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瓷二品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jy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绕 梁
  
  老陈从外地拿回这对帽筒,是半年前的事。我是第一个上手看的。两只都有伤,其中一只伤得很惨。但我还是非常喜欢。长袍大袖飘飘若仙的人物,让我想起“陆地神仙”,“山中宰相”,这是我向往的人生境界,瓷质又是特别的莹洁润泽,把玩陈设效果都应该非常好。署款小轩李友梅,甲午年,正是中日海战那年的作品,距今已经一百多年了。我准备拿下来,但老陈要价不菲,让我犹豫了。同道们一再叮嘱不要买残器,也是让我犹豫的因素之一。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决定放弃。
  帽筒后来一直在老陈的店里放着,每周逛店,都要从它身边经过。如此看过去看过来,还是觉得好。曾经有一位朋友看中它,想要,也犹豫,问我:既然你说好,为什么一直没人买呢?我无言。有些话,我真的无法回答。
  半年多就这样匆匆过去了。这对帽筒,我想绝对不会只有我喜欢,究竟有多少人从老陈的柜子上拿下它来抱在怀里细细审视,和老陈讨价还价,最终怏怏而去,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它还没有让谁喜欢到爱不忍释的地步,否则就要被人不计价钱地抱走,不会老站在柜子高处受孤凄。它最大的问题还是伤残。现在有钱人多起来了,宁愿花天价买全品,也不肯贪便宜买残件。我理解。
  然而这个周六,我忽然生出怜悯心,不忍看它再受冷落,竟还是将它买了。看来最喜欢它的,还是我。半年多的犹豫,让我少花了一点钱,因为在柜子上放久了,老陈跳了一点水。
  说说帽筒上的人物吧,两位高士相对而立,其中一位抱着一把还没有解开袱子的琴,两人神情之间有一种呼应关系,似乎在说“我们是一起的”,我想他们应该就是伯牙和子期了。画面上并无背景,除了人物,就是莹洁的釉面,显得很空灵,却让我感觉那是一个极丰富多彩的空间,似乎有山影,有流泉,有旷远的天空,有飞鸟,甚至还有音乐。然后我就想到了两个字:绕梁。
  是的,自从这对帽筒摆在我的橱子上,我就总感觉家里有音乐绕梁。
  高山流水的故事,其实就发生在我们这个城市,从前的荒江野岭,现在早已是人声沸腾的市中心了。琴台还在,是一个公园,小时常常去,想这也许是个杜撰的地方。但有碑文,有亭子,有月湖,也就有了让人凭吊的气氛和依据,聊胜于无。忝为伯牙子期的后辈同乡,我也有十几二十年没去琴台了,也许哪天,约个谈得来的异性朋友,去并着肩膀走一走,用聊天的方式知音一下子,还是应该的。只是一时恐怕找不到我肯她也肯的人来。
  想想也有意思,一向以为,性便是一切艺术之源。今日捧着这对帽筒,却忽然发现,知音故事虽然历朝历代并不少有,其中最最经典的,却居然出自这一对男子。性呢,红袖红粉或者红颜呢,男人女人,香艳归香艳,动人归动人,却终不如这两个男人之间有一股清旷之气,二人间的那一点会心,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是可以浩然长存于天地之间的,让人不胜向往。
  不过,虽然绕梁,也是绝响。伯牙子期那样的情致,于今也只能在古人的画作上领略一二了。
  
  金肚兜
  
  上世纪90年代,在一个卖假货的江西人店里买过两只印盒,外面青花,揭开盖子,里头画着粉彩的春宫图。现在回想起来,那实在是两件粗劣不堪的东西,当时因为少见,稀罕,竟然买了,还藏在有锁的柜子里,怕孩子看见。后来搬家,随之被搬走,如今不知下落。要是还在我手里,我会扔了它。
