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福山历史终结论实质是一种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福山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其论调归根结底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为资产阶级的政治合法性和思想合法性辩护的。福山理论虽然极具迷惑性,但是从马克思主义出发进行观察,不难发现其理论的巨大欺骗性。
关键词:福山;历史终结论;资产阶级
中图分类号:D031;K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08-0283-02
作者简介:张彬(1994-),江苏盐城人,南京政治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1989年夏,日裔美国人弗朗西斯·福山在美国《国家利益》杂志上发表了《历史的终结?》一文,认为西方国家实行的自由民主制度也许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并因此构成了“历史的终结”。福山“历史终结论”提出后,1991年底,随着苏联——这一当时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旗帜坠地,社会主义运动陷于低潮,历史的表象貌似证实了福山的理论。但是,该理论自身的巨大欺骗性,却给了福山一个巨大的反讽。
福山“历史终结论”的立论依据之一是他认为“现代自然科学的出现对人类历史的所有社会产生一个统一的作用”,整个人类历史将因此走上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这条同质化道路。
现代自然科学的进步必然带动技术的革新,促使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和信息化程度的大幅跃升,使得世界经济不断地融合,可以说现代科技是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的主要推动力之一,但不是全部,更不是根本动力。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的逻辑要求最大限度的掘取剩余价值,需要最低的成本和最广泛的销售市场,因此就需要不断借助现代科技来改进生产工具,革新生产组织方式,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不断增加利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要求越来越广泛的社会分工和社会协作,这就必然突破本国、本地区的界限,而走向全球。所以说目前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从根本上来说是强势的、尚处在成长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推动的。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推动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反过来,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必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必然要求生产关系也要随之发展。“人们在发展其生产力时,即在生活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的性质必然随着这些生产力的改变和发展而改变。”①社会化大生产日益发展,与资产阶级私人占有的矛盾更加激化,必然要求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变革。为了社会矛盾不是非常尖锐和激化,很多资产阶级统治下的国家对社会利益分配方式进行了微调,增加了一些社会福利,让渡了一些公民权利,这是一种进步,但是不彻底,不完全,只要生产资料依然是由资本家占有,这种生产关系必然越来越适应不了现代科技推动下的飞速发展的生产力的需要。因此现代科技对推动世界经济进一步融合这一作用毋庸置疑,但社会化大生产越是高度发达,人们对资本私人占有这一生产关系越是不满,必然要求变革为生产资料全民占有,因此,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现存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向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现代科技的方向不是资产阶级自由经济制度,而是指向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
从现实来看,自由的市场经济制度具有先天的缺陷,在现代几次世界经济危机中表现的比较明显,需要进行介入干预进行调节,才能避免或是减弱其弊端带来的危害性,在这一点上,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起,凯恩斯主义开始流行,美国等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放弃其一贯的自由的市场经济手段,开始进行监管和调节。邓小平早就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调节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并不是判断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标准,因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列宁在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实践过程中也指出,“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②因此,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要么进行变革,要么被淘汰。
福山“历史终结论”的立论依据之二是他借用黑格尔“为获得认可而进行的斗争”理论,推出自由、民主、平等权利是人们靠这一理论支配下斗争取得的成果。
自由民主平等权利是生产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阶级性。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自由民主平等权利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则反映的是无产阶级生产关系。这种思想是由经济基础,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而不是由观念自身决定的。
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才使原始社会不再屠杀部落争斗中抓获的俘虏,将其变为奴隶,奴隶主无偿占有奴隶所有的劳动成果,这时也存在自由民主平等权利,只不过只是对奴隶主而言。比如古代民主的典范雅典城邦,其占人口一半的奴隶是没有任何民主权利的,正如列宁指出那样,“奴隶占有制共和国按其内部结构来说分为两种:贵族共和国和民主共和国。在贵族共和国中参加选举的是少数享有特权的人,在民主共和国中参加选举的是全体,但仍然是奴隶主的全体,奴隶是除外的。”③
随着生产的继续发展,奴隶付出劳动、成果却都归于奴隶主这种生产关系已不适应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出现了封建主义生产方式。这时,自由民主平等权利依然是对于占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而言的,广大农民基本上享受不到这些权利。随着生产力的继续发展,封建主义生产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对经济的分割,对人性的压抑等等,远不能满足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对统一市场、健全人性等方面的要求,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
从历史上看,在资产阶级革命中,自由民主平等权利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通过资产阶级革命一道争取过来的,相比较奴隶社会和封建专制来说,资产阶级革命带来的自由民主平等权利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生产力也起到巨大促进作用。但是这种自由民主平等权利最终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无产阶级必然要求进一步追求代表自己阶级利益的自由民主平等权利。
综上所述,从根本来说,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自由民主平等权利的逐步实现,同时,在阶级社会里,这种权利作为一种生产关系体现,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因此在福山那里的自由民主平等权利不仅不是观念的产物,而且还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只要阶级没有消亡,就不存在像福山标榜的那种纯粹的自由民主平等权利,同样,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制度也并不是人类历史最理想的制度。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阶级消亡,生产力极大丰富,“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④只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得以实现,自由民主平等权利才能在全体民众中真正实现。
[ 注 释 ]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6.
