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顶升条件下的连续梁桥受力体系复杂,选用合理的顶升工况可以减少同步顶升的桥墩及千斤顶数量、减少相关设备的使用,本文从力学分析计算的角度,以具体工程实例为背景,采用MADIS CIVIL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实体桥梁有限元计算模型,得出了不同顶升工况下连续梁桥的相关力学特性,并对不同顶升位移量条件下梁体的应力、反力、位移的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以达到指导同类桥梁施工的目的。
关键词:顶升;连续梁;力学;受力特性
0 引言
顶升施工是目前桥梁更换支座所采取的主要施工方法,该施工方法应用较为广泛,已经在各式桥梁的支座更换中得到了应用于发展。顶升施工无需破坏桥梁结构,对桥梁结构影响小,甚至可不中断交通直接顶升施工。顶升施工方法中,最关键的是顶升量的选取,需要对桥梁的相关力学性能进行分析,研究其应力、反力、位移的分布规律,在不破坏桥梁主体结构的前提下以便得出合理的顶升量值,从而选择合理的顶升施工工艺。
1 工程概况
某跨线桥,六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T梁桥,跨径布置为(42+54+54+54+54+42)m,设计荷载为汽-超20级,全宽16.5 m。该桥梁已运营近30年,已经有一定的病害产生,特别是桥梁支座系统,均已不同程度的损坏,且存在一定的横向位移,需要对其支座系统进行全面更换。
2 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建立
采用MIDAS Civil有限元软件建立支座更换计算模型,以主梁、横隔板,现浇湿接缝为三维梁单元,共1 163个单元,支座单元为受压单元,共42个单元。在有限元计算中,重点模拟顶升工况对梁体的影响,并考虑了支座的弹性压缩。
主体结构按照平面杆系理论进行建模,并经过一定的简化,形成结构离散模型。
3 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构分析
为了分析结构的相关力学受力性能,主要计算了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T梁在顶升作用下的抗弯承载力和T梁上下缘的应力包络图。
3.1 计算结果
(1)抗弯承载能力计算。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 T梁结构最大正弯矩出现在跨中位置,弯矩值大小为17 652 kN.m,而结构抗力大小为22 685 kN.m,高于计算弯矩值;T梁结构最大负弯矩出现在支座位置,弯矩值大小为7 167.3 kN.m,而结构抗力大小为12 089.6 kN.m,高于计算弯矩值,由此可以判定T梁结构安全。(2)应力计算。在纵向单点逐墩顶升,顶升量为20 mm状态下, T梁结构最大应力同样出现在跨中位置,T梁上缘应力大小为12.96 MPa,T梁下缘应力大小为13.46 MPa,而结构应力最大包络值为23.1 MPa,T梁上下缘均高于计算应力值,由此可以判定T梁结构安全。
3.2 计算结果分析
(1)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跨中截面的正弯矩值和支点截面的负弯矩值均较大。(2)顶升作用下,主要计算控制指标为T梁上缘和下缘的最大应力,在荷载作用下,连续梁跨中截面与支座截面为最不利位置,如果最不利位置的最大应力均满足要求,即T梁上缘和下缘的最大应力满足要求可以近似判定T梁结构承载能力满足要求。
4 不同顶升工况下的T梁力学特性分析
(1)工况一:支座横向同步顶升、纵向单点逐墩顶升,顶升量为20 mm。
在该工况下,顶升前主梁上最大拉应力为2.05 MPa,最大压应力为9.6 MPa。
根据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按工况一条件顶升20 mm高度时:1)在第三排支座位置,即全跨的中点位置处,T梁顶升后产生的拉应力与压应力都为最大,最大拉应力变化为4.06 MPa,变化增长率达到98%,最大压应力变化为11.3 MPa,变化增长率达到17.7%,跨中位置为最不利位置。2)顶升工况一条件下,T梁结构其它位置处的应力变化相对较小,例如顶升第二排支座,顶升处的上下缘应力增量为大,而第一排支座,下缘应力增量则较小。相邻墩顶上下缘应力增量变化规律较为相似,隔跨墩顶上下缘应力增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2)工况二:支座横向同步顶升、纵向多支点逐墩顶升,顶升量为20 mm。
