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湘西南是苗侗民族聚居的地区,苗侗文化遗产丰厚,在挖掘和开发民族文化产品中,某些地方出现了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冲突,如何科学地保护好苗侗文化遗产,便成了关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湘西南;苗侗文化;遗产;保护
湘西南,即湖南西南部,包括怀化的通道、靖州、会同、洪江、芷江、新晃、麻阳以及邵阳的绥宁、城步等县市,是苗侗少数民族广泛分布的地区,苗侗文化遗产丰厚,例如新晃的侗族傩戏,麻阳的花灯戏,芷江的孽龙舞,靖州的苗族歌鼟、芦笙舞、雕花蜜饯,通道的侗戏、哆耶舞、民间器乐,绥宁的插绣、苗族山歌,城步的长鼓舞、傩舞以及苗侗绚丽的服饰头饰,苗族的四八姑娘节、乌饭节和侗族鼓楼、风雨桥、庙宇、寨门、船棚、游方场、铜鼓场、芦笙场等,纷纷显示出湘西南古老神秘的民族文化色彩。
一、湘西南苗侗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成效
历年来,国家在民族文化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从法律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挖掘和保护、项目的开发以及传承与传播等都做了相关规定。湘西南作为苗侗民族聚居的地区,首先,在政策上国家给予了优惠待遇,划分了麻阳苗族自治县、新晃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城步苗族自治县等少数民族自治区域,在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过程中,国家给予了财力、物力等大力支持。其次,社会各界在湘西南苗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等方面,也做出了大量的贡献,一些专家学者和民族工作者经过实地调查研究,编辑整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提出了一些中肯的保护和开发措施及对策。再次,湘西南各地政府在保护和开发民族文化遗产方面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比如保护苗族侗族古村落、修缮苗侗古建筑、编辑整理苗侗少数民族语言作品及歌舞戏曲、宣传苗侗少数民族手工艺、申报世界级、国家级和省级苗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民族旅游项目等。靖州县依靠杨梅的资源优势,突出苗族歌鼟、芦笙舞蹈的特色,着力打造苗寨侗乡杨梅节文化这块金字品牌;芷江县提出了“弘扬侗族文化,打造江南名城”的口号,在保护侗文化遗产的工作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通道县依据丰富的侗文物资源加强了侗寨民居及鼓楼群、风雨桥的保护,开辟侗族民族博物馆等。由此可见,在全面实施保护与开发苗侗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湘西南地区依托苗侗文化彰显出无限的生机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湘西南苗侗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由于湘西南特定山区条件的制约,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在对苗侗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还存在着几大困境:
一是盲目抓经济数字和城市形象建设,忽视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某些地方政府在城市建设中,大兴土木工程,对古民居、古街道、古会馆、古庙宇等建筑描摹临摹,甚至是全面拆毁;或者在新农村建设中,对苗村侗寨进行整改,抛弃传统的建筑艺术形式,将吊脚楼改造成砖瓦房,有的甚至建起了小洋楼,导致苗侗古村古镇民族文化的个性荡然无存。二是急功近利开发苗侗文化旅游产品。为了寻求眼前的经济效益,某些地区在开发中不认真加强对苗侗文化遗产本体的科学保护和环境管理,致使部分文化遗产的形象遭到损毁和破坏。三是苗侗民族文化的发展呈现衰落趋势。21世纪以来,苗村侗寨几乎50岁以下的中青年迫于山区落后的经济压力,纷纷远走他乡谋生,离开了学习和继承苗侗民族文化的环境;加上学校现代教育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民族文化在当地的传播,广播电视、电脑网络等多元文化的影响,新的价值观念和生活观念强烈冲击着年轻人传承苗侗民族歌舞、乐器、服饰的兴趣和自觉意识;再加上现代快餐文化的侵袭,导致很大一部分苗侗民族聚居的地区,婚丧嫁娶新事新办,传统习俗逐渐被现代节日甚至舶来品所替代,原汁原味的山间田野式的对歌、祭祀、乡土文艺表演日益淡化,这无不显示着苗侗民族文化在走向衰落的过程。四是保护与传承苗侗文化的专业人才匮乏。湘西南大部分苗侗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承基本上是沿袭口传身授的古老方式,受过现代教育、能识谱教歌的歌师不多,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土生土长颇有造诣的歌师、舞者以及手工艺人等年龄老化并相继谢世,导致许多优秀的演唱、舞蹈、手工技艺也将随着这些老者的故去而失传。五是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经费投入不足。湘西南分布着的基本上都是典型的边远山区农业县,经费来源短缺,上级部门的政策、资金扶持有限,而民族文化发展投入是一项耗资巨大、短期内难见成效的特殊工程,依靠县乡两级财力,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常常捉襟见肘。因此各地加强苗侗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计划纷纷搁浅。
三、湘西南苗侗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
