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学生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和素养的集中体现。而议论文写作直接体现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品质和价值观念。
笔者结合自己的高中教学实践以及学生的议论文写作现状,认为高中生议论文写作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学生的社会视野狭窄。很多学生长期埋头作业,生活局限于学校,对外界发生的热点问题所知很少。因此,议论文写作中,支撑观点的材料往往陈旧,千人一面,动辄牛顿、爱迪生、居里夫人。由此造成议论文缺乏时代性和感染力。不少学生不知道“事实论据”的要义,习惯把书本上的故事、身边的事情当做事实论据,没有知名度,造成作文的说服力不强。
学生的思维水平不高。很多学生作文,或习惯堆砌材料,用搭积木的方式,把事实论据一个一个堆放着,对论据没有必要的分析;或者对论据的分析不能紧扣观点,东一榔头西一凿子;或蜻蜓点水,有分析却少深度。不少学生缺乏批判精神、怀疑精神,不会独立思考,不会从现象看本质,不会思考事件给人的深刻意义。于是,造成论证的隔靴搔痒,无法说服别人,甚至连自己也说服不了。
作文的训练不够科学。听作文课,看学生作文,会发现上下两次作文训练,无论是训练目的,还是训练形式,缺乏内在联系,造成明显的割裂。作文训练的“另起炉灶”,比较普遍。于是,学生作文里存在的问题,在以后的作文里依然存在,作文有数量的提高,却没有质量的提升。
议论文写作,应该与关注社会相结合,教师要舍得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通过阅读报刊,了解社会热点问题,保证学生有事实论据可用,让议论言之有物。同时,议论文训练,应该呈现梯度,在写作要求与运用材料上有关联性,尽量保证学生在相关联的写作训练中,初步掌握一种写作和思维的技法,逐步提高。尤其是思维引导,更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让学生有效思维,愉快写作。
思维要聚焦。人们熟知的任何一个事实,包含了很多信息,大都可以证明不同的论点。因此,论据展开的第一个要点就是:对论据的叙述与概括,需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紧紧围绕论点。跟论点有关的事实,要紧扣,要发挥;与论点无关的事实,要简要,要忽略。以大家都熟悉的张海迪为例,百度上这样介绍:
张海迪,5岁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她无法上学,便在家中自学完成中学课程。15岁时,张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了老师。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张海迪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园,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和德语以及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2002年,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问世。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
这个事实,能够证明“逆境成才”、“知识改变人生”等论点,需要展开时有明确的目的。若是证明前者,要突出张海迪的逆境是怎么样的,成才到什么程度。若是证明后者,要回答“知识怎么样改变张海迪人生”、“知识为什么能够改变人生”这样的问题。证明前者,重点在紧扣“逆境”与“自学、攻读、创作、翻译、针灸”之间的关系,使“高位截瘫”这一事实给张海迪的学习、生活造成的困难更为具体——诸如行动不便、交流不便、比常人遇到更多的拦路虎等等,这样才能认识到:逆境中那些学习、创作、翻译、针灸,是张海迪精神的支柱,是生命的延伸。证明后者,要挖掘“1万多人次”、“100多万字”体现出来的意志与毅力,“针灸等医术”、“创作、翻译”所隐含的“自立自强”、“服务社会”、“思想境界”等人生价值。若不加取舍,没有重点,很容易出现“什么都说了,却什么也没说明白”的情况,造成论证的苍白。
思维要深刻。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不管论点是隐晦的,还是明确的。是否让论据充分展开,决定了文章质量的高下。若论据的展开不很充分,就会造成文章的说服力不强。如:
近日,美国富翁共同倡议宣誓,在有生之年或死后将自己的一半家产捐给慈善机构。该倡议被称为“日落条款”,它规定捐赠人应设定一个最后期限,届时他们或者继承人必须将其财产直接支付给慈善机构。
