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通假字在中医术语英译中的处理

来源 :中国科技术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tianai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选取Bob Flaws的《难经》英译本,归纳分析其中通假字的英译方法,探讨影响中医古籍文化特色词的翻译策略及译者所应具备的素质,以期为今后的中医古籍英译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医,难经,通假字,翻译
  中图分类号:N04;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78(2013)04-0026-05
  收稿日期:2013-03-20
  作者简介:魏颖(1977—),女,天津人,在读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医英译。通信方式:sensei1118@126com。
  一中医古籍与翻译
  中医古籍记载了我国历代医药学家防病治病的精湛医术和方药研究成果,这些古人智慧的结晶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传承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在中医药的对外交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医药的对外交流可追溯到晋至五代时期,鉴于当时交通能力所限,交流的范围仅限于与中国毗邻的东亚各国,但鲜有中医古籍翻译的记载。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最终跨越了地理的阻碍,实现了世界范围的交流,西方各国得以在18世纪通过《中华帝国全志》英译本医药部分,领略到了中医古籍的风貌。 此后,基于中医古籍的中医药对外传播方兴未艾,中医古籍英译至今已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有近50多部的中医古籍出现了英译本,据统计《难经》已有四个英译本[1]。
  《难经》①全名《黄帝八十一难经》,是构建中医学术体系的四部经典医书之一,其作者与成书年代至今说法不一。据文献记载,当在《黄帝内经》之后,《伤寒杂病论》之前,即西汉末至东汉之间。书中以问答的形式阐释《内经》奥旨,讨论了八十一个“理趣深远”的医学问题,涉及脉学、经络、脏腑、疾病、腧穴、诊法六个方面。《难经》继承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在中医基本理论和临床方面丰富了中医学的内容。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赞叹《难经》道:“其中有自出机杼,发挥妙道,未尝见于《内经》而实能显《内经》之奥义,补《内经》之所未发,此盖别有师承,足与《内经》并垂千古。”因此,《难经》从古至今为中医教学的必读书目。
  本文撷取《难经》汉语文本中通假字在英译本中的处理方法,针对国外译者对通假字的译法进行探讨,以期为今后中医古籍的英译提供借鉴。
  二《难经》汉语文本中的通假字
  通假字是古汉语书面语的用字现象之一,即借用一个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其中借用的音同或音近的字称为通假字,而被替代的字称为本字。从现存的文献分析,通假字的使用多集中在先秦两汉时期。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问世后,汉字的使用渐趋规范,新的通假字产生得以减少[2]。《难经》成书于西汉末至东汉之间,通假字现象的存在也就不足为奇了。
  通假字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性的而非个人的用字现象,且通假字在古文献中的写法基本一致,与本字的对应关系也基本固定。在一个有通假字的句子中,若以通假字本身的意义理解句子的意义,会导致“望文生义”,误解在所难免。阅读古汉语,尤其是先秦两汉时期的作品,尤其要时时留意,当以通假字的读音为线索找出本字,用本字的意义来理解句意。正如王引之在《经义述闻》中所说:“往往本字见存,而古本则不用本字,而用同声之字。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
  对于中医古籍的正确解读,不仅是要达到“怡然理顺”的目的,更是因为医者乃人命之所系,来不得半点含糊,很可能会因一字之差而谬之千里,造成误诊。因此辨析出《难经》中存在的通假字现象,探讨其英译的处理方法,对这一时期其他中医古籍的英译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笔者通过对《难经》汉语文本的仔细梳理,共辨析出通假字②20个,如表1所示:
  三《难经》英译本中通假字的译法处理
  弗劳斯(Bob Flaws)的英译本中这20个通假字的处理方法可划分为三种类型,具体分析如下:
  1准确分辨,直译本字
  对于《难经》汉语文本中出现的通假字,译者对其中的大多数能够准确辨析,根据本字的意义进行翻译,准确传递原文信息。以这种方式处理的通假字包括表1中的3、5、6、7、9、10、12、13、15、17、19、20。
  例1【原文】齐左有动气(“齐”通“脐”)
  【译文】stirring qi to the left of the navel
  例2【原文】四支不收 (“支”通“肢”)
  【译文】lack control over the four limbs
  以上两例中的通假字比较容易辨析。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相同,字形相近,因此在阅读时结合上下文以及汉语文本读者(译者)的医学和古汉语背景知识,一般不会引起误解。
