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少林拳在蓟县传延开后,同其他地区一样,它便以一种自身的民族文化形式面向大众。从防身健体,到表演娱乐,这是一种必然的文化进程。特别是在蓟地这个尚武精神颇强的地区,出现这种少林拳术的公众表演——少林会的形式更是有着它丰厚的沃土。这既体现了古代边民的尚武基因,也体现了国人对体育文化的多元追求和挖掘。晚清时期正是冷兵器与现代火器缓缓交替的时代。几千年的武学渊源,要得以延续和发展,聪明的人们即选中了他们认为最大众化的表现形式,将中华千百年来的这种文化化石——古代武术流传下来。历经沧桑,今天仍有人在孜孜以求,这不能说不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光大。
蓟县地区出现少林武术会的时间大约是在清朝的中下叶,由于无文字可考,我们只能以祖辈口碑所传为据(至于其它门派的武术会活动的情况我们在此从略)。这就是先祖商仕芝传播的少林武术更广泛的影响,从设拳场授徒到大众化的表演和普及。据此,我们把先祖商仕芝先生的思想脉络以我们的认识,作不成熟的阐释。
先祖商仕芝先生经历了清王朝由盛及衰的一个较漫长的体验过程,从乾隆末年到光绪六年这样一个长达几十年时间,清王朝从康乾盛世的尾声到内忧外患,由于社会各阶层矛盾的激化及外来列强侵扰的光绪年间,仕芝先生是目睹了这一切的。对幼年时期就以中国儒学为教育根基的旧日知识分子的他来说,面对着国人的苦难,国家的危机,以及当时统治者积重难返的腐朽,从而埋下了一种无奈的隐退心理。我们仅从它流传下来的只言片语中就可以管中窥豹。虽非系统,但依那“青山绿水近我居,闲行玩景看桥鱼。逍遥自在林泉乐,不羡王侯四马车。”(摘自蓟县志)的表白,就可以说明他当时的一种心境。这在当时“退隐”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可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同时也算一种明智。作为一名武术家的仕芝先生在乡梓授徒教武、广设拳场、以激民智,应与它的思想根源有关。在授拳倡武之际他大兴武德,约事徒众,结友以诚,遇肖小之欺而不怒。这不能不说是在佛门习武者中一种特殊风范之体现。而他本人却曾同几个持枪作恶的外国洋人交手动武并用口中水箭将其击翻以严惩之。这又可证明他人格上的全面。在《蓟县志》中曾这样评价商仕芝先生:“英杰之士,无时无之,或有为拳术界放异样光彩如商仕芝其人者乎”。此言虽大,但决不失真。如他对当时山东来的落难武术大师神枪刘子明先生的态度更足以说明商仕芝先生的宽怀大度。刘子明从山东落难只身来到蓟县,衣食无着,仕芝先生将其留住长达二、三年之久并将蓟县城东桃花寺的场子让与刘子明授徒谋生,故如今在蓟县城东地区仍流传着刘子明传下的《九枪式》等枪法,丰富了蓟县‘带的武术内容。这在当时的历史风气下,是难能可贵的。
先祖商仕芝在蓟县所传少林拳术的总体风格是古朴无华、刚猛而沉静、强悍而机巧。以古代技击为主旨,内强气血、外实筋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有蓟县再传弟子周军者,因求生计于北京天桥演艺。时有武术家李景林(李时任某军长官,后就职南京国术馆),再旁观后,对周说道:“你所练的功夫不是在这个地方所卖之艺,请随我到军中去教上阵的将士去吧。”周遂去任军中教官。另有仕芝再传弟子陈荣先生,曾应邀为宋哲元将军的29军大刀队传授刀法。据乡人所传在长城抗战期间,宋哲元的抗战队伍里有一个赶马车的车夫,也是商氏武术门人,当战斗激烈之时,他大呼“给我一把刀”。结果他一人拚杀日寇18人之多。可惜人们未能记住它的英名。由此可见,蓟地商氏少林拳法绝非那种花拳绣腿的惑人之物。然而就是这种看似简妙不适表演的的拳法,却在蓟地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为众人赞赏倾慕,真不知这些倡武者花费了多少时日与汗水。蓟县少林武术会也和其它事件一样总有它的历史原因,开始很大程度上足以武术表演为主旨,近乎一般群众自发的文化活动。