目前已有40位亿万富翁家庭承诺,将自己的过半财产捐给慈善事业。这一“捐赠承诺”的宣布,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慈善事业,将大大改善慈善机构的发展。在这一爱的慈善宣言的推动下,这股强劲的慈善风暴也将席卷全球,改善整个慈善事业的面貌。
世界因爱而和谐,人类因爱而美丽。俗话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确实是这样,我们为慈善献出了一份自己的爱,同时也将获得一颗美丽的心灵。
这段文字的优点有二,一是语言比较流畅,这是很多同学都缺乏的;二是对事实论据有理论上的分析,指出了慈善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爱”,营造了世界的“和谐”,这是很多同学都忽视的。但从更高的要求看,它的论据展开比较粗糙,结论比较匆忙。作者忘却了“慈善”是展开论据的逻辑起点,还未能从“慈善”出发,围绕“慈善”去思考一些更有价值的问题:①为什么慈善事业就是奉献了“爱”?②这种“爱”与父母之爱、朋友之爱有什么不同?③为什么这种“爱”,营造了世界的“和谐”?④为什么献身慈善事业,让人“美丽”?⑤这个“美丽”,与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美丽”是否一样?若不一样,差别在哪里?……这些问题,一言概括之,就是“慈善”的意义。作者从“慈善”出发,直接抵达“爱”,省略了中间很重要的思考过程,这让“爱”显得空泛而不够具体,或者说,未能从“慈善”本身的特征出发来谈论“爱”。这样,论据展开不充分,论证就缺少必要的力度与深度了。
其实,如果在行文的时候,记得去思考慈善的具体意义,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推论过程:
慈善行为对受助者:解决了别人饮食起居、读书求学、看病治疗、突发灾难等种种困难——让人得以生存和生活——感受到社会的关心; 慈善行为对行善者:没有因为财富而成为金钱的奴隶,没有因为金钱而冷漠——表现了同情弱者的慈悲心肠和无私帮助的慷慨大方,帮助别人解决了生活上的诸多困难——(对社会)减轻了无法回避的社会压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最后结论:一方面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一方面让人生活在同情与关爱之中。
这样,慈善行为的必要性、慈善事业的意义,就解读得比较透彻,文章自然有了说理的力度与深度。
因此,事实论据展开的第二个要点就是:既要就事论事,又不能满足于就事论事。“就事论事”是紧扣论点,就论据中一些有意义的具体问题,找到一个合适的比较小的切入点,开展逐层深入的思考,使论证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免得对着天空放空炮。不能满足于就事论事,就是对论据的意义要挖掘得深一点,使论据呈现本质,让论点有所升华。两者之间的关系中,“就事论事”是论证的基础,“不就事论事”是论证的发展。
思维要灵活生动。“假设论证”是事实论据展开的另一种有效方法。事实论据,往往以“因为……,所以……”的因果关系,呈现一个基本的结论。如张海迪因为“在家中自学完成中学课程”,所以“给孩子当起了老师”;因为“自学针灸医术”,所以“为乡亲们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因为“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和德语以及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所以“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以假设论证展开论证,就是以“如果没有……,那么就没有……,也就没有……”的形式,思考条件反向的时候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如“假如五岁就高位截瘫的张海迪没有自学课程与外语,没有自学针灸与中医,那么她就无法从事文学创作和翻译,就没有超过100万字的作品,就不能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张海迪非但不能养活自己,不能为社会贡献她的才智,而且可能会沉浸在自己‘残疾人’的残酷现实之中,整天情绪低落,哭哭啼啼,无法表现出人应该有的坚韧、毅力、自立,成为一个十分平庸的人”。这样,无论论点是“逆境成才”还是“知识改变人生”,都得以比较充分的论证了。
教师应该启发学生,思维要活跃,要把写作与阅读,尤其把写作与教材结合起来,在阅读中积累,在阅读中思维,学会从教材当中寻找论据,以耳熟能详的材料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以脍炙人口的名句让论据凝练又有文采。
议论文写作,无论是审题立意,还是选择论据展开论据,语言运用,实则就是不断的思维训练与思维提高的动态过程。如果教师在具有梯度的系列化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引导学生理解“事实论据的具体意义或教训”“挖掘事实论据的深层意义”“围绕论点取舍事实论据”“对事实论据进行假设”“充分利用教材”,论据的展开就比较充分,对论点的证明就比较有力,议论文写作就是愉快的学习了。
