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宗教之外,也是一个艺术的世界
我和妻子从香港飞到以色列第二大城市特拉维夫,它的全称是特拉维夫·雅法,由两个相邻的城市合并而成,一个是摩登新城特拉维夫,建成大约100多年,一个是古老小城雅法,有幾千年历史。新城老城并存的特拉维夫·雅法是以色列第二大城市和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中东地区最开放、最独特的海滨城市。这里汇聚着犹太人、阿拉伯人及其他不同种族的人,也容纳着许多充满腔调的户外咖啡馆、博物馆、美术馆,同时还因创新味道十足的高科技企业云集而被称为以色列的“硅谷”(Silicon Wadi)。
特拉维夫的艺术氛围十分浓厚,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博物馆,街头遍布出售艺术品的小店,还能偶遇各种艺术涂鸦。行前一个学艺术的朋友特别向我推荐了伊拉娜·古尔博物馆(Ilana GoorMuseum),它坐落在一个约300年历史的老别墅中,原是以色列国宝级女艺术家伊拉娜·古尔的旧居兼工作室,现作为画廊对外开放,收藏有500多件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品,其中也包括古尔自己的作品,登上四楼的阳台,可以俯瞰整个雅法老城和地中海。特拉维夫艺术博物馆是以色列顶尖的当代艺术博物馆,也是国际性的建筑和设计文化中心,中心画廊综合收藏了古典及现代艺术品,特别是以色列本土的艺术品,博物馆礼堂会定期举办朗诵会、室内音乐会、播放艺术影片。
特拉维夫毗邻地中海,曾经入选“全球最好的十个海滨城市”。我们去的公共海滩Banana Beach沙细、景美、人少,可以享受一个安静的下午。在金色的沙滩上散步时,一个70多岁的老太太走到我面前,说她喜欢我的样子,我一时不知如何回应,她自然地举起双手按在我的头顶,为我祝福,欢迎我来到她的国家。
带着对特拉维夫的美好印象,我们乘坐大巴前往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是一个干净的城市,建筑的色调也很统一。我们预订的民宿位于核心城区的主要大道——大卫王大道附近,穿过一条火车轨道,对面就是热闹的购物区。我们沿着火车轨道闲逛,路过市政局附近的一个广场,市政府在这里放了一架钢琴,一个20岁上下的小伙子正在弹奏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他戴着标志性的犹太小圆帽——基帕(kippah),闭着眼睛,沉浸在乐曲之中,围观的人们也受到感染,站在街边,沐浴着明媚的阳光,静心聆听。这架钢琴的声音有些特别,响亮清脆,旁边的当地人告诉我,钢琴是陶瓷做的,这样在露天放置可以防风防雨。
在以色列可以看到三种标志性的帽子,其中最普遍的一种就是基帕,根据犹太教义,人不可以直接以头顶对着上帝所在的天空,要以帽子相隔,以示敬仰,在哭墙、犹太教堂等宗教氛围浓厚的场所也备有一些基帕供游客免费使用;正统派犹太教教徒会戴黑色的宽檐礼帽,此外还有一种形似蛋糕盒的皮制平顶圆帽,是极端犹太教派成员的标准打扮。
Tips
特拉维夫的海滩
特拉维夫濒临东地中海,海岸线绵延数十公里,几乎包围了整个城市,沙滩沿线五星级酒店林立,北边是游艇聚集区。在这片长长的海滩上可以远眺到雅法港口的老灯塔,可以享受阳光、沙滩、海风,人们在这里跑步、骑车、钓鱼、遛狗……怪不得人们常说:“在耶路撒冷祈祷,在特拉维夫玩耍。”
3个值得一去的海滩:
特拉维夫港口:在特拉维夫靠北的海边,经过市政府的一番改造,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大型娱乐休闲购物场所。海边铺满了木栈道,还有各类造型的石头做装饰,曾经的仓库现在改造成了商铺、夜店、酒吧、饭店、表演中心。
哥顿海滩:位于皇冠假日酒店和喜来登酒店附近,比其他海滩显得开阔,聚集着许多热爱运动的人。
Banana Beach:以旁边的Banana Café咖啡馆命名,非常受旅行者欢迎,特别是年轻的情侣和大家庭。
我们无意间走进一个其貌不扬的小巷子,仿佛闯进了电影《红磨坊》的片场,可以看到巴黎风情的小酒店、海明威那个时代的酒吧、餐厅和咖啡厅,石头小路上摆着几张摇曳着烛光的桌子,桌边坐满了人,空气中飘荡着美食与美酒的馨香。耶路撒冷三千年,人神交错,文明更替,我能在此时此刻来到此地,感受这时空的激荡,幸莫大焉。返回民宿时,又经过市政局附近那个广场,远远地就听到了清越的钢琴曲,这次弹的是巴赫。
独一无二的耶路撒冷
一座城市有一两个别称十分常见,但像耶路撒冷这样拥有70个名字的可谓绝无仅有。耶路撒冷是世界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及伊斯兰教)的圣地,又先后受到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等的控制,这些统治者的语言和信仰的宗教各不相同,他们也给予这座城市许多不同的称呼,大都寄寓了和平、神圣等美好的希望。
