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料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基础,也是历史的见证,是可以将历史学和历史联系在一起的桥梁。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巧妙地引入史料,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历史。历史教师想在教学过程中对历史进行重现,运用的史料越丰富,重现历史的效果就越好。在历史教材中,因为篇幅的限制,史料的内容不够丰富,不利于学生对史实进行深入的理解。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当加入一定的史料,还原史实,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一、发挥教材中史料的作用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材内容变得多元起来。新教材增加了很多关于历史实物、人物图像的图片,史料的数量多了起来,给学生探究的空间非常广阔。
出现在教材中的史料,不管是图片史料还是实物史料等,都非常典型。比如,在教学《三国鼎立》时,需要学生理解的是那个时代的背景,认识东汉年间社会的状况。另外,在课后练习部分,出现了《蒿里行》这首诗。这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既锻炼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还让学生了解到,在东汉末年,百姓流离失所,尸骨布满原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课外资料和教材的联系,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史料的优势。
二、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兼顾知识教学和能力的提升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不仅要给学生讲授基本的知识,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从而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时刻贯彻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理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知识,处理好基础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让两者都能均衡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知识的理解过程也是能力的形成过程。关于能力的提升,也需要学生以自身的知识储备为强大后盾,不但要让学生理解知识,还需要教师对知识进行一定的加工和处理,让学生易于接受。在融入史料进行教学时,教师还要明白史料教学和基础知识传授、学生能力形成之间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史料为历史教学的真实支柱,结合教材中给出的历史结论,引导学生探究历史,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历史素养、学习能力的目的。
三、研读课堂教学内容,坚持史料真实与适度的原则
在融入史料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因为学生的情感因素、思维会不由自主地受到平时接收的信息的影响,主观地对史料的真实性表示怀疑,所以,教师要保证史料的真实性和学生的适应性。另外,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认识水平、学习能力等不足,所以,在融入史料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史料进行解读,降低学生对史料理解的难度。
例如,教学《三国鼎立》时,可以引入曹操的《蒿里行》。如果教师不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和指导,就会导致学生产生阅读的消極心理,还可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歧路,对文章的理解出现偏差。所以,教师在本课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真实地了解东汉百姓生活的实际情况,更好地完成本章知识的教学。融入课堂的史料也不宜过多,因为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课堂教学时间非常有限,如果融入太多的史料,会让学生捕捉不到学习的难点和重点,从而影响了整节课的教学效率。
总的来说,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史料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方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在史料的选择上,教师应该以教学内容为主要依据,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一节历史课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巧妙设计教学步骤,科学使用史料,让史料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从而让学生更加热爱历史学习。
一、发挥教材中史料的作用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材内容变得多元起来。新教材增加了很多关于历史实物、人物图像的图片,史料的数量多了起来,给学生探究的空间非常广阔。
出现在教材中的史料,不管是图片史料还是实物史料等,都非常典型。比如,在教学《三国鼎立》时,需要学生理解的是那个时代的背景,认识东汉年间社会的状况。另外,在课后练习部分,出现了《蒿里行》这首诗。这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既锻炼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还让学生了解到,在东汉末年,百姓流离失所,尸骨布满原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课外资料和教材的联系,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史料的优势。
二、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兼顾知识教学和能力的提升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不仅要给学生讲授基本的知识,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从而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时刻贯彻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理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知识,处理好基础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让两者都能均衡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知识的理解过程也是能力的形成过程。关于能力的提升,也需要学生以自身的知识储备为强大后盾,不但要让学生理解知识,还需要教师对知识进行一定的加工和处理,让学生易于接受。在融入史料进行教学时,教师还要明白史料教学和基础知识传授、学生能力形成之间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史料为历史教学的真实支柱,结合教材中给出的历史结论,引导学生探究历史,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历史素养、学习能力的目的。
三、研读课堂教学内容,坚持史料真实与适度的原则
在融入史料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因为学生的情感因素、思维会不由自主地受到平时接收的信息的影响,主观地对史料的真实性表示怀疑,所以,教师要保证史料的真实性和学生的适应性。另外,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认识水平、学习能力等不足,所以,在融入史料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史料进行解读,降低学生对史料理解的难度。
例如,教学《三国鼎立》时,可以引入曹操的《蒿里行》。如果教师不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和指导,就会导致学生产生阅读的消極心理,还可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歧路,对文章的理解出现偏差。所以,教师在本课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真实地了解东汉百姓生活的实际情况,更好地完成本章知识的教学。融入课堂的史料也不宜过多,因为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课堂教学时间非常有限,如果融入太多的史料,会让学生捕捉不到学习的难点和重点,从而影响了整节课的教学效率。
总的来说,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史料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方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在史料的选择上,教师应该以教学内容为主要依据,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一节历史课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巧妙设计教学步骤,科学使用史料,让史料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从而让学生更加热爱历史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