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影响和制约着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上课前,教师首先要关注的是教学目标的设置与表述,包括教学目标的正确导向、合理定位、科学表述等问题。然而从现状看,现代科学的教学目标设计理论并未真正走进语文教学,并未真正为广大语文教师所了解、掌握,由此造成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语文教学目标意识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出于对形式完整的追求,教师往往要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但从实际情况看,许多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几乎是同一模式,大致分三大块:1. 认识本课生字词;2. 研读重点句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3. 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种目标的表述基本可套用于任何年级任何课文的教学,实际上虚化了教学目标。其次,许多教学目标的设置与教学过程相关度很低,如将两者一对照,往往会发现许多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对不上号。显然,教师之所以要写教学目标,很多时候是为了应付检查,结果成为一种无意识的形式主义。
这种情况别说是一线教师,就是许多名优特教师的教学案例中也普遍存在。如《语文教育研究大系·小学教学卷》(以下简称《大系教学卷》)中编入了39位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的经典课例,其中只有15个课例对教学目标进行了陈述。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语文教师教学目标意识的淡薄,未能意识到教学目标的价值和作用。面对缺乏教学目标的课,教师们的听课、评课也就缺少了参照系,结果只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二、语文教学目标表述问题
教学目标的科学表述涉及到语文教学的方向、路径和价值取向等问题。许多教师在设置与陈述目标时习惯于传统的表述方式,无法实现教学目标的功能和价值。下面是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例1] 《月光曲》的教学目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例2]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课文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2. 学习课文并列结构突出文章中心的写作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 让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例3] 四年级《古诗二首》的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3.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上述教学目标的陈述大致存在四方面问题,其一是教学目标定位不当,误将课程目标当成教学目标。如例1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这是课程目标,不是这一节课的目标。因为“想象力的培养”不是一节课所能达到的。其二是教学主体不明,将教师“教”的行为替代了学生“学”的预期结果,如例3中的三个教学目标都采用“培养”一词来表述,这样的表述实际上体现的是教师“教”的行为。只要教师教过了,任务也就完成了。至于学生学得怎么样就不在目标设置的视野之内了。其三是缺乏层次性和可操作性,即教学目标的表述模糊、难以检测,如例2虽然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但它们都是同在一个层面上的,而且大都运用了“理解”“学习”等不可操作的词语。
这种情况在优秀教师的课例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如《大系教学卷》15个课例共47条教学目标中陈述比较规范的也不多,主要有主体偏离、缺乏层次性、使用意义含糊的词语等问题,陈述目标时大都用“了解”“培养”“理解”“体会”“感悟”“懂得”等内隐式的词语。
三、语文教学目标设置的案例分析
为了探索语文教学目标的科学设置问题,试以《有这样一个小村庄》为例作一简要分析。下面是该课的两则目标,一则是人教版教师备课用书中的目标陈述,另一则是从特级教师靳家彦的课例中提炼出来的教学目标(《大系教学卷》P128)。
[例1] 人教版教师备课用书的教学目标陈述:
1. 会认9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森林、郁郁葱葱、湛蓝、甜润、盖房、裸露、扩大、一栋栋、各式各样、应有尽有、锋利、喘气儿、黎明”等词语,摘抄含义深刻的句子。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 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例2] 靳家彦的课堂实录没有写出教学目标,但从该课例中可以看出教师心中是有明确教学目标的,以下是笔者根据课堂实录将其显性化后的规范表述:
1. 会联系课文第一段理解并说出“清澈、郁郁葱葱、清新”等词语的意思,能辨析并说出“清澈”与“清晰”的区别。
2. 能在文中找到描写小村庄的句子;能找出第一段句子中的重点词,画出文中所描述的美丽的小村庄,结合画画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小村庄的美丽。
3. 能独立提出“这是怎样的一个小村庄”“这个小村庄后来为什么什么都没有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等问题,从而理解课文。
4. 懂得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并能将体会到的道理结合生活实际举正例或反例写出来、说出来。
上述两种教学目标的表述具有明显差异。例1中除了第一个目标相对具体外,其余两个目标都很模糊。而且三个目标都无法检测,不知道学生会什么或者会做什么。如目标1中的“正确读写词语”,怎样算正确,是能抄写还是能听写呢?“摘抄含义深刻的句子”是哪几句,是老师指定还是学生自己找出来的呢?目标2和目标3中的“了解”“领会”等均属内部的心理活动过程,无法观察和测量。此外,这三个目标陈述的大都属于陈述性知识。
例2的四个教学目标则包含了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中的五种结果,且大部分属于程序性知识。这些目标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涉及的是字词句篇的知识学习;第二类涉及的是听说读写等学生的行为表现;第三类涉及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如目标1要求学生理解和辨析词义,读句感悟、想象画画、语言表述,不但说出重点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还要求学会词语的搭配运用,真正的将词语理解落到了实处。目标2和目标3属于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要求学生通过反复读课题和课文,在文中找找画画、研读讨论,自己解决问题,总结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符合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规律。就连很难检测的情感态度目标4,靳老师用记者采访的形式将学生内在的心理机制通过外显的言语形式表现了出来,具有很强的可测性。
其次,四个目标定位准确,可以观察测量。都用了确切的行为动词,如“理解并说出、辨析并说出、找到、找出、画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独立提出问题、能举正反例写出和说出”等。这些动词都明确地告知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会做什么,而且层次清楚,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浙江省象山县黄避岙乡中心小学 315702)
