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八十年前,老广州的苦力搬运员、泥瓦匠、木工,一大早起来,经过茶楼茶居,大多会点一盅排骨饭,干软的饭粒与惹味的排骨,能和浓茶一起驱赶睡意和饿意。
几十年的叹饮早茶习惯,使得一些老茶客视一盅炖饭为人生美食的早操。这是一盅炖饭最诱人之处。
结果,由于一盅炖饭的顽固立场,市民食客解释“一盅两件”的“盅”字时,分化为互相对立的阵营:
“茶客派”认为“一盅两件”里的“一盅”,是指当年食客捧在手里品茗闻香的一个茶盅;
“饭桶派”要扩大统一战线,发言袒露“盅心”:“一盅两件”里的“盅”必是饭盅,与茶盅没有任何瓜葛!
茶盅也行,饭盅也好,始“盅”争拗没啥好玩的。沿用茶盅去服务每一位茶客的酒楼,早已销声匿迹了,弄得有心复旧的新生代茶客也忘记了“掀盅盖、冲滚水,刮茶沫、吮饮茶”的茶盅使用方法。而炖盅饭,亦沦为少数酒家点心单里残存的一项广州茶点,只偶然在中式快餐厅找到一片天地,回到它当年基于草根阶层的原点。“成只冚盅咁,边度有炖盅饭食啊?”
“我又点知?而架有啲老字号酒家都唔肯做炖盅饭啦,街边大排档有啲又唔系广州老店。”
两位广州人,为了寻觅广州地方特色的原盅炖饭,一边埋怨指责,一边穿街过巷。我时近时远地跟着他们,抿嘴傻乐。馋瘾发作起来,为了一盅炖饭竟然四处奔波觅食的广州人,似乎不只我一个。连外地来的游子或寄居者,也潜移默化为这深秋里香气诱人的饭而“意乱情迷”。
那么,一盅原汁原味的地道炖饭,究竟在何处可以觅得?
大牌酒家中,南园酒家把它划入了点心单里的“丰衣足食”系列,以充实“粥粉面饭”的“粤食四大军团”。12元一盅排骨饭的分量,显然是不足以裹腹的;但干身软熟的饭身、蒜香惹味的排骨,还有那一小碟调味的甜豉油,还是使它跃升为识饮识食一族的美味恩物。
广州街边的炖品食肆也有炖饭踪迹。或许它没有酒家炖盅饭的精巧,但也以“饭热菜香、价廉饭美”而赢得众多街坊的拥戴。躲在浓荫茂叶的榕树后、位于盘福立交与海珠北路、百灵路Y形地的“大德炖品”,呈现着“门面狭窄、地下炖炉、楼上就餐、外卖热闹、堂食拥挤”的广州旧城区典型街坊生意格局。
“炖品世家?”我瞧见招牌上的四个大字。
店主王福强答:“我爸今年94岁了,从15岁起一直在龙津中路与带河路交界的万昌茶楼做炖品,传授了三大秘笈给我:一是炖料选材要新鲜,二是炖材不飞水,三是炖足三个钟。炖盅饭,我先后选用过30多种稻米,最后敲定了以米质适宜蒸炖的台山小农粘为主,再搭配一些口感柔熟的软米,形成了我店炖盅饭的饭基。”这位绰号“炖品强”的店主,20多年前是一名“回城知青”,下乡期间对稻米的饭质深有认识。可是他原来并不想子承父业、把蒸卖炖品作为一生的行当。只是天意偏爱,“炖品强”在命运兜兜转转里,还是觉得在大德路开一间炖品小店、卖炖品卖炖盅饭的活儿更适宜自己的生存。
我先后吃了两顿 “大德炖品”炖盅饭。用不锈钢兜作炖盅、内垫一块浸泡了一日的干荷叶,8元一盅的“招牌蛋黄大德肉饼炖饭”,分量足够现今的成年人撑肚。剁碎了新鲜的五花猪肉,加入一些梅菜丝和马蹄粒,上覆一只粉粉润润色泽的咸鸭蛋黄,摆出一副开胃架势,让人一下子忘却了胆固醇的警告。有矛有盾的觅食经验,让我马上又吃了“车前草薏米炖猪小肚”,利水消肿、清热杀菌,间接地为排泄胆固醇拓宽了门路。待吃饱喝足,再从二楼走下一条狭窄的楼梯,权当对消化的帮助。
几十年的叹饮早茶习惯,使得一些老茶客视一盅炖饭为人生美食的早操。这是一盅炖饭最诱人之处。
结果,由于一盅炖饭的顽固立场,市民食客解释“一盅两件”的“盅”字时,分化为互相对立的阵营:
“茶客派”认为“一盅两件”里的“一盅”,是指当年食客捧在手里品茗闻香的一个茶盅;
“饭桶派”要扩大统一战线,发言袒露“盅心”:“一盅两件”里的“盅”必是饭盅,与茶盅没有任何瓜葛!
