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道明,那个“苍老的年轻人”走了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dingdeaiqing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6月,童道明在北京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本刊记者 侯欣颖 / 摄)

  7月9日晚,北京东棉花胡同35号,蓬蒿剧场。
  一束追光下,木板凳上放着一沓纸。
  一个男人走出来,白衫黑裤,头发蓬乱,皮鞋脏旧,慢慢地说起自己的故事。
  他是“于是之”。18岁那年,他失了学,当上演员,后来进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他演过《龙须沟》里的程疯子,演过《茶馆》里的王利发,最满意的角色是《骆驼祥子》里的车夫老马。他喜欢契诃夫的独幕剧《天鹅之歌》——一个68岁的老演员,演了一辈子丑角,最后一场演出后,人散了,他还不愿意走,半夜走上空台,过了一回演《李尔王》和《奥赛罗》的瘾。
  “它写出了演员的心酸与风骨。”“于是之”在空台上喃喃自语。他双腿颤抖地坐在板凳上,有一句没一句地说着话。
  长久地沉默。他抽出一张纸,折个飞机,扔出去。
  “我还有一个爱好,是写毛笔字。我老伴最喜欢我写的两幅字,一幅是‘学无涯’,一幅是……一幅是……是……”他在台上晃晃悠悠地走着,慢慢地躺在地上。屏幕上有一张照片,一个老头儿坐在竹椅上,身后是满满当当的书柜,墙上挂着一幅字——“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出名为《演员于是之》的独角戏,最终收束于一个身患阿尔茨海默病老人的嗫嚅叹息。
  灯光亮起,扮演“于是之”的徐尉鞠躬致意。他是唯一的演员,也是唯一的导演。
  “我在排练的时候,也常常恍惚,有时觉得自己是于是之先生,有时又觉得自己是童道明先生。”

“两位先生,相会于天堂去论戏了”


  大屏幕上,于是之的照片换成了另一个老人。童道明坐在椅子上,笑着,身旁环绕着看戏的观众。而此时,他离开他热爱的观众、他热爱的戏剧已经12天了。
  从2009年的《赛纳河畔的少女面模》开始,童道明创作的每部戏都在蓬蒿剧场上演。从路口走到胡同,他走得艰难,但几乎每场都来,早早地坐在剧场外的咖啡馆里,要一份意大利面或卤肉饭,等着观众和朋友们来。
  60岁之前,他是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是中国“最懂契诃夫的那个人”,是活跃的剧评人,被林兆华、李六乙、濮存昕引为知己。退休后,他开始“衰年变法”,写起了剧本,“破门而出”,从书斋闯上了舞台。
  《演员于是之》是童道明的第十四个剧本。今年春天,他82岁,写完了初稿,5000多字,第一人称独白,手稿交给了《作家文摘》的编辑姬小琴,让她帮忙录入,再发给于是之的夫人李曼宜看。“曼宜老师很快看完了,手写了两页纸的意见,大部分是肯定,只提出了一些微小的人名错误。我告诉了童老师,隔着电话都能感觉到,他一下放松下来,好像石头落了地。”他联系了剧场和演员,秘密策划着7月9日的首演——这一天是于是之先生的冥诞。
1994年,童道明(左)与于是之在紫竹院公园合影。

  距離戏上演不到半个月的日子,6月27日,童道明在北京病故。
  “两位先生,相会于天堂去论戏了。”蓬蒿剧场的公号上写道。
  蓬蒿的创始人王翔拿来一把椅子,放在空台上,又摆上一只话筒。“以往这个时候,童老师该从两边的角落里走出来,坐在这儿,和大家开始演后谈了。”
  “如果还有演后谈,他坐在那儿,头一定微微向后靠着。他的脊椎强直,很难自由转动。”81岁的《中国戏剧》原主编王育生,此刻坐在台下,“可我们相交40年,我从没听他说过一句自己的病痛。”
  王育生记得,前几年每到大年初三,他们都会去协和医院的特护病房探望于是之,坐在他床前,和他夫人李曼宜说会儿话——彼时的于是之,已完全对外界无感。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童道明每个大年初三下午两点,一定去给于是之拜年,看着他从谈笑风生到一脸木讷,再到躺在病床上毫无反应,偶尔从半闭的眼睛里滑落两滴眼泪。很多朋友后来都不去看于是之了,“已经不是那个人了”。只有童道明,每年都去,默默地坐在那里,仔细端详他脸上一些轻微的变化。
2014年,童道明(左)与濮存昕准备观看契诃夫名剧《樱桃园》。

