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和谐社会的管理价值

来源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688131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和谐社会建设是21世纪我国一项系统而伟大的工程,和谐社会的理念对于人类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而言,是一次突破和转变。确立和谐社会的管理价值,对于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和谐社会 管理价值 公共管理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一、和谐社会的理念和特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直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一个价值取向。而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社会理想,不仅蕴含着事实性要求,而且蕴含着价值性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把治国理政的视野拓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人的发展各个方面,并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政策和道德等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具体来说,和谐社会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平正义。
  社会的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作为人类活动的最高美德,真理和公正都是不能妥协的。”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一个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由不和谐的社会逐步实现社会和谐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的和谐,既是一种不断推进的现实的社会历史过程,又是一种价值目标”。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理想和实践。公平正义既是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构成其价值体系的首要内容。
  (二)共同富裕。
  从人们生活的物质层面看,共同富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要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消灭贫穷。过去,我们讲社会主义,都是讲社会主义的原则、特征、优越性等。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質”的思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最终的区别,就是看是不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自然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
  (三)利益多元。
  单一和纯粹,不是和谐,更构不成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一个有矛盾的、有差别的多元化社会,是一个容纳矛盾而且有办法解决这些矛盾的社会。重要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能够提供一种不断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机制,包括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有效的矛盾疏导机制等。正因为如此,和谐社会才保持了创新的活力,能够不断地、可持续地向前发展。和谐,是人类的一种永恒的价值追求。在整个社会生活日益多元化的时代潮流中,领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我们的执政党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努力锤炼执政艺术。
  (四)以人为本。
  人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在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关系中,经济社会发展是手段,而人的全面发展是目的。否则,所谓的发展就失去了意义。 “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社会主体和中心,一切以人为目的,摒弃传统的把人作为工具和手段的物本主义倾向,在社会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
  和谐社会的理念和特征要求党和政府在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把公共利益作为价值取向,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社会管理模式以及管理价值的演进
