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出国留学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而且,这种潮流在富裕阶层里面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其中有不乏真正为孩子做好全面人生规划而出国留学的,更多的则是一种对国内教育的抵制、否定和反叛行为,或者是富豪与权贵们的一种相互攀比的行为,而且,这种趋势朝平民化和低龄化方向发展。
我们知道,教育孩子和培养孩子,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教育,也不仅仅是视野拓展、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方面的教育,也有对孩子道德、诚信、责任、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更有父母与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对话式的亲子教育。亲子教育是任何教育都无法代替的,也是任何教育都无法解决的,一旦缺乏亲子教育,必将对孩子的人生、就业、婚姻、世界观和幸福感等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我想,这才是教育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一个人在生命旅途中需要的重要生命元素。毕竟,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中、高考,也不是为了找一份工作,而是为了一个人一生的幸福。如果一个人生命中得到这样的教育太少或者几乎没有,即使有较高的学历、较好的工作,也难以找到真正的人生幸福,也感受不到生命中那些美好的东西。
现在,政府和教育界都在讨论留守儿童教育,都在探寻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那么,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真正弊端和根源是什么?我想,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缺乏亲子教育。很多孩子,童年由于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没有得到父爱母爱的润泽,心灵深处会留下深深的印记。毕飞宇在小说《哺育期的女人》里就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深刻的剖析。在小说里,他塑造了旺旺这个人物形象。一个7岁的小男孩,自小没有得到母爱的滋润,从小没有吃过母亲的奶,吃的仅仅是“无味”的各种各样的奶粉。于是,他渴望得到母爱的爱抚,渴望得到母爱那甜甜的乳汁的滋润。在这种渴望心理的支配下,他终于控制不住自己强烈的欲望,突然地咬了惠嫂的乳房。在旺旺的眼里,乳房是母爱;而在他人眼里,乳房是性。当旺旺被小镇的人斥为流氓时,他无法理解这些人怎么这样对待自己而悲伤失望。其实,作者探讨的就是亲子教育,他通过旺旺这个人物形象的叙述来唤起人们那泯灭的良知,试图以此来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我当班主任时,也遇到过关于亲子教育问题的案例。那是4月份的一天,我班上的一位家长非常伤心难过地来我办公室给我说一件事。她在孩子小学3年级的时候离开家到外面打工,4年多一直没有回老家。今天回老家,就到学校来看孩子。可让人想不到的是,孩子认得自己,而自己却不认得孩子了,而且,孩子并没有因为4年多没有看到母亲而感到特别地高兴,相反,却像陌生人一样,毫无感情。这个母亲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非常伤感,情不自禁地流露出自己对孩子的亏欠。这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问题,更看到亲子教育缺失导致的后遗症。
很多富豪和权贵家庭,既不存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不存在亲子教育缺失问题,但是,一旦在孩子低龄的时候就送孩子出国留学,必然会导致另外一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和“亲子教育”缺失危机。也许,在国外,孩子能够接受相对比较先进的教育,但却失去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亲子教育、情感教育,这才是最严重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当前破解留守儿童问题最核心的问题。一旦能很好地破解这个问题,教育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能够得到有效解决;相反,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和控制,这个问题所导致的负面因素将会非常严重地影响人们的生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一个人成才很重要,但一个人的成长更重要。如果一个人仅仅只有成才而无成长教育,无疑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就不可能带给孩子一个健全的人生。作为父母,我们不仅仅是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等外在的物质上的需求,更多的则是要带给孩子在人性、母爱、父爱等方面的亲子教育和生命关怀,这才是每个父母需要做好的事情,也是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要给予孩子和家庭提供的真正的民生保障。当孩子在和父母的交流中感受到了来自生命的温暖和关怀,来自血缘关系方面的亲情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和树立起情感,才不会被塑造成“冷血”动物。
其实,中国基础教育并没有很多家长和教育专家人士所诋毁批判的那样恐怖,而是在以她自己的方式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尤其是最近十年中国教育倡导的课改在一定程度上给教育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以及最近十年民办教育的崛起,在基础教育大放异彩,并引领着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让教育不断鲜活起来。前不久,上海学生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再获第一,令世界震惊,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向了上海,有些国家急切地想来取经。再如,基础教育中,很多一线教师都在不断地探索教育,以自己的教育方式去润泽孩子们的生命,尽管自己仅仅是一个草根教师或者普通教师,但却在某些方面某些程度改变着教育的现状,谱写着教育的赞歌。再如,中国的应试教育被很多专家学者批判得一文不值,但目前应试教育却出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中国教育想甩而甩不掉,外国教育想学却学不像”,这说明什么,这只能说明,目前很多人士和专家学者对中国教育认识不足,以偏概全。因此,家长们完全没有必要见风就是雨,更没有必要大惊小怪,对中国的基础教育产生害怕、恐惧、担忧,以及反叛的行为,甚至不惜一切代价也要送孩子到国外留学。姑且不谈这种行为对一个家庭经济造成的负担,孩子是否能够在国外进入真正优质的学校,是否能够在国外真正得到人身安全,是否能接受最优质的教育,单从这种“留守儿童”教育导致的亲子教育缺失这个层面上讲,家长就应该谨慎对待这个问题。
