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教学设计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教师博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n100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训练语文能力就是训练听、说、读、写的能力,课堂短暂的四十分钟,要阅读经典文章,把写挤进课堂,这就要做到整体教学。具体方法是找到本组课文的共同点展开教学,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紧扣“景美情浓”,分为:预习课文、欣赏风光、感悟风情、积累运用、复习拓展五个模块。在整体教学中,通过画面美的冲击、语言美的引导、朗读美的提升使文本的美得到诠释与跨越;通过自主学习,扎实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整体教学;扎实训练;经典阅读一、原因
  这是一种尝试,是单元整体教学的尝试。之所以说是尝试,是因为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备课组而言,是首次。但这个设想,不是首次。我们在从事六年级语文教学时,初步探讨过整体教学,在四年级上学期集体备课期间,又再次谈论起整体教学。为什么我们对单元的整体教学如此感兴趣呢?缘于两个疑惑:
  疑惑之一——课堂上口头训练多,笔头训练少,学生动口不动手,是目前小学阅读教学存在的偏差。在众多的语文素养中,写是最重要的语文素养。通过写,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他们和自己的心灵对话,能更深入、更充分地理解课文。教师们也有意识到这一点,但往往一上课,又从第一分钟讲到第四十分钟。那么,如何能真正做到把写挤进课堂呢?
  疑惑之二——教参明确指出,小学生应该课外阅读多少万字。可是,现在的阅读课,一周只有一节,又有校本课程、特长班、晚自习。学生阅读量严重缺乏。由此,我们学部及语文组出台相关规定,比如年段必读书目等等。众所周知,学生能有多少阅读量呢?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一学期总不能只让学生读这么二三十篇课文吧?如何在语文的课堂上随机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章?
  我们对单元的整体教学的兴趣,就是在疑惑的基础上产生的。
  二、设想
  编委们是以单元为单位来编排课文,每一组课文都有它的共性。我们设想:不像以往那样,一篇课文接一篇课文地教,而是找到本组单元中每篇课文的共同点,抓住这一共同点展开教学,牵一发而动全身。每堂课教学到的课文至少有两篇,最多是三篇。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并把课堂里的大量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受到“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全方位训练。这样一来,在保证教学目标得到落实的同时,或许还能一箭双雕——既能把写挤进课堂,又能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章。
  三、设计
  (一)教学重点
  第六单元的课文有四篇:描写自然质朴、亲切祥和的中国农家画面——《乡下人家》,描写辽阔无际、宁静和谐的异国乡村风情——《牧场之国》,描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农人耕织的繁忙景象及乡野渔夫悠闲自在——《古诗词三首》,描写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玩耍嬉戏——《麦哨》,除此之外,还有要求学生进行“走进田园、热爱乡村”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体会拟人写法及要求学生积累关于描写田园乡村古典诗词的《语文园地六》。
  我们抓住了每篇课文的单元共性,把这单元的课文重难点确定为两点:一、走进乡下人家,欣赏田园风光;二、体味优美语言,感悟田园风情。
  (二)课时编排
  按照我们的常规教学,《乡下人家》两课时,《牧场之国》一课时,《古诗词三首》三课时,《麦哨》一课时,《语文园地六》三课时,一共10课时。在本次单元整体教学的尝试中,我们根据所确定的教学重难点,也是以10课时的教学量,把本单元的教学定为几个模块:
  模块一:预习本单元课文。(3课时)
  模块二:欣赏田园风光。(2课时)
  模块三:感悟田园风情。(2课时)
  模块四:积累运用综合学习。(2课时)
  模块五:复习本单元课文。(1 课时)
  (三)模块内容
  模块一:预习本单元课文。我们首先要顾及每篇课文的独立性,以课文为单位,每篇课文都设有预习单。学生利用时间读熟课文,完成预习单。教师则利用三节语文课的时间,一课一课地检查,指导学生完成预习单上的题目,引导他们初读课文,初懂文意。
  模块二和模块三的教学,不是以课文的独立性为主,而是以单元的整体性为主,抓住单元的共性,把四篇课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两个模块的教学形式相同:20分钟的微型课 10分钟读写训练 10分钟经典阅读。具体如下:
  模块二:欣赏田园风光,共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微型课——教学《乡下人家》1、3、4自然段,欣赏乡下人家别有风趣、悠闲自在的田园风光;教学《乡村四月》及《渔歌子》的前两句写景的诗,欣赏温婉秀丽、如烟如雨的江南水乡的美景。2.读写训练——《乡下人家》第二自然段。3.经典阅读——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章《拾穗》。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微型课——教学《牧场之国》全文,欣赏辽阔无际、悠然自得的异国田园风光。教学《麦哨》3、4自然段,欣赏五彩纷呈的田间美景。2.读写训练——《可爱的草塘》。3.经典阅读——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章《可爱的草塘》。
  模块三:感悟田园风情,共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微型课——教学《乡下人家》5、6、7自然段,感悟既天高地阔又和谐宁静的田园风情。教学《牧场之国》全文,感悟既无拘无束又甜美静谧的异国田园风情。2.读写训练——《天晴了的时候》。3.经典阅读——引导学生阅读肖红的作品《我和祖父的园子》。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微型课——教学《乡村四月》及《渔歌子》的后两句诗及《四时田园杂兴》整首诗,感悟“忙中有乐、闲中有趣”的田园风情;教学《麦哨》1、2、5、6、7、8描寫麦哨的段落,感悟农忙之后孩子们无遮无拦的欢乐。2.读写训练——通过诗句想象画面。3.经典阅读——引导学生阅读两首描写田园生活的古诗词:《村居》《四时田园杂兴二》。
  模块四:积累运用,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微型课——本单元课文的概括提升、课文美读的指导及教学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和“我的发现”。这个微型课的教学同样也是以单元的整体性为主,抓住其共性,再次把四篇课文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语言的积累与运用的训练。2.读写训练——拟人句的专项训练。3.经典阅读——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章《少年闰土》。
  第二课时,学生综合实践学习成果的展示。
  模块五:复习本单元课文,一课时。因为模块二、模块三、模块四都是抓住单元的共性进行整体性的教学,其优点是单元的整体性非常突显,而课文的个体独立性无法顾及。因此,模块五的复习目的在于回归课文的独立性,教师们将以课文为单位,一课一课地有重点地复习,并进行本单元词语的自测及背诵课文的落实。
  四、特点
  我们所设计的单元整体教学,有如下特点:
  特点一:美感突显。
  本组课文,无论是文章还是诗词,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景美情浓。这样一组富有美感的文章,也应该以美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才会有饱满的情绪,转被动为主动,从而产生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因此,我们尽量创建一种温馨和谐、充满美感的课堂氛围。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1.画面美的冲击。有的课文根本不需要课件,但本组课文极需课件。因为,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美的形式,对于心灵的震撼力,首推画面对视觉的冲击,其次听觉,再次文字。”为了让学生的心灵受到美的震撼,我们的教师苦下功夫,细读文本,把文字化为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并把这些画面制作成课件,这些课件,不是花架子,而是教学所需。它们将引领着学生走进中国的乡村、欧洲的乡村和古代的乡村、现代的乡村。因为任何教学要产生效果,都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为前提的。由于有了精美的课件,学生在课堂中时时处处受到视觉的冲击、听觉的冲击,受到美的震撼,注意力不但被引起,还将持续。他们自然会变被动为主动,留连忘返于美景之中,情感的激发也就水到渠成。
  2.語言美的引导。本组单元的课文,包括那清新隽永的古典诗词,那一篇篇秀丽温婉的精美散文,中国汉字的语言魅力啊,实在令人叹服!教学这样的文章,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有深厚的语言功底。美的语言会令人联想起美的画面,美的画面也必须要由美的语言来阐述。因此,在备课时,我们的教师极尽所能,对自己语言再三斟酌,力求让“话”如“画”一般美丽。语言自然纯朴,亲切淡雅,给学生带来的,是一股悠闲祥和的乡下人家的气息;语言精彩纷呈,让学生感受到的是变幻无穷的异国情调;语言典雅温婉,会让学生留连于古典诗词之中;语言豪放大气,则可引领学生感受那天高地阔、一咏三叹的田园风情。
  3.朗读美的提升。美读,是语文课堂中灵动鲜活之音。让学生在美读中徜徉,在美读中浸润,是我们备课组教师一贯力推并倾情追寻的精彩。因此,在我们所有的课中,都力求能随处欣赏到学生的朗读之美。让学生在视觉、听觉都受到美的冲击与震撼之下,把一段段鲜活、灵动的“话”读成这一帧帧、一幅幅意趣横生、独具特色的田园“画”。通过朗读美的提升,文本的美也得到了诠释与跨越。
  特点二:训练扎实。