苗侗民族文化遗产是湘西南地区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它蕴含着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法和文化意识,承载着苗侗人民文化生命的密码,同时它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湘西南苗侗民族聚居地区应科学地保护好民族文化遗产,因地制宜制定好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是市级政府制定好苗侗民族文化遗产整体保护规划。组织有关专家学者、民族文化管理相关人员,深入湘西南苗侗民族聚居地区进行文化资源普查,摸底调研、登记及建档,并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制定好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法规,确定保护重点和发展的目标,制定保护发展规划和方案。二是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苗侗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种原生态的整体保护,它包括苗侗民族习俗、生产生活方式、居住环境、文化面貌以及苗村侗寨古格局等,这些遗产是苗侗民族发展的历史见证,因此,对苗侗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不能采取以新换旧的做法,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对苗侗古村落、古街道、古建筑群的修缮,不能完全走商业化的路子,让建筑商来承包修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一方面建立新村,改善苗侗人民的居住条件和环境;另一方面建立原生态民族博物馆,对自然民居本体和鼓楼、风雨桥、寨门、歌舞场及环境等坚持原址保护及整旧如旧的方法,同时加强对苗侗民族生产生活用具、器乐、服饰、民间艺术产品、文献资料等实物的搜集和陈列管理,并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将民族舞蹈、音乐、民俗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成电子文本,输入网络进行保护。三是加强合作,资源共享,形成整体发展格局。湘西南苗侗民族聚居地区各级政府应一方面应强化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加快本地民族文化发展建设,另一方面还要加强与湘黔桂等苗侗民族聚居地区的合作,逐渐形成湘桂黔苗侗文化遗产保护区域,从而形成苗侗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四是切实增加苗侗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除了整修古村古寨、申遗、旅游开发等大的项目要大力投资以外,小的项目比如优秀歌师及舞者的福利、专业人才的培养、民间艺团的整编、民间文艺作品的创作收集、民族文化普及教材编写和音像制品的制作,都要纳入财政予以考虑。方法可由财政主导、社会捐资,设立民族文化发展基金,同时紧紧抓住《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和湘西南被纳入西部开发的历史机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用于苗侗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关键词】湘西南;苗侗文化;遗产;保护
湘西南,即湖南西南部,包括怀化的通道、靖州、会同、洪江、芷江、新晃、麻阳以及邵阳的绥宁、城步等县市,是苗侗少数民族广泛分布的地区,苗侗文化遗产丰厚,例如新晃的侗族傩戏,麻阳的花灯戏,芷江的孽龙舞,靖州的苗族歌鼟、芦笙舞、雕花蜜饯,通道的侗戏、哆耶舞、民间器乐,绥宁的插绣、苗族山歌,城步的长鼓舞、傩舞以及苗侗绚丽的服饰头饰,苗族的四八姑娘节、乌饭节和侗族鼓楼、风雨桥、庙宇、寨门、船棚、游方场、铜鼓场、芦笙场等,纷纷显示出湘西南古老神秘的民族文化色彩。
一、湘西南苗侗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成效
历年来,国家在民族文化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从法律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挖掘和保护、项目的开发以及传承与传播等都做了相关规定。湘西南作为苗侗民族聚居的地区,首先,在政策上国家给予了优惠待遇,划分了麻阳苗族自治县、新晃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城步苗族自治县等少数民族自治区域,在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过程中,国家给予了财力、物力等大力支持。其次,社会各界在湘西南苗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等方面,也做出了大量的贡献,一些专家学者和民族工作者经过实地调查研究,编辑整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提出了一些中肯的保护和开发措施及对策。再次,湘西南各地政府在保护和开发民族文化遗产方面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比如保护苗族侗族古村落、修缮苗侗古建筑、编辑整理苗侗少数民族语言作品及歌舞戏曲、宣传苗侗少数民族手工艺、申报世界级、国家级和省级苗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民族旅游项目等。靖州县依靠杨梅的资源优势,突出苗族歌鼟、芦笙舞蹈的特色,着力打造苗寨侗乡杨梅节文化这块金字品牌;芷江县提出了“弘扬侗族文化,打造江南名城”的口号,在保护侗文化遗产的工作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通道县依据丰富的侗文物资源加强了侗寨民居及鼓楼群、风雨桥的保护,开辟侗族民族博物馆等。由此可见,在全面实施保护与开发苗侗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湘西南地区依托苗侗文化彰显出无限的生机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湘西南苗侗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由于湘西南特定山区条件的制约,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在对苗侗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还存在着几大困境:
