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卡尔维诺在创作后期,深受罗兰·巴特等人的思想观念影响,这种后现代主义思想也渐渐融入到了他的作品中,而小说《寒冬夜行人》则是后现代主义思想氛围中的典型之作。《寒冬夜行人》打破了传统的文学创作思维模式,将小说中的各个环节逐一打破,在小说的结尾处给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这种写作手法让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得以延伸。本文将以卡尔维诺的《寒冬夜行人》为探讨对象,对后现代语境下《寒冬夜行人》的文本进行剖析。
关键词:后现代语境 《寒冬夜行人》 文本研究
引言
小说《寒冬夜行人》是后现代语境下的典型之作,作家卡尔维诺通过运用独特的叙事手法,让整部作品的文本构造与传统主义小说极为不同,后现代连续主义和非连续主义之间的对立在这部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小说的结尾带给读者一个任意想象的空间。卡尔维诺在小说中极大地摧毁了传统的关联性,将非连续性文本在作品中重点嵌入,小说中的很多故事之间并没有关联,这样的一种写作手法让文章中的故事情节得到了不断的延伸,永无止境地延续了下去。
一、后现代文本观
在传统意义上,文学的本质就是对真理的一种模仿,所以在文学作品中,一定要与真理相符而万万不能相悖,真理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永恒不变的,所以,文学的核心就在于将真理进行明确化,使得真理更具完整性。后现代文学的本质就在于改变传统的文学架构,创造新的方式去表现文学,用更加理性化的结构去解读文学。文学创作构思是充满不确定性的,同时还具备未完成性,后现代文学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强化多元的特征,使得文学的意义变得更加丰富。由此不同的文学批评家则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对其有不同的描述和概括。后现代文学作家罗兰·巴特是典型的代表,卡尔维诺与巴特平常私交甚深,在文学创作上也受到罗兰·巴特一定的影响。[1]罗兰·巴特的后现代思想观念浓厚,他认为小说作者不应该只是局限于传统的文学构造模式,一味地在旧有框架中进行摸索,而应该突破固有观念,走出一条新的道路并开辟新的理念和文学创作模式,这种文学创作手法能够给读者更多想象的空间,有利于引导他们对文学作品进行更深入的阅读和研究,使得读者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共鸣,领略到作者创作作品时的心理状态。一部优秀的作品能够让读者与作者之间有平等对话般的交流,这样互动式的文学文本才是有意义的。每一位作家在文学创作时都需要一种语境,这是与时代相配合的产物,以适应时代文学的思潮。在后现代文学语境中,卡尔维诺的《寒冬夜行人》就是这一语境中的经典之作,它凸显与包罗了整个时代的文学特色。
二、卡尔维诺及作品《寒冬夜行人》概说
1923年,卡尔维诺在古巴出生,1967年后的大约15年光景里,他在巴黎定居,与罗兰·巴特等当时的一些思想家们来往密切,受到他们思想的感染,这种思想在他后期的一些作品中有所体现,他的思想理论已不仅仅局限于以往的传统方式,而是渐渐投入到了后现代环境中。[2]卡尔维诺对文学一直有着由衷的热爱,他对生活总是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度,他的乐观主义精神给了他很大的在文学道路上继续奋勇前进的力量,他对小说认真的态度和在文学领域孜孜不倦的探索,给了我们极其宝贵的经验。
小说《寒冬夜行人》的出版发行伊始:一个读者兴高采烈地去书店购买这本书,当他打开书时,却发现在书的第32页出现了装订失误的情况,便没有再继续看下去,而是去书店找老板,要求进行更换。书店的老板向他解释道,他已与出版社联系,对方告诉自己卡尔维诺的《寒冬夜行人》在进行装订时,与波兰作家巴扎克巴尔所撰写的《在马尔堡市郊外》弄混了,同时,老板答应他帮他更换此书。就在这时,这位读者遇到了一位女性,这位女性也是小说《寒冬夜行人》的读者,她叫柳德米拉,与这位读者的境遇相似,她也是来进行更换的。于是,男读者书中因寻找《寒冬夜行人》这本小说的十个毫无关联的故事之外,又加入了他与女读者偶遇并相恋的故事,小说便在这样的情节中循序渐进地展开了。