  要使让学生领悟本组课文的美感,还应建立在扎实训练语文能力的基础之上。我们对学生的扎实训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训练自主学习之技。每份预习单都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动手查找资料、深入思考方能完成。比如,《乡下人家》与《牧场之国》的预习单中,要求学生用小标题概括段落的意思,学生就要经历先读通,然后读懂,最后概括的过程。如果每篇课文上课之前,都让学生如此预习,学生的自主学习之技,定能得到较大的提升。
  2.历练咬文嚼字之功。“学习语言先要有推敲词句的功夫,要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品出语言所含的情味来。”这就是咬文嚼字之功。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训练学生读书时要善于抓住关键词进行品读,要学会从字里行间品出浓浓的意味来。比如:《乡下人家》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就是在教学生咀嚼“别有风趣”这个词。方法:分层理解——1.指名朗读,划出最能体现瓜架特点的词“别有风趣”。2.学生说说对“别有风趣”的初步理解。3.引导读文,让学生通过文中语句体会“别有风趣”。4.出示图片,让学生形象感知“别有风趣”。5.引导感情朗读,再悟“别有风趣”。如此咬文嚼字,学生从深入理解到唤起想象,最终获得“别有风趣”的美感。再如:《乡下人家》第五自然段的教学,也是在教学生咀嚼“天高地阔”这个词。同样分层理解——1.找出体现乡下人家吃饭特点的词“天高地阔”。2.学生说说对“天高地阔”的初步理解。3.找出文中能体现“天高地阔”的语句。4.把自己与乡下人家作对比,体会“天高地阔”,羡慕之情油然而生。5.感情诵读,再悟“天高地阔”。这两个片断的教学,如此咬文嚼字,学生从深入理解到唤起想象,最终获得“别有风趣”及“天高地阔”的美感。
  3.极尽浮想联翩之能。古典诗词之中,精美散文之中,都有一些极美的画面,那种朦朦胧胧的意境,是无法一词一句割裂分散来体会的。因此,要通过联想感知,让学生在浮想联翩中,唤起对整个情境意蕴美的感悟。比如:对“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这一句诗的教学,可先让学生想象颜色——“什么绿了?什么白了?”再让学生想象声音——烟雨蒙蒙中传来的杜鹃声声。学生在音乐美的冲击之下浮想联翩,在脑海中形成一幅有声有色的绿水白川、烟雨鸟啼的江南水水乡图。对于《渔歌子》这首诗,则采取同样办法,先采用画面冲击法,让学生想象静态之美——青山、绿水、碧波、红花;再借助听觉冲击法,让学生想象动态之美——江水流淌、鱼儿欢跃。学生的脑海中即会展现一幅有动有静、令人赏心悦目的江南水乡美景。而后师生诗词的对和:“狂风浪起且须还,斜风细雨不须归。且须还哪,不须归呀。”学生在诗词的对和中产生联想,那种闲中有趣的田园意蕴会悄然涤荡他们的心田。
  4.掌握移花接木之术。我们常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学文本的目的,是要把学生从此文本引向彼文本,也就是语文能力的迁移与运用。这种能力,我们把它称之为“移花接木之术”。《乡村四月》一诗中,“才了……又……”学创诗句的训练,《麦哨》的教学中,“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麦哨”的说话训练,是“移花接木”之术;《牧场之国》与《麦哨》都是略读课文,教学生“通过阅读片断,抓住内容重点,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画,而后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凝练地概括这幅画”,接着要求学生按这种方法自学,又是“移花接木”之术;日积月累的练习课中,从美读到激起学生的积累兴趣,从“我的发现”到对学生进行拟人写法的训练,也是“移花接木”之术。我们所有课后那10分钟的读写训练,也是在训练学生运用课中所学方法进行自学,意在让学生掌握移花接木之术。在这种迁移与运用的不断强化中,学生的语文能力自然会得到扎实的训练。每节课10分钟的经典文章阅读,是要求学生运用本单元课文的阅读法进行阅读,这也意在训练学生的“移花接木之术”。
  五、期待
  听惯了从第一分钟讲到第四十分钟的课堂,也许有人会指着我们的课问:“这也叫课吗?”没有关系,我们期待的就是这种质疑。语文教学,要勇于在常规中求创新。既然是创新,就必定有许多可推可敲之处。只要能引发他人对语文教学更多的思考,这便是我们备课组共同的期待。
  责任编辑 周正旺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扩招,高校贫困学生比例不断增加,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工作呈现出诸如资助机制不健全、资助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现阶段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工作仍存在许多问题,通过采取“四维一体”的贫困生创新资助模式,以及完善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加强资助工作管理制度、建立多元化资助机制等方式,可以促进资助工作持久健康发展。  [关键词] 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四维一体;资助模式  独立学院