  人类社会管理方式的演进是社会管理活动的目标定位实现根本性变迁的历史进程。人类社会数千年的发展史,其间所经历的地区性、区域性或国际性的社会冲突和对抗、动荡与战乱不计其数,蒙受了种种不和谐的社会灾难。正是在这样饱经患难的生存与发展的奋斗中,人类对社会和谐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得以深化,可以说实现和谐社会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大势所趋。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管理体系经历了统治型社会管理模式、管理型社会管理模式,现在正转向服务主导型模式的管理。 应当说,对于一切社会管理体系而言,秩序、公平与效率、公共利益等,都是基本的价值。但是,这些基本价值在不同的社会管理体系中的构成方式是不同的,社会管理模式的差异集中表现为核心价值的差异。在统治型社会管理模式中,秩序是核心价值。在公私不分、国家体系缺乏分工的专制社会,统治就是政治,其功能是依靠暴力和强制负责国家政务和社会事务的处理,以维护统治者的利益。当然,出于统治秩序的终极价值要求,统治型社会管理也有着效率的追求,管理者也有着偶然的公共利益行为。但是,决定统治型社会管理模式性质的是它的统治秩序这一核心价值,它的效率追求只是达到统治秩序的手段,至于公共利益,则是更次一级的工具性选择。
  在管理型社会管理模式中,公平与效率是它的核心价值。管理型社会管理模式出现在公私分离、行政与政治相分离的现代社会,其功能是按照代议制民主体制、非人格化的法律体系、官僚制组织原则以及职业化的文官制度统揽公共事务,在实现统治者统治利益的同时还努力追求社会公共利益。而且,管理也包含着服务的内容,甚至在近一段时间里,人们已经习惯称“管理就是服务”,即突出了管理的服务内容。但是,只要是管理型社会管理模式,它就是以公平与效率作为它的核心价值的,其他价值都是从属于公平与效率的,公平与效率的追求就是管理型社会管理模式的根本性质。也就是说,管理型社会管理模式中包含着公共利益的内容,但它并不因为有公共利益内容而获得公共利益核心价值。
  和谐社会的理念和特征必然要求以公共利益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让其他一切价值都从属于和服务于这种价值。公共管理出现在信息化、全球化和大众民主化以及政府统揽公共事务“不可管理性”危机的现时,它强调公共事务管理主体的多元化、管理方式的多样性和管理过程的民主化,体现了“公共性”与管理“科学性”的有机统一。 当然,对于和谐社会管理而言,公平与效率的问题也会存在。同时,和谐社会管理依然需要得到秩序的支持。如果说管理型社会管理模式由于突出了公平、效率的价值,获得了统治型社会管理模式无法企及的那种稳定的社会管理秩序,那么和谐社会管理由于突出了公共利益核心价值,会使这种秩序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无论在合法性还是在社会资源方面,和谐社会管理都为实现和增进公共利益开辟了新的途径。   在和谐社会管理体系中,价值结构会表现得更为复杂,管理型社会管理模式中承袭而来的那些价值因素,都会经过改造而获得新生,会作为公共管理价值结构体系的构成要素而存在。也就是说,在和谐社会管理的价值体系构成中,包含着从以往社会管理模式中继承而来的因素,无论这些被继承而来的价值因素在和谐社会管理中会表现出何种程度的边缘化、工具化,它们都是和谐社会管理的支持力量。公共利益是和谐社会管理的核心价值。总的说来,在以往所有的社会管理体系中,公共利益价值都属于次生价值,在社会管理的价值体系中处于边缘位置。只有公共管理,才在人类社会管理历史上,第一次把公共利益价值置于价值体系的核心,作为社会管理的核心和终极价值,并依据这一价值创设公共管理的制度、过程和行为模式,提供在整个公共管理体系中都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和标准。
  三、和谐社会管理价值的实现途径
  公共利益作为和谐社会管理的核心价值或主导价值是人类社会管理发展的结果,这体现了历史的必然。但是,和谐社会管理体系拥有和获得这一价值时,是需要在公共管理活动中来加以系统地实现的。在对社会管理模式及其核心价值演变进程的分析中,当代和谐社会管理核心价值的实现途径逐渐显现出来,这也对我国当前的政府建设和行政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以政治制度化作保障。
  以公共利益为核心价值是对和谐社会管理模式的一种规范性要求,只有依靠合适的手段才能保障这一核心价值得以实现。那么,什么样的手段最有利于这一目标得以实现呢?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就是政治制度化。所谓“政治制度化”,用亨廷顿的话说就是政治“组织与程序获得价值和稳定性的过程。” 用通俗的话来讲,政治制度化就是政治行动的制度化,政治制度化是政治组织和程序能被政治參与者认可和遵守,从而形成稳定的行为模式的过程,其功能是对无组织和无秩序的集体性政治行动加以组织化和有序化。在亨廷顿看来,任何政治体系制度化的程度,都可以用其组织和程序的适应性、复杂性、自立性和凝聚力来衡量。 政治制度化意味着政治制度能被共同体成员所认同并从而能被自觉地遵守,意味着能够保障公共利益不受集团和个人利益的损害,同时也意味着政治制度能够与社会成员参与政治的需要相适应,从而能够使所有可能的政治活动尽量地纳人制度的框架之中。因此,政治制度化不是政治制度的凝固化,而是政治制度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使政治参与活动有序化和合理化的过程。
  (二)政府建设植入新公共服务理念。