三、后现代语境下《寒冬夜行人》文本研究
(一)解构的底色
《寒冬夜行人》跳出了传统小说理论的局限,是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卡尔维诺受罗兰·巴特文本理论的影响,他的文本叙事的解构思想与他们保持了深刻的一致性。除了罗兰·巴特,德里达在现实生活中对卡尔维诺的影响也不小,这在之后的时间里得到了理论界的证实。尽管他们的身份及叙事方式有很大差异,但是在小说叙事解构上却有着很高的相似性。解构即是对文本中互文关系深层上的一种剖析,不同的文本思想在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也是风格迥异的。[3]《寒冬夜行人》在小说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小说中的理论及叙事结构之间有关联。这一理论运用到小说创作中主要表现在叙事层面,理论与文学之间的界限很容易被打破,而实质上文学理论与后现代结构主义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两者都是通过语言来传递信息、建立结构和表达思想。曾有学者认为:“语言学转向是对哲学存留的一种强力清除,哲学中人的意识是其基本观念,而语言能代替这种主体并彻底消除日常生活中语言与生活的界限,将语言与各种其他的学科进行连结,将其他领域也都进行文学化。”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都是对文学主体的一种释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中心的消解
《寒冬夜行人》不仅在思想上突破了传统的界限,同时在叙事上也有了进一步的突破,这主要表现在这部小说不再是以作者视角为中心,也不再以文本和读者为中心,而是通过对读者的释放,让读者切身体会到作者在构筑这部小说时心中的想法。传统小说叙事模式往往是以作者为中心,但是小说阅读的对象是大众而不是作者。卡尔维诺正是摒弃这一传统观念,不以个人态度来创造小说最终的效果,所以他通过独特的叙事方法来延伸小说的情节并对作者身份进行消解。[4]作家一味地在旧有框架中进行摸索只会穷途末路,应该对传统的文学构造模式进行重组,突破固有观念,开辟新的理念并探索一条新的文学创作模式。
《寒冬夜行人》是以十个没有关联性的故事来开头,这十个故事采用的都是第一人称的叙事方法。这样读者很容易将故事里的“我”理解成叙述中的“你”,人物角色形象的自然转换让读者在联想中阅读得更深入。每一部作品都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对话,传统小说叙事方法让读者对作者产生了依附关系,读者在进行阅读时不能快速走进角色,觉得小说中故事情节和文字语言读起来略有生涩之感。而作家在对小说创作进行解读时,往往是在小说出版多年之后。在《寒冬夜行人》中,卡尔维诺有意将作者身份直观展现出来,使这成为小说人物中的一部分,从而让文本中的编码得以解开,让现代小说文本中极力凸显作者的意识彻底消解。在小说里作者丢掉了耀眼的光环和被人景仰的崇高,不再像传统小说中将读者和叙述对象牢牢控制住,《寒冬夜行人》借助了自我反思的模式,表现了写作主体因自身的主体性而表现出来的深层焦虑。小说在叙事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打破了传统结构的完整性,让故事情节拆分重组,在叙事过程中不断加入反思性理论,让小说叙事在中断或转移中将小说情节整体性彻底瓦解。 (三)边界的位移
