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高考文综考试结束以后,很多看到新课标第12题的政治老师的第一感觉是:该题没有答案!但拿到参考答案时疑惑更大了:怎么能选C?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新课标卷)第 12题(以下简称12题)是:货币最早以足值的金属货币形式出现的。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商品流通中产生了作为价值符号的纸币,并逐渐取代了金属货币。纸币之所以能取代金属货币,是因为:①纸币容易生产,且同样具有充当贮藏手段的职能 ②使用纸币能够有效降低货币制作成本 ③纸币的使用范围更广 ④纸币同样能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给的是C。
后来,笔者专门问了很多不同班级、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的学生,结果惊人的相似:平常上课认真听课的、成绩好的学生,这道题基本都错,相反,平常上课不认真听课的、成绩不好的学生,这道题对的更多!后来知道,江西省高考政治阅卷组以江西省教育考试院的名义向教育部考试中心打了一份报告,反映了这一问题。结果是维持原答案!理由是在金本位制度下纸币没有价值尺度职能,但是在纸币本位制度下纸币有价值尺度的职能。后来还听说给江西省的高中政治教师送了一顶高帽:用老观念讲新教材!
1998年高中新课程方案实施以来的十多年时间里,笔者和江西省高中政治教师一直走在新课程改革的最前沿!用老观念讲新教材?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江西省的高中政治教师自身的问题?还是高考试题命制存在问题?时隔二年多,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心头,挥之不去!本文想从这道高考选择题给政治教师带来的困惑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困惑一:高考命题依据是什么?
新课程改革之前,高中政治高考命题的依据是教学大纲和教材,新课程改革之后则是课程标准和教材,还有就是考前有一个考试说明。12题答案命制的依据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材教科书思想政治教师教学用书(经济生活)》第40页的一句话“纸币作为现行的货币,执行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高考政治命题依据到底什么?教师教学用书编者在说明中写到:“这本教师教学用书与《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教材相配套。”“为教师使用这本教材提供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及评价的建议。”当然事实上,教师上课或对教材的理解更多是来自教师教学用书,也许是由于这本书是教材的编者编制,所以就成了权威。
就算教师教学用书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在该书第40页这句话的后面还有一句话“这些内容不要求学生掌握”!既然要以这本书为依据,为什么高考试题会出现“不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老师是该讲还是不该讲?
困惑二:用什么样的新观念讲新教材?
2008年秋季以后的教材及教师教学用书都是2008年出版或再版的,关于纸币的职能的描述没有任何的更新。因此,教师在授课时一直沿用老教材的观念,从今天看来,教育部考试中心对江西省高中政治教师的批评“用老观念讲新教材!”是对的。
“在货币不断转手的过程中单有货币的象征存在就够了。货币的职能存在可以说吞掉了它的物质存在。货币作为商品价格的转瞬即逝的客观反映只是当作它自己的符号来执行职能因此也能够由符号来代替 ”。纸币是一种符号。那么,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纸币这种符号可以代替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为什么第一轮新课改的教材对这个问题没有改动?这是谁的责任?
197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瓦解,就世界范围来说货币制度已经是从“金本位制”到“纸币本位制”了, " 当今世界黄金已不再是货币 , 但仍作为重要的储备资产存放在各国中央银行 ,以备清算国际债务时动用它。 "也就是说,1998年实施第一轮高中新课程方案就应该明确表达:纸币作为现行的货币,执行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而不是时隔10年后才在教师用书上有这样的描述。为什么我们的课程改革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反过来还是高中政治教师的错?
关于纸币的含义,从 “纸币是国家或部分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到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再到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教师现在该怎么讲?
困惑三:命制答案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让我们把目光再次回到12题,依据教师教学用书第40页的话,该题选④纸币同样能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既然这样为什么不能选①纸币容易生产,且同样具有充当贮藏手段的职能?同样的问题为何采用不同的标准?这不自相矛盾吗?不选的理由是不是因为老教材中的老观念“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足值的货币。因此,只有金银才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除此之外还有别的理由吗?如果是这样,作为教师,实在不知道如何面对学生!