在全部支点同时顶升20 mm的工况条件下,桥面板的局部拉应力增量较大,为了保证更换支座过程中的安全,需对全部支点同时顶升的方案作出优化,为保证结构上下缘应力在结构抗力范围内,按以下四种工况进行应力及位移的计算。
1)第一排支座顶20 mm,第二排支座顶10 mm;2)第一排支座顶10 mm,第二排支座顶20 mm,第三排支座顶10 mm;
3)第二排支座顶10 mm,第三排支座顶20 mm,第四排支座顶10 mm;4)第一排支座顶10 mm,第三排支座顶20 mm,第五排支座顶10 mm。
计算得出四种状态的最大拉应力与最大压应力如表1所示。
混凝土强度值是判定顶升能否进行的基础指标,表中混凝土应力值均小于混凝土的强度设计值,由此可以判定在进行支座更换时,主梁结构是安全的。第2条件主梁挠度最大,计算最大挠度为2.28 cm;第4条件主梁挠度最小,计算最大挠度为1.01 cm;
根据表1可以判定,应按第一排、第三排、第五排的隔跨规律进行顶升施工。
5 结论
(1)以实际工程为例,对主梁结构的相关承载力和应力进行了分析,根据相关分析可以看出,跨中截面为最不利位置,应作为重点控制,控制的相关指标为T梁上下缘应力;
(2)分析了逐墩顶升20 mm工况下上部结构的应力状况,并对顶升方案进行了优化,在全跨的中点位置处,T梁顶升后产生的拉应力与压应力为最大,而其它位置处的应力变化相对较小,隔跨墩顶上下缘应力增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3)采用了多种顶升方法,从中选取了最优化的隔跨顶升施工方法,即采用第一排、第三排、第五排的隔跨施工可以最大程度保证结构安全。
参考文献:
[1]万飞.简支转连续梁桥支座安装与更换技术试验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9.
[2]陈永勇.京沪铁路小汶河大桥应急加固技术[J].国防交通工程與技术,2012(5):49-52.
[3]樊娟.不断交情况下更换桥梁橡胶支座[J].交通世界,2012(14):215-216.
[4]樊叶华.基于不中断交通的桥梁支座更换技术研究[J].现代交通技术,2011,8(4):43-45.
关键词:顶升;连续梁;力学;受力特性
0 引言
顶升施工是目前桥梁更换支座所采取的主要施工方法,该施工方法应用较为广泛,已经在各式桥梁的支座更换中得到了应用于发展。顶升施工无需破坏桥梁结构,对桥梁结构影响小,甚至可不中断交通直接顶升施工。顶升施工方法中,最关键的是顶升量的选取,需要对桥梁的相关力学性能进行分析,研究其应力、反力、位移的分布规律,在不破坏桥梁主体结构的前提下以便得出合理的顶升量值,从而选择合理的顶升施工工艺。
1 工程概况
某跨线桥,六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T梁桥,跨径布置为(42+54+54+54+54+42)m,设计荷载为汽-超20级,全宽16.5 m。该桥梁已运营近30年,已经有一定的病害产生,特别是桥梁支座系统,均已不同程度的损坏,且存在一定的横向位移,需要对其支座系统进行全面更换。
2 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建立
采用MIDAS Civil有限元软件建立支座更换计算模型,以主梁、横隔板,现浇湿接缝为三维梁单元,共1 163个单元,支座单元为受压单元,共42个单元。在有限元计算中,重点模拟顶升工况对梁体的影响,并考虑了支座的弹性压缩。
主体结构按照平面杆系理论进行建模,并经过一定的简化,形成结构离散模型。
3 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构分析
为了分析结构的相关力学受力性能,主要计算了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T梁在顶升作用下的抗弯承载力和T梁上下缘的应力包络图。
3.1 计算结果
