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能否请两位介绍一下此次访问中国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印度观察家基金会是什么性质的组织?它的关注重点和研究方向是什么?
贾瓦戴卡:此次代表团对中国的访问是在印度观察家基金会的组织下进行的,代表团成员包括基金会成员、媒体和政界人士,因此是一个多元化的代表团。此次访问我们期望与中国各界人士积极对话,探讨中印关系等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
萨兰:观察家基金会是印度一家有着20多年历史的非营利性政策性智库。它主要研究当前重要的国际问题和国内问题。通过研究,我们为印度政府提供政策建议。除此之外,企业界和公民社会的其他组织也是我们的主要服务对象。观察家基金会是印度为数不多的独立智库之一,这意味着我们不依赖于任何组织的支援,包括政府。在业务上,我们与中国也发展了良好的伙伴关系,观察家基金会的很多研究内容都是有关中国的。
在印度,对中国的研究其实是一个新兴领域,这也许会出乎您的意料,毕竟中印自古以来就是山水相连的两个大国。我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中印两国之间的人员互动不够频繁,对两国的宣传力度不大,研究人员也相对缺乏。为此,在过去的五到七年里,观察家基金会很荣幸地开展了许多有关中国研究的活动,出版了四部关于中印关系及中印合作方面的书籍和论文,并且组织了一批代表团来中国访问。2009年我们就组织了五个代表团来中国访问。我们希望今后在印度,有关中国的研究能够成为学术界活动更为频繁的一个领域。
记者:中印之间确实存在沟通不畅,互信不足的问题,这也导致大选时期,有关中国的负面话题总是能够吸引部分印度民众的选票。我想知道,印度的普通民众对中国究竟有怎样的认识?
贾瓦戴卡:印中友谊源远流长,直到20世纪60年代时,两国依然保持了兄弟般的友好关系。1962年,两国发生边界冲突,这种负面影响持续影响了30年。但在过去的10年里,印度对中国的兴趣,对中国的良好意愿在不断增加,这是我更为看重的方面。不可否认,两国在各自的行动意图上有所猜疑,但近年来飞速发展的印中贸易已经成为双方进行了解的新窗口。中国制造的商品在印度随处可见,因其物美价廉被印度民众普遍接受。
印度有许多人对中国充满了好奇心,因为中国发展非常迅速,这种通过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给印度年轻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20世纪70年代前,中国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然而改革开放后,中国迅速成长为世界舞台上一支重要的国际力量。印度随后也开启了变革历程,获得很大发展,但中国向印度展示了变革发展的方向。
萨兰:如今在印度大选中,这种地缘政治因素已经不再成为一个重要议题。印度的政治进程主要取决于经济增长、基础设施、贫困问题的解决等,因此在竞选中,我们不太容易看到为拉选票而攻击巴基斯坦和中国这样的情况。但是必须承认,在印度,存在这样一些组织或者个人,他们愿意看到印中是竞争对手而不是伙伴关系,这部分人有的来自军方,有的来自政党组织,因为这样做对发展军工产业有利。当然,我们也认识到,中印两国需要更多的接触和沟通,消除相互之间的猜忌,结成伙伴关系,最终成为各自的朋友。可以说,印中两国在发展伙伴关系的道路上正在前行,双方在诸多国际地区事务中有着良好的交流与配合,如气候变化、国际贸易、金砖国家等。我相信,两国只有通过公民、学者、政治家之间越来越频繁的交流才能去除猜疑的种子,继续向前迈进。
记者:中印两国都是新兴大国,同为金砖国家成员国,在应对全球性挑战,如国际货币改革等方面拥有广泛共同利益,您认为中印两国还应在哪些领域加强进一步的合作?