笔者结合自己的高中教学实践以及学生的议论文写作现状,认为高中生议论文写作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学生的社会视野狭窄。很多学生长期埋头作业,生活局限于学校,对外界发生的热点问题所知很少。因此,议论文写作中,支撑观点的材料往往陈旧,千人一面,动辄牛顿、爱迪生、居里夫人。由此造成议论文缺乏时代性和感染力。不少学生不知道“事实论据”的要义,习惯把书本上的故事、身边的事情当做事实论据,没有知名度,造成作文的说服力不强。
学生的思维水平不高。很多学生作文,或习惯堆砌材料,用搭积木的方式,把事实论据一个一个堆放着,对论据没有必要的分析;或者对论据的分析不能紧扣观点,东一榔头西一凿子;或蜻蜓点水,有分析却少深度。不少学生缺乏批判精神、怀疑精神,不会独立思考,不会从现象看本质,不会思考事件给人的深刻意义。于是,造成论证的隔靴搔痒,无法说服别人,甚至连自己也说服不了。
作文的训练不够科学。听作文课,看学生作文,会发现上下两次作文训练,无论是训练目的,还是训练形式,缺乏内在联系,造成明显的割裂。作文训练的“另起炉灶”,比较普遍。于是,学生作文里存在的问题,在以后的作文里依然存在,作文有数量的提高,却没有质量的提升。
议论文写作,应该与关注社会相结合,教师要舍得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通过阅读报刊,了解社会热点问题,保证学生有事实论据可用,让议论言之有物。同时,议论文训练,应该呈现梯度,在写作要求与运用材料上有关联性,尽量保证学生在相关联的写作训练中,初步掌握一种写作和思维的技法,逐步提高。尤其是思维引导,更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让学生有效思维,愉快写作。
思维要聚焦。人们熟知的任何一个事实,包含了很多信息,大都可以证明不同的论点。因此,论据展开的第一个要点就是:对论据的叙述与概括,需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紧紧围绕论点。跟论点有关的事实,要紧扣,要发挥;与论点无关的事实,要简要,要忽略。以大家都熟悉的张海迪为例,百度上这样介绍:
张海迪,5岁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她无法上学,便在家中自学完成中学课程。15岁时,张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了老师。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张海迪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园,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和德语以及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2002年,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问世。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
这个事实,能够证明“逆境成才”、“知识改变人生”等论点,需要展开时有明确的目的。若是证明前者,要突出张海迪的逆境是怎么样的,成才到什么程度。若是证明后者,要回答“知识怎么样改变张海迪人生”、“知识为什么能够改变人生”这样的问题。证明前者,重点在紧扣“逆境”与“自学、攻读、创作、翻译、针灸”之间的关系,使“高位截瘫”这一事实给张海迪的学习、生活造成的困难更为具体——诸如行动不便、交流不便、比常人遇到更多的拦路虎等等,这样才能认识到:逆境中那些学习、创作、翻译、针灸,是张海迪精神的支柱,是生命的延伸。证明后者,要挖掘“1万多人次”、“100多万字”体现出来的意志与毅力,“针灸等医术”、“创作、翻译”所隐含的“自立自强”、“服务社会”、“思想境界”等人生价值。若不加取舍,没有重点,很容易出现“什么都说了,却什么也没说明白”的情况,造成论证的苍白。
思维要深刻。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不管论点是隐晦的,还是明确的。是否让论据充分展开,决定了文章质量的高下。若论据的展开不很充分,就会造成文章的说服力不强。如:
近日,美国富翁共同倡议宣誓,在有生之年或死后将自己的一半家产捐给慈善机构。该倡议被称为“日落条款”,它规定捐赠人应设定一个最后期限,届时他们或者继承人必须将其财产直接支付给慈善机构。
目前已有40位亿万富翁家庭承诺,将自己的过半财产捐给慈善事业。这一“捐赠承诺”的宣布,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慈善事业,将大大改善慈善机构的发展。在这一爱的慈善宣言的推动下,这股强劲的慈善风暴也将席卷全球,改善整个慈善事业的面貌。
