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及降糖药对心房颤动影响的研究进展

来源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ly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房颤动(房颤)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可导致一系列并发症,且部分患者发病隐匿,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故而越来越受到重视。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可显著增加房颤的发生风险。炎症、氧化应激、结构和电重构等病理生理的改变参与了高血糖导致及维持房颤的主要机制,目前部分降糖药已被证明具有治疗房颤的潜力,然而,关于糖尿病患者应用降糖药物后对房颤发生发展影响的内在机制尚无定论。因此,本文在探讨糖尿病与房颤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降糖药物与房颤关系相关的临床及基础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其他文献
目的评估冷冻球囊消融(CBA)联合左心耳封堵(LAAC)一站式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选取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在上海第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行CBA联合LAAC一站式治疗的非瓣膜性、药物难治性房颤患者291例,其中男154例,女137例;年龄中位数69.0(64.0,76.0)岁。术后随访主要复合终点事件(房性心律失常复发、脑卒中)、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E)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评估手术前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288例(288/291,99.0%)患者实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导管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治疗的远期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8年9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功行射频导管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治疗的症状性房颤患者。采用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和心脏CT成像(CCTA)对患者进行定期检查,随访其治疗效果与不良事件[房性心律失常复发、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装置周围残余分流及装置相关性血栓等]。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7例房颤患者,年龄(67.5±8.4)岁
目的探讨心大静脉远端移行区(TAODGCV)阻抗的变化及其对室性心律失常(VA)射频消融术的影响。方法研究纳入2009年10月至2020年3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VA射频消融术,且有效靶点或"最早"激动点在TAODGCV的127例VA患者。根据术中初始应用的消融仪分为2组。①SES组:81例,其中男48例,年龄(56.52±15.60)岁,年龄范围17~82岁;②T11组:46例,其中男28例,年龄(54.92±14.68)岁,年龄范围13~81岁。观察并比较TAODGCV不同部位、生理盐水流
目的了解神经内科脑卒中合并瓣膜性心房颤动(VAF)患者的诊疗现状、临床特点、脑卒中二级预防情况及预后。方法入选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所有出院患者,并筛选其中脑卒中合并VAF患者。回顾性收集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并调查出院时抗凝处方情况,并于2019年初,通过电话询问方式随访所有患者或家属,调查患者出院后至随访时的预后情况,包括全因死亡、脑卒中再复发率、出院后的抗凝治疗情况。结果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共出院患者7860例,其
目的应用新型可穿戴式全导联动态心电监护设备观察高强度体能训练前后的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变化。方法入选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在石家庄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〇医院保障系统内部某训练基地受试者144例,其中男105例,女39例,年龄(35.1±3.5)岁,连续穿戴动态心电监护衣48h并在此期间进行高强度体能训练,采用自身对照法比较训练前后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和心率变异性指标,包括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每5min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SDANN指数和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均方根值(RMSSD
目的以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心肌细胞(hiPSC-CMs)为模型,结合实时细胞分析(RTCA)技术建立并验证体外药物心脏毒性评估系统。方法选用不同浓度的胺碘酮、维拉帕米及多柔比星(阿霉素),分别与商业化来源的hiPSC-CMs孵育,利用RTCA系统实时观察药物作用时及洗脱后不同时间段hiPSC-CMs自主搏动(搏动频率和幅度)、细胞指数及校正的场电位时限(FPDc)变化。结果1μmol/L胺碘酮作用12h后,hiPSC-CMs大部分搏动振幅被抑制;10μmol/L浓度胺碘酮作用48h使细胞指数下降12.22
目的回顾性分析二尖瓣置换联合心房颤动(房颤)迷宫术后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电生理特点和射频消融预后。方法入选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在南京鼓楼医院心内科接受射频消融治疗二尖瓣置换联合房颤迷宫术后房速患者25例,其中男9例,女16例,年龄(56.5±10.4)岁。采用Carto三维标测系统,在房速下行右心房和左心房高密度三维电解剖标测。基于激动标测和电压标测图揭示其房速机制,从而指导房速消融和预防性的基质改良消融。结果34种房速被标测与分析(26例次自发、8例次诱发)。33例次(97.1%,33/34
目的了解并发左心耳血栓(LAAT)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接受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包括低剂量NOAC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观察了2011年11月至2021年1月北京医院因NVAF相关LAAT接受口服抗凝药治疗的28例患者,其中男20例,年龄(68.5±2.0)岁,均完成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复查并证实血栓消退,收集患者合并症、血肌酐、影像学检查等临床信息及药物应用、血栓消退时间等治疗经过并进行分析。结果起始接受NOAC治疗患者16例,起始接受华法林治疗12例,其中3例在治疗
贮积性心肌病是一类累及心肌组织的高度异质性的临床综合征,部分贮积性心肌病以心律失常为首要表现,容易误诊、漏诊,且心肌病相关心律失常的处理原则具有其特殊性。本文回顾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二病区近年来收治的3例以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的贮积性心肌病(遗传性血色病、Danon病和法布雷病)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人工智能(AI)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近年来其巨大发展进步引领了医学诸多领域的创新与革命,使得AI辅助疾病诊疗的医学模式有了实质性发展。同时,随着心律失常临床诊疗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与AI的结合已经成为指导心律失常诊治的新趋势。本文将简要介绍近年来AI在心律失常方面最新的临床研究及应用状况,以及AI算法相对于传统算法在心律失常领域中应用的优势和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