萨兰:您谈到的货币改革的确是印中两国合作取得成功的重要表现。在20国集团框架内,金砖国家通过合作成功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使发达国家让渡一部分投票权给新兴国家。现在IMF的投票份额基本与我们GDP所占份额是相适应的。货币改革的确是我们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上次在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期间举行的智库会议上,我们也谈到了这个问题。对此,我们基金会提出一个新的想法,那就是金砖国家能否尝试实现四国之间的货币互换和交易。实际上,印度货币卢比在历史上也曾是很强劲的货币。我建议,我们可以首先在四国内部尝试小规模的货币贸易,如1000亿美元,如果效果不错,再进一步扩展规模。
目前印中合作刚刚起步,还处在探索阶段,我建议双方可以在以下四个领域加强合作。第一,分享两国在发展中的经验,如为穷人和农民提供医疗卫生和教育等社会领域的经验。第二,在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加强合作。目前,印中在基础设施领域已经进行了一些合作,中方在印度也参与了一些能源项目的合作,如天然气管道,电网等。下一步两国可以共同制定有关能源、基础设施方面的贸易规则。此外,印度可以允许中国拥有通过印度国土进入印度洋的出口,中亚国家运往中国的货物也可以在印度中转。能源合作还有一个重要合作领域——核能合作,双方对此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可以进行交流与合作。第三,在全球治理结构方面合作应对挑战。如在气候变化问题、国际贸易、裁军、核不扩散、联合国改革等领域加强合作。第四,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加强合作。利用两国相邻的地理优势,合作开发,合理利用水资源,使两国人民都能够喝上安全洁净的水。
记者:贾瓦戴卡先生作为印度人民党发言人,对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党之间的交流有何评价和设想?
贾瓦戴卡:两党之间的党际交往发展良好。前不久,中国驻印大使张炎还访问了人民党,与我党主席进行了会晤。而且, 1月18—28日,将有一支由15人组成的人民党代表团即将对中国进行为期10天的访问。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和印度人民党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
记者:我注意到,此次随团访问的有许多印度媒体的记者朋友,您认为应该如何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来增进中印两国人民的了解和互信?
萨兰:媒体的作用极为重要,我们应该引导媒体对印中关系更为敏感,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很多时候我们很容易纠缠在历史问题上失去理智,而且媒体出于经济利益考虑也愿意报道各自的负面新闻。因此,我们需要让媒体对两国发展的现状更加敏感,并且鼓励媒体朋友去相互国家访问,获得一手资料,这对增进两国的相互了解是非常重要的。最近温家宝总理在印度访问时,也与辛格总理达成了关于开启媒体交流项目的协议。
我们通常看到,印度媒体在报道中国时还套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视角,这种情况在中国也同样存在。我在中国阅读一些报道印度的文章时也发现这些文章的基调是很老套的。所以我们需要重新定位这些媒体的作用,使它们在新兴大国不断崛起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记者:印度作为新兴大国崛起速度很快,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不知印度是否存在少数民众大国心理膨胀的问题?印度媒体对大国心理有何认识?
萨兰:在印度,确实有一部分媒体过于夸大印度所取得的成绩,夸耀印度的崛起使其成为未来世界中的一极,认为印度已经成为世界超级强国俱乐部中的一员。当然也有一些负责任的媒体会客观地指出印度当前面临的挑战。如在发展方面,印度还有4亿人需要摆脱贫困,还有4到5亿人没有电可用,还需要完善全国的医疗卫生体系等。因此在报道上,媒体过分渲染和如实报道都是存在的。
贾瓦戴卡:在印度,媒体享受充分的自由,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观点进行报道。我们在法律上只是要求媒体进行负责任的报道,但是对它们的具体行为不会进行干涉。目前印度媒体确实存在过分夸张渲染等问题,但日后法律关于新闻报道的规定会约束和限制它们的报道更加符合事实。
记者:印度不仅是一个地区性大国,在南亚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而且在全球事务中也有相当的影响力,在东亚峰会上也有声音发出。请问印度对东亚局势有何看法?
萨兰:东亚是印度的重要贸易区域,双方在出口、服务、能源合作、海洋运输等多个领域都有合作兴趣和利益关系,因此东亚对于印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地区。现在有一种说法是,印度要超越印度洋和太平洋,把两个大洋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在这一地区,我们看到有很多活跃的参与方,如中国、印度、东盟、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它们对这一地区的繁荣和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印度也是倾向于“向东看”这一政策。在过去的15年中,我们一直注重发展与东亚国家的关系。有些印度学者认为,目前东亚缺少的是泛亚洲的治理结构框架,无论在安全、贸易领域,还是在经济领域,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一些区域性的联盟和组织,如上合组织、东盟、南盟等,但还没有一个泛亚洲的组织出现。因此,我们认为东亚峰会和10 8这样的机制非常好,相信也符合中国的利益,因为这是一种多样性的,兼容并蓄的治理机制。
记者:奥巴马在宣布高调“重返亚洲”后不久就访问了印度,双方在反恐、军事、农业、新能源合作等多个领域达成共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日益密切的印美关系。您认为印美合作的最根本基础是什么?
