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新思路,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现小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力和保障。因此,必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之路,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城乡差距;城乡二元结构
[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1-2-0049-02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突显的城乡差距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呈现了30年的快速增长,城市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但是,城乡差距却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渐扩大。这种状况已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制约现代化的进程。
1.1 农业发展受限,农村生活水平落后
新农村生产发展的宗旨是要增强农村的综合经济实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农村的发展主要依靠农业,而农业在我国各产业中的发展却相对落后。农业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差,在选择经营项目时带有盲目性,导致农产品市场的供求关系难以得到及时的调节,影响农业的经济效益。此外,我国农业还存在生产方式落后、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足等问题。
生活宽裕是一定历史阶段农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与质量的综合反映。城乡生活水平差距在收入上表现得异常明显,从《中国统计年鉴》可知:城乡人均收入比,由1978年的2.57倍下降到1985年的谷底1.86倍;之后波动上升至2003年的峰值3.23倍;随着对“三农”问题的重视,2004年下降到3.21倍;2005年又上升到3.22倍,2007年达到3.32倍。此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也制约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1.2 农村思想观念落后,生态问题突出
在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表现在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在农村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的社会风气。而农村现存的一些问题阻碍了乡风文明的建设。例如,农村的愚昧迷信陋习盛行;部分村民言行粗俗,文明礼貌的氛围不强;“读书无用论”重现,一些农民思想保守,不愿接受新事物,利用就业机会的能力不足,短期行为严重等。这些问题若不引起重视,势必会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阻力。
村容整洁,是指村庄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服务设施齐全、生态环境良好,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适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人居环境。在新农村建设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农药、化肥滥用现象严重,家畜养殖管理不规范;农村基础设施不足,对村民生产、生活的服务欠缺;农村土地资源大量消耗,农村建设管理混乱等。
1.3 农村民主法治意识不强,法律体系不够完善
农村民主管理就是广大村民参与农村的管理,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村民以国家、社会和农村主人的身份,自主地、能动地、有组织地参与农村管理,贡献智慧,实施监督,维护合法权益,为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开展的群众性活动和工作的总和。在新农村建设中,民主管理层面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农民的法律意识较弱,维权意识淡薄,一方面农村居民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识,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对于自身的权利、义务认识模糊不清;其次,农民的参政议政意识不强,在村务管理方面缺乏参与意识;再次,少数地方“人治”情况严重,无视法律、法规的存在;最后,我国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针对农村地区的法律、法规相较甚少,为执法带来困难。
2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缩小城乡差距的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我们解决城乡矛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对策,以此缩小城乡差距,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既要保证城市稳步发展,又要着力促进农业、农村的发展。
2.1 增加农业投入,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切实巩固和加强农业地位,就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在农业设施方面要完善水利设施、普及农用机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科学技术方面,开发应用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等,传播科学种植、养殖知识,为农民增收提供后盾。
此外,还要转变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要在生产经营中增加科技与资本的投入,提升集约化程度;发展集体经济,培育新型农民合作组织,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市场经济活动;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树立品牌效应。相关农业部门要大力普及农业知识,推广农用机械的使用。
2.2 促进农民增收,保证公共产品的提供
城乡差距的表象之一就是收入的差距,缩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收入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要认真落实惠农政策,保证资金专款专用,接受社会的监督;同时,做好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合理安置进城务工人员。其次,要努力提高农民素质。既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又要转变农民“读书无用”的思想观念,推进农民职业技术培训。最后,要保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完善性。
2.3 加强农村与城市之间全方位的交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城乡资源的流动互补。首先,城市带动农村企业发展。可以将城市企业的分支引进农村,以产生示范效应,带动整个农村企业发展。其次,城市带动农村科技进步。可以在农村设立科研站,聘请农业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最后,城市带动农村信息建设。要完善农村的交通、通信设施,普及电视、电话、网络等媒介,将法律政策、农业生产经营等信息带到村民身边。
2.4 建设绿色生态新农村,完善环境法制建设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要敢于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的禁锢,以新思路切实推进生态农村建设。第一,转变思想观念,普及环保知识。要大力宣传环保知识,让农民认识到以破坏生态环境换来的经济发展不会长久,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二,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事业的投入。要拓宽筹资渠道,引进民资、外资、社会团体等加入农村环保事业。第三,加强科技创新,发展循环农业。
2.5 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民主意识与监督机制
首先,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基层管理者素质。其次,加强农村立法工作,完善法律体系。最后,宣传民主法制知识,调动村民参政积极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解决城乡差距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探求合理、有效的具体方法缩小城乡差距,推动我国农村地区的飞跃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青夫,刘成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生产发展[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2(2).
[2]徐金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活宽裕[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2(2).
[3]刘志英.中国城乡差距现状、风险和对策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6(6).
[4]王滔.乡风文明:建设和谐新农村[J].农业经济导刊,2006(11).