然而在晚清时期,由于外寇人侵,而蓟县距京城是那样的近便,身有“京畿锁钥”之称,很自然的就和护国保家交融在‘起。据《蓟县志》记载:公元1900年,蓟县曾有多次洋人人侵的纪实,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据传当时在蓟县的义和团运动是十分炽烈的,那时拳场林立。所以这些习武者很多都是义和团的重要骨干。《蓟县志》载“清光绪二十六年,县内大村均有义和团设坛习武,小村亦有习武练功者”。由此可知在蓟县武术是那个时候民众的精神依托,而义和团运动又把武术普及到一个更宽的层面。虽然在义和团里有些荒诞不经的举动,但冷兵器毕竟是他们主要的武器。而蓟县又多足以教授少林拳术为主,李公就是习蓟县商门少林武术的,后随义和团到天津卫打洋毛而战死。如上此事在蓟县地良多。而在后来的对曰抗战中,这些人物就更为多见。如仕芝后人商宝善先生,带着满身的少林武艺先是在宋元哲将军的武术卫队参加抗战,后又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场上立下了功劳。另有其后人商琪会(字:香阁)也是满身少林武艺参加了1938年的冀东抗日大暴动。后来英勇战死在抗日沙场。还有离休老干部王宗秀先生,青年时代曾苦学商氏少林武术数年之久,后带艺参加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这些武功在战争岁月中对他们本身都发挥了很大作用。至今王老先生仍时时感怀此事。又有蓟县城内徐明先生,青年时期曾仗艺痛打蒋匪军连长,一时传为美谈。如此事例不胜列举,可以想见从仕芝先生最初设场授艺,到形成武风大倡,及至义和团拳场,许多资料证明少林武术都是同正义、爱国联系在一起的,特别是在今天少林武术早已超出了单纯武术意义,这是中华民族所共有的精神财富。
蓟县少林会一般是在旧历年节的正月间以元宵佳节为契机。以各个拳场为出会单何,并可根据各场的实力强弱,可以互相捧场。每表演单元俗称“一趟会”。人员三四十人不等,无严格局限。主要师傅为领班,俗称“会头”,也称“打旗”。在城镇中表演,少林会与其他花会编为大序列,也可应邀走四乡,并可到邻县应邀汇演。
少林会的演出形式为前面领会(会头)执‘面红旗,书本会名目如“*****少林会”,左右为两面门旗,其后为乐队相随,乐队中有中国式大鼓一面,配以铜铙四对,铜镲一对,乐声一起,声震清霄,其乐有定谱,其声激越昂扬,令人奋发。门旗开处,示艺者赳赳出场,高虚步,避裆式,向观众行抱拳礼,有如将军临阵。或拳脚、或器械、展技艺、震神威。直看得观众咋舌鼓掌。示艺者出场顺序,实现编定,所以临期不乱,井然有序,深含兵机。其演练时间在每场20-30分钟不等,唯灵活掌握。如在乡间单独出会,则以拳路技艺的多少为段。通常每场在职1-2两小时。这样在整个新春正月不知要演练多少场。这好像是每年受民众的一次大检阅,真是看的人们心情振奋。这也是将武术转移为文艺,以文艺激励群情。这在当时那种孱弱的封建社会末期应是一种民族精神不灭的火花。
解放前后,由于多种原因,蓟地少林会曾一度中断。至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才在有志之士倡导下,又逐渐复苏。特别是近十几年来,蓟地习武之风又起,各类武术班,武校相继而生,已是新派、传统之间争鸣。
总之,先祖仕芝临世,对蓟地、对京东地区的少林武术的发展与传播,在自觉与不自觉的情况下,其功德大矣!在这里,我们无疑认定盘山北少林寺的武术与嵩山少林武术是一脉相承的,有着翔实的历史资料可以证明。蓟县盘山少林寺自元季定名以来,经历代武僧的不断传播,成为幽燕大地少林派武术的策源地是当之无愧的。七八百年以来起着引导与普及的作用。这应当是不容置疑的史实。战火可以毁灭文物资料,但战争可以更加坚定中华倡武的精神,这是我们少林武术爱好者对北少林寺的悲挽与感怀。
总言之,蓟县地区的尚武之风,渊源以久,特别是少林武术在蓟县,更是久在人心。在今天这个盛世里,更应挖掘整理,我们这些师门传人当属责无旁贷。纵然是其力甚微,但其心至诚!