贾瓦戴卡:我想每个国家的政策制定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该国的国家利益,中国、印度和美国都是如此。对印度来说,我们希望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印度与美国有着传统的,内涵广泛的,深入的友好关系。奥巴马的印度之行强化了这种双方希望发展互利友好合作的意愿。但是我认为,发展同美国的双边关系不能影响到印度发展同其他国家的双边关系。印美两国有着传统的友好关系,但同时,我们也希望同中国发展友好关系。目前我们迫切需要减少同中国的信任赤字,消除彼此的猜疑,将双方关系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上来。
萨兰:我个人对奥巴马高调宣布“重返亚洲”的看法是,过去中国在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成就,使得周边一些国家如日本、韩国、越南等对美国重返亚洲持欢迎态度,希望美国在亚洲充当制衡者的角色。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并不代表所有印度人的观点。在亚洲,印度希望建立一种泛亚洲的治理结构,而这种结构应该由亚洲人自己来决定和管理,而不应该被外国势力所操纵。如果说中东地区由于冷战及其他地区因素,美国在该地区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那么在亚洲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印度不会被美国或其他任何国家所利用。不久前,奥巴马访问了印度,包括美国舆论在内的很多媒体都认为这是美国总统对一个完全民主国家的访问,这是美国对印度的定位,当然我们不会接受由美国人为我们贴上的这个标签,也不会接受外部为我们选择的意识形态。也许美国注重发展同印度的关系有他们的考虑,但是对于印度来说,我们希望同等地发展同美国和中国的友好关系,希望印、美、中三角关系能够在2025年前的国际舞台上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
谈到与中国的合作,我们不仅仅应该看到中国是印度潜在的基础设施投资国,还应该看到中印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利益,也面临着许多共同的挑战,如气候变化问题,维护本地区的繁荣与稳定、发展地区贸易等。因此,我认为印度与中国发展的潜力要大于与美国发展的潜力。印度与美国的关系是建立在传统关系的基础之上,美国有许多印度移民,两国有着相似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还有近20年蓬勃发展的贸易。印中与印美的关系其实是互补的,而不是竞争的关系。
贾瓦戴卡:世界期望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模式的开端。印度希望与中国开展更为广泛的,富有成果的双边合作关系,因为两国人口加起来占了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这是一支巨大的力量,我们感受到了这种紧迫感,希望两国能够携起手来,共同迈进。
(责任编辑:刘娟娟)
贾瓦戴卡:此次代表团对中国的访问是在印度观察家基金会的组织下进行的,代表团成员包括基金会成员、媒体和政界人士,因此是一个多元化的代表团。此次访问我们期望与中国各界人士积极对话,探讨中印关系等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
萨兰:观察家基金会是印度一家有着20多年历史的非营利性政策性智库。它主要研究当前重要的国际问题和国内问题。通过研究,我们为印度政府提供政策建议。除此之外,企业界和公民社会的其他组织也是我们的主要服务对象。观察家基金会是印度为数不多的独立智库之一,这意味着我们不依赖于任何组织的支援,包括政府。在业务上,我们与中国也发展了良好的伙伴关系,观察家基金会的很多研究内容都是有关中国的。
在印度,对中国的研究其实是一个新兴领域,这也许会出乎您的意料,毕竟中印自古以来就是山水相连的两个大国。我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中印两国之间的人员互动不够频繁,对两国的宣传力度不大,研究人员也相对缺乏。为此,在过去的五到七年里,观察家基金会很荣幸地开展了许多有关中国研究的活动,出版了四部关于中印关系及中印合作方面的书籍和论文,并且组织了一批代表团来中国访问。2009年我们就组织了五个代表团来中国访问。我们希望今后在印度,有关中国的研究能够成为学术界活动更为频繁的一个领域。
记者:中印之间确实存在沟通不畅,互信不足的问题,这也导致大选时期,有关中国的负面话题总是能够吸引部分印度民众的选票。我想知道,印度的普通民众对中国究竟有怎样的认识?