我们的“朝圣之旅”从耶路撒冷老城开始。按照居民的信仰和民族,老城被粗略分成四个区域——犹太区(Jewish Quarter)、穆斯林区(Muslim Quarter)、基督区(Christian Quarter)和亚美尼亚区(Armenian Quarter),其中有三大宗教圣地——犹太教圣地西墙(哭墙),基督教圣地圣墓教堂,伊斯兰教圣地圆顶清真寺。 西墙广场上每年都会涌入数以万计的参拜者,他们将心愿写在纸上,塞进古圣殿残余的墙壁的缝隙里,扶墙默哭。公元前965年,所罗门在锡安山上建造了首座犹太教圣殿,俗称“第一圣殿”,后被巴比伦人摧毁;半个多世纪后,犹太人在其旧址上建造了“第二圣殿”,公元1世纪又被罗马人摧毁,仅留下了圣殿西面一段长约50米的护墙。千百年来,流落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回到耶路撒冷时,都会来到这面石墙前低声祷告,哭诉流亡之苦。我去过世界各地很多宗教氛围浓厚的地方,比如梵蒂冈,但最令我动容的还是哭墙,它也是我此次以色列之旅中最难以忘怀的地方。西墙共有3个入口:大马士革门,老城南边的Dung Gate,锡安门。走锡安门的话沿途可以经过犹太区内的多个景点,也能到达西墙观景台。每逢宗教节日、犹太青年成人礼和安息日,西墙都会有大规模的祈祷环节。
离开西墙,拐几个弯就到了基督教的圣地圣墓教堂,它坐落在山谷中,外观像一个十字架,内部分为上下两层。当年耶稣受难时走过的苦路,已成为耶路撒冷最著名的一条徒步游览路线,共分为十四站,最后的四站都位于圣墓教堂。第十站和第十一站分别展示了两件巨幅油画——亚伯拉罕祭献儿子以撒,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第十二站是耶稣受难的地点,矗立着著名的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雕塑。第十三站是正门大厅,摆放着据说浸染过耶稣鲜血的红色大理石。大厅中央的圣墓是苦路的终点,圣墓其实就是一个不足两米宽的石洞,据说耶稣当年被埋在这里,3天之后复活。
每一处宗教圣地都承载着无数信徒长年累月的虔敬之心,而耶路撒冷更是不同信仰的人们共同的心之所向,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
Tips
特别提示
西墙的朝拜区域是男女分开的,男性进入需要戴犹太小帽,入口处提供一次性的纸质小帽,女性着装要盖住肩膀和膝盖;参观完最好面向西墙倒退着走出;在安息日参观西墙,不能拍照、使用手机和吸烟。
在圣地寻找美味
以色列干旱缺水,沙漠面积几乎占到全国总面积的70%,但它的农业却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不仅能自给自足,每年还大量向欧洲国家出口蔬菜、瓜果和花卉,真正是让沙漠开出了花朵、生出了美味。
卡梅尔市场是特拉维夫最大的室外超级市场,生鲜果蔬、肉禽蛋奶、粮油米面应有尽有,新鲜的水果鲜艳欲滴,还沾着泥土芬芳的蔬菜占满摊位,旁边整齐摆放着十余种中东国家最流行的香料,橄榄铺里各种黑色、黄色、绿色的腌制橄榄硕大饱满,以色列人颇爱橄榄,当地出产的橄榄油也是声名远播。我们在一个铺子品尝到了以色列大受欢迎的主食披塔(pita),这是一种用圆形面包做成的食物,中间是空心的,可以夹放蔬菜、熏鸡肉、酱料等,根据自己的喜好把它填得满满当当,就是极满足的一餐。
卡梅尔市场旁边的爵士乐酒吧BeitHaamudim,被各种旅游指南评为特拉维夫最佳酒吧之一,这里提供令人垂涎的素食菜单,还可以听到以色列顶级爵士音乐家的表演。中东美食法拉费(falafel,也叫炸豆丸子)在以色列也是一道备受欢迎的主食,将鹰嘴豆泥制成的小球炸成金黄色,可以直接品尝,也可以塞入三明治中,配上肉类与新鲜蔬果一起吃。在酒吧轻松的氛围中,一边品尝美味小食,一边聆听音乐家们的出色表演,身心都倍感满足。
在街头闲逛,不时也能遇到让人开心的美食。犹太人对食用的肉类有严格规定,只能吃偶蹄、有趾及反刍的动物,猪肉、马肉等都不可以吃。以色列的街头烤肉(kebab)主要用的是羊肉、牛肉和鸡肉,烤得似焦非焦,撒上各种香料,是很受游客欢迎的特色美食。
以色列所在的迦南地,在《舊约》中被称为“流着奶与蜜的土地”,意思是这片被神眷顾的乐土牛羊成群,鲜花簇拥,物产丰富。以色列有一道标志性的甜品——马拉毕(malabi),是在牛奶布丁上面淋上粉红色的糖浆,再撒上坚果碎或椰丝,每次看到都会让我想起《旧约》中的这个典故。
Tips
不可错过的以色列美食
以色列多样化的人口造就了多元的饮食文化。流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历经波折在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重返故乡,同时也带回了曾经生活过的地域的印迹,欧洲、拉丁美洲、北非、中东、亚洲等风格迥异的烹饪技艺与犹太人三千年的饮食传统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以色列风味。
辫子面包
犹太人传统的节日面包,松软可口,形似辫子。
番茄炖蛋
起源于北非国家突尼斯,英文名叫做Shakshuka,与国内常吃的西红柿炒鸡蛋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东沙拉
主要以西红柿和黄瓜做基底,有时候会添加洋葱、欧芹,基底切丁后浇上柠檬汁和橄榄油,再加入黑胡椒或酸奶、芝麻酱即可。
美酒
以色列国土面积不大,但各地区的地形、土壤质地各不相同,种出来的葡萄也风味各异,无论你喜欢清新果香还是浓郁佳酿,尽可满足。以色列有数百家酒庄,分布在5大葡萄种植区:加利利地区、山逊地区、犹地亚山区、萨马利亚地区和内盖夫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