蓟县地区出现少林武术会的时间大约是在清朝的中下叶,由于无文字可考,我们只能以祖辈口碑所传为据(至于其它门派的武术会活动的情况我们在此从略)。这就是先祖商仕芝传播的少林武术更广泛的影响,从设拳场授徒到大众化的表演和普及。据此,我们把先祖商仕芝先生的思想脉络以我们的认识,作不成熟的阐释。
先祖商仕芝先生经历了清王朝由盛及衰的一个较漫长的体验过程,从乾隆末年到光绪六年这样一个长达几十年时间,清王朝从康乾盛世的尾声到内忧外患,由于社会各阶层矛盾的激化及外来列强侵扰的光绪年间,仕芝先生是目睹了这一切的。对幼年时期就以中国儒学为教育根基的旧日知识分子的他来说,面对着国人的苦难,国家的危机,以及当时统治者积重难返的腐朽,从而埋下了一种无奈的隐退心理。我们仅从它流传下来的只言片语中就可以管中窥豹。虽非系统,但依那“青山绿水近我居,闲行玩景看桥鱼。逍遥自在林泉乐,不羡王侯四马车。”(摘自蓟县志)的表白,就可以说明他当时的一种心境。这在当时“退隐”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可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同时也算一种明智。作为一名武术家的仕芝先生在乡梓授徒教武、广设拳场、以激民智,应与它的思想根源有关。在授拳倡武之际他大兴武德,约事徒众,结友以诚,遇肖小之欺而不怒。这不能不说是在佛门习武者中一种特殊风范之体现。而他本人却曾同几个持枪作恶的外国洋人交手动武并用口中水箭将其击翻以严惩之。这又可证明他人格上的全面。在《蓟县志》中曾这样评价商仕芝先生:“英杰之士,无时无之,或有为拳术界放异样光彩如商仕芝其人者乎”。此言虽大,但决不失真。如他对当时山东来的落难武术大师神枪刘子明先生的态度更足以说明商仕芝先生的宽怀大度。刘子明从山东落难只身来到蓟县,衣食无着,仕芝先生将其留住长达二、三年之久并将蓟县城东桃花寺的场子让与刘子明授徒谋生,故如今在蓟县城东地区仍流传着刘子明传下的《九枪式》等枪法,丰富了蓟县‘带的武术内容。这在当时的历史风气下,是难能可贵的。
先祖商仕芝在蓟县所传少林拳术的总体风格是古朴无华、刚猛而沉静、强悍而机巧。以古代技击为主旨,内强气血、外实筋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有蓟县再传弟子周军者,因求生计于北京天桥演艺。时有武术家李景林(李时任某军长官,后就职南京国术馆),再旁观后,对周说道:“你所练的功夫不是在这个地方所卖之艺,请随我到军中去教上阵的将士去吧。”周遂去任军中教官。另有仕芝再传弟子陈荣先生,曾应邀为宋哲元将军的29军大刀队传授刀法。据乡人所传在长城抗战期间,宋哲元的抗战队伍里有一个赶马车的车夫,也是商氏武术门人,当战斗激烈之时,他大呼“给我一把刀”。结果他一人拚杀日寇18人之多。可惜人们未能记住它的英名。由此可见,蓟地商氏少林拳法绝非那种花拳绣腿的惑人之物。然而就是这种看似简妙不适表演的的拳法,却在蓟地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为众人赞赏倾慕,真不知这些倡武者花费了多少时日与汗水。蓟县少林武术会也和其它事件一样总有它的历史原因,开始很大程度上足以武术表演为主旨,近乎一般群众自发的文化活动。然而在晚清时期,由于外寇人侵,而蓟县距京城是那样的近便,身有“京畿锁钥”之称,很自然的就和护国保家交融在‘起。据《蓟县志》记载:公元1900年,蓟县曾有多次洋人人侵的纪实,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据传当时在蓟县的义和团运动是十分炽烈的,那时拳场林立。所以这些习武者很多都是义和团的重要骨干。