[作者简介]苑国斌(1988—),女,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06级,研究方向:行政管理;温志强(1971—),男,甘肃会宁人,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城乡差距;城乡二元结构
[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1-2-0049-02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突显的城乡差距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呈现了30年的快速增长,城市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但是,城乡差距却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渐扩大。这种状况已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制约现代化的进程。
1.1 农业发展受限,农村生活水平落后
新农村生产发展的宗旨是要增强农村的综合经济实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农村的发展主要依靠农业,而农业在我国各产业中的发展却相对落后。农业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差,在选择经营项目时带有盲目性,导致农产品市场的供求关系难以得到及时的调节,影响农业的经济效益。此外,我国农业还存在生产方式落后、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足等问题。
生活宽裕是一定历史阶段农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与质量的综合反映。城乡生活水平差距在收入上表现得异常明显,从《中国统计年鉴》可知:城乡人均收入比,由1978年的2.57倍下降到1985年的谷底1.86倍;之后波动上升至2003年的峰值3.23倍;随着对“三农”问题的重视,2004年下降到3.21倍;2005年又上升到3.22倍,2007年达到3.32倍。此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也制约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1.2 农村思想观念落后,生态问题突出
在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表现在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在农村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的社会风气。而农村现存的一些问题阻碍了乡风文明的建设。例如,农村的愚昧迷信陋习盛行;部分村民言行粗俗,文明礼貌的氛围不强;“读书无用论”重现,一些农民思想保守,不愿接受新事物,利用就业机会的能力不足,短期行为严重等。这些问题若不引起重视,势必会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阻力。
村容整洁,是指村庄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服务设施齐全、生态环境良好,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适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人居环境。在新农村建设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农药、化肥滥用现象严重,家畜养殖管理不规范;农村基础设施不足,对村民生产、生活的服务欠缺;农村土地资源大量消耗,农村建设管理混乱等。
1.3 农村民主法治意识不强,法律体系不够完善
农村民主管理就是广大村民参与农村的管理,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村民以国家、社会和农村主人的身份,自主地、能动地、有组织地参与农村管理,贡献智慧,实施监督,维护合法权益,为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开展的群众性活动和工作的总和。在新农村建设中,民主管理层面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农民的法律意识较弱,维权意识淡薄,一方面农村居民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识,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对于自身的权利、义务认识模糊不清;其次,农民的参政议政意识不强,在村务管理方面缺乏参与意识;再次,少数地方“人治”情况严重,无视法律、法规的存在;最后,我国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针对农村地区的法律、法规相较甚少,为执法带来困难。
2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缩小城乡差距的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我们解决城乡矛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对策,以此缩小城乡差距,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既要保证城市稳步发展,又要着力促进农业、农村的发展。
2.1 增加农业投入,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切实巩固和加强农业地位,就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在农业设施方面要完善水利设施、普及农用机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科学技术方面,开发应用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等,传播科学种植、养殖知识,为农民增收提供后盾。
此外,还要转变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要在生产经营中增加科技与资本的投入,提升集约化程度;发展集体经济,培育新型农民合作组织,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市场经济活动;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树立品牌效应。相关农业部门要大力普及农业知识,推广农用机械的使用。
2.2 促进农民增收,保证公共产品的提供
城乡差距的表象之一就是收入的差距,缩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收入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要认真落实惠农政策,保证资金专款专用,接受社会的监督;同时,做好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合理安置进城务工人员。其次,要努力提高农民素质。既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又要转变农民“读书无用”的思想观念,推进农民职业技术培训。最后,要保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完善性。
2.3 加强农村与城市之间全方位的交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城乡资源的流动互补。首先,城市带动农村企业发展。可以将城市企业的分支引进农村,以产生示范效应,带动整个农村企业发展。其次,城市带动农村科技进步。可以在农村设立科研站,聘请农业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最后,城市带动农村信息建设。要完善农村的交通、通信设施,普及电视、电话、网络等媒介,将法律政策、农业生产经营等信息带到村民身边。
2.4 建设绿色生态新农村,完善环境法制建设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要敢于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的禁锢,以新思路切实推进生态农村建设。第一,转变思想观念,普及环保知识。要大力宣传环保知识,让农民认识到以破坏生态环境换来的经济发展不会长久,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二,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事业的投入。要拓宽筹资渠道,引进民资、外资、社会团体等加入农村环保事业。第三,加强科技创新,发展循环农业。
2.5 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民主意识与监督机制
首先,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基层管理者素质。其次,加强农村立法工作,完善法律体系。最后,宣传民主法制知识,调动村民参政积极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解决城乡差距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探求合理、有效的具体方法缩小城乡差距,推动我国农村地区的飞跃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青夫,刘成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生产发展[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2(2).
[2]徐金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活宽裕[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2(2).
[3]刘志英.中国城乡差距现状、风险和对策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6(6).
[4]王滔.乡风文明:建设和谐新农村[J].农业经济导刊,2006(11).
[作者简介]苑国斌(1988—),女,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06级,研究方向:行政管理;温志强(1971—),男,甘肃会宁人,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