  “归根结底是因为我对他有深深的爱。”他常对人说,“于是之是与契诃夫有几分相像的,他们两个人都是极其善良的人,而且他们的文学的、艺术的成就,都是与他们的善良天性分不开的。”
  他第一次觉出于是之的善良,是听他提起一棵树。那时,他们常在紫竹院公园聊天。有一次,谈到兴起,到了中午,于是之就请他去家里吃涮羊肉。在紫竹桥上,于是之停下脚步,指着桥下南侧的一棵大树,说:“你看,这棵槐树该有两三百年树龄了,可以想象一下,当年拉煤的工人,从门头沟往北京城里送煤,走到这里,一定会在大树底下歇歇脚的。”
  “他从树想到人,想到几十年前的劳动人民,这段话让我特别感动。”两年前的初夏,在潘家园那栋社科院家属楼的四楼,童道明慢悠悠地向《环球人物》记者讲着于是之与他的树。桌上摊着大大小小的书和笔记本,说到一处,就翻开找找。至今,录音笔里还保留着他的声音,带着苏南口音的普通话,沙哑,舒缓,间杂着笑声,一顿一顿的,有时尾音拖长,像带出一声叹息。   念念不忘“那棵于是之的树”的童道明,何尝没有这样的善良?

“他无需与骄傲做斗争”


  《世界文学》编辑部主任苏玲是童道明的学生。1984年,她21岁,从重庆来到北京,人生地不熟,每次去老师家就像过节。那时,童道明住在朝内大街社科院的平房里。“有时我去了,师母就让他去朝内市场买熟食。直到现在,我总会想起他走出家门,背着手,溜达出院子的样子。”师生35年,彼此已如亲人。“和他待在一起,永远是放松的,什么都敢说,因为你知道,他不会因为你的浅薄而轻视你。”
  到了80岁,年轻人到他家帮忙录文稿,他还会出门买个烧鸡,让自己的“小朋友”带走吃。姬小琴回忆,那时她总是下了班过去。“一出电梯口,立马就会看见他等在那儿,上前握住我的手,把我带进门。”
童道明作品:《可爱的契诃夫:契诃夫书信赏读》(2015年)、《一只大雁飞过去了》(2017年)。

  他的剧作集,常年放在蓬蒿剧场售卖,所得全部捐给剧场;剧本也是,谁愿意排就排,没什么“版权意识”;他的文章中,总会特别用心地写下许多在大部分作家眼中无足轻重的名字——中学时代的老师、后座的同学、来访的记者、留言的网友,甚至某位不知名的观众,跟他说了一句话,也会记下来……
  《北京晚报》副刊编辑孙小宁感叹:“很多老先生,你不在他的生命层次,是不敢和他对话的。但童老师不会让你有障碍。哪怕你说出的话很幼稚,他也会挑一句认可的出来,说,这好棒啊。”
  排《赛纳河少女的面模》时,导演张子一只是中戏大四的学生。演出的最后一场是个中秋节,他们一起在二楼的天台上,吃月饼,喝红酒。“听他讲契诃夫的时候,我从来没觉得他比我大那么多。他是我的朋友,我的知己。”
  这种谦卑的精神气质,来自契诃夫。就像作家爱伦堡在《重读契诃夫》一书的开篇所说:“他(契诃夫)从来不以为自己是个预言家,是个导师,他甚至没有大作家的自我感觉,他从来没有自己高人一等的意识……他曾经长久地、坚毅地与他认为的自己的缺点和恶心做斗争,但他无需与骄傲做斗争。”
  1960年,在莫斯科大学的书亭里,童道明买到了这本刚刚出版的《重读契诃夫》。一年前,在文学系读三年级时,他进入了契诃夫戏剧班,写了一篇论文,《论契诃夫戏剧的现实主义象征》,得到了老师的肯定,“独立思考,饶有趣味”,并留下一句赠言:“童,我希望你以后不要放弃对于契诃夫和戏剧的兴趣。”
  此后60年,契诃夫及其串联起的俄国文学“朋友圈”,占据了他阅读与生命的中心位置。
  1970年,童道明所在的社科院外文所,被集体下放河南信阳的五七干校。临走前,办公室所有的书都当废纸卖了,那里边有《普希金诗集》、有《契诃夫小说选》……一番思想斗争后,他还是把一本薄薄的剧本《工厂姑娘》塞进了箱子,那是苏联“新浪潮”戏剧代表人物沃洛金的作品。干校的生活沉闷单调,他走在田野上,常常默诵莱蒙托夫的诗:“时光在流逝,那是最好的时光!”
  翻译的热望不可遏制时,他便称病,请3天假,躲进招待所。多年后,他回忆那个晚上:“6年中,我头一次动笔翻译,头一次感受到了精神劳动的欢愉。我不知道那天怎么吃的饭,我只知道我坐在那张暗红色的桌子前一门心思地翻译《工厂姑娘》,一直翻译到熄灯睡觉。躺在床上一时难以入眠,我很兴奋,也很痛苦,我想到了一个道理:在‘文化大革命’里当知识分子是很难的,但让一个已经是知识分子的人不再当知识分子,那可能是更难的。”
  “我觉得那个景象太有画面感了。当年的招待所,很可能并不是独间,他都不跟同屋的人寒暄几句,就立马扑到小桌上,旁若无人地翻译。他真就是这样一个人,走入自己的世界,与之无关的那个世界,就被他隔开了。”孙小宁说。

