适时、适当地向教育接受者提出具有实践性的要求,将其传播的理论知识转化促进社会进步的实际行动。在强调大学生注重实践的过程中不能单一地提要求,还要运用科学方法不断激发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参加实践的欲望。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新机制的构建
(一)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环境
教育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学校和社会营造的环境直接影响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接受程度。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会从一定程度上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和接受效果。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思想环境,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大学生的自强意识,通过对正确目标的树立和不断实现,有利于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收水平。
(二)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中接受主体的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认识自身使命,在教育教学中不断鼓励、督促、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认识到实践的主要目标,从根本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参加社会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学生应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科学指导实践生活。同时,要构建科学的监督体系,通过量化监督方式督促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正确实践,并对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错误行为进行及时矫正。
(三)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传播方式
在高校思想政治实现的过程中,大学生作为教育主体对象,其信息接受程度受教育者采取的信息传播方式影响深远,因此,要强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信息传播方式的重视程度。教育者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对教育信息具有独立的阐述方式,其传播的信息被大学生认可,体现了信息接受主体对教育者和信息的肯定,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反之,其传播的信息不能被大学生认可,就要在学生群体中通过讨论等形式矫正信息传播方式,以期能够获得该群体成员的肯定性评价。
责任编辑:张丽
[关键词]机遇和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 机制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0-0163-01
一、当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性的概况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大部分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出生的,正值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转型时期,利益的多元化、文化的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等对当代高校学生的思想、心理产成了直接和间接不同程度的影响:一方面,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民主思想和社会参与动机;另一方面,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体系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体系。
从宏观上层面看,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其信息接受程度受环境影响较为深刻,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接受外部信息的方式变得多元化和及时化,通过多种途径接受海量信息已经成为时代主题。信息内容纷繁冗杂,良莠不齐,信息接收主体思想前卫,爱好广泛,判断事物好坏的能力较弱,上述综合因素导致高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个别学生因对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产生怀疑倾向,诱发了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否定和抵触。
从微观的层面看,采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的接受程度随之变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具有“一言堂”的权威主导地位,而教育对象仅仅是被动接受理论传播。教师作为教育主体只是以灌输的形式向被动接受的学生传递信息,而不是引导学生从主观上剖析自己所见所想,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降低了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的能动性,也降低了教育的效率。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的特征分析
(一)接受主体的主动性
目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我国高校大学生更注重自我意识和独立个性的表达,他们有着新时代价值观作用下的生活态度和认知思维,同社会其他群体相比,为提升个人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快速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等诸多目标,教育接受者根据个人认知程度,对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信息进行甄别和选择,打破以往对传播而来的信息全盘接受的模式,这样的过程极大地体现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接受理论的主观能动性。
(二)接受过程的复杂性
传统观点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一个理论传播的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理论性教育和传播只是在较浅层面对学生进行认知引导;相对而言,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掌握和运用则显得更加深入。高校大学生通过实际生活经验取得对社会伦理、道德属性的主观判断时,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就属于深层次的接受。
(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实践性
对大学生而言,参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学习只是理论铺垫,更重要的是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学以致用才达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在理论教授的过程中,适时、适当地向教育接受者提出具有实践性的要求,将其传播的理论知识转化促进社会进步的实际行动。在强调大学生注重实践的过程中不能单一地提要求,还要运用科学方法不断激发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参加实践的欲望。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新机制的构建
(一)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环境
教育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学校和社会营造的环境直接影响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接受程度。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会从一定程度上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和接受效果。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思想环境,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大学生的自强意识,通过对正确目标的树立和不断实现,有利于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收水平。
(二)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中接受主体的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认识自身使命,在教育教学中不断鼓励、督促、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认识到实践的主要目标,从根本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参加社会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学生应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科学指导实践生活。同时,要构建科学的监督体系,通过量化监督方式督促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正确实践,并对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错误行为进行及时矫正。
(三)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传播方式
在高校思想政治实现的过程中,大学生作为教育主体对象,其信息接受程度受教育者采取的信息传播方式影响深远,因此,要强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信息传播方式的重视程度。教育者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对教育信息具有独立的阐述方式,其传播的信息被大学生认可,体现了信息接受主体对教育者和信息的肯定,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反之,其传播的信息不能被大学生认可,就要在学生群体中通过讨论等形式矫正信息传播方式,以期能够获得该群体成员的肯定性评价。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