(1)抗弯承载能力计算。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 T梁结构最大正弯矩出现在跨中位置,弯矩值大小为17 652 kN.m,而结构抗力大小为22 685 kN.m,高于计算弯矩值;T梁结构最大负弯矩出现在支座位置,弯矩值大小为7 167.3 kN.m,而结构抗力大小为12 089.6 kN.m,高于计算弯矩值,由此可以判定T梁结构安全。(2)应力计算。在纵向单点逐墩顶升,顶升量为20 mm状态下, T梁结构最大应力同样出现在跨中位置,T梁上缘应力大小为12.96 MPa,T梁下缘应力大小为13.46 MPa,而结构应力最大包络值为23.1 MPa,T梁上下缘均高于计算应力值,由此可以判定T梁结构安全。
3.2 计算结果分析
(1)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跨中截面的正弯矩值和支点截面的负弯矩值均较大。(2)顶升作用下,主要计算控制指标为T梁上缘和下缘的最大应力,在荷载作用下,连续梁跨中截面与支座截面为最不利位置,如果最不利位置的最大应力均满足要求,即T梁上缘和下缘的最大应力满足要求可以近似判定T梁结构承载能力满足要求。
4 不同顶升工况下的T梁力学特性分析
(1)工况一:支座横向同步顶升、纵向单点逐墩顶升,顶升量为20 mm。
在该工况下,顶升前主梁上最大拉应力为2.05 MPa,最大压应力为9.6 MPa。
根据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按工况一条件顶升20 mm高度时:1)在第三排支座位置,即全跨的中点位置处,T梁顶升后产生的拉应力与压应力都为最大,最大拉应力变化为4.06 MPa,变化增长率达到98%,最大压应力变化为11.3 MPa,变化增长率达到17.7%,跨中位置为最不利位置。2)顶升工况一条件下,T梁结构其它位置处的应力变化相对较小,例如顶升第二排支座,顶升处的上下缘应力增量为大,而第一排支座,下缘应力增量则较小。相邻墩顶上下缘应力增量变化规律较为相似,隔跨墩顶上下缘应力增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2)工况二:支座横向同步顶升、纵向多支点逐墩顶升,顶升量为20 mm。
在全部支点同时顶升20 mm的工况条件下,桥面板的局部拉应力增量较大,为了保证更换支座过程中的安全,需对全部支点同时顶升的方案作出优化,为保证结构上下缘应力在结构抗力范围内,按以下四种工况进行应力及位移的计算。
1)第一排支座顶20 mm,第二排支座顶10 mm;2)第一排支座顶10 mm,第二排支座顶20 mm,第三排支座顶10 mm;
3)第二排支座顶10 mm,第三排支座顶20 mm,第四排支座顶10 mm;4)第一排支座顶10 mm,第三排支座顶20 mm,第五排支座顶10 mm。
计算得出四种状态的最大拉应力与最大压应力如表1所示。
混凝土强度值是判定顶升能否进行的基础指标,表中混凝土应力值均小于混凝土的强度设计值,由此可以判定在进行支座更换时,主梁结构是安全的。第2条件主梁挠度最大,计算最大挠度为2.28 cm;第4条件主梁挠度最小,计算最大挠度为1.01 cm;
根据表1可以判定,应按第一排、第三排、第五排的隔跨规律进行顶升施工。
5 结论
(1)以实际工程为例,对主梁结构的相关承载力和应力进行了分析,根据相关分析可以看出,跨中截面为最不利位置,应作为重点控制,控制的相关指标为T梁上下缘应力;
(2)分析了逐墩顶升20 mm工况下上部结构的应力状况,并对顶升方案进行了优化,在全跨的中点位置处,T梁顶升后产生的拉应力与压应力为最大,而其它位置处的应力变化相对较小,隔跨墩顶上下缘应力增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3)采用了多种顶升方法,从中选取了最优化的隔跨顶升施工方法,即采用第一排、第三排、第五排的隔跨施工可以最大程度保证结构安全。
参考文献:
[1]万飞.简支转连续梁桥支座安装与更换技术试验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9.
[2]陈永勇.京沪铁路小汶河大桥应急加固技术[J].国防交通工程與技术,2012(5):49-52.
[3]樊娟.不断交情况下更换桥梁橡胶支座[J].交通世界,2012(14):215-216.
[4]樊叶华.基于不中断交通的桥梁支座更换技术研究[J].现代交通技术,2011,8(4):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