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20.
③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33.
④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 参 考 文 献 ]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6.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20.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33.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关键词:福山;历史终结论;资产阶级
中图分类号:D031;K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08-0283-02
作者简介:张彬(1994-),江苏盐城人,南京政治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1989年夏,日裔美国人弗朗西斯·福山在美国《国家利益》杂志上发表了《历史的终结?》一文,认为西方国家实行的自由民主制度也许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并因此构成了“历史的终结”。福山“历史终结论”提出后,1991年底,随着苏联——这一当时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旗帜坠地,社会主义运动陷于低潮,历史的表象貌似证实了福山的理论。但是,该理论自身的巨大欺骗性,却给了福山一个巨大的反讽。
福山“历史终结论”的立论依据之一是他认为“现代自然科学的出现对人类历史的所有社会产生一个统一的作用”,整个人类历史将因此走上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这条同质化道路。
现代自然科学的进步必然带动技术的革新,促使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和信息化程度的大幅跃升,使得世界经济不断地融合,可以说现代科技是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的主要推动力之一,但不是全部,更不是根本动力。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的逻辑要求最大限度的掘取剩余价值,需要最低的成本和最广泛的销售市场,因此就需要不断借助现代科技来改进生产工具,革新生产组织方式,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不断增加利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要求越来越广泛的社会分工和社会协作,这就必然突破本国、本地区的界限,而走向全球。所以说目前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从根本上来说是强势的、尚处在成长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推动的。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推动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反过来,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必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必然要求生产关系也要随之发展。“人们在发展其生产力时,即在生活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的性质必然随着这些生产力的改变和发展而改变。”①社会化大生产日益发展,与资产阶级私人占有的矛盾更加激化,必然要求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变革。为了社会矛盾不是非常尖锐和激化,很多资产阶级统治下的国家对社会利益分配方式进行了微调,增加了一些社会福利,让渡了一些公民权利,这是一种进步,但是不彻底,不完全,只要生产资料依然是由资本家占有,这种生产关系必然越来越适应不了现代科技推动下的飞速发展的生产力的需要。因此现代科技对推动世界经济进一步融合这一作用毋庸置疑,但社会化大生产越是高度发达,人们对资本私人占有这一生产关系越是不满,必然要求变革为生产资料全民占有,因此,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现存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向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现代科技的方向不是资产阶级自由经济制度,而是指向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
从现实来看,自由的市场经济制度具有先天的缺陷,在现代几次世界经济危机中表现的比较明显,需要进行介入干预进行调节,才能避免或是减弱其弊端带来的危害性,在这一点上,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起,凯恩斯主义开始流行,美国等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放弃其一贯的自由的市场经济手段,开始进行监管和调节。邓小平早就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调节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并不是判断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标准,因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列宁在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实践过程中也指出,“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②因此,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要么进行变革,要么被淘汰。
福山“历史终结论”的立论依据之二是他借用黑格尔“为获得认可而进行的斗争”理论,推出自由、民主、平等权利是人们靠这一理论支配下斗争取得的成果。
自由民主平等权利是生产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阶级性。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自由民主平等权利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则反映的是无产阶级生产关系。这种思想是由经济基础,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而不是由观念自身决定的。
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才使原始社会不再屠杀部落争斗中抓获的俘虏,将其变为奴隶,奴隶主无偿占有奴隶所有的劳动成果,这时也存在自由民主平等权利,只不过只是对奴隶主而言。比如古代民主的典范雅典城邦,其占人口一半的奴隶是没有任何民主权利的,正如列宁指出那样,“奴隶占有制共和国按其内部结构来说分为两种:贵族共和国和民主共和国。在贵族共和国中参加选举的是少数享有特权的人,在民主共和国中参加选举的是全体,但仍然是奴隶主的全体,奴隶是除外的。”③
随着生产的继续发展,奴隶付出劳动、成果却都归于奴隶主这种生产关系已不适应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出现了封建主义生产方式。这时,自由民主平等权利依然是对于占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而言的,广大农民基本上享受不到这些权利。随着生产力的继续发展,封建主义生产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对经济的分割,对人性的压抑等等,远不能满足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对统一市场、健全人性等方面的要求,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
从历史上看,在资产阶级革命中,自由民主平等权利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通过资产阶级革命一道争取过来的,相比较奴隶社会和封建专制来说,资产阶级革命带来的自由民主平等权利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生产力也起到巨大促进作用。但是这种自由民主平等权利最终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无产阶级必然要求进一步追求代表自己阶级利益的自由民主平等权利。
综上所述,从根本来说,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自由民主平等权利的逐步实现,同时,在阶级社会里,这种权利作为一种生产关系体现,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因此在福山那里的自由民主平等权利不仅不是观念的产物,而且还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只要阶级没有消亡,就不存在像福山标榜的那种纯粹的自由民主平等权利,同样,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制度也并不是人类历史最理想的制度。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阶级消亡,生产力极大丰富,“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④只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得以实现,自由民主平等权利才能在全体民众中真正实现。
[ 注 释 ]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6.
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20.
③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33.
④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 参 考 文 献 ]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6.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20.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33.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