可爱的契诃夫


  他选择的这个世界的中心是契诃夫。
  在童道明之前,除了爱伦堡和写过《金蔷薇》的帕乌斯托夫斯基,很少有人从“善良”的角度阐释契诃夫——在契诃夫无情的冷嘲、辛辣的热讽后,始终有一份悲悯、温厚和正义感。
  在苏玲看来,童道明是最能把契诃夫“传达”给当代中国的人。“以往我们研究一个作家或戏剧家,更多的是关注他们的文本,分析其中的修辞技巧,还有他和整个文学史的关联。但童老师不一样,他是用自己的生命去贴近契诃夫、感受契诃夫、表达契诃夫,其中掺杂着他自己的理想与审美。他已经把自己的精神世界和契诃夫紧紧相连。所以他眼里的契诃夫才那么鲜活,那么亲切,他才会写出那样一本《可爱的契诃夫》。”
《赛纳河少女的面模》(2009年)。
《一双眼睛两条河》(2016年)。

  在2015年出版的《可爱的契诃夫》中,童道明翻译了契诃夫的240多封书信,每封信后还附有自己的批注。这些信中,有契诃夫的真心情和大智慧。他談写作:“简洁是天才的姐妹。”谈做人:“把自己身上的奴性一滴一滴地挤掉。”谈自然:“大自然是一剂极好的镇静剂,它能让人心平气和,也就是说,它能让人与世无争。”谈自由:“人的绝对的自由,自由于暴力,自由于偏见、愚昧、鬼怪,自由于暴躁,等等。”谈选择:“宁做刀下鬼,也不做刽子手。”……   还有那长演不衰的《樱桃园》。围绕着“樱桃园的易主与消失”的戏核,人们反思“贵族阶级的没落”,引导出“阶级斗争的火花”。 但是,“难道今天世界上的观众,进剧场是为了了解俄国社会的阶级变动?”童道明问。在写于1995年的《惜别樱桃园》中,他将契诃夫“接引”到了20世纪的中国时空——在50年代,北京的老城墙就是“樱桃园”,独自落泪的梁思成就是那位“女主人”;而到了世纪之交,在“伐木的斧头声”中,每个人都不得不与一些尽管陈旧但毕竟美丽的事物告别。
  “他启发我们快要进入21世纪的人,将要和各种各样的复杂的、冷冰冰的电脑打交道的现代人,要懂得多情善感,要懂得在复杂的、热乎乎的感情世界中入徜徉,要懂得惜别‘樱桃园’。”
  童道明的世界里,在契诃夫周围,闪烁着俄罗斯的文学星空。在《惜别樱桃园》《潘家园随笔》《一只大雁飞过去了》等散文随笔中,他写普希金、莱蒙托夫、托尔斯泰,写果戈理、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他把契诃夫一个世界的‘朋友圈’都给你了,嚼碎了,满怀深情地给你,供你选择。” 孙小宁说,“他是杂糅的,但里头永远有一根主茎,引领你走向诗性的心灵。”
  在苏玲看来,童道明想传达的,正是俄罗斯文学最精华的东西——人道主义。“它是对这个世界的悲悯,对生活的严肃,对崇高的追求。这种崇高,并不是要做出多大的牺牲,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捕捉美的东西,保留一种理想的存在——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匮乏的。”

“给我狭窄的心,一个大的宇宙”