高考曾经被誉为中国最后的绿洲,高考关乎数百万莘莘学子的命运,关乎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关乎民族、国家的未来,容不得任何的马虎和失误!(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大学附属中学)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新课标卷)第 12题(以下简称12题)是:货币最早以足值的金属货币形式出现的。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商品流通中产生了作为价值符号的纸币,并逐渐取代了金属货币。纸币之所以能取代金属货币,是因为:①纸币容易生产,且同样具有充当贮藏手段的职能 ②使用纸币能够有效降低货币制作成本 ③纸币的使用范围更广 ④纸币同样能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给的是C。
后来,笔者专门问了很多不同班级、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的学生,结果惊人的相似:平常上课认真听课的、成绩好的学生,这道题基本都错,相反,平常上课不认真听课的、成绩不好的学生,这道题对的更多!后来知道,江西省高考政治阅卷组以江西省教育考试院的名义向教育部考试中心打了一份报告,反映了这一问题。结果是维持原答案!理由是在金本位制度下纸币没有价值尺度职能,但是在纸币本位制度下纸币有价值尺度的职能。后来还听说给江西省的高中政治教师送了一顶高帽:用老观念讲新教材!
1998年高中新课程方案实施以来的十多年时间里,笔者和江西省高中政治教师一直走在新课程改革的最前沿!用老观念讲新教材?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江西省的高中政治教师自身的问题?还是高考试题命制存在问题?时隔二年多,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心头,挥之不去!本文想从这道高考选择题给政治教师带来的困惑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困惑一:高考命题依据是什么?
新课程改革之前,高中政治高考命题的依据是教学大纲和教材,新课程改革之后则是课程标准和教材,还有就是考前有一个考试说明。12题答案命制的依据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材教科书思想政治教师教学用书(经济生活)》第40页的一句话“纸币作为现行的货币,执行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高考政治命题依据到底什么?教师教学用书编者在说明中写到:“这本教师教学用书与《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教材相配套。”“为教师使用这本教材提供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及评价的建议。”当然事实上,教师上课或对教材的理解更多是来自教师教学用书,也许是由于这本书是教材的编者编制,所以就成了权威。
就算教师教学用书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在该书第40页这句话的后面还有一句话“这些内容不要求学生掌握”!既然要以这本书为依据,为什么高考试题会出现“不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老师是该讲还是不该讲?
困惑二:用什么样的新观念讲新教材?
2008年秋季以后的教材及教师教学用书都是2008年出版或再版的,关于纸币的职能的描述没有任何的更新。因此,教师在授课时一直沿用老教材的观念,从今天看来,教育部考试中心对江西省高中政治教师的批评“用老观念讲新教材!”是对的。
“在货币不断转手的过程中单有货币的象征存在就够了。货币的职能存在可以说吞掉了它的物质存在。货币作为商品价格的转瞬即逝的客观反映只是当作它自己的符号来执行职能因此也能够由符号来代替 ”。纸币是一种符号。那么,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纸币这种符号可以代替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为什么第一轮新课改的教材对这个问题没有改动?这是谁的责任?
197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瓦解,就世界范围来说货币制度已经是从“金本位制”到“纸币本位制”了, " 当今世界黄金已不再是货币 , 但仍作为重要的储备资产存放在各国中央银行 ,以备清算国际债务时动用它。 "也就是说,1998年实施第一轮高中新课程方案就应该明确表达:纸币作为现行的货币,执行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而不是时隔10年后才在教师用书上有这样的描述。为什么我们的课程改革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反过来还是高中政治教师的错?
关于纸币的含义,从 “纸币是国家或部分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到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再到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教师现在该怎么讲?
困惑三:命制答案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让我们把目光再次回到12题,依据教师教学用书第40页的话,该题选④纸币同样能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既然这样为什么不能选①纸币容易生产,且同样具有充当贮藏手段的职能?同样的问题为何采用不同的标准?这不自相矛盾吗?不选的理由是不是因为老教材中的老观念“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足值的货币。因此,只有金银才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除此之外还有别的理由吗?如果是这样,作为教师,实在不知道如何面对学生!
高考曾经被誉为中国最后的绿洲,高考关乎数百万莘莘学子的命运,关乎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关乎民族、国家的未来,容不得任何的马虎和失误!(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