  例3【原文】脉来上大下兑(“兑”通“锐”)
  【译文】the pulse comes above large and below sharply
  此例中“兑”与本字“锐”读音相近,字形相似,译者在处理时成功辨析出“兑”为通假字,但可惜的是对原句的理解有误,此处的“上下”指脉的来去,“锐”指脉去时,脉体细小,建议改译为the pulse comes large while goes small。
  例4【原文】胃为贲门(“贲”通“奔”)
  【译文】the stomach is the hastening gate
  贲门指胃上口与食管相连的部位,古人在为这一部位定名时,充分运用形象思维,此处上接食道,食物由此奔流而下,故称“奔门”。西医学对此部位也有指称,定名为cardia。西医学在传入中国时,很多西医术语的译名在与中医指称相同或相似对象时,多直接采用中医本有的术语进行翻译。此例建议改译为(the upper opening of )the stomach is termed ben men (cardia)。是否译出本字的形象意义可视翻译的目的及译文目标读者而定,需要译出时可以使用增加注释的方法。   例5【原文】大肠小肠会为阑门(“阑”通“栏”)
  【译文】the meeting of the large intestine and small intestine is the balustrade gate
  古人对大小肠交会处的命名同样运用了形象思维,此处就如同门栏设置在大小肠之间。译者辨析出“栏”这一本字,选取了“balustrade”为其译名。但细想之下,既然是用于指称具体的解剖部位,不论是书面交流还是口语交流,见(闻)词即明了具体所指是最根本的目的,此处不妨用音译,并给出注释的方法处理。建议改译为the meeting of the large intestine and small intestine is termed lan men (balustrade gate)。
  2约定俗成,直译假字
  在这些实例中,译者虽然直译了通假字,但区别于误译。因为即便是在汉语文本中,这些通假字通常不做辨析,通假字所涉及的词汇已经作为术语在中医学领域广泛使用。使用这种方法处理的通假字涉及1、11、14、18。
  首次提出“七冲门”之论,是《难经》的学术成就之一。即在“四十四难”中把人体消化系统重要解剖部位分为七个“要冲”,定名为“七冲门”,所论极其精确,为历代医家所遵循。
  对于“四十四难”译文的处理,值得细致探讨。“七冲门”的命名中,有四个涉及通假字,飞门(“飞”通“扉”)、贲门(“贲”通“奔”)、阑门(“阑”通“栏”)、魄门(“魄”通“粕”)。古人的命名充分运用了形象思维,将这几个部位的功能用简单的一个汉字表述出来。同样是通假字,译者对“贲门”“阑门”直译本字,而对“飞门”“魄门”则直译通假字,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例6【原文】唇为飞门(“飞”通“扉”)
  【译文】the lips are the flying gate
  此处译者直译“飞”字,把口唇开合、饮食随之而入、如同门扇的意象留给译文的读者,这种联想对于没有深厚中医学知识的译文读者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同时“七冲门”的概念首见于《难经》,译者有义务在此将原文作者的本意如实传递出去。建议使用音译加详细注释的方法:the lips are termed fei men(flying gate) (Note:The Chinese character “飞”(flying) sounds the same as the character “扉”(door))。
  例7【原文】下极为魄门(“魄”通“粕”)
  【译文】the lower end [ie, the anus] is the po [or corporeal soul] gate
  此处译者采用了“音译[意译注释]+意译”的方法翻译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但注释仅对通假字进行了翻译,未能译出本字的实际意义,难免让读者疑惑不解。anus在英语中本就是一个带有禁忌、粗俗意味的词汇,在此句中和中医学特有的概念“魄”相联系,对于至今对中医学仍持质疑甚至是鄙夷态度的人来说,难免不会成为其乐于引用的一个“笑柄”。但是粗通古汉语的读者都会发现,此句中原文作者的表述极其委婉,将消化道的最终出口(肛门)称为“下极”,饮食经过消化,最后形成糟粕由肛门排出体外,“糟粕”一词通常不会给读者造成心理、生理上的不适。建议翻译为 the anus is termed po men (waste gate)。
  至于“下极”一词是否保留委婉的译法要视译文读者的阅读需求而定。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为数众多的委婉语,用于表达某些禁忌或容易引起交际对象尴尬情绪的内容,但二者所针对的禁忌内容和用于替代的表达形式往往是不同的,即委婉语表达及用词多具有文化独特性,这是英汉文化翻译领域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对于需系统掌握研究中医药文化的外国读者来说,中医古籍中被普遍使用的委婉语表达方式,在英译过程中应予保留并详细注释。
  3未加分辨,产生误译
  通假字现象的存在经常会给中国读者带来阅读理解障碍,稍不留意就会“望文生义”,对于国外汉语文本读者(译者),要求其准确辨析出每一个通假字几近苛求,误译的产生在所难免。在此需要明确的是,属于误译范畴的通假字,是指译者仅就汉语原文字面的意义进行了英译转换,未能结合上下文分辨出该通假字所指称的实际意义,会给缺少汉语文本阅读体验的外国读者带来迷惑;而上文中直译假字的处理方法,其可接受性在于通假字的使用在汉语读者的阅读体验中,早已属于约定俗成的存在,以至于很多中医古籍,乃至当代的中医教材对于这类通假字都未加辨析。