从小说叙事理论来看,一个完整的小说文本大致可以区分为五个层面:(1)作者所处的层面;(2)文本中叙述者的层面;(3)文本中故事人物的层面;(4)故事人物的体验、行动或与之相关的事件;(5)读者层面。其中(1)代表文本之外与作者相关涉的现实世界,(5)代表文本之外与读者相关涉的现实世界,(2)到(4)则构成虚构域层面。在这一叙事模式中,各层面之间尽管存有诸多的联系,但它们的界限是清晰、牢固的,彼此间是一种具有等级深度分判、相对封闭的存在。作为文学理论家,卡尔维诺将作品中所设计的环节看作是文学中的现实层面,认为现实与文学是互相碰撞的,并有一定的关联和互通性。在他的作品《控制论与幽灵》中就曾以这样的言论向人们展示过,在他的思维中作家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是可以互换和替代的。现代叙事理论在这方面的解释是文学创作策略是将“隐含读者”和“隐含作者”增设了一道桥梁,让他们可以随时地进行互换,从而将读者与作者都写进了文本中,这实际上只是增加了叙事的长度,并没有改变其宽度。不管是在什么样的语境下,不同的读者都有着不同的理解视角。所以这只是一种防御型的策略,作者退出读者的视线,而读者却参与了进来,这就形成了一种文学世界与现实世界是可以互通的假象,人们能在现实世界里感受到文学世界中的那种氛围,遇到文学世界中的那种境遇。卡尔维诺的文学主张是超越传统的思维模式,超出一切人们认为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并写出不受传统文学束缚的文学作品。《寒冬夜行人》做到了这一点,卡尔维诺将小说中的各个环节逐一打破,并把这些环节共时化。
卡尔维诺的最后一部作品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作者在叙述每一个故事的时候,人物都只能基于他们所看到的情况来做思考,而对于通过其他方式所最后形成的想法,他们则不会持以很信任的态度。”[5]在后现代文学作品中,人们几乎都是按卡尔维诺所描述的那样,在自己的故事中来进行思考,而研究者和读者则像作品中的人物,一旦人们产生了过度的信任或者依赖,对所叙述的事件所呈现出来的现象不抱怀疑的态度,就形成了对传统思维方式的自省及对后现代文学新的思考。语
参考文献
[1]王钦峰.后现代主义小说论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柳鸣九.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3]卡尔维诺.卡尔维诺文集·美国讲稿[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4]A·J·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M].蒋梓骅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2.
[5]卡尔维诺.寒冬夜行人·帕洛马尔·美国讲稿[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关键词:后现代语境 《寒冬夜行人》 文本研究
引言
小说《寒冬夜行人》是后现代语境下的典型之作,作家卡尔维诺通过运用独特的叙事手法,让整部作品的文本构造与传统主义小说极为不同,后现代连续主义和非连续主义之间的对立在这部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小说的结尾带给读者一个任意想象的空间。卡尔维诺在小说中极大地摧毁了传统的关联性,将非连续性文本在作品中重点嵌入,小说中的很多故事之间并没有关联,这样的一种写作手法让文章中的故事情节得到了不断的延伸,永无止境地延续了下去。
一、后现代文本观
在传统意义上,文学的本质就是对真理的一种模仿,所以在文学作品中,一定要与真理相符而万万不能相悖,真理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永恒不变的,所以,文学的核心就在于将真理进行明确化,使得真理更具完整性。后现代文学的本质就在于改变传统的文学架构,创造新的方式去表现文学,用更加理性化的结构去解读文学。文学创作构思是充满不确定性的,同时还具备未完成性,后现代文学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强化多元的特征,使得文学的意义变得更加丰富。由此不同的文学批评家则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对其有不同的描述和概括。后现代文学作家罗兰·巴特是典型的代表,卡尔维诺与巴特平常私交甚深,在文学创作上也受到罗兰·巴特一定的影响。[1]罗兰·巴特的后现代思想观念浓厚,他认为小说作者不应该只是局限于传统的文学构造模式,一味地在旧有框架中进行摸索,而应该突破固有观念,走出一条新的道路并开辟新的理念和文学创作模式,这种文学创作手法能够给读者更多想象的空间,有利于引导他们对文学作品进行更深入的阅读和研究,使得读者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共鸣,领略到作者创作作品时的心理状态。一部优秀的作品能够让读者与作者之间有平等对话般的交流,这样互动式的文学文本才是有意义的。每一位作家在文学创作时都需要一种语境,这是与时代相配合的产物,以适应时代文学的思潮。在后现代文学语境中,卡尔维诺的《寒冬夜行人》就是这一语境中的经典之作,它凸显与包罗了整个时代的文学特色。