  童道明生于1937年。对这些“30后”的文艺青年来说,俄罗斯的禀赋和气质,是他们文化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学俄罗斯的5年里,他最难忘的一天是1957年10月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升天的日子。“年轻人刹那间聚集到了一起,手挽手地在学生城里穿行,异口同声地喊着一个我以前从未听到过的口号:‘给我月亮!给我月亮!’不喊‘乌拉’,不喊‘万岁’,喊的是一句可以入诗的‘给我月亮’!”
  他的剧本里,也满是可以“入诗”的台词与场景。《赛纳河少女的面模》里,冯至、姚可崑夫妇在“抄家”前,一边烧着往日的情书,一边追忆他们甜蜜的青春岁月;《秋天的忧郁》里,演过契诃夫《三姐妹》和曹禺《北京人》的女演员,早上醒来,会望着墙上梵高的《向日葵》,念一句“我来到这世界是为了看见太阳”;《一双眼睛两条河》里,两个演员在钢琴伴奏下,读诗歌,听《安魂曲》,谈普希金、李白和莫名的感情,王晓鹰导演看后说,“这实在太奢侈了”。
  “童老师写‘恶’写不出来。”孙小宁笑着说。他写“潜规则”,只是轻描淡写;写“婚外情”,只让男女主角在文学艺术里拥抱一会儿。“他有自己的分寸尺度,也有许多不忍心。”
  老朋友说他戏里缺乏愤怒,略欠深刻;年轻人说他写爱情落伍老土,不合时宜,他都莞尔一笑,初心不改。他从80年代走来,从林兆华的《绝对信号》到李六乙的《原野》,各种颠覆性的前卫革新都见过,也鼎力支持,但他有自己的艺术观,“只是陶醉于自己创造的世界里,800个外面世界的事儿,他只回应他感兴趣的那一个”。
  但他又是一个随时敞开自我的人,对世上的所有人、事、物,都保持着充盈的体贴、同情与观照。
  他写卞之琳先生——卞先生去世前好几年就不出家门了。热心的年轻人张晓强倒不时去看望看望他,回来还告诉我们一个他的发现:“卞先生喜欢吃炸马铃薯片。”“为什么?”“他喜欢听马铃薯片咬碎时发出的响声。”我听了一怔,心想:卞先生好寂寞。
  他写《茶馆》原班人马的最后一次演出——三个老头聚到一起来了。郑榕扮演的常四爷抓出一包花生来,蓝天野扮演的秦仲义说:“可谁嚼得动呢?”于是之扮演的王利发感叹道:“好容易有了花生仁儿,可牙没有了。”这句台词他是背对着观众说的,声音微微颤抖着……我的眼泪忍不住夺眶而出,眼泪一直流到三个老人撒纸钱,流到王利发拿起腰带往侧幕走去……
  他看一出戏,很平常的戏。但快到结尾的时候,天幕出现了白云蓝天,扬声器里传来儿歌——山坡哪去了?被草儿盖了。草儿哪去了?被羊儿吃了。羊儿哪去了?变成白云了。白云哪去了?被风吹散了。他听着听着,眼泪掉了出來,散戏回家的路上,反复背诵着这几句诗,进了家门,立刻记到笔记本上,“生怕它们失落在我的梦乡”。
  这段时间,孙小宁一直在读童道明曾经送给她的书,惊讶地感到了他的“多面”——他竟然这样有趣地写过狗、写过猪,竟然知道碧姬·芭铎(法国演员,与梦露齐名),竟然对幽默还挺有研究,译著过一本《黑色幽默》……“他真的是个苍老的年轻人,一个活着而有生命的创造体。”
  两年前初夏的那次采访中,童道明拿来一个小本子,上面是他创作的幽默笑话,一个月,写了45个。他慢悠悠地念了几个,自得又羞涩,“给‘笑星’们看看,什么叫幽默。”
  他最喜欢的中国作家冯至,曾写过一句诗:“给我狭窄的心,一个大的宇宙!”他把它放在了《赛纳河少女的面模》中——或许这也是他一生的写照吧。
  童道明(1937年—2019年) 1937年生于江苏省江阴县,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戏剧笔记》《惜别樱桃园》《潘家园随笔》等。1996年开始剧本创作,代表作有《赛纳河少女的面模》《我是海鸥》《一双眼睛两条河》等。2019年6月27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2岁。
其他文献
尚长荣:1940年生于北京,“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之第三子,当代最负盛名的净角艺术家,中国戏剧界首位梅花大奖得主,以《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三部曲”享誉菊坛。  他是尚小云之子,凭“三部曲”享誉菊坛,如今推出“青春版”托举新人  舞台上,曹操拾级而上,坐到斩首台上杨修的身旁。一阵鸟鸣掠过,二人说起最后的“知心话”,先是对峙,接着冷笑、狂笑、最后失声痛哭……  曹操一声“斩”,刽子
金伯利是位护士,她扎针的手法娴熟。可是每当她拿起注射器,還没下手,孩子们就会惊恐万状;即使是给成年人抽血,很多人也会闭上眼或者别过头去。事实上她的力度掌握得很到位,真正扎起来并不是很疼。金伯利时常想:怎样能让病人不害怕注射器呢?  金伯利喜欢涂鸦,尽管没有进行过专业的画画学习,但她颇有天赋,模仿能力超强。有一次,金伯利将人体器官的构图画下来,被医院选中放在展示栏中。突然,金伯利脑洞大开:我何不试试