世界因爱而和谐,人类因爱而美丽。俗话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确实是这样,我们为慈善献出了一份自己的爱,同时也将获得一颗美丽的心灵。
这段文字的优点有二,一是语言比较流畅,这是很多同学都缺乏的;二是对事实论据有理论上的分析,指出了慈善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爱”,营造了世界的“和谐”,这是很多同学都忽视的。但从更高的要求看,它的论据展开比较粗糙,结论比较匆忙。作者忘却了“慈善”是展开论据的逻辑起点,还未能从“慈善”出发,围绕“慈善”去思考一些更有价值的问题:①为什么慈善事业就是奉献了“爱”?②这种“爱”与父母之爱、朋友之爱有什么不同?③为什么这种“爱”,营造了世界的“和谐”?④为什么献身慈善事业,让人“美丽”?⑤这个“美丽”,与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美丽”是否一样?若不一样,差别在哪里?……这些问题,一言概括之,就是“慈善”的意义。作者从“慈善”出发,直接抵达“爱”,省略了中间很重要的思考过程,这让“爱”显得空泛而不够具体,或者说,未能从“慈善”本身的特征出发来谈论“爱”。这样,论据展开不充分,论证就缺少必要的力度与深度了。
其实,如果在行文的时候,记得去思考慈善的具体意义,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推论过程:
慈善行为对受助者:解决了别人饮食起居、读书求学、看病治疗、突发灾难等种种困难——让人得以生存和生活——感受到社会的关心; 慈善行为对行善者:没有因为财富而成为金钱的奴隶,没有因为金钱而冷漠——表现了同情弱者的慈悲心肠和无私帮助的慷慨大方,帮助别人解决了生活上的诸多困难——(对社会)减轻了无法回避的社会压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最后结论:一方面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一方面让人生活在同情与关爱之中。
这样,慈善行为的必要性、慈善事业的意义,就解读得比较透彻,文章自然有了说理的力度与深度。
因此,事实论据展开的第二个要点就是:既要就事论事,又不能满足于就事论事。“就事论事”是紧扣论点,就论据中一些有意义的具体问题,找到一个合适的比较小的切入点,开展逐层深入的思考,使论证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免得对着天空放空炮。不能满足于就事论事,就是对论据的意义要挖掘得深一点,使论据呈现本质,让论点有所升华。两者之间的关系中,“就事论事”是论证的基础,“不就事论事”是论证的发展。
思维要灵活生动。“假设论证”是事实论据展开的另一种有效方法。事实论据,往往以“因为……,所以……”的因果关系,呈现一个基本的结论。如张海迪因为“在家中自学完成中学课程”,所以“给孩子当起了老师”;因为“自学针灸医术”,所以“为乡亲们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因为“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和德语以及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所以“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以假设论证展开论证,就是以“如果没有……,那么就没有……,也就没有……”的形式,思考条件反向的时候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如“假如五岁就高位截瘫的张海迪没有自学课程与外语,没有自学针灸与中医,那么她就无法从事文学创作和翻译,就没有超过100万字的作品,就不能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张海迪非但不能养活自己,不能为社会贡献她的才智,而且可能会沉浸在自己‘残疾人’的残酷现实之中,整天情绪低落,哭哭啼啼,无法表现出人应该有的坚韧、毅力、自立,成为一个十分平庸的人”。这样,无论论点是“逆境成才”还是“知识改变人生”,都得以比较充分的论证了。
教师应该启发学生,思维要活跃,要把写作与阅读,尤其把写作与教材结合起来,在阅读中积累,在阅读中思维,学会从教材当中寻找论据,以耳熟能详的材料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以脍炙人口的名句让论据凝练又有文采。
议论文写作,无论是审题立意,还是选择论据展开论据,语言运用,实则就是不断的思维训练与思维提高的动态过程。如果教师在具有梯度的系列化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引导学生理解“事实论据的具体意义或教训”“挖掘事实论据的深层意义”“围绕论点取舍事实论据”“对事实论据进行假设”“充分利用教材”,论据的展开就比较充分,对论点的证明就比较有力,议论文写作就是愉快的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