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分析不同叶片角和布置角下导鱼栅的导鱼效果,获取最优的导鱼栅布置方式,为下行过鱼设施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及参考.以鳙(Aristichthys nobilis)幼鱼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导鱼栅布置角度(15°、30°、45°)和叶片角度(15°、30°、45°、90°),在室内开展模型实验,分析鳙从导鱼旁路下行(引导成功)和从导鱼栅叶片间隙下行(引导失败)的通过率,确定最优运行工况.结果表明:在所有工况下,实验鱼均出现了顶流现象,但顶流率均小于50%;导鱼栅布置角和叶片角同为30°时,辅助鱼类下行的成功率最高,达
【机 构】
:
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61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析不同叶片角和布置角下导鱼栅的导鱼效果,获取最优的导鱼栅布置方式,为下行过鱼设施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及参考.以鳙(Aristichthys nobilis)幼鱼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导鱼栅布置角度(15°、30°、45°)和叶片角度(15°、30°、45°、90°),在室内开展模型实验,分析鳙从导鱼旁路下行(引导成功)和从导鱼栅叶片间隙下行(引导失败)的通过率,确定最优运行工况.结果表明:在所有工况下,实验鱼均出现了顶流现象,但顶流率均小于50%;导鱼栅布置角和叶片角同为30°时,辅助鱼类下行的成功率最高,达95%;其他工况下,成功率均低于75%.导鱼栅附近的水力条件表明,流速沿着导鱼栅方向呈现波浪线上升,紊动能分布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紊动能范围为0~0.0032 m2/s2.
其他文献
研究围网拆除后升金湖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为今后升金湖生态恢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2018年4月至2019年1月对升金湖区域后生浮游动物及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后生浮游动物优势种共9种,密度和生物量平均值分别为(356±52.1)个/L、(30.2±4.68)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54(1.95~3.15)、1.92(0.87~2.34)、0.73(0.55~0.85
应用常规浮游生物调查策略以及18S rRNA的V4可变区进行高通量测序,并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以及相关统计学分析方法,在大冶湖和朱婆湖分别选取6个和3个采样站位,于2017年春季(4月)对两个湖泊中粒级5~20μm的部分微型(Nano粒级,2~20μm)和超微型(Pico粒级,≤5μm)真核浮游生物的多样性进行初步探究.结果表明,大冶湖超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物种相对丰度最高的是隐藻门种类(约占OTU总数的28%),5~20μm的部分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物种相对丰度最高的分别是纤毛虫(约19%)和绿藻门种类(
研究5种收割强度对粉绿狐尾藻生长和水质的影响,为沉水植物调控管理提供参考.设不收割组作为对照组,收割组收割强度分别为株高的15%、30%、45%、60%和75%.将收割的植物称量干重和鲜重,统计株高、分枝数,测定新生枝条的恢复长度.每次收割前1 d对所有处理组的水样进行水质测定.结果表明:(1)收割对粉绿狐尾藻枝条生长恢复和株高影响显著(P<0.01).对照组最终株高最高,达到187.0 cm,并在水面形成冠层.第1次收割后20 d,低强度(15%和30%)收割组恢复或超过收割前水平,中强度(45%)收割
探究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自然繁殖对底质环境的偏好性,可为其仿自然人工产卵环境的营造及野外种群重建提供参考.以人工养殖的长江鲟子一代亲本为对象,在直径3.0 m、水深0.8 m的圆形池中铺设长江河道中常见的卵石、砂及人工养殖光滑底质,模拟不同的底质环境,利用发光标记和Ethovision XT行为跟踪技术,研究长江鲟亲鱼对不同底质环境的栖息偏好性和行为活跃性.结果显示,在两两对比的3种实验底质环境中,长江鲟亲本在光滑底质停留时间比57.56%显著长于砂底质42.15%(P0.05
洱海先后人为引入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和西太公鱼(Hypomesus nipponensis),其生长速度快、繁殖率高的生物学特性已对洱海生态环境造成影响,通过捕捞调控可降低其生物量.为了掌握其生长特性,评估人工调控效果,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洱海采集2种鱼标本,通过测量体长与体重数据,对种群参数(L∞、W∞、k、t0、Z、M、E)进行估算,并调查分析其年产量变化.结果显示:(1)西太公鱼和太湖新银鱼体长与体重关系回归参数b值分别为3.2148和2.8770,均
为了净化水产养殖环境,减少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由于养殖规模不断扩大而感染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导致的大量死亡,寻求安全有效的防治措施,开展了克氏原螯虾副溶血弧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试验.2018年5月从湖北省公安县某养殖场采集到一批患病的克氏原螯虾,解剖后发现病虾的肝胰腺肿大发黄,肠道内无食物,有类似肠炎症状,从肝胰腺中分离出的致病菌经TCBS培养,得到光滑蔓延生长的菌落,呈蓝绿色斗笠状,菌落大小不一.显微观察发现细菌形态为棒状或弧状,
基于波束形成方法的相控发射可以向不同方向以小延时连续高Ping率发射信号,由于海底底质分层结构的变化,在接收端极易发生回波信号混叠.提出了使用混沌序列克服这一问题,建立了混沌序列筛选流程及编码模型;分析了 Logistic序列、Tent序列及Chebyshev序列的相关特性,确定了 Chebyshev序列在三者中相关性能最好.使用Chebyshev序列进行调频生成序列,并进行了仿真和水池实验,验证了混沌调频编码信号对混叠信号具有良好的分离能力.
大气CO2浓度升高将干扰水体的碳酸盐缓冲系统,导致水体pH值下降,对水生微藻产生一定的影响.文章从生长状况、光合作用、藻细胞化学元素组成和群落结构4方面分别综述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海洋微藻和淡水微藻的影响.在生长方面,大气CO2浓度升高不仅会影响某些海洋微藻和淡水微藻的生长速率,还会使某些藻细胞的形态发生变化.在光合作用方面,大气CO2浓度升高可能会减弱微藻对CCM机制的依赖性;对不具有CCM机制的微藻来说,CO2浓度增加可能会减弱其碳限制程度,有利于微藻光合作用.在藻细胞化学元素组成方面,大气CO2浓度
空化是水下高速航行器在进行总体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对空化产生的噪声特性进行研究有助于水下航行器航行性能和目标检测能力的提高.文章首先介绍了空化噪声的形成机理和数学模型,然后基于实测数据对空化噪声相应的统计特性进行了分析,计算了典型的单个声脉冲形式的空化噪声的概率分布、偏度和峰度,对比分析了无空化发生与空化发展比较充分条件下实测空化噪声的偏度和峰度特性.结果表明,在空化充分发展时水下航行器空化噪声具有明显的非高斯特性,其偏度和峰度值明显大于理想高斯噪声或者实际的海洋环境噪声.有利于提高空化条件下水下航
生物组织生理特性及病理结构变化时,其导电特性会随之改变,因此对生物组织电导率进行测量的方法有望实现癌症组织早期诊断及病变组织康复期监测.采用模块化设计思维,设计并搭建了一个非侵入式、数字化磁声电成像检测平台,提出了磁声电检测模拟前端的改进方法,并通过对嵌入铜片均匀仿体实验证明了磁声电信号需在磁场、声场共同作用下才能产生,随后提出磁声电B扫描算法,并通过该检测平台对中间间隙为1mm的均匀仿体进行电导率B扫描实验.结果表明:(1)电导率B扫描算法可提高磁声电成像分辨率;(2)设计的磁声电检测系统纵向分辨率可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