茶盅也行,饭盅也好,始“盅”争拗没啥好玩的。沿用茶盅去服务每一位茶客的酒楼,早已销声匿迹了,弄得有心复旧的新生代茶客也忘记了“掀盅盖、冲滚水,刮茶沫、吮饮茶”的茶盅使用方法。而炖盅饭,亦沦为少数酒家点心单里残存的一项广州茶点,只偶然在中式快餐厅找到一片天地,回到它当年基于草根阶层的原点。“成只冚盅咁,边度有炖盅饭食啊?”
“我又点知?而架有啲老字号酒家都唔肯做炖盅饭啦,街边大排档有啲又唔系广州老店。”
两位广州人,为了寻觅广州地方特色的原盅炖饭,一边埋怨指责,一边穿街过巷。我时近时远地跟着他们,抿嘴傻乐。馋瘾发作起来,为了一盅炖饭竟然四处奔波觅食的广州人,似乎不只我一个。连外地来的游子或寄居者,也潜移默化为这深秋里香气诱人的饭而“意乱情迷”。
那么,一盅原汁原味的地道炖饭,究竟在何处可以觅得?
大牌酒家中,南园酒家把它划入了点心单里的“丰衣足食”系列,以充实“粥粉面饭”的“粤食四大军团”。12元一盅排骨饭的分量,显然是不足以裹腹的;但干身软熟的饭身、蒜香惹味的排骨,还有那一小碟调味的甜豉油,还是使它跃升为识饮识食一族的美味恩物。
广州街边的炖品食肆也有炖饭踪迹。或许它没有酒家炖盅饭的精巧,但也以“饭热菜香、价廉饭美”而赢得众多街坊的拥戴。躲在浓荫茂叶的榕树后、位于盘福立交与海珠北路、百灵路Y形地的“大德炖品”,呈现着“门面狭窄、地下炖炉、楼上就餐、外卖热闹、堂食拥挤”的广州旧城区典型街坊生意格局。
“炖品世家?”我瞧见招牌上的四个大字。
店主王福强答:“我爸今年94岁了,从15岁起一直在龙津中路与带河路交界的万昌茶楼做炖品,传授了三大秘笈给我:一是炖料选材要新鲜,二是炖材不飞水,三是炖足三个钟。炖盅饭,我先后选用过30多种稻米,最后敲定了以米质适宜蒸炖的台山小农粘为主,再搭配一些口感柔熟的软米,形成了我店炖盅饭的饭基。”这位绰号“炖品强”的店主,20多年前是一名“回城知青”,下乡期间对稻米的饭质深有认识。可是他原来并不想子承父业、把蒸卖炖品作为一生的行当。只是天意偏爱,“炖品强”在命运兜兜转转里,还是觉得在大德路开一间炖品小店、卖炖品卖炖盅饭的活儿更适宜自己的生存。
我先后吃了两顿 “大德炖品”炖盅饭。用不锈钢兜作炖盅、内垫一块浸泡了一日的干荷叶,8元一盅的“招牌蛋黄大德肉饼炖饭”,分量足够现今的成年人撑肚。剁碎了新鲜的五花猪肉,加入一些梅菜丝和马蹄粒,上覆一只粉粉润润色泽的咸鸭蛋黄,摆出一副开胃架势,让人一下子忘却了胆固醇的警告。有矛有盾的觅食经验,让我马上又吃了“车前草薏米炖猪小肚”,利水消肿、清热杀菌,间接地为排泄胆固醇拓宽了门路。待吃饱喝足,再从二楼走下一条狭窄的楼梯,权当对消化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