  这样的劣质春宫,后来在地摊上常见,有画的,也有塑的,据说销路很不错。而真正有一定艺术质量的老春宫,其实非常罕见,这些年下来,也不过看到两三件而已。
  2003年得到一件瓷塑春宫,一对男女,相搂相抱,正在酣畅,塑得十分生动。这是典型的“压箱底”,从前人家日常放在箱子底下辟邪,嫁女儿时送给她当陪嫁同时对她进行性启蒙的物件。还是因为家有孩子,无法陈设也不能把玩,只好包起来,塞在一个隐秘的地方。现在孩子离家求学,想找出来欣赏,却又忘了塞在何处,遍寻不着,只好作罢。
  今年初有缘得到一只盖缸,光绪粉彩,外面画着贵妃醉酒,揭开盖子看,里头是八幅春宫,盖子上三幅,缸内五幅,这又不是压箱底了,因为有一幅是三人戏,谁家给女儿启蒙,会给她看这样的图呢?必是什么人的秘玩,或者竟是青楼的玩物。惜年深日久,缸子不知何时被摔成两爿,又重新粘起来,虽然不缺肉,也是残器了。如果是全品相,当可珍藏,亦可待善价而沽。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有位专藏春宫的朋友向我求购,我也就让给了他。
  现在手头留着的,就是这只道光粉彩笔筒了。这是件暗春宫,并没有直接表现男女之戏,只画了一个半裸的女子,穿着肚兜,坐在春凳上,跷着二郎腿,很悠然却也很期待的样子,情色只是暗示与想象。身旁一只猫儿,两只色色绿眼,垂涎着女子的三寸金莲,几乎人格化了……囿于瓷上作画,也许不如纸绢流畅婀娜,但该表达的意境都表达了,加之配以极佳的胎骨釉水彩料,这只笔筒实在是件少见的文房佳器。只是对着它作文的时候,是不是能够静得下心来,就得看自己的定力了。
  暗春宫,较春宫多几分隐讳,也多一份清雅,我很喜欢。
  春宫自古带着几分神秘色彩。瓷上春宫因存世稀少,更让很多人梦寐求之。唐解元仇十洲的墨迹,虽心向往之,终不可求。有这样一件精美的笔筒清供于案头,想看就看上一眼,也很满足。
  道光至今,也有一百五六十年,笔筒上的金彩依然完好,女子身上那件金肚兜,如今仍旧烁烁如新。于是,时间与空间,仿佛就交会在那幽微的璀璨里,一个旧时女子,就这样从时间深处走出来,鲜活地站在我眼前。(责编:雨岚)
其他文献
蝴蝶,自然界的神奇精灵,总是翩然优雅,自由飞翔在最美丽的季节,用自己斑斓的图案点缀着迷人的景色。真可谓,小小蝴蝶往往令人浮想联翩,遨游万象。故此,古今中外,多彩多姿的蝶诗、蝶画、蝶舞,蝶曲层出不穷,令大千世界更加色彩斑斓,绚丽迷人。  流传千载的诗书画卷中,关于蝴蝶的佳句,信手拈来随处可见。谢灵运的句中“江南日暖午风细,频逐卖花人过桥”,春光烂漫;杜甫的笔下“穿花蝴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灵动
期刊
咸丰年间,攻占景德镇的太平军把清朝的御窑厂付之一炬,燃烧了几百年的窑火凄然熄灭。同治五年(1866年),李鸿章命九江关监督蔡锦青重建御窑厂,珠山上的窑火再次闪耀。与此同时,以程门、金品卿、王少维领军的新安派画家把传统的中国书画大规模地引入瓷器,使放逸浅淡的浅绛彩瓷绽放出耀眼的光芒。1875年,即光绪元年,一位饱读诗书的官员就任江西南康知府。这位官员不仅在任上励精图治,而且频频光顾御窑厂,和御窑画师
期刊
金是中国北方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女真人原臣属于辽,宋徽宗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建国称帝,国号“大金”,都上京(即今哈尔滨南阿城市),与辽对抗。1120年与宋缔结“海上之盟”,联兵攻辽,于1125年灭辽。金灭辽后,看到宋朝外强中干,立即就对宋大举进攻。靖康二年(1127年),金灭北宋,并继续将战火引向南方,于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金宋议和,宋向金割地称臣,金朝疆界一时达到
