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就教学方法提出:朗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论证:1.朗读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內容,体会其思想感情。2.朗读可以引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3.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4.朗读是学生知识积累、运用的前提。5.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另外,补充说明,提倡朗读的重要性,并不是只需要朗读,更不是排除对不同教学方法的探索、创新。结论部分,指出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好朗读这一重要环节。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朗读 重要性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6.065
当今的语文课,可谓异彩纷呈,教法辈出。然而越来越多的同仁也在感叹:语文难教。越来越多的学生也在抱怨:语文课没劲。
当我们在课堂上不厌其烦地分析、讲解、归纳主题之时,当我们努力在把鲜活的语言肆意肢解之时,当我们“为赋新词强说愁”,为了追求“新颖”而玩味一些无聊的“花架子”时,却忘记了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少语文大师也在呼吁:民族化,语文教学的灵魂。的确,在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在教学方法不断更新的今天,朗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首先,朗读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并逐步受其影响、熏陶。现代心理学家认为:读物作为一种客体,它负载着作者显露或隐藏的见解、意愿而去影响读者这一主体;同时,主体又在不断地利用自己的经验积累去顺应、同化或逆反客体所负载的信息。朗读练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主客体之间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朗读的方法,不单要发声,更讲究抑扬顿挫,生动感人。必须是与思维活动相结合,而不是“有口无心”。在师生教与学朗读的过程中,学生更容易集中精力,准确地感知文章、理解并受其感染。中学生绝大多数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在长期地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默看时很容易走神,而朗读则可调动绝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文字通过声音进一步刺激大脑,学生更容易进入文章角色,为其所吸引。我在讲授《出师表》《岳阳楼记》《论语》等经典作品时,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 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学则殆”……文章中或优美、或质补、或高雅的语言,本身就具有无穷的魅力,通过学生诵读,更能把握其思想感情,学习情趣得以激发。
如《理想》一诗最后一节,展现的是重获理想之后的欢快心情以及要为理想奋斗的昂扬意气,我在引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让他们读出欢快,读出奋发,从而让学生加深了对诗歌艺术和感情的体会,并且直接感受到诗歌的韵律美,音乐美,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朗读还有助于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汉语言文字的象形性、表意性、灵活性和汉语文的情感性、艺术性、审美性,决定了它具有广阔的联想,想象空间。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利用语音的抑扬顿挫、轻重徐疾、长短升降,把作者情感直接诉诸学生,更有力于推动学生审美想象和情境的建构。
如教学《海燕》时,第一次朗读,就注意引导学生对俄国十月革命背景的感知,告诉他们该文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作者是在发出一种什么杨的呼唤,要求学生想象自己就是一只暴风雨来临时的海燕。第二次范读,让学生聆听海鸭、海鸥和各种不同海鸟的表现,突出海燕的勇敢顽强。第三次个别诵读或者齐读,读出高亢的语音、急迫的节奏、奔放的格调,再联想到海燕搏击风浪,高傲飞翔,热切叫喊的壮美形象,想到无数勇猛的战斗者、革命家在时代潮流中热情、豪迈的气概。这样反复朗读,读出气势,了尽中心,进而收到认知全文写作目的效果。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反复朗读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通俗地讲,语感就是对语言符号表层意义的理解和把握,进而对其所深含的意义和情味的灵敏感知。而品读领悟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教师通过让学生主体去多接触语言材料,多读、多说、多听、多写,才能有助于语感的形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并且,在朗读过程中,还能训练学生的知识积累、运用。它要求学生不能只是凭借“分析”去把握知识,而必须通过大量言语材料的积累,在广泛的语言运用实践中,达到语文的运用自如,它是一个积淀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反复、大量地诵读优秀作品,背诵一些名家名篇。如教学《天上的街市》时,我曾要求学生在夜晚大声朗读,美丽的夜空景色和对仙人生活的有机结合,构成和谐的艺术世界,学生自然进入到诗中的想象世界,去领略诗歌的美,与作者对话,体会作者的心情。这样,不仅增加了他们的文学积淀,也增强了语言的运用能力。我相信,这一点也是当前有识之士的共同呼声。
一位教育家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洋溢,激情飞动的时代,他们热爱生活中美好的东西,也乐于表现。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热情参与,开展朗诵比赛,经典诵读,诗词大会等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学生们表现出浓烈的兴趣和高亢的激情。他们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诵,手舞足蹈的激情表演令我激动不已。各种朗读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语文地热情,也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当然,我们提出朗读的重要性,绝不是说语文教学只需要读就够了,更没有排除不同教学方法的探索、创新。读只是一个重要环节,如何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如何指导学生采用不同方式的朗读,提高教学质量,恰恰是教学中应该探索和追求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妨多花点时间、精力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多开展一些朗读训练。 通过范读、跟读、赛读、美读、品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朗读方式, 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细细品味词句的精妙,把握文意、中心,接受情感的熏陶,从而培养健康的情趣,优美的情感,在绘声绘色的朗读中,达到感受、领悟、积累和运用的目的。
读书声中见真谛,让琅琅书声围绕在我们的校园吧!