出国留学,不是一种跟风,也不是一种潮流,更不是一种攀比和炫耀,而是一种来自自我发展的真实需要,从自己内心出发,从孩子需要出发,从孩子成长教育出发,这才是问题的根本。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市东辰国际学校)
我们知道,教育孩子和培养孩子,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教育,也不仅仅是视野拓展、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方面的教育,也有对孩子道德、诚信、责任、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更有父母与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对话式的亲子教育。亲子教育是任何教育都无法代替的,也是任何教育都无法解决的,一旦缺乏亲子教育,必将对孩子的人生、就业、婚姻、世界观和幸福感等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我想,这才是教育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一个人在生命旅途中需要的重要生命元素。毕竟,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中、高考,也不是为了找一份工作,而是为了一个人一生的幸福。如果一个人生命中得到这样的教育太少或者几乎没有,即使有较高的学历、较好的工作,也难以找到真正的人生幸福,也感受不到生命中那些美好的东西。
现在,政府和教育界都在讨论留守儿童教育,都在探寻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那么,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真正弊端和根源是什么?我想,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缺乏亲子教育。很多孩子,童年由于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没有得到父爱母爱的润泽,心灵深处会留下深深的印记。毕飞宇在小说《哺育期的女人》里就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深刻的剖析。在小说里,他塑造了旺旺这个人物形象。一个7岁的小男孩,自小没有得到母爱的滋润,从小没有吃过母亲的奶,吃的仅仅是“无味”的各种各样的奶粉。于是,他渴望得到母爱的爱抚,渴望得到母爱那甜甜的乳汁的滋润。在这种渴望心理的支配下,他终于控制不住自己强烈的欲望,突然地咬了惠嫂的乳房。在旺旺的眼里,乳房是母爱;而在他人眼里,乳房是性。当旺旺被小镇的人斥为流氓时,他无法理解这些人怎么这样对待自己而悲伤失望。其实,作者探讨的就是亲子教育,他通过旺旺这个人物形象的叙述来唤起人们那泯灭的良知,试图以此来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我当班主任时,也遇到过关于亲子教育问题的案例。那是4月份的一天,我班上的一位家长非常伤心难过地来我办公室给我说一件事。她在孩子小学3年级的时候离开家到外面打工,4年多一直没有回老家。今天回老家,就到学校来看孩子。可让人想不到的是,孩子认得自己,而自己却不认得孩子了,而且,孩子并没有因为4年多没有看到母亲而感到特别地高兴,相反,却像陌生人一样,毫无感情。这个母亲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非常伤感,情不自禁地流露出自己对孩子的亏欠。这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问题,更看到亲子教育缺失导致的后遗症。
很多富豪和权贵家庭,既不存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不存在亲子教育缺失问题,但是,一旦在孩子低龄的时候就送孩子出国留学,必然会导致另外一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和“亲子教育”缺失危机。也许,在国外,孩子能够接受相对比较先进的教育,但却失去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亲子教育、情感教育,这才是最严重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当前破解留守儿童问题最核心的问题。一旦能很好地破解这个问题,教育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能够得到有效解决;相反,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和控制,这个问题所导致的负面因素将会非常严重地影响人们的生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一个人成才很重要,但一个人的成长更重要。如果一个人仅仅只有成才而无成长教育,无疑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就不可能带给孩子一个健全的人生。作为父母,我们不仅仅是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等外在的物质上的需求,更多的则是要带给孩子在人性、母爱、父爱等方面的亲子教育和生命关怀,这才是每个父母需要做好的事情,也是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要给予孩子和家庭提供的真正的民生保障。当孩子在和父母的交流中感受到了来自生命的温暖和关怀,来自血缘关系方面的亲情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和树立起情感,才不会被塑造成“冷血”动物。
其实,中国基础教育并没有很多家长和教育专家人士所诋毁批判的那样恐怖,而是在以她自己的方式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尤其是最近十年中国教育倡导的课改在一定程度上给教育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以及最近十年民办教育的崛起,在基础教育大放异彩,并引领着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让教育不断鲜活起来。前不久,上海学生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再获第一,令世界震惊,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向了上海,有些国家急切地想来取经。再如,基础教育中,很多一线教师都在不断地探索教育,以自己的教育方式去润泽孩子们的生命,尽管自己仅仅是一个草根教师或者普通教师,但却在某些方面某些程度改变着教育的现状,谱写着教育的赞歌。再如,中国的应试教育被很多专家学者批判得一文不值,但目前应试教育却出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中国教育想甩而甩不掉,外国教育想学却学不像”,这说明什么,这只能说明,目前很多人士和专家学者对中国教育认识不足,以偏概全。因此,家长们完全没有必要见风就是雨,更没有必要大惊小怪,对中国的基础教育产生害怕、恐惧、担忧,以及反叛的行为,甚至不惜一切代价也要送孩子到国外留学。姑且不谈这种行为对一个家庭经济造成的负担,孩子是否能够在国外进入真正优质的学校,是否能够在国外真正得到人身安全,是否能接受最优质的教育,单从这种“留守儿童”教育导致的亲子教育缺失这个层面上讲,家长就应该谨慎对待这个问题。
出国留学,不是一种跟风,也不是一种潮流,更不是一种攀比和炫耀,而是一种来自自我发展的真实需要,从自己内心出发,从孩子需要出发,从孩子成长教育出发,这才是问题的根本。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市东辰国际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