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指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师应尽的教学责任。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多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良好习惯;阅读能力;语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完成阅读教学任务时,除了要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着重培养外,还需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即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遇到不懂的知识查阅资料的习惯等。”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而且对其以后的学习生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常见问题
1. 呈现模式程序化
提升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途径之一是加强课堂训练。但笔者经过调研发现,模式程序化的问题依旧存在于部分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語文阅读教学缺乏科学的理论支撑,缺乏有针对性、有意识的阅读训练。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要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
2. 存在阅读心理障碍
部分小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一方面主要表现在词语障碍上。小学生容易因为理解不了词语的意思而对语文阅读丧失兴趣和信心,进而对阅读感到厌倦、恐惧。另一方面,由于某些句子偏长、偏难,学生在绞尽脑汁的情况下依旧无法明白这些句子的意思,这就导致学生无法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不能根据文章的信息合理推断、想象,所以阅读效果不理想。
二、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
1.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必须正确用眼,使其养成通过视觉器官对文字进行感知的视读习惯。小学生要养成默读的习惯,因为默读会使他们将注意力放在文字上,阅读速度会得到提高。
其次,要让学生改掉遇到长难句就心慌,遇到不懂的词语就放弃的不良习惯。很多时候,某些长难句和词语对于整体文章的理解并没有多少帮助,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适当对这些长难句和难词“视而不见”,努力寻找其他关键信息。学生可以联系上下文,对文章的主题思想进行理解。
最后,教师可以多对学生进行限时阅读训练,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给学生提供了阅读材料后,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找到文章的有效信息。学生需要在保证阅读正确率的情况下加快阅读节奏,必要时可以用“跳读法”。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窃读记》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在五分钟内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意,学生就可以运用跳读法阅读全文。
2. 传授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阅读方法的传授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最为有效的途径。阅读的方法包括精读、泛读、略读等。
(1) 精读就是对阅读材料中的生词、语法、句子结构等难点进行详细分析。精读一般需要学生从词语入手,大概了解文章结构后,对文章内部各段落的联系进行分析,最后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将主要信息勾画出来,对某些难词进行查阅注解。
(2)泛读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阅读材料中的大概意思,其目的主要是增加阅读量。通过泛读,学生可以广泛地阅读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语文资料,使阅读量足够大。
(3)略读是指用最快的速度将材料读完的一种阅读方法。由于给定时间短,因此其要求也较低,仅仅要求学生弄清文章的体裁和文章的主旨大意。
三、激发学生的创作才能
语文教材由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组合而成。教师除了要让学生精读教材中的重要课文外,还应该引导学生阅读课外经典读物,如《白鹿原》《活着》等。一些阅读资料中有许多留白,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自己所学,对这些留白进行续写,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对留白进行续写不但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还可以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语文学习中阅读教学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要传授学生一定的阅读技巧,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对文章的思想感情进行准确把握。只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科学运用阅读技巧,学生才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魏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与反思[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王慧灵.小学语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王昆建.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现状的思考[J].小学教学研究,2006(2).
关键词:良好习惯;阅读能力;语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完成阅读教学任务时,除了要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着重培养外,还需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即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遇到不懂的知识查阅资料的习惯等。”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而且对其以后的学习生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常见问题
1. 呈现模式程序化
提升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途径之一是加强课堂训练。但笔者经过调研发现,模式程序化的问题依旧存在于部分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語文阅读教学缺乏科学的理论支撑,缺乏有针对性、有意识的阅读训练。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要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
2. 存在阅读心理障碍
部分小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一方面主要表现在词语障碍上。小学生容易因为理解不了词语的意思而对语文阅读丧失兴趣和信心,进而对阅读感到厌倦、恐惧。另一方面,由于某些句子偏长、偏难,学生在绞尽脑汁的情况下依旧无法明白这些句子的意思,这就导致学生无法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不能根据文章的信息合理推断、想象,所以阅读效果不理想。
二、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
1.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必须正确用眼,使其养成通过视觉器官对文字进行感知的视读习惯。小学生要养成默读的习惯,因为默读会使他们将注意力放在文字上,阅读速度会得到提高。
其次,要让学生改掉遇到长难句就心慌,遇到不懂的词语就放弃的不良习惯。很多时候,某些长难句和词语对于整体文章的理解并没有多少帮助,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适当对这些长难句和难词“视而不见”,努力寻找其他关键信息。学生可以联系上下文,对文章的主题思想进行理解。
最后,教师可以多对学生进行限时阅读训练,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给学生提供了阅读材料后,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找到文章的有效信息。学生需要在保证阅读正确率的情况下加快阅读节奏,必要时可以用“跳读法”。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窃读记》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在五分钟内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意,学生就可以运用跳读法阅读全文。
2. 传授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阅读方法的传授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最为有效的途径。阅读的方法包括精读、泛读、略读等。
(1) 精读就是对阅读材料中的生词、语法、句子结构等难点进行详细分析。精读一般需要学生从词语入手,大概了解文章结构后,对文章内部各段落的联系进行分析,最后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将主要信息勾画出来,对某些难词进行查阅注解。
(2)泛读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阅读材料中的大概意思,其目的主要是增加阅读量。通过泛读,学生可以广泛地阅读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语文资料,使阅读量足够大。
(3)略读是指用最快的速度将材料读完的一种阅读方法。由于给定时间短,因此其要求也较低,仅仅要求学生弄清文章的体裁和文章的主旨大意。
三、激发学生的创作才能
语文教材由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组合而成。教师除了要让学生精读教材中的重要课文外,还应该引导学生阅读课外经典读物,如《白鹿原》《活着》等。一些阅读资料中有许多留白,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自己所学,对这些留白进行续写,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对留白进行续写不但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还可以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语文学习中阅读教学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要传授学生一定的阅读技巧,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对文章的思想感情进行准确把握。只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科学运用阅读技巧,学生才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魏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与反思[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王慧灵.小学语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王昆建.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现状的思考[J].小学教学研究,2006(2).