  译本中误译涉及通假字2、4、8、16。
  例8【原文】胃者,水谷之海,主禀。四时皆以胃气为本。 (“禀”通“廪”)
  【译文】The stomach is the sea of water and grains It governs the endowment of the four times [or seasons Hence] the stomach qi is root of all these
  此例中“endowment” 指the quality or an ability one is born with,完全是按照“禀赋”一词进行的翻译,译者未能分辨出“禀”乃“廪”的通假字,二者字形相近,但意义相去甚远。此句的本意是指胃如同谷仓,是贮存饮食的器官。建议改译为The stomach is the sea of water and grains It governs the [initial] storage [of food and drinks]。
  例9【原文】肉濡而却(“濡”通“软”)   【译文】The flesh will become soggy and shrink
  此例出自第二十四难,该段中“濡”字共出现四次:“……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于骨髓。故骨髓不濡,即肉不着骨;骨肉不相亲,即肉濡而却;肉濡而却,故齿长而枯,发无润泽……”文中前两处“濡”意义相同,根据《灵枢》当写作“温”解。后两处“濡”字属于原文写作时的语句重复,结合临床症状分析,“濡”通“软”,足少阴经气绝的病人会出现肌肉变软失去弹性,进而萎缩的症状。建议改为the flesh will lose elasticity and wither。译者使用“soggy”一词,可能是受“濡脉”这一术语译名的影响。soggy指wet and soft, 此处暂且不论术语“濡脉”的译名是否有待商榷,仅就临床症状而言,足少阴经气绝的患者不会出现皮肤柔软潮湿的现象。
  例10【原文】自辨智也(“辨”通“辩”)
  【译文】one discriminates [or points out] one’s special intelligence
  此例谈及狂疾病人的临床表现之一,正确解释为病人自认为能言善辩、才智过人,而不是辨别(discriminate)出自己的特殊才智。临床可见这类病人滔滔不绝,言语中表现出自视甚高的症状。建议改为one behaves as eloquent and intelligent。
  四结语
  通过考察弗劳斯《难经》英译本中通假字的处理方法,可以带给我们如下启示:
  首先,中医古籍中的词语具有丰富的语意内涵,对这种词语的翻译,译者“既要从源语中保留部分讯息或功能,又要接受译语词法或句法以及语式等限制”[3] ,不仅让读者知道有某部中医古籍的存在,更重要的是进行医学实践功用和文化意义的准确传递,这对国内外译者都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正如奈达所言:“对翻译而言,掌握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还要重要。”[4]因此,中医译者必须具备三方面的知识技能:英汉双语转换能力、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基本的临床实践经验。
  其次,中医古籍的英译一般要经历古汉语—现代汉语—英语这一过程,即要经历语内翻译这一环节。这一环节对原文信息的传递直接影响语际转换信息的准确度。译者除具备上文提及的三方面知识技能外,必须充分借助字典、训诂学知识,甚至求教于相关领域专家,尽最大努力避免误译。
  再次,中医古籍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弗劳斯的译本目标读者为:1)任何对中医学感兴趣的人;2)任何对中医系统观念,特别是五行学说感兴趣的人;3)任何对中医针灸特别感兴趣的人。可见译者针对的译文目标读者是出于对中医学的兴趣而进行阅读的人,并不是需要以此书指导医疗实践的专业人士,因此译者可以多处使用直译、归化的翻译策略,但往往言不尽意。
  最后,为了如实准确再现中医古籍原貌,不同译者在不同时期的重译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多个译本相互补充、借鉴才能最终再现中医古籍的原貌。
  注 释
  ①本文中《难经》的汉语文本选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出版《难经》(第二版);英译本选取1999年由Blue Poppy出版社出版,Bob Flaws 翻译的《难经》英译本The Classic of Difficulties。
  ②现在古汉语学界一般的注释习惯是把通假关系称为“某通某”,而把古今字、异体字的关系称为“某同某”。后者也被定义为广义通假字。本文在辨析通假字时遵从了广义通假字的定义。
  参 考 文 献
  [1]邱玏中医古籍英译历史的初步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08
  [2]张世禄古代汉语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60
  [3]杨承淑翻译中的文化语境:剖析及对应[J]中国翻译,2008(2):51
  [4]Eugene A 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110
其他文献
摘 要:美国“9·11”事件以来,民航客机成为恐怖分子开展恐怖活动的“有力工具”。在这种不断恶化的安全形势下,人体安检系统近十年内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是现代机场安检中的薄弱环节。文章对人体安检系统概念做出解释,并通过对人体安检领域专利文献的统计分析,得出近年来在人体安检系统中运用的三大主流技术,并对其进行逐一介绍。  关键词:人体安检系统,专利分析,太赫兹,毫米波,背散射  中图分类号:N04