1988年,任文化部部长的他写下辞职信,决定潜心写作  每年盛夏,王蒙都会去北戴河中国作协 “创作之家”避暑,上午写作,下午 游泳,晚上散步,秋后才回北京。最近几年,北戴河游泳场以年龄为由,规劝已至耄耋的他不要游了,但他还是坚持下海,劈波斩浪——不是无畏,而是最大的风浪,他早已见识在人生里。  他是15岁就参加革命的少年布尔什维克,新中国成立后是“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在“青春万岁”的弱冠之年被划
英国《新政治家》10月11日封面文章  10月10日,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的新片《7月22日的于特岛》上映,该片用纪录片的方式,讲述了挪威极右翼纳粹分子布雷维克于2011年屠杀77人的真实事件。反观当下,世界各地的极右翼势力风起云涌,他们反对移民,甚至开始修建隔离墙,严重背离民主自由精神。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电影反思7年前的惨案很有意义。毕竟,许多右翼分子已經开始争取选民了,单单高喊全球化口号显然
2019年6月,史久镛在北京家中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本刊记者 侯欣颖 / 摄)  脱去庄重的法袍,史久镛是一位普通的老先生。  见到《环球人物》记者时,史久鏞起身招呼记者坐下喝水。话题从北京的天气和交通展开,有一种闲话家常的亲切感。  不过,国际法官的素养和习惯在史久镛身上仍然有迹可循。为了表示对来访者的尊重,即使在家里,他也要穿着熨帖的夹克和衬衫,再配一双光亮的皮鞋,白发梳理得一丝不苟。哪年哪月
“如果(我的)大儿子竞选议长,那我就辞去总统一职。”5月27日,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在总统府发言时如此讲道。  刚刚落幕的菲律宾中期选举改选了参议院一半议席、众议院全部议席,各省省长、副省长,各地市市长以及省市议会议员。杜特尔特大获全胜,将掌控参众两院。  根据菲律宾宪法,总统任期6年,不得连任,在任期第三年举行中期选举。与美国中期选举一样,菲律宾的中期选举也被视为对现任总统的一次“公投”。其实,今
刘江 1969年生于山东,导演、编剧、制作人。199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凭借电视连续剧《黎明之前》《咱们结婚吧》分别获得第十七届上海电视节最具人气导演、第二十七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导演奖和第二十届白玉兰奖最佳导演奖。近日由其导演的年代剧《老酒馆》正在热播。  最近有两件事让导演刘江特别感动。一是10多年没有联系的朋友,包括很多中學同学,突然跑出来找他——都是被他的新剧《老酒馆》“勾”出来的,跟
他是曼德拉战友,当过律师,抓经济有一套,还是个谈判行家。  2018年7月24日,南非总统府前广场,微风拂面,阳光和煦。南非总统拉马福萨和夫人莫采佩在此热情迎接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  在南中建交20周年之际,习主席对南非进行第三次国事访问,并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次会晤。20年来,两国实现了由伙伴关系到战略伙伴关系再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重大跨越,呈现出政治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战略协作齐头
在人们希望娱乐多元化的时代,TFBOYS的横空出世,填补了国内娱乐圈的空白  为了庆祝出道5周年,TFBOYS于8月24日举办了一场演唱会。排练时,不少粉丝聚集场馆周围,为了保障场馆附近交通顺畅与居民生活不被打扰,TFBOYS以官微的名义要求粉丝们迅速撤离,且演唱会当天入场的粉丝不得携带任何灯牌、旗帜。为引起粉丝重视,官微的语气甚至颇为严厉。  5年来,从少年到青年,无数人见证了TFBOYS的成长
吃火鍋好像是件简单的事:不过是将菜丢进热腾腾的锅中煮熟了。但许多人在吃毛肚时遇上难题:烫久了口感老、咬不动,稍微一烫又怕熟不了、不卫生。重庆人则喜滋滋地告诉你:“七上八下”才是吃毛肚火锅的真学问。重庆人会夹起毛肚的一个角,放进锅内停留两秒,再从汤锅内夹出、晾凉1秒,重复这样的动作七八次,蘸点调料,不忘说一句“巴适(好吃)!”牛油制成的重庆火锅底料。鲜毛肚。重庆火锅油碟。山城重庆。  山城重庆地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