[摘 要] 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倡导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将学习方法通过各项扎实训练传授给学生,促其将文本中获得的学识转化为生活中的本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文章以《诚实与信任》教学为例,探讨学生在识字解词有章法、感悟人品扣字词、结合生活读文本、学写留言等教学环节中,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发挥学习潜能,锻造人格魅力,充分彰显语文学
摘 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小学科学教学就是要在课堂上不断改进教育方法和教学理念,逐步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实事求是、团结协作、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核心素养;科学态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0)19/22-0087-02  
[摘 要] 源自美国的翻转课堂以教学流程翻转、师生角色转变、学习资源泛化和学习环境拓展等特点引起极大关注。英语课程的工具性要求基于泛在网络,通过个性化自主学习提高听说读写等综合语言能力;其人文性又要求学生基于探究社团,开展问答讨论、合作探究、组间辩论等发展交际策略、探究思维与合作精神等跨文化综合素养。文章基于泛在网络和探究社团,以Christmas主题教学为例,通过课前第一、第二阶段和课堂第一、第
[摘 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是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职业教育如何与地方产业对接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学校应分析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对接存在的问题,分析出对接的思路,并思考制定出优化调整职业学校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打造品牌专业,实施重点专业建设;促进校企一体合作;强化师资队伍
[摘 要] 高职学生英语基础差异悬殊,水平参差不齐。基于SimTrade平台实施外贸英语函电的分层教学是因材施教,这是激发学生潜能的有效教学手段。在分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SimTrade平台和课堂学习相结合的优势,让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行,兼顾动态性及个性化学习,设立分层教学目标,组织互补式的教学内容、设计分层作业、构建多维评价体系。  [关键词] 高职;外贸英语函电;分层教学;Sim
[摘 要] 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出,教师在使用初中英语教材时不要拘泥于课本,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外研版初中英语教材为例,可以使用该教材现有材料创造性地设计出寻宝游戏、想象力大比拼、记忆力大挑战、“发现谎言”游戏、排序游戏等新颖有趣的任务型口语教学活动,既不脱离教材,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语言能力在创设的交际情境中都能得到发展。  [关键词] 创
[摘 要] 文本解读就是对教材意义的透辟理解与准确把握。文本解读基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解读的标准是准确、深刻、独到。解读的路径或侧重内容,或侧重形式。在內容解读方面,着重关键词语内涵的深层次解读,着力于重要细节的关联剖析。无论内容或形式解读,文本解读都应立足整体,把握文本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 文本解读;阅读;鸿门宴  《鸿门宴》是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最为精彩的片断,其故事情节波
[摘 要] 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核心观点是:生活与教育密不可分。同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教师可尝试将本土文学的资源巧妙地运用于幼儿园课程,遵循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理念,从收集民间文学素材生活化、游戏化,组织民间文学活动丰富化、多样化,促进幼儿能力发展全面
[摘 要] 语文学习除了强调语言文字的积累,也需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拓展和开发,关联教学即是语言学领域运用的重要方式,并延伸到各学科。文章从课文与图片、课文与课外文本、课文与写作之间的关联入手,对文本进行解读,以此达成教学目标的实现。而关联教学的实质是通过关联使学生的思维无限绽放,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无数种可能性,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 语文;关联教学;文本  《白杨》是人教版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