一是盲目抓经济数字和城市形象建设,忽视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某些地方政府在城市建设中,大兴土木工程,对古民居、古街道、古会馆、古庙宇等建筑描摹临摹,甚至是全面拆毁;或者在新农村建设中,对苗村侗寨进行整改,抛弃传统的建筑艺术形式,将吊脚楼改造成砖瓦房,有的甚至建起了小洋楼,导致苗侗古村古镇民族文化的个性荡然无存。二是急功近利开发苗侗文化旅游产品。为了寻求眼前的经济效益,某些地区在开发中不认真加强对苗侗文化遗产本体的科学保护和环境管理,致使部分文化遗产的形象遭到损毁和破坏。三是苗侗民族文化的发展呈现衰落趋势。21世纪以来,苗村侗寨几乎50岁以下的中青年迫于山区落后的经济压力,纷纷远走他乡谋生,离开了学习和继承苗侗民族文化的环境;加上学校现代教育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民族文化在当地的传播,广播电视、电脑网络等多元文化的影响,新的价值观念和生活观念强烈冲击着年轻人传承苗侗民族歌舞、乐器、服饰的兴趣和自觉意识;再加上现代快餐文化的侵袭,导致很大一部分苗侗民族聚居的地区,婚丧嫁娶新事新办,传统习俗逐渐被现代节日甚至舶来品所替代,原汁原味的山间田野式的对歌、祭祀、乡土文艺表演日益淡化,这无不显示着苗侗民族文化在走向衰落的过程。四是保护与传承苗侗文化的专业人才匮乏。湘西南大部分苗侗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承基本上是沿袭口传身授的古老方式,受过现代教育、能识谱教歌的歌师不多,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土生土长颇有造诣的歌师、舞者以及手工艺人等年龄老化并相继谢世,导致许多优秀的演唱、舞蹈、手工技艺也将随着这些老者的故去而失传。五是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经费投入不足。湘西南分布着的基本上都是典型的边远山区农业县,经费来源短缺,上级部门的政策、资金扶持有限,而民族文化发展投入是一项耗资巨大、短期内难见成效的特殊工程,依靠县乡两级财力,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常常捉襟见肘。因此各地加强苗侗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计划纷纷搁浅。
三、湘西南苗侗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
苗侗民族文化遗产是湘西南地区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它蕴含着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法和文化意识,承载着苗侗人民文化生命的密码,同时它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湘西南苗侗民族聚居地区应科学地保护好民族文化遗产,因地制宜制定好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是市级政府制定好苗侗民族文化遗产整体保护规划。组织有关专家学者、民族文化管理相关人员,深入湘西南苗侗民族聚居地区进行文化资源普查,摸底调研、登记及建档,并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制定好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法规,确定保护重点和发展的目标,制定保护发展规划和方案。二是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苗侗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种原生态的整体保护,它包括苗侗民族习俗、生产生活方式、居住环境、文化面貌以及苗村侗寨古格局等,这些遗产是苗侗民族发展的历史见证,因此,对苗侗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不能采取以新换旧的做法,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对苗侗古村落、古街道、古建筑群的修缮,不能完全走商业化的路子,让建筑商来承包修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一方面建立新村,改善苗侗人民的居住条件和环境;另一方面建立原生态民族博物馆,对自然民居本体和鼓楼、风雨桥、寨门、歌舞场及环境等坚持原址保护及整旧如旧的方法,同时加强对苗侗民族生产生活用具、器乐、服饰、民间艺术产品、文献资料等实物的搜集和陈列管理,并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将民族舞蹈、音乐、民俗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成电子文本,输入网络进行保护。三是加强合作,资源共享,形成整体发展格局。湘西南苗侗民族聚居地区各级政府应一方面应强化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加快本地民族文化发展建设,另一方面还要加强与湘黔桂等苗侗民族聚居地区的合作,逐渐形成湘桂黔苗侗文化遗产保护区域,从而形成苗侗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四是切实增加苗侗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除了整修古村古寨、申遗、旅游开发等大的项目要大力投资以外,小的项目比如优秀歌师及舞者的福利、专业人才的培养、民间艺团的整编、民间文艺作品的创作收集、民族文化普及教材编写和音像制品的制作,都要纳入财政予以考虑。方法可由财政主导、社会捐资,设立民族文化发展基金,同时紧紧抓住《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和湘西南被纳入西部开发的历史机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用于苗侗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