二、卡尔维诺及作品《寒冬夜行人》概说
1923年,卡尔维诺在古巴出生,1967年后的大约15年光景里,他在巴黎定居,与罗兰·巴特等当时的一些思想家们来往密切,受到他们思想的感染,这种思想在他后期的一些作品中有所体现,他的思想理论已不仅仅局限于以往的传统方式,而是渐渐投入到了后现代环境中。[2]卡尔维诺对文学一直有着由衷的热爱,他对生活总是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度,他的乐观主义精神给了他很大的在文学道路上继续奋勇前进的力量,他对小说认真的态度和在文学领域孜孜不倦的探索,给了我们极其宝贵的经验。
小说《寒冬夜行人》的出版发行伊始:一个读者兴高采烈地去书店购买这本书,当他打开书时,却发现在书的第32页出现了装订失误的情况,便没有再继续看下去,而是去书店找老板,要求进行更换。书店的老板向他解释道,他已与出版社联系,对方告诉自己卡尔维诺的《寒冬夜行人》在进行装订时,与波兰作家巴扎克巴尔所撰写的《在马尔堡市郊外》弄混了,同时,老板答应他帮他更换此书。就在这时,这位读者遇到了一位女性,这位女性也是小说《寒冬夜行人》的读者,她叫柳德米拉,与这位读者的境遇相似,她也是来进行更换的。于是,男读者书中因寻找《寒冬夜行人》这本小说的十个毫无关联的故事之外,又加入了他与女读者偶遇并相恋的故事,小说便在这样的情节中循序渐进地展开了。
三、后现代语境下《寒冬夜行人》文本研究
(一)解构的底色
《寒冬夜行人》跳出了传统小说理论的局限,是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卡尔维诺受罗兰·巴特文本理论的影响,他的文本叙事的解构思想与他们保持了深刻的一致性。除了罗兰·巴特,德里达在现实生活中对卡尔维诺的影响也不小,这在之后的时间里得到了理论界的证实。尽管他们的身份及叙事方式有很大差异,但是在小说叙事解构上却有着很高的相似性。解构即是对文本中互文关系深层上的一种剖析,不同的文本思想在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也是风格迥异的。[3]《寒冬夜行人》在小说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小说中的理论及叙事结构之间有关联。这一理论运用到小说创作中主要表现在叙事层面,理论与文学之间的界限很容易被打破,而实质上文学理论与后现代结构主义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两者都是通过语言来传递信息、建立结构和表达思想。曾有学者认为:“语言学转向是对哲学存留的一种强力清除,哲学中人的意识是其基本观念,而语言能代替这种主体并彻底消除日常生活中语言与生活的界限,将语言与各种其他的学科进行连结,将其他领域也都进行文学化。”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都是对文学主体的一种释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中心的消解
《寒冬夜行人》不仅在思想上突破了传统的界限,同时在叙事上也有了进一步的突破,这主要表现在这部小说不再是以作者视角为中心,也不再以文本和读者为中心,而是通过对读者的释放,让读者切身体会到作者在构筑这部小说时心中的想法。传统小说叙事模式往往是以作者为中心,但是小说阅读的对象是大众而不是作者。卡尔维诺正是摒弃这一传统观念,不以个人态度来创造小说最终的效果,所以他通过独特的叙事方法来延伸小说的情节并对作者身份进行消解。[4]作家一味地在旧有框架中进行摸索只会穷途末路,应该对传统的文学构造模式进行重组,突破固有观念,开辟新的理念并探索一条新的文学创作模式。