《蓟县志》载“清光绪二十六年,县内大村均有义和团设坛习武,小村亦有习武练功者”。由此可知在蓟县武术是那个时候民众的精神依托,而义和团运动又把武术普及到一个更宽的层面。虽然在义和团里有些荒诞不经的举动,但冷兵器毕竟是他们主要的武器。而蓟县又多足以教授少林拳术为主,李公就是习蓟县商门少林武术的,后随义和团到天津卫打洋毛而战死。如上此事在蓟县地良多。而在后来的对曰抗战中,这些人物就更为多见。如仕芝后人商宝善先生,带着满身的少林武艺先是在宋元哲将军的武术卫队参加抗战,后又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场上立下了功劳。另有其后人商琪会(字:香阁)也是满身少林武艺参加了1938年的冀东抗日大暴动。后来英勇战死在抗日沙场。还有离休老干部王宗秀先生,青年时代曾苦学商氏少林武术数年之久,后带艺参加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这些武功在战争岁月中对他们本身都发挥了很大作用。至今王老先生仍时时感怀此事。又有蓟县城内徐明先生,青年时期曾仗艺痛打蒋匪军连长,一时传为美谈。如此事例不胜列举,可以想见从仕芝先生最初设场授艺,到形成武风大倡,及至义和团拳场,许多资料证明少林武术都是同正义、爱国联系在一起的,特别是在今天少林武术早已超出了单纯武术意义,这是中华民族所共有的精神财富。
蓟县少林会一般是在旧历年节的正月间以元宵佳节为契机。以各个拳场为出会单何,并可根据各场的实力强弱,可以互相捧场。每表演单元俗称“一趟会”。人员三四十人不等,无严格局限。主要师傅为领班,俗称“会头”,也称“打旗”。在城镇中表演,少林会与其他花会编为大序列,也可应邀走四乡,并可到邻县应邀汇演。
少林会的演出形式为前面领会(会头)执‘面红旗,书本会名目如“*****少林会”,左右为两面门旗,其后为乐队相随,乐队中有中国式大鼓一面,配以铜铙四对,铜镲一对,乐声一起,声震清霄,其乐有定谱,其声激越昂扬,令人奋发。门旗开处,示艺者赳赳出场,高虚步,避裆式,向观众行抱拳礼,有如将军临阵。或拳脚、或器械、展技艺、震神威。直看得观众咋舌鼓掌。示艺者出场顺序,实现编定,所以临期不乱,井然有序,深含兵机。其演练时间在每场20-30分钟不等,唯灵活掌握。如在乡间单独出会,则以拳路技艺的多少为段。通常每场在职1-2两小时。这样在整个新春正月不知要演练多少场。这好像是每年受民众的一次大检阅,真是看的人们心情振奋。这也是将武术转移为文艺,以文艺激励群情。这在当时那种孱弱的封建社会末期应是一种民族精神不灭的火花。
解放前后,由于多种原因,蓟地少林会曾一度中断。至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才在有志之士倡导下,又逐渐复苏。特别是近十几年来,蓟地习武之风又起,各类武术班,武校相继而生,已是新派、传统之间争鸣。
总之,先祖仕芝临世,对蓟地、对京东地区的少林武术的发展与传播,在自觉与不自觉的情况下,其功德大矣!在这里,我们无疑认定盘山北少林寺的武术与嵩山少林武术是一脉相承的,有着翔实的历史资料可以证明。蓟县盘山少林寺自元季定名以来,经历代武僧的不断传播,成为幽燕大地少林派武术的策源地是当之无愧的。七八百年以来起着引导与普及的作用。这应当是不容置疑的史实。战火可以毁灭文物资料,但战争可以更加坚定中华倡武的精神,这是我们少林武术爱好者对北少林寺的悲挽与感怀。
总言之,蓟县地区的尚武之风,渊源以久,特别是少林武术在蓟县,更是久在人心。在今天这个盛世里,更应挖掘整理,我们这些师门传人当属责无旁贷。纵然是其力甚微,但其心至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