  新公共服务的核心理念是,在人民主权的前提下,作为最主要公共管理主体的政府,其基本职能是服务于公共利益,即非亲自“划桨”又非代替公民来“掌舵”。丹哈特夫妇在关注当代新公共服务的三个理论——民主社会的公民权理论、社区和市民社会的模型、组织人本主义和组织对话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新公共服务的七条原则:(1)服务而非掌舵;(2)追求公共利益;(3)战略地思考,民主地实行;(4)服务于公民而非顾客;(5)责任的非单一性;(6)重视人不只是效率;(7)超越企业家身份,重视公民权和公共服务。在民主社会里,当我们思考管理制度时,对民主价值的关注应该是极为重要的。效率和生产力等价值观不应当丧失,但应当被置于民主、社区和公共利益这一更广泛的框架体系之中。
  (三)构建共同管理的社会机制。
  和谐社会管理的民主范式提出了社会机制的理性观,发展出了管理的新模式。20世纪70年代之前,人们探讨的社会行动协调机制主要有两种:市场调节或政府控制。这两种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需要,但同时又成了有限理性、机会主义等问题的牺牲品。基于这种双重失灵,民主的管理寻求政府、市场与社会的有效合作途径。管理的社会机制的内容包括:(1)它首先强调的不是一整套完善的正式制度或权威,而是更为关注为实现良好社会目标,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协调并采取联合行动,从而统一在公共利益之中;(2)它既不靠官僚制自上而下的控制,也不受完全市场机制的操纵,它的运行逻辑是以参与为基础,强调行为者之间的对话与协作,以交换信息、增进合作、降低冲突、确立和认同共同目标,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3)在管理过程中,政府和其他各种社会力量共同构成了相互依存的网络体系。在这一网络中,政府不具备最高的绝对权威,而主要是承担建立指导行动的共同准则及确定方向的任务。这就有利于消除相互依存却又独立运作、关系松懈的组织间的隔膜,突显出现代管理机制的民主特征。毫无疑问,以这一新的社会机制为公共管理的基础,将对公共利益核心价值的实现起到积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四)培育伦理性的公共行政文化。
  体现民主本质的和谐社会管理要求重新树立不同于以往社会管理体系的人性观和哲学观。这是对政府职能、公民权能的基本认同,从而赋予政府、社会和公民以伦理性的公共贵任。这一伦理性的公共责任使行政文化的基本价值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与传统公共行政对民众和政府的不信任有所不同,公共管理的思想家认为,公民、社会和政府都有值得肯定的责任心和道德感,政府与公民都有负责任行动的能力。因此,他们在反思以往公共行政的“政府模式”或“市场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公共文化观,主张“社会的公共行政文化”或“伦理性的公共行政文化”。值得注意的是,公共管理的思想家也没有忽视人的自利性的一面,因此应当更加重视伦理性的公共行政文化的导向作用,并通过文化感召与民主制度的约束相结合,使“在对公共行政人员自主性的恶的一面加以限制的同时,去唤醒和激发他的善的一面”。
  与此同时,也在民主参与的公共领域内培养社会成员的公民品格。
  注释:
  张康之.公共管理:社会治理中的一场革命(上).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1).
  董晓宇.公共管理的由来及其与公共行政的内在差异.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1).
  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88.
  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论理论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柔性电子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柔性/可弯曲电子设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例如可折叠显示器和可弯曲手机。因此开发高度灵活、可拉伸、轻巧并具备高性能的储能设备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因为它们是为可穿戴式电子设备供能的必不可少的部分。由于传统的电容器和电池笨重且坚硬,不能满足柔性电子产品的特殊要求,因此,下一代储能设备的发展趋势是实现设备的轻便、易弯曲、耐磨舒适、美学多样性和机械稳定性。柔性超级电容器(SC)因其高功率密度、长循环寿命、快速充/放电速率以及优异的机械柔性而受到广泛关注。而制备柔性SC的关键是具
二氢吡唑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含氮杂环化合物,该类化合物具有很好的药物活性,可用于降血压、抗癌和抗病毒等,而且在材料领域也有应用。因此,发展二氢吡唑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具有很高的价值。迄今为止,关于应用β,γ-不饱和腙制备含三氟甲硫基和三氟甲烷砜基取代二氢吡唑衍生物的方法仍未见报道,极大地限制了含三氟甲基和三氟甲烷砜基化合物的发展和应用。本论文中以β,γ-不饱和腙为原料构建二氢吡唑环,同时向二氢吡唑分子中引入三氟甲硫基(-SCF3)或三氟甲烷砜基(-SO2CF3)。
  首先,以三氟甲硫银(AgSCF3)
环醚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许多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分子中,包括一些木脂素和聚醚类抗生素。一直以来环醚化反应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可见光催化的分子内烯烃环醚化反应却鲜有报道。基于此发出一种双季膦盐有机光催化剂,并成功运用到一系列环醚类化合物的合成之中。利用光引发的电荷转移策略,生成烯烃自由基正离子中间体,以醇类作为亲核试剂,高效合成了多种反马氏加成选择性环醚产物。该反应条件温和,官能团兼容性好,一系列的烯烃底物均能高效转化。