一、语文教学目标意识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出于对形式完整的追求,教师往往要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但从实际情况看,许多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几乎是同一模式,大致分三大块:1. 认识本课生字词;2. 研读重点句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3. 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种目标的表述基本可套用于任何年级任何课文的教学,实际上虚化了教学目标。其次,许多教学目标的设置与教学过程相关度很低,如将两者一对照,往往会发现许多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对不上号。显然,教师之所以要写教学目标,很多时候是为了应付检查,结果成为一种无意识的形式主义。
这种情况别说是一线教师,就是许多名优特教师的教学案例中也普遍存在。如《语文教育研究大系·小学教学卷》(以下简称《大系教学卷》)中编入了39位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的经典课例,其中只有15个课例对教学目标进行了陈述。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语文教师教学目标意识的淡薄,未能意识到教学目标的价值和作用。面对缺乏教学目标的课,教师们的听课、评课也就缺少了参照系,结果只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二、语文教学目标表述问题
教学目标的科学表述涉及到语文教学的方向、路径和价值取向等问题。许多教师在设置与陈述目标时习惯于传统的表述方式,无法实现教学目标的功能和价值。下面是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例1] 《月光曲》的教学目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例2]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课文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2. 学习课文并列结构突出文章中心的写作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 让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例3] 四年级《古诗二首》的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3.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上述教学目标的陈述大致存在四方面问题,其一是教学目标定位不当,误将课程目标当成教学目标。如例1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这是课程目标,不是这一节课的目标。因为“想象力的培养”不是一节课所能达到的。其二是教学主体不明,将教师“教”的行为替代了学生“学”的预期结果,如例3中的三个教学目标都采用“培养”一词来表述,这样的表述实际上体现的是教师“教”的行为。只要教师教过了,任务也就完成了。至于学生学得怎么样就不在目标设置的视野之内了。其三是缺乏层次性和可操作性,即教学目标的表述模糊、难以检测,如例2虽然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但它们都是同在一个层面上的,而且大都运用了“理解”“学习”等不可操作的词语。
这种情况在优秀教师的课例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如《大系教学卷》15个课例共47条教学目标中陈述比较规范的也不多,主要有主体偏离、缺乏层次性、使用意义含糊的词语等问题,陈述目标时大都用“了解”“培养”“理解”“体会”“感悟”“懂得”等内隐式的词语。
三、语文教学目标设置的案例分析
为了探索语文教学目标的科学设置问题,试以《有这样一个小村庄》为例作一简要分析。下面是该课的两则目标,一则是人教版教师备课用书中的目标陈述,另一则是从特级教师靳家彦的课例中提炼出来的教学目标(《大系教学卷》P128)。
[例1] 人教版教师备课用书的教学目标陈述:
1. 会认9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森林、郁郁葱葱、湛蓝、甜润、盖房、裸露、扩大、一栋栋、各式各样、应有尽有、锋利、喘气儿、黎明”等词语,摘抄含义深刻的句子。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 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例2] 靳家彦的课堂实录没有写出教学目标,但从该课例中可以看出教师心中是有明确教学目标的,以下是笔者根据课堂实录将其显性化后的规范表述:
1. 会联系课文第一段理解并说出“清澈、郁郁葱葱、清新”等词语的意思,能辨析并说出“清澈”与“清晰”的区别。
2. 能在文中找到描写小村庄的句子;能找出第一段句子中的重点词,画出文中所描述的美丽的小村庄,结合画画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小村庄的美丽。
3. 能独立提出“这是怎样的一个小村庄”“这个小村庄后来为什么什么都没有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等问题,从而理解课文。
4. 懂得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并能将体会到的道理结合生活实际举正例或反例写出来、说出来。
上述两种教学目标的表述具有明显差异。例1中除了第一个目标相对具体外,其余两个目标都很模糊。而且三个目标都无法检测,不知道学生会什么或者会做什么。如目标1中的“正确读写词语”,怎样算正确,是能抄写还是能听写呢?“摘抄含义深刻的句子”是哪几句,是老师指定还是学生自己找出来的呢?目标2和目标3中的“了解”“领会”等均属内部的心理活动过程,无法观察和测量。此外,这三个目标陈述的大都属于陈述性知识。
例2的四个教学目标则包含了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中的五种结果,且大部分属于程序性知识。这些目标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涉及的是字词句篇的知识学习;第二类涉及的是听说读写等学生的行为表现;第三类涉及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如目标1要求学生理解和辨析词义,读句感悟、想象画画、语言表述,不但说出重点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还要求学会词语的搭配运用,真正的将词语理解落到了实处。目标2和目标3属于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要求学生通过反复读课题和课文,在文中找找画画、研读讨论,自己解决问题,总结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符合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规律。就连很难检测的情感态度目标4,靳老师用记者采访的形式将学生内在的心理机制通过外显的言语形式表现了出来,具有很强的可测性。
其次,四个目标定位准确,可以观察测量。都用了确切的行为动词,如“理解并说出、辨析并说出、找到、找出、画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独立提出问题、能举正反例写出和说出”等。这些动词都明确地告知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会做什么,而且层次清楚,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浙江省象山县黄避岙乡中心小学 31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