期刊
在旧中国的官吏中不乏画家、书法家,这是中国封建制度对官吏学养要求的导向所至,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沿袭使然。清末民初的吴大先生便是其代表人物之一。  笔者藏有一幅吴大先生的纸本设色山水扇面,娴熟的笔墨将群山之中的云雾、森林之中的山房茅舍、小桥之下的潺潺流水,以及山林之外、河流岸边的亭台表现得淋漓尽致。细读画作可见传统中国山水画的“二十四皴”笔迹明显,点、攒、擢、剔等笔法运用得亦很老到。远处高山有凹凸起
期刊
爱新觉罗·玄烨,是大清王朝顺治皇帝的接班人。庙号圣祖,年号康熙,在位61年(1662-1722年),享年69岁。“康熙通宝”是康熙年间所铸制钱。面文“康熙通宝”楷书,直读。按背文分仿“顺治四式”满文钱和仿“顺治五式”满汉文钱两大类。计22个铸钱局。钱币直径25~27毫米,重3.8~5.5克。  笔者收藏的“康熙通宝”钱中,有一品背“西”字钱(见图)。数据:直径26.8毫米,重4.9克。开门见山的黄
期刊
《收藏界》2008年第9期上登过我们的一篇文章《永乐还是宣德》,讲的是器型相同,大小和纹饰相近,而断代迥异的青花龙纹扁壶,都应是永乐的。本文拟讲一讲与上述龙纹扁壶器型相同、大小相近,只是纹饰不同(都是缠枝花),而断代同样迥异的扁壶,也是永乐的。  这种扁壶可能遗存很少,我们只搜集到4个。   图1选自梁穗《景德镇出土元明官窑瓷器》104页,高44.7厘米,口径8厘米,腹径34.5厘米,足长14.4
期刊
笔者收藏鼻烟壶多年,所收鼻烟壶材质丰富,但直到最近才喜得一个剔红开光山水图鼻烟壶。因为相比其他材质的鼻烟壶,用剔红手法制作的鼻烟壶相当少,所以存世量亦稀少。  欲释“剔红”,先解“雕漆”。雕漆,始于唐代,盛于明清。因雕漆主要工序是雕,主要原料是漆,故名。雕漆有金属胎和非金属胎两种。着漆逐层涂积,涂一层,晒干后再涂一层,通常一日涂两层。涂层少者几十层,多者数百层,而后描上画稿,再以刀代笔,雕刻出山水
期刊
据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年)婺源县令唐积《婺源砚图谱》载:“婺源砚在唐开元中,因猎人叶氏逐兽至长城里,见叠石如城垒状,莹洁可爱,因携之以归,刊粗成砚,温润大过端溪者。后数世,叶氏诸孙持以与令,令爱之,访得匠手琢为砚,由是天下始传。”目前歙砚出土没有早于唐代的,就是明证。到了南唐,中主李、后主李煜都喜爱歙砚,赞“歙砚为天下冠”,并在徽州设砚务官。歙砚石主要产地在婺源县龙尾山,故多称龙尾砚。
期刊
|【编者的话】|  收藏实在是一件苦乐参半的事,我们会为偶遇一件美品而欣喜若狂,也可能会为不慎买了一件赝品而懊恼不已,更多的时候,我们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心仪之物,这种与宝物失之交臂的懊悔之情往往会伴随你终身。其实,古玩珍奇“过眼”之事,古已有之,非今独有,将那些“过眼”之物、“过眼”之事记录下来也不失为一件乐事。本刊应资深作者、香港梦斋主人先生建议,特设立“云烟过眼录”栏目,目
期刊
到今年一月,“总编视线”已写了几十篇,说实在的,越写压力越大,虽然文字并不复杂,大多数时候不过是与大家分享一些真实而简单的感受,然而却得到很多读者朋友的厚爱,实在是令我常常汗颜,因为从天性来说我是个拙于言辞的人。   “总编视线”其实相当于杂志的卷首语,我想卷首语最重要的作用是让拿到杂志的人看过之后肯继续翻下去,而不是自说自话的空洞说教,况且受篇幅所限,说什么也讲不深,讲不透。   新年伊始,该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