贾瓦戴卡:印中友谊源远流长,直到20世纪60年代时,两国依然保持了兄弟般的友好关系。1962年,两国发生边界冲突,这种负面影响持续影响了30年。但在过去的10年里,印度对中国的兴趣,对中国的良好意愿在不断增加,这是我更为看重的方面。不可否认,两国在各自的行动意图上有所猜疑,但近年来飞速发展的印中贸易已经成为双方进行了解的新窗口。中国制造的商品在印度随处可见,因其物美价廉被印度民众普遍接受。
印度有许多人对中国充满了好奇心,因为中国发展非常迅速,这种通过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给印度年轻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20世纪70年代前,中国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然而改革开放后,中国迅速成长为世界舞台上一支重要的国际力量。印度随后也开启了变革历程,获得很大发展,但中国向印度展示了变革发展的方向。
萨兰:如今在印度大选中,这种地缘政治因素已经不再成为一个重要议题。印度的政治进程主要取决于经济增长、基础设施、贫困问题的解决等,因此在竞选中,我们不太容易看到为拉选票而攻击巴基斯坦和中国这样的情况。但是必须承认,在印度,存在这样一些组织或者个人,他们愿意看到印中是竞争对手而不是伙伴关系,这部分人有的来自军方,有的来自政党组织,因为这样做对发展军工产业有利。当然,我们也认识到,中印两国需要更多的接触和沟通,消除相互之间的猜忌,结成伙伴关系,最终成为各自的朋友。可以说,印中两国在发展伙伴关系的道路上正在前行,双方在诸多国际地区事务中有着良好的交流与配合,如气候变化、国际贸易、金砖国家等。我相信,两国只有通过公民、学者、政治家之间越来越频繁的交流才能去除猜疑的种子,继续向前迈进。
记者:中印两国都是新兴大国,同为金砖国家成员国,在应对全球性挑战,如国际货币改革等方面拥有广泛共同利益,您认为中印两国还应在哪些领域加强进一步的合作?
萨兰:您谈到的货币改革的确是印中两国合作取得成功的重要表现。在20国集团框架内,金砖国家通过合作成功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使发达国家让渡一部分投票权给新兴国家。现在IMF的投票份额基本与我们GDP所占份额是相适应的。货币改革的确是我们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上次在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期间举行的智库会议上,我们也谈到了这个问题。对此,我们基金会提出一个新的想法,那就是金砖国家能否尝试实现四国之间的货币互换和交易。实际上,印度货币卢比在历史上也曾是很强劲的货币。我建议,我们可以首先在四国内部尝试小规模的货币贸易,如1000亿美元,如果效果不错,再进一步扩展规模。
目前印中合作刚刚起步,还处在探索阶段,我建议双方可以在以下四个领域加强合作。第一,分享两国在发展中的经验,如为穷人和农民提供医疗卫生和教育等社会领域的经验。第二,在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加强合作。目前,印中在基础设施领域已经进行了一些合作,中方在印度也参与了一些能源项目的合作,如天然气管道,电网等。下一步两国可以共同制定有关能源、基础设施方面的贸易规则。此外,印度可以允许中国拥有通过印度国土进入印度洋的出口,中亚国家运往中国的货物也可以在印度中转。能源合作还有一个重要合作领域——核能合作,双方对此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可以进行交流与合作。第三,在全球治理结构方面合作应对挑战。如在气候变化问题、国际贸易、裁军、核不扩散、联合国改革等领域加强合作。第四,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加强合作。利用两国相邻的地理优势,合作开发,合理利用水资源,使两国人民都能够喝上安全洁净的水。
记者:贾瓦戴卡先生作为印度人民党发言人,对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党之间的交流有何评价和设想?
贾瓦戴卡:两党之间的党际交往发展良好。前不久,中国驻印大使张炎还访问了人民党,与我党主席进行了会晤。而且, 1月18—28日,将有一支由15人组成的人民党代表团即将对中国进行为期10天的访问。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和印度人民党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
记者:我注意到,此次随团访问的有许多印度媒体的记者朋友,您认为应该如何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来增进中印两国人民的了解和互信?
萨兰:媒体的作用极为重要,我们应该引导媒体对印中关系更为敏感,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很多时候我们很容易纠缠在历史问题上失去理智,而且媒体出于经济利益考虑也愿意报道各自的负面新闻。因此,我们需要让媒体对两国发展的现状更加敏感,并且鼓励媒体朋友去相互国家访问,获得一手资料,这对增进两国的相互了解是非常重要的。最近温家宝总理在印度访问时,也与辛格总理达成了关于开启媒体交流项目的协议。
我们通常看到,印度媒体在报道中国时还套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视角,这种情况在中国也同样存在。我在中国阅读一些报道印度的文章时也发现这些文章的基调是很老套的。所以我们需要重新定位这些媒体的作用,使它们在新兴大国不断崛起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记者:印度作为新兴大国崛起速度很快,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不知印度是否存在少数民众大国心理膨胀的问题?印度媒体对大国心理有何认识?