期刊
摘 要: 对无线充电技术的基本原理与特点进行说明,并对基于不同原理的无线充电技术优劣进行比较。结合目前无线充电三种基本标准协议对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介绍。  关键词:无线充电,电磁感应,电磁共振,电磁辐射,标准  中图分类号:N04;TN92;TM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4)S1-0171-03  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  
期刊
摘 要:物联网与即时通信技术均是信息技术领域的新兴技术,在即时通信领域,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了微信。随着微信技术的出现,能否将上述两项技术结合起来,构造基于微信平台的物联网,是业界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文章主要针对构造基于微信平台的物联网的可行性及基于微信平台的物联网技术的专利申请现状及未来专利申请方向展开讨论。  关键词:物联网,即时通信,微信,专利申请  中图分类号:N04;TN9
期刊
摘 要:2013年各大电视厂商相继发布曲面电视,宣告了曲面时代的来临。文章介绍了曲面电视的技术原理及其发展,并对两种主流类型OLED和LED曲面电视进行对比。  关键词:曲面电视,OLED,LED  中图分类号:N04;TN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4)S1-0095-02  The Concept and Development of Curved Surface
期刊
摘 要:“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是一种假设的“人”,准确地理解“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的知识和能力,对于客观评价专利是否具备创造性至关重要。文章以一个具体的审查案例探讨如何站在“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的角度客观地评价专利的创造性。  关键词: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创造性,客观  中图分类号:N04;G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4)S1-0176-02  Person Skille
期刊
摘 要:虹膜识别技术目前已经发展至远距离虹膜识别分支。文章介绍了远距离虹膜识别概念的起源,定义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并阐述了不同阶段远距离虹膜识别的不同定义,和当前广泛使用的远距离虹膜识别解决方案。  关键词:虹膜远距离主动,被动静态,动态  中图分类号:N04;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4)S1-0134-03  A New Development of Biom
期刊
2013年4月10—15日,海峡两岸心理学名词对照研讨会在台湾教育研究院召开。与会的大陆方面专家有中科院心理所张侃研究员、韩布新研究员、全国科技名词委高素婷编审;台湾方面专家有政治大学心理学系陈皎眉教授、孙蒨如副教授,以及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田秀兰教授等14人。  会前,两岸心理学家已经分别整理出相关词条。其中大陆方面整理词条的主要基础是全国科技名词委1999年公布的《心理学名词》及近期
期刊
摘 要:PET是核医学领域的先进临床检查影像技术,对促进神经、心血管、肿瘤等方面的研究及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介绍了PET成像过程、物理机制以及发展历史,并对中国PET专利申请状况进行了简单分析,最后对PET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PET, 正电子, 成像  中图分类号:N04;R8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4)S1-0174-03  PET and
期刊
2013年5月14—18日,全国科技名词委组织有关专家赴台出席海峡两岸科学与技术常用词典学术会议。  编纂《两岸科学与技术常用词典》是对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所倡议的“两岸合编中华语文工具书”项目的具体实施。全国科技名词委受委托承办大陆方的词典编纂工作。台湾方的词典编纂工作由教育研究院来组织实施。  自2010年“两岸合编中华语文工具书”项目启动以来,两岸专家通过了7轮会谈和多次电话、视频会议等方
期刊
2013年6月24—29日,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与全国科技名词委在贵州省贵阳市联合举办第九期“全国出版物规范应用科技名词培训研讨班”。培训主要内容有生物学、医学、数学、物理、化学、信息技术、地理学、海洋学、大气学名词的规范使用,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制定与修订,《现代汉语词典》等重要工具书中科技词条的规范使用,以及数字出版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来自全国各地近70家科技期刊、图书出版单位的102名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