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下,中国公民越来越关注财政预算信息的公开问题,我国也在财政预算信息公开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实行我国预算公开的工作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本文对财政预算信息公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其解决策略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关键词:预算;信息公开;问题;策略
一、前言
政府预算也称公共预算或者公共部门预算,是在一定时期内经过法律程序批准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政府预算公开指的是政府机构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以必要的形式向社会大众公布本部门下一年度的财政收支计划。那么当前我国政府预算公开的基本现实是怎样的?存在哪些不足?应该如何进一步改进预算公开制度?本文尝试回答这些问题。
二、我国预算公开的推动进程
2008年我国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县级以上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确定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具体内容,并重点公开财政预算、决算报告。2009年,对外公开了中央财政预算的4张表格,至2010年表格数量增加至12张,且细化到款级科目。2014年,中央财政预决算和部门预决算已经公开至支出功能分类最基层的项级科目。2015年,首次公开了分地区、分项目专项转移支付预算,并开展了地方财政预决算公开情况的专项检查。2017年,中央部门预算草案中首次增加了10个中央部门重点项目,被视为中央部门主动接受人大代表监督的突破性举措。2011年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公布了“三公”经费的支出情况,并于2012年公开了相关实物量信息,便于公众知晓并进行监督。2009年的预算报告包含了7个图表,12张附表。至2013年图表的数量增加至35张,预算报告的数据展示更为清晰直观。
三、我国财政预算公开存在的问题
(1)预算管理的很多基础性工作还不够完善
目前在财政预算管理体制中,一级预算单位大多是行政机关,二级预算单位以事业单位为主,而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除预算拨款外,还有事业性收费、事业性经营收入。预算编制手段落后,预算透明度缺乏操作前提。一是政府会计制度改革仍在进行中,权责发生制尚未全面推广,政府会计报告系统不健全。二是我国预算年度采用的是公历年制,但我国新年度的各级政府预算草案却要等到3月份前后召开的各级人代会通过以后才能逐层批复依法执行。
(2)预算公开依旧过于形式
一方面受我国长期封闭政治文化影响,不少政府部门已习惯密而不宣的工作模式,对信息公开较为排斥。另一方面,由于传统官本位意识作祟,服务观念落后,有些人把自己手中掌握的信息作为一种特权,加之信息公开往往会对部分官员的既有利益格局产生冲击。造成有些政府部门在预算信息公开时往往是被动公开、随意公开或者避重就轻,形式主义。
(3)预算公开相关实施条例尚未出台
政府性基金决算、国有资本经营决算编报有待进一步细化;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一些领域资金沉淀问题仍然突出;专项转移支付清理整合效果不明显,年初落实到地区的比例仍然偏低,因此需要尽快出台预算公开相关的条例的出台,但是目前与财政预算公开相关的实施条例并未有任何明细公布,很多相关细节尚未修订和提出。
四、对策建议
(1)在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推进预算公开
虽然从长远看,公开是大势所趋,也有利于改进管理、促进和谐,但从短期看,特别是在政府行为还来不及作适当调整、财政支出安排不尽合理的情况下,仓促实行全面公开可能引发诸多矛盾。总体思路是:先立法,后执行;先粗略,后具体。先公开政府收支总体情况,再按明细科目逐步细化(如从支出功能分类的大类到款、再到项);先公开部门预算收支总体情况,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总数,再逐步细化到具体支出事项。
(2)加快预算公开相关条例的出台和实施
首先,进一步改进预算决算编报。严格按照预算法要求,改进和完善政府预算决算编报。其次,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加强对重点支出和重大投资项目的绩效评价,强化各预算单位的责任和效率意识。再次,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积极稳妥做好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工作,科学安排债券发行。开展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促进政府举债市场化约束机制的形成。
(3)深化财政管理改革,为政府预算的全面公开创造有利条件
政府预算公开的进展和效果受制于财政预算改革的进程,应同步推进相关的配套改革。一是要根据IMF《财政统计手册》要求和国际通行做法,进一步修改完善现有《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二是与上述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调整相适应,适当修改有关政府会计制度;三是加快进行政府预算支出标准体系建设,以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支出标准缺乏或不合理问题;四是改进和加强财政信息系统建设和有关政府网站建设,建立社会公众获取政府预算信息的快捷通道。
参考文献
[1]王雍君.全球视野中的财政透明度———中国的差距与努力方向[J].国际经济评论.2003,(4):36.
[2]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2011中國财政透明度报告[R].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10,11.
[3]门淑莲,颜永刚.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及其对我国财政管理的长远影响[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10):51.
[4]财政部.2012政府收支分类科目[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59-153.