(杜庆文,1969年生,女,汉族,四川峨眉山人,中学一级教师,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本科,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朗读 重要性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6.065
当今的语文课,可谓异彩纷呈,教法辈出。然而越来越多的同仁也在感叹:语文难教。越来越多的学生也在抱怨:语文课没劲。
当我们在课堂上不厌其烦地分析、讲解、归纳主题之时,当我们努力在把鲜活的语言肆意肢解之时,当我们“为赋新词强说愁”,为了追求“新颖”而玩味一些无聊的“花架子”时,却忘记了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少语文大师也在呼吁:民族化,语文教学的灵魂。的确,在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在教学方法不断更新的今天,朗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首先,朗读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并逐步受其影响、熏陶。现代心理学家认为:读物作为一种客体,它负载着作者显露或隐藏的见解、意愿而去影响读者这一主体;同时,主体又在不断地利用自己的经验积累去顺应、同化或逆反客体所负载的信息。朗读练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主客体之间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朗读的方法,不单要发声,更讲究抑扬顿挫,生动感人。必须是与思维活动相结合,而不是“有口无心”。在师生教与学朗读的过程中,学生更容易集中精力,准确地感知文章、理解并受其感染。中学生绝大多数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在长期地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默看时很容易走神,而朗读则可调动绝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文字通过声音进一步刺激大脑,学生更容易进入文章角色,为其所吸引。我在讲授《出师表》《岳阳楼记》《论语》等经典作品时,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 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学则殆”……文章中或优美、或质补、或高雅的语言,本身就具有无穷的魅力,通过学生诵读,更能把握其思想感情,学习情趣得以激发。
如《理想》一诗最后一节,展现的是重获理想之后的欢快心情以及要为理想奋斗的昂扬意气,我在引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让他们读出欢快,读出奋发,从而让学生加深了对诗歌艺术和感情的体会,并且直接感受到诗歌的韵律美,音乐美,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朗读还有助于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汉语言文字的象形性、表意性、灵活性和汉语文的情感性、艺术性、审美性,决定了它具有广阔的联想,想象空间。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利用语音的抑扬顿挫、轻重徐疾、长短升降,把作者情感直接诉诸学生,更有力于推动学生审美想象和情境的建构。
如教学《海燕》时,第一次朗读,就注意引导学生对俄国十月革命背景的感知,告诉他们该文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作者是在发出一种什么杨的呼唤,要求学生想象自己就是一只暴风雨来临时的海燕。第二次范读,让学生聆听海鸭、海鸥和各种不同海鸟的表现,突出海燕的勇敢顽强。第三次个别诵读或者齐读,读出高亢的语音、急迫的节奏、奔放的格调,再联想到海燕搏击风浪,高傲飞翔,热切叫喊的壮美形象,想到无数勇猛的战斗者、革命家在时代潮流中热情、豪迈的气概。这样反复朗读,读出气势,了尽中心,进而收到认知全文写作目的效果。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反复朗读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通俗地讲,语感就是对语言符号表层意义的理解和把握,进而对其所深含的意义和情味的灵敏感知。而品读领悟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教师通过让学生主体去多接触语言材料,多读、多说、多听、多写,才能有助于语感的形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并且,在朗读过程中,还能训练学生的知识积累、运用。它要求学生不能只是凭借“分析”去把握知识,而必须通过大量言语材料的积累,在广泛的语言运用实践中,达到语文的运用自如,它是一个积淀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反复、大量地诵读优秀作品,背诵一些名家名篇。如教学《天上的街市》时,我曾要求学生在夜晚大声朗读,美丽的夜空景色和对仙人生活的有机结合,构成和谐的艺术世界,学生自然进入到诗中的想象世界,去领略诗歌的美,与作者对话,体会作者的心情。这样,不仅增加了他们的文学积淀,也增强了语言的运用能力。我相信,这一点也是当前有识之士的共同呼声。
一位教育家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洋溢,激情飞动的时代,他们热爱生活中美好的东西,也乐于表现。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热情参与,开展朗诵比赛,经典诵读,诗词大会等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学生们表现出浓烈的兴趣和高亢的激情。他们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诵,手舞足蹈的激情表演令我激动不已。各种朗读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语文地热情,也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当然,我们提出朗读的重要性,绝不是说语文教学只需要读就够了,更没有排除不同教学方法的探索、创新。读只是一个重要环节,如何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如何指导学生采用不同方式的朗读,提高教学质量,恰恰是教学中应该探索和追求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妨多花点时间、精力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多开展一些朗读训练。 通过范读、跟读、赛读、美读、品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朗读方式, 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细细品味词句的精妙,把握文意、中心,接受情感的熏陶,从而培养健康的情趣,优美的情感,在绘声绘色的朗读中,达到感受、领悟、积累和运用的目的。
读书声中见真谛,让琅琅书声围绕在我们的校园吧!
(杜庆文,1969年生,女,汉族,四川峨眉山人,中学一级教师,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本科,研究方向: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