《寒冬夜行人》是以十个没有关联性的故事来开头,这十个故事采用的都是第一人称的叙事方法。这样读者很容易将故事里的“我”理解成叙述中的“你”,人物角色形象的自然转换让读者在联想中阅读得更深入。每一部作品都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对话,传统小说叙事方法让读者对作者产生了依附关系,读者在进行阅读时不能快速走进角色,觉得小说中故事情节和文字语言读起来略有生涩之感。而作家在对小说创作进行解读时,往往是在小说出版多年之后。在《寒冬夜行人》中,卡尔维诺有意将作者身份直观展现出来,使这成为小说人物中的一部分,从而让文本中的编码得以解开,让现代小说文本中极力凸显作者的意识彻底消解。在小说里作者丢掉了耀眼的光环和被人景仰的崇高,不再像传统小说中将读者和叙述对象牢牢控制住,《寒冬夜行人》借助了自我反思的模式,表现了写作主体因自身的主体性而表现出来的深层焦虑。小说在叙事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打破了传统结构的完整性,让故事情节拆分重组,在叙事过程中不断加入反思性理论,让小说叙事在中断或转移中将小说情节整体性彻底瓦解。 (三)边界的位移
从小说叙事理论来看,一个完整的小说文本大致可以区分为五个层面:(1)作者所处的层面;(2)文本中叙述者的层面;(3)文本中故事人物的层面;(4)故事人物的体验、行动或与之相关的事件;(5)读者层面。其中(1)代表文本之外与作者相关涉的现实世界,(5)代表文本之外与读者相关涉的现实世界,(2)到(4)则构成虚构域层面。在这一叙事模式中,各层面之间尽管存有诸多的联系,但它们的界限是清晰、牢固的,彼此间是一种具有等级深度分判、相对封闭的存在。作为文学理论家,卡尔维诺将作品中所设计的环节看作是文学中的现实层面,认为现实与文学是互相碰撞的,并有一定的关联和互通性。在他的作品《控制论与幽灵》中就曾以这样的言论向人们展示过,在他的思维中作家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是可以互换和替代的。现代叙事理论在这方面的解释是文学创作策略是将“隐含读者”和“隐含作者”增设了一道桥梁,让他们可以随时地进行互换,从而将读者与作者都写进了文本中,这实际上只是增加了叙事的长度,并没有改变其宽度。不管是在什么样的语境下,不同的读者都有着不同的理解视角。所以这只是一种防御型的策略,作者退出读者的视线,而读者却参与了进来,这就形成了一种文学世界与现实世界是可以互通的假象,人们能在现实世界里感受到文学世界中的那种氛围,遇到文学世界中的那种境遇。卡尔维诺的文学主张是超越传统的思维模式,超出一切人们认为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并写出不受传统文学束缚的文学作品。《寒冬夜行人》做到了这一点,卡尔维诺将小说中的各个环节逐一打破,并把这些环节共时化。
卡尔维诺的最后一部作品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作者在叙述每一个故事的时候,人物都只能基于他们所看到的情况来做思考,而对于通过其他方式所最后形成的想法,他们则不会持以很信任的态度。”[5]在后现代文学作品中,人们几乎都是按卡尔维诺所描述的那样,在自己的故事中来进行思考,而研究者和读者则像作品中的人物,一旦人们产生了过度的信任或者依赖,对所叙述的事件所呈现出来的现象不抱怀疑的态度,就形成了对传统思维方式的自省及对后现代文学新的思考。语
参考文献
[1]王钦峰.后现代主义小说论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柳鸣九.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3]卡尔维诺.卡尔维诺文集·美国讲稿[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4]A·J·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M].蒋梓骅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2.
[5]卡尔维诺.寒冬夜行人·帕洛马尔·美国讲稿[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