作者简介:过帅(1995)男,汉族,湖南攸县,共青团员,硕士研究生,云南财经大学,财政政策。
关键词:预算;信息公开;问题;策略
一、前言
政府预算也称公共预算或者公共部门预算,是在一定时期内经过法律程序批准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政府预算公开指的是政府机构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以必要的形式向社会大众公布本部门下一年度的财政收支计划。那么当前我国政府预算公开的基本现实是怎样的?存在哪些不足?应该如何进一步改进预算公开制度?本文尝试回答这些问题。
二、我国预算公开的推动进程
2008年我国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县级以上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确定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具体内容,并重点公开财政预算、决算报告。2009年,对外公开了中央财政预算的4张表格,至2010年表格数量增加至12张,且细化到款级科目。2014年,中央财政预决算和部门预决算已经公开至支出功能分类最基层的项级科目。2015年,首次公开了分地区、分项目专项转移支付预算,并开展了地方财政预决算公开情况的专项检查。2017年,中央部门预算草案中首次增加了10个中央部门重点项目,被视为中央部门主动接受人大代表监督的突破性举措。2011年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公布了“三公”经费的支出情况,并于2012年公开了相关实物量信息,便于公众知晓并进行监督。2009年的预算报告包含了7个图表,12张附表。至2013年图表的数量增加至35张,预算报告的数据展示更为清晰直观。
三、我国财政预算公开存在的问题
(1)预算管理的很多基础性工作还不够完善
目前在财政预算管理体制中,一级预算单位大多是行政机关,二级预算单位以事业单位为主,而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除预算拨款外,还有事业性收费、事业性经营收入。预算编制手段落后,预算透明度缺乏操作前提。一是政府会计制度改革仍在进行中,权责发生制尚未全面推广,政府会计报告系统不健全。二是我国预算年度采用的是公历年制,但我国新年度的各级政府预算草案却要等到3月份前后召开的各级人代会通过以后才能逐层批复依法执行。
(2)预算公开依旧过于形式
一方面受我国长期封闭政治文化影响,不少政府部门已习惯密而不宣的工作模式,对信息公开较为排斥。另一方面,由于传统官本位意识作祟,服务观念落后,有些人把自己手中掌握的信息作为一种特权,加之信息公开往往会对部分官员的既有利益格局产生冲击。造成有些政府部门在预算信息公开时往往是被动公开、随意公开或者避重就轻,形式主义。
(3)预算公开相关实施条例尚未出台
政府性基金决算、国有资本经营决算编报有待进一步细化;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一些领域资金沉淀问题仍然突出;专项转移支付清理整合效果不明显,年初落实到地区的比例仍然偏低,因此需要尽快出台预算公开相关的条例的出台,但是目前与财政预算公开相关的实施条例并未有任何明细公布,很多相关细节尚未修订和提出。
四、对策建议
(1)在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推进预算公开
虽然从长远看,公开是大势所趋,也有利于改进管理、促进和谐,但从短期看,特别是在政府行为还来不及作适当调整、财政支出安排不尽合理的情况下,仓促实行全面公开可能引发诸多矛盾。总体思路是:先立法,后执行;先粗略,后具体。先公开政府收支总体情况,再按明细科目逐步细化(如从支出功能分类的大类到款、再到项);先公开部门预算收支总体情况,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总数,再逐步细化到具体支出事项。
(2)加快预算公开相关条例的出台和实施
首先,进一步改进预算决算编报。严格按照预算法要求,改进和完善政府预算决算编报。其次,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加强对重点支出和重大投资项目的绩效评价,强化各预算单位的责任和效率意识。再次,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积极稳妥做好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工作,科学安排债券发行。开展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促进政府举债市场化约束机制的形成。
(3)深化财政管理改革,为政府预算的全面公开创造有利条件
政府预算公开的进展和效果受制于财政预算改革的进程,应同步推进相关的配套改革。一是要根据IMF《财政统计手册》要求和国际通行做法,进一步修改完善现有《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二是与上述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调整相适应,适当修改有关政府会计制度;三是加快进行政府预算支出标准体系建设,以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支出标准缺乏或不合理问题;四是改进和加强财政信息系统建设和有关政府网站建设,建立社会公众获取政府预算信息的快捷通道。
参考文献
[1]王雍君.全球视野中的财政透明度———中国的差距与努力方向[J].国际经济评论.2003,(4):36.
[2]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2011中國财政透明度报告[R].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10,11.
[3]门淑莲,颜永刚.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及其对我国财政管理的长远影响[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10):51.
[4]财政部.2012政府收支分类科目[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59-153.
作者简介:过帅(1995)男,汉族,湖南攸县,共青团员,硕士研究生,云南财经大学,财政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