萨兰:在印度,确实有一部分媒体过于夸大印度所取得的成绩,夸耀印度的崛起使其成为未来世界中的一极,认为印度已经成为世界超级强国俱乐部中的一员。当然也有一些负责任的媒体会客观地指出印度当前面临的挑战。如在发展方面,印度还有4亿人需要摆脱贫困,还有4到5亿人没有电可用,还需要完善全国的医疗卫生体系等。因此在报道上,媒体过分渲染和如实报道都是存在的。
贾瓦戴卡:在印度,媒体享受充分的自由,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观点进行报道。我们在法律上只是要求媒体进行负责任的报道,但是对它们的具体行为不会进行干涉。目前印度媒体确实存在过分夸张渲染等问题,但日后法律关于新闻报道的规定会约束和限制它们的报道更加符合事实。
记者:印度不仅是一个地区性大国,在南亚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而且在全球事务中也有相当的影响力,在东亚峰会上也有声音发出。请问印度对东亚局势有何看法?
萨兰:东亚是印度的重要贸易区域,双方在出口、服务、能源合作、海洋运输等多个领域都有合作兴趣和利益关系,因此东亚对于印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地区。现在有一种说法是,印度要超越印度洋和太平洋,把两个大洋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在这一地区,我们看到有很多活跃的参与方,如中国、印度、东盟、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它们对这一地区的繁荣和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印度也是倾向于“向东看”这一政策。在过去的15年中,我们一直注重发展与东亚国家的关系。有些印度学者认为,目前东亚缺少的是泛亚洲的治理结构框架,无论在安全、贸易领域,还是在经济领域,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一些区域性的联盟和组织,如上合组织、东盟、南盟等,但还没有一个泛亚洲的组织出现。因此,我们认为东亚峰会和10 8这样的机制非常好,相信也符合中国的利益,因为这是一种多样性的,兼容并蓄的治理机制。
记者:奥巴马在宣布高调“重返亚洲”后不久就访问了印度,双方在反恐、军事、农业、新能源合作等多个领域达成共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日益密切的印美关系。您认为印美合作的最根本基础是什么?
贾瓦戴卡:我想每个国家的政策制定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该国的国家利益,中国、印度和美国都是如此。对印度来说,我们希望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印度与美国有着传统的,内涵广泛的,深入的友好关系。奥巴马的印度之行强化了这种双方希望发展互利友好合作的意愿。但是我认为,发展同美国的双边关系不能影响到印度发展同其他国家的双边关系。印美两国有着传统的友好关系,但同时,我们也希望同中国发展友好关系。目前我们迫切需要减少同中国的信任赤字,消除彼此的猜疑,将双方关系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上来。
萨兰:我个人对奥巴马高调宣布“重返亚洲”的看法是,过去中国在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成就,使得周边一些国家如日本、韩国、越南等对美国重返亚洲持欢迎态度,希望美国在亚洲充当制衡者的角色。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并不代表所有印度人的观点。在亚洲,印度希望建立一种泛亚洲的治理结构,而这种结构应该由亚洲人自己来决定和管理,而不应该被外国势力所操纵。如果说中东地区由于冷战及其他地区因素,美国在该地区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那么在亚洲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印度不会被美国或其他任何国家所利用。不久前,奥巴马访问了印度,包括美国舆论在内的很多媒体都认为这是美国总统对一个完全民主国家的访问,这是美国对印度的定位,当然我们不会接受由美国人为我们贴上的这个标签,也不会接受外部为我们选择的意识形态。也许美国注重发展同印度的关系有他们的考虑,但是对于印度来说,我们希望同等地发展同美国和中国的友好关系,希望印、美、中三角关系能够在2025年前的国际舞台上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
谈到与中国的合作,我们不仅仅应该看到中国是印度潜在的基础设施投资国,还应该看到中印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利益,也面临着许多共同的挑战,如气候变化问题,维护本地区的繁荣与稳定、发展地区贸易等。因此,我认为印度与中国发展的潜力要大于与美国发展的潜力。印度与美国的关系是建立在传统关系的基础之上,美国有许多印度移民,两国有着相似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还有近20年蓬勃发展的贸易。印中与印美的关系其实是互补的,而不是竞争的关系。
贾瓦戴卡:世界期望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模式的开端。印度希望与中国开展更为广泛的,富有成果的双边合作关系,因为两国人口加起来占了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这是一支巨大的力量,我们感受到了这种紧迫感,希望两国能够携起手来,共同迈进。
(责任编辑:刘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