  通过对光催化剂、添加剂、溶剂、溶剂浓度和时间等反应条件的
1,4-二烯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和具有抗肿瘤等生物活性分子中的骨架单元,也是一类有机合成和材料合成领域的重要合成砌块,因此其立体选择性合成备受关注。过去的十年里,过渡金属催化交叉偶联反应已成为一种高效构建1,4-二烯的策略,主要包括炔烃的氢化烯丙基化反应、1,3-二烯的氢化烯基化反应、以及烯基/烯丙基交叉偶联反应等。但是,这些合成方法通常主要得到热力学稳定的反式1,4-二烯类化合物,如何高效构建热力学较为不稳定的顺式1,4-二烯仍然存在挑战。同时,烯烃的立体选择性构建一直是合成化学中的重要课题,一般来
目前,微生物污染对食品安全造成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仍然普遍存在,致病性微生物对人类甚至公共健康卫生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应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危害,迫切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抑制食品表面微生物的生长从而保证食品的品质安全。目前常用的方法是在食品中添加一定的防腐剂,虽然防腐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致病微生物的生长,但是防腐剂中含有的一些化学物质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影响。通过将抗菌剂掺入聚合物基质制成抗菌食品包装材料,可以有效地杀死细菌并延长食品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保存期限。传统的抗菌材料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抗菌剂的不可逆
电纺丝参数,最终合成了HAp分布较为均匀且具有良好的平行排列的HAp/PMMA纳米复合纤维,其直径约为1μm。将复合纤维研磨后得到形貌保持不变、长度分布较为均匀的短纤维,与微纳米二氧化硅按一定比例填充到树脂中,探究填充料不同比例含量对光固化复合树脂机械性能的影响。力学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在二氧化硅基复合树脂中添加质量分数为1%的HAp/PMMA纳米复合纤维能有效提高复合树脂的机械性能,与对照组相比其压缩强度提高了12.5%,弯曲模量提高了11.5%,弯曲强度提高了14.4%。但纤维填充量超过5wt.%时,力
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是人体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物理屏障,使人体能够出汗并保护其免受外部物质的侵害。皮肤损伤后的伤口敷料需为伤口创造有效的屏障,平衡伤口的水分环境,在物理性保护伤口和加速伤口愈合中起着重要作用。被称为“第二种皮肤”的功能材料防水透湿膜,可防止液态水渗透,但允许水蒸气/空气通过,广泛用于防护服、精密电子、化学工业和医疗设备。但由于生物相容性差,用于皮肤敷料的研究还比较少。与常规伤口处理材料如棉、亚麻等相比较,防水透湿纳米纤维膜具有孔结构易于调节,有出色的伤口保护和水分管理能力的特点。因此,
有机多孔聚合物(POPs)是近几十年发展的一种新型有机材料,主要由C、H、B、N、O等元素通过共价键作用连接形成。由于其结构可调控,在酸性或碱性介质中稳定性好,比表面积高等优点在异相催化,气体吸附,超级电容器,光催化等领域展现出潜在的应用。然而,研制具有高比表面积、高电活性以及选择性吸附功能的有机多孔聚合物还存在很大的挑战。本论文设计合成了两类新型芳族杂环多孔聚合物即卟啉基共轭微孔聚合物和三嗪基多孔聚合物,对其化学结构进行了详细表征,探究了不同聚合物微观形貌和多孔性能,并研究了其在能源存储和碘吸附方面的应
海洋生物的污损给船舶和海洋设施带來极大的危害和巨大的经济损失,而抑制生物体附着的传统方法依赖于含有或释放杀菌剂的涂层,尽管它有效地减少了海洋污染物,但是毒素的释放会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由于海洋污损生物的附着都是首先由有机分子(例如蛋白质)等在不同材料表面吸附形成一层有机基膜为基础不断发展的,因此研发抑制有机基膜形成的环境友好型防污涂层已成为海洋防污的关键问题。
  目前,亲水性涂层因其能产生水合屏障从而具备抵抗初始蛋白质粘附的能力,成为了抵抗生物污损的有效策略。聚乙二醇和两性离子聚合物是最广泛使用的两
介孔材料由于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均一可调的孔径尺寸、多元化的骨架组成和丰富的孔道结构,而被广泛应用于催化、吸附、传感、能源存储等领域。自1992年美国Mobil公司首次报道M41S系列有序介孔氧化硅材料以后,二十多年来,介孔材料及其相关领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至今方兴未艾。氧化物的种类繁多,每一种氧化物都有其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但是,目前制备的介孔氧化物多以块材为主,其性能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将块体材料低维纳米化,是一种提高材料比表面积和界面反应活性位点的有效手段。将